囿于应试教育的师范生成长之路探析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01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兴国必先强师,唯有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因此,抓好师范教育迫在眉睫,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根植于学生思想,即使学生成为师范生后,也无法实现自我觉醒,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禁锢,这将对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师范生专业成长中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现状进行揭露和批判,以期能使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现象,使师范教育能够早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使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之路更加顺畅。
  【关键词】:应试教育 研究型教师 和谐 终身学习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了兴国必先强师,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1】但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始终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占据霸权地位,多年的教育改革收效甚微。师范生也是从多年的应试教育中脱胎而出的,在他们身上有着多年应试教育的烙印。若其在高校四年的教育中无法对自身的教育思想进行自我革新,那么其从教后的教育行为将成为过去十几年中所接受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行为的复刻。另一方面“师徒制”的新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低水平的职后教师进修培训,教育局、学校管理者、家长多方面施予的“升学率”压力等等,将牢牢地将新教师禁锢于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新一轮的应试教育“施暴者”。【2】当教师致力于成为应试教育下的“掌舵者”,而非“变革者”,那么培养创新性人才仍将是一项巨大挑战。
  一、“学习外在目的”失落后动力不足
  “应试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为考而学,为分而学。在这种功利价值取向下,学生丧失了学习与求知的快乐。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中,“高考”被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师和家长在激勵学生学习时常以“再加把劲,高考过后就可以玩了”,“等你考上大学,就可以想玩就玩了”。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也仅是将“最高目的”切割成“阶段性目的”,并以功课和作业为学习的工具,强行让学生为实现“目的”而按部就班的“学习”。为了“外在目的”而进行学习,教师无异于成为“提线木偶”的操控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无灵魂的“木偶人”。杜威曾指出“在教育上,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作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应试教育”使得学习的“外在目的”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在“外在目的”的高压下,只能是“无意识”的个体。【7】多年的压抑使得学生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选专业时也仅是听从家长的安排。不少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主要是听从家长和教师的劝告“当老师工作稳定”“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每年寒暑假有假期多清闲”等,本身并未思考过自己的个性、性格是否适合教师这个职业。【3】因此,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外在目的”失落,便容易造成了学习动力的严重不足。2014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项目组在对11个省市27所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发现师范生学习动力系统总体而言比较积极。但学习动力系统各维度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消极倾向,这些学生动力系统总体状况也比较消极,需要引起高度关注。【4】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甚至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终身教育”的思潮。《学会生存》提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并把终身教育确定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当前知识的增长和更新,使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终身需求的知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若无法保持学习的习惯,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并且将“终身学习”的理念传递给学生,那么将会对学生的“竞争力”贻害无穷。
  二、“应付考试”观念背后的“功利知识论”盛行
  相比于高中时期如影随形的大考小考,大学的考核方式往往由期末时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没有了高考这一悬顶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考试压力骤减。师范生无需像高中时期一样,为了选拔性考试的名额而斤斤计较排名。相反,只要紧守住及格的高压线,便万事大吉。由此,“应试”二字转变为“应付考试”,实际表现则是“平时不读书,临时抱佛脚”,“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这四句口号成了师范生们学习的真实写照。席勒曾说:“为了充分扶植某种能带来荣誉和报酬的单独技能,就忽略了内心一切其他的天禀,这怎么会不使我们感到惊奇呢?”【5】应试教育所倡导的“功利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十二年的蚕食,已将一个完整的人变成了“考试机器”。当今个体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运转的零件,这种功利的思想将剥夺个体的“人性”,人将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发出的只能是单调乏味的嘈杂声,而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换言之,当一个教师无法作为一个和谐的人存在,偏颇地将“应试”“功利”视为全部,所教授的学生必然也无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格拉底曾以“德性论”作为人应受教的基础,人唯有通过获得知识才能具有区分“善”“恶”的能力,人人都向往善,而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才能够最终获得正义。【6】而当“德性”知识下行,沦落为“功利”知识,“目的”则变为“手段”,知识的崇高性将被破坏,工具主义理性使一切都成为可计算的,这一转变助长了个人利益至上主义。【7】当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以成绩论英雄”的现象,成绩好学习优秀的是好学生,成绩差学习不好的是差学生甚至坏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话语权,老师们总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看课外书要被批评“成绩都这么差了,还要看什么闲书”,发展兴趣爱好也要被批判“成绩都这么差了,天天不干正事,就知道瞎玩。”同学们则会孤立他,贬低他,“不要跟他一起玩,他成绩不好,会把你带坏的。”如此令人寒心的语句折射出了当前过分追求竞争和等级,导致畸形的价值观产生的现象。另外,纵使有一两个教师和“应试教育”唱对台戏,但学生们却会自觉维护应试教育,反对教育改革,认为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在课堂上出现是浪费时间的。“教师在战斗,学生却在摇白旗”。因此,一些有理想、有想法的教师最后会在家长、学校、学生的三重绞杀下,屈服现实。应试教育构建立了一个金字塔体系,使学生削尖了脑袋也要往高、往上层挤,如果在这过程中有人拖后腿,那么拖后腿的人就是罪大恶极的,这有意无意间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利己主义的种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开阔的程度;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若知识都以有无用来区分,那么当初为高考而储备的知识,大部分也并未在生活中发挥明显用处,为何在高三时便学得如此卖力呢?如果取消了“高考”,那么是否所有的知识都无用了呢?由此可见,若师范生在大学期间还无法摆脱“功利知识论”,那么就会出现轻视知识,缺乏能力的情况。我们在大学所培养的未来教师,若无法使知识成为精神的补剂,那么他将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他所培养的学生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而教育作为国家机器运转的发动机,将丧失动力。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教师的停滞,则意味着国家未来的停滞。   三、安于“个人舒适区”导致科研精神匮乏
  在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时,“稳定性”常成为家长和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项目组通过调查发现“职业稳定”是中小学教师职业最受认可的优势所在。然而“稳定”二字又使得多少师范生陷入“舒适区”,从而缺乏自我探索、自我钻研的科研精神。当前师范生毕业论文质量严重下滑,抄袭、剽窃成风,尽管大学已经积累了四年理论知识,但到最后下笔成文时,几千字的毕业论文竟让师范生犯了难。尽管课程设置中有大量关于学术性、研究型课程,但仍然停留在灌输和填鸭式教学,而师范生也停留在期末考时仅需复原内容即可,从而未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学而不思,导致问题意识缺乏,师范生的创造能力没有被激活,反而被消隐在缺乏思考的学习氛围里。思而不学则是指尽管在多次见习与实习中曾遭遇与书本理论知识相悖的教育现象,但也仅停留在表层思考,而未做深入探究,不能够主动查阅相关书籍,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少师范生甚至在毕业时,才会发现大学四年自己竟然连一本关于本专业的教育专著都没有阅读过。因此,提笔写作时,常有理论知识匮乏之感。而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科研成果要求则更显得束手无策。在现今,研究型教师已然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教育科研能力作为研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师范生们还停留于“穩定”二字,而无法跳出舒适区,在科研领域进行刻苦钻研,那么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将后劲不足。教师绝不是天下最安逸的职业,能够享受着寒、暑假期和每周双休,绝不是所谓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铁饭碗”。科研精神是教师所必须有的,没有研究精神就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勇气和实力,没有研究精神,大学期间花费大把力气所学的理论知识只能是禁锢在书本课堂的死知识。跳出舒适区,投入教育教学研究,是每个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所应做的。
  四、沿袭“传统教育”的新教师成长之路
  应试教育以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教师、教材为基础。赫尔巴特作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三中心”论使得教学工作可以脱离成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杜威曾批判传统教育中将教材与方法孤立起来的现象,教师们依赖于组织好的、现成的、有系统分类的教材,对于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却相当漠视。这样环境下造就的教师普遍缺乏问题意识,教师所采用的的“方法”依赖于“权威”的建议,而非明智的观察。对方法的忽视,将造成“模式化”“批量化”教学,认为所有儿童都可使用同一个方法,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参照,以考试大纲为参照,就会在教学上有所侧重。“考试的反复教,反复考。不考试的不教,直接跳过。”当教学的起点不是学生时,教师只能是教育机器、考试机器的帮凶。当教师无法打破教材的神圣地位,无法用教育理论教学研究支撑自己在教学实践上的变革时,那么只能与应试教育完美契合,沦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另外,高等教育阶段是师范生们教育观念革新的“丰沃土壤”,在大学无法深入钻研,自我革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那么从教以后的教育行为,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依托于个人经验的简单重复,其模式来源于受教几十年教师行为的复刻。想象一下的,当今的时代以如此巨变的方式发展,作为新时代培育出的教师却固守着十几二十年前的教育观念,那么培育出来的下一代又如何富有创造精神呢?当教师不思变革和进取,那么只能囿于应试教育的牢笼,继续在下一代的成长道路上“为虎作伥”。当教师缺乏研究精神,不会总结反思,不敢求变,只知依照课程标准、考纲照本宣科,那么教育改革的步伐将以龟速推进。
  尽管“应试教育”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其影响深远不容小觑。作为孕育国家未来希望的教师,应在师范生时期就打牢根基、自我觉醒、自我变革,摆脱“应试教育”,实现彻底颠覆,避免出现“死循环”,早日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2018-1-20.
  【2】刘庆龙.应试教育中的教师:被当成“施暴者”的“受害者”[J].当代教育科学,2017(04):73-78.
  【3】杨晓岚,周欣,李传江.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离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毕业流失问题的背后[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1):40-48.
  【4】丁钢,李梅.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4,35(11):95-106.
  【5】[德]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49.
  【6】黄向阳.哲学诞生的教育语境——解读《美诺》[J].基础教育,2010,7(02):15-18+23.
  【7】张鑫焱. 知识/力量的反讽[D].浙江大学,2010.
  作者简介:刘毅炜、男、汉族、福建厦门 福建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育德大学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公寓看似是后勤,实际上它是学校的教育前线;教学看似是前线,实际上做的一切都是为育人服务的。”  【关键词】
期刊
◆ 课标要求: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四课时的内容。前三课时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和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时在去括号的基础上增加了去分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新的认识,增加了解题的步骤。《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认识,另一方面为接下来
期刊
【摘要】: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音乐对幼儿有着较强教育意义,是幼儿教育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资源,本主要就如何利用厦大的认为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教育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利用厦大资源 音乐欣赏 教育  经调查显示,幼儿对于音乐知识会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这主要就是因为幼儿在生活当中时常会接触到音乐元素,例如,家长会在幼儿入睡之前哼唱一些催眠曲或者幼儿家长会在家里哼唱一些歌曲,在这种
期刊
【摘要】:艺体生是高考考生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部分,而实验教学又是高中物理教学核心所在,研究针对艺体生的物理实验教学对高中物理教学有重要意义。在对教师、学生深入的调研的基础上,结合2019年高考题及艺体生的物理学习及考试情况,提出了有效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艺体生 高考 物理 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  艺体生指拥有艺术或体育特长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要花
期刊
【摘要】:国内对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研究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进行的,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梳理国内关于中国话语权对外传播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特点,对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国际话语权 对外传播 反思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
期刊
【摘要】: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旗帜,是革命和建设年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的榜样。当前的语境下雷锋精神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和课题,本文从雷锋精神的一般的内涵和所处的时代的语境出发,科学正确分析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着重分析了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塑。  【关键词】:雷锋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重塑  一、雷锋相关概述和时代语境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刻,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高校又是大学生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今社会的复杂性、信息传播的爆炸性,仅仅依靠某一
期刊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方式在高校传播,给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养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高度政治自觉,而且还应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扎实推进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 历史虚无主义 实效性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各种形式在高校进行扩散和渗透,对思政课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帮助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
期刊
【摘要】:本文从宏观即高校制度建设和微观即教师个体发展两方面出发,分析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師德师风 建设 研究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立德垂范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处在中国
期刊
【摘要】: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参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学习缓慢、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发生,特别是以职业技术教学为主高职高专类院校当中表现尤为突出,为此如何能够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员进行准确的教学评价,加强对体育学习较弱学员的教育培养,成为了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成效的主要措施之一,应当逐步采取有效措施,在结合学生现状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一套实践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体育教学培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