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习作是提高和检验学生语文水平以及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重要标准。作文要来源于生活,感受于生活,表达生活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细心培植写作情趣,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开发写作资源,为学生习作找到一汪清泉。
关键词 作文 观察 思考 感悟 表现
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尽管教师从选题、立意直到如何开头,怎样结尾,都指导得有板有眼,但仍有不少学生的所谓习作是干瘪苍白的,不是假人假事的“胡编式”,就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当我们看着这些习作时,仿佛面对一潭死水,怎么也无法想象这是出至充满朝气的孩子之手。学生那朝气蓬勃、天真活泼、富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全然不见了影子。
究其原因,我们教师难辞其昝。教师往往习惯地认为学生生活在两点一线——学校、家庭,生活圈子窄,生活内容单调,认识肤浅,必然造成学生手中“无米”,难为“之炊”,只能“淡水一杯”,或“编造”,或“套模式”。其实不然,我们所生活的地区都有着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气息愈加浓厚,这些都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如何有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认识和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开发写作资源,为学生习作找到一汪清泉,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一、感受家乡风光,激发习作情趣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家乡自然景色平平,也没有什么名扬天下的名胜古迹,因而不留心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自然也就无法感悟生活中的原汁原味。
感悟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让学生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深深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之美,才能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环境的美,发现自己家乡所独具的韵味。还有就是要多留心家乡飞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从邻里和睦相处,感受乡情亲情。再则农村原生态的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古朴纯美的民风、和谐相处的人际之情、尊老爱幼醇厚之德、勤俭节约持家之风等,这些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透露出现代化农村的优势。举国同庆的春节、合家欢聚的中秋节、飘着粽子清香的端午节等,无不带给学生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学生们喜闻乐道的。
不是没有习作素材,而是缺乏发现,教师要注意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此为契机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结合情感体验展开创造性想象。
二、利用农村生活资源,拓宽学生思路
教材中的习作题目很多,但是限于各地的特点,不一定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利用教材,但也不要拘泥于教材。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域特色。如学生有着充裕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广阔的活动天地,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耳闻目睹,有着切身的感受。教师要利用这些条件尽量布置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写出学生喂养小鸡、小狗、小猫等小动物的感受,写出种花种草、种菜种瓜的经验。当来自生活一线的感受化作文字时,那不就是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充满童趣的习作吗?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在田野中飞跑,在蓝天下畅想,思维异常活跃,常常因地制宜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奇玩具和游戏,如丢沙包、草地滑车、麦秆工艺品等等。教师要呵护学生好玩的天性,鼓励他们利用自然材料搞小发明、小制作,并且引导学生将平时的发现、发明以及小制作记录下来,形成在玩中学的良好局面。然后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交流。
其次,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学生,每天都在目睹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如国家免除农业税、新农村建设、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要将这些写成文字,无疑更加拓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激发情感,文中流情
学生获取材料时是原始的,可能混乱而无主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条理化、清晰化,在头脑中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并且使之进一步凸显、丰满,让学生不仅带着生活印象,而且要有强烈的情感去创作。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感生活之丰富时,强化愉悦之感、自豪之情等,去讨论、去交流、去写作。比如春花秋叶、冬雪夏雨这些自然想象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引经据典,拓宽学生的情感思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如课前5分钟演讲,要求学生把新近观察到的事物用合适的表现方式说给大家听,然后同学讲评;习作交换,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小组展示、讨论,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教师也要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不妨让学生以此为重点写出新作。这样,自然而然地学生的习作就有了真情实感。写家乡的生产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
广阔的农村天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立足生活,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注意引导,定能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生机。
关键词 作文 观察 思考 感悟 表现
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尽管教师从选题、立意直到如何开头,怎样结尾,都指导得有板有眼,但仍有不少学生的所谓习作是干瘪苍白的,不是假人假事的“胡编式”,就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当我们看着这些习作时,仿佛面对一潭死水,怎么也无法想象这是出至充满朝气的孩子之手。学生那朝气蓬勃、天真活泼、富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全然不见了影子。
究其原因,我们教师难辞其昝。教师往往习惯地认为学生生活在两点一线——学校、家庭,生活圈子窄,生活内容单调,认识肤浅,必然造成学生手中“无米”,难为“之炊”,只能“淡水一杯”,或“编造”,或“套模式”。其实不然,我们所生活的地区都有着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气息愈加浓厚,这些都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如何有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认识和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开发写作资源,为学生习作找到一汪清泉,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一、感受家乡风光,激发习作情趣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家乡自然景色平平,也没有什么名扬天下的名胜古迹,因而不留心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自然也就无法感悟生活中的原汁原味。
感悟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让学生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深深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之美,才能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环境的美,发现自己家乡所独具的韵味。还有就是要多留心家乡飞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从邻里和睦相处,感受乡情亲情。再则农村原生态的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古朴纯美的民风、和谐相处的人际之情、尊老爱幼醇厚之德、勤俭节约持家之风等,这些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透露出现代化农村的优势。举国同庆的春节、合家欢聚的中秋节、飘着粽子清香的端午节等,无不带给学生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学生们喜闻乐道的。
不是没有习作素材,而是缺乏发现,教师要注意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此为契机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结合情感体验展开创造性想象。
二、利用农村生活资源,拓宽学生思路
教材中的习作题目很多,但是限于各地的特点,不一定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利用教材,但也不要拘泥于教材。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域特色。如学生有着充裕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广阔的活动天地,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耳闻目睹,有着切身的感受。教师要利用这些条件尽量布置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写出学生喂养小鸡、小狗、小猫等小动物的感受,写出种花种草、种菜种瓜的经验。当来自生活一线的感受化作文字时,那不就是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充满童趣的习作吗?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在田野中飞跑,在蓝天下畅想,思维异常活跃,常常因地制宜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奇玩具和游戏,如丢沙包、草地滑车、麦秆工艺品等等。教师要呵护学生好玩的天性,鼓励他们利用自然材料搞小发明、小制作,并且引导学生将平时的发现、发明以及小制作记录下来,形成在玩中学的良好局面。然后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交流。
其次,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学生,每天都在目睹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如国家免除农业税、新农村建设、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要将这些写成文字,无疑更加拓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激发情感,文中流情
学生获取材料时是原始的,可能混乱而无主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条理化、清晰化,在头脑中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并且使之进一步凸显、丰满,让学生不仅带着生活印象,而且要有强烈的情感去创作。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感生活之丰富时,强化愉悦之感、自豪之情等,去讨论、去交流、去写作。比如春花秋叶、冬雪夏雨这些自然想象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引经据典,拓宽学生的情感思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如课前5分钟演讲,要求学生把新近观察到的事物用合适的表现方式说给大家听,然后同学讲评;习作交换,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小组展示、讨论,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教师也要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不妨让学生以此为重点写出新作。这样,自然而然地学生的习作就有了真情实感。写家乡的生产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
广阔的农村天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立足生活,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注意引导,定能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