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知识以几何级数递增的经济时代,全球化的竞争浪潮,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严峻的时代挑战面前,人要生存,人要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必须具备创造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素质,创造能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新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而生产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的智能水平的竞争,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因此,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但是,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如果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那将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他的一生,将一个民族的创造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纵观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影响,是一种非常规范的循规蹈矩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比较薄弱。这样就导致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到较大抑制,创新能力差。学生离开了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就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无法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创新的主要培养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育者,学校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学校。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自身更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从出生至一周岁脑部发育已经相当于成年人的70%,3周岁左右大脑发育完全,而从那时(或许更早)开始到成年时期,人的思维是非常独特的,是最易接受新思维方式的黄金时期。有关专家对近100年来的所有发明人所作的统计结果发现,发明人的文化水平在总发明人数中的分布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总发明人数的34%,高中的 占33%,技校占13%,中专占7%,大学占13%。可以看出:初中、高中和技校文化水平的人数占总发明人数的80%。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随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原有教学模式下的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这门新兴学科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学生获取信息时最便捷的学科,它的教学有别于传统学科,它的思维方式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强,易于打破了常规思维产生创意。信息技术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软件的操作不同于生活中对实物的操作。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把生活中的事或物映射到虚拟空间上去,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同时,各种各样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软件的更新也以惊人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课教学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思维,具备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这种思想在信息技术教育初期曾经主导着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刚进入中国的时期,多数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是侧重于技术能力方面,而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动态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技术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是“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的全面性和引导性。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必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会拘泥于书本,也不会固步自封。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强,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进步的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不落伍。如果说掌握娴熟的技术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最新的技术、设备、信息和科学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收集材料,交流信息,了解最新科学动态。这些都为科学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恐怕就需要一颗具有创新精神的头脑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既有娴熟的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创新教育为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总之,教育大环境和政策,为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契机的前提之下,学生减了负,学生有了自由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科学意义的创新思维方面的活动。其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复杂,头绪较多,容量相当大,按现行部颁标准,信息技术课的周课时只有1-2节。在这样有限时间内是不可能让学生把太多的知识牢牢掌握的。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创造发明的方法》邢大华主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
[2] 《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刘电芝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而生产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的智能水平的竞争,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因此,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但是,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如果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那将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他的一生,将一个民族的创造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纵观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影响,是一种非常规范的循规蹈矩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比较薄弱。这样就导致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到较大抑制,创新能力差。学生离开了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就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无法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创新的主要培养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育者,学校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学校。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自身更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从出生至一周岁脑部发育已经相当于成年人的70%,3周岁左右大脑发育完全,而从那时(或许更早)开始到成年时期,人的思维是非常独特的,是最易接受新思维方式的黄金时期。有关专家对近100年来的所有发明人所作的统计结果发现,发明人的文化水平在总发明人数中的分布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总发明人数的34%,高中的 占33%,技校占13%,中专占7%,大学占13%。可以看出:初中、高中和技校文化水平的人数占总发明人数的80%。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随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原有教学模式下的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这门新兴学科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学生获取信息时最便捷的学科,它的教学有别于传统学科,它的思维方式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强,易于打破了常规思维产生创意。信息技术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软件的操作不同于生活中对实物的操作。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把生活中的事或物映射到虚拟空间上去,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同时,各种各样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软件的更新也以惊人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课教学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思维,具备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这种思想在信息技术教育初期曾经主导着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刚进入中国的时期,多数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是侧重于技术能力方面,而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动态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技术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是“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的全面性和引导性。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必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会拘泥于书本,也不会固步自封。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强,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进步的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不落伍。如果说掌握娴熟的技术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最新的技术、设备、信息和科学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收集材料,交流信息,了解最新科学动态。这些都为科学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恐怕就需要一颗具有创新精神的头脑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既有娴熟的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创新教育为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总之,教育大环境和政策,为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契机的前提之下,学生减了负,学生有了自由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科学意义的创新思维方面的活动。其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复杂,头绪较多,容量相当大,按现行部颁标准,信息技术课的周课时只有1-2节。在这样有限时间内是不可能让学生把太多的知识牢牢掌握的。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创造发明的方法》邢大华主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
[2] 《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刘电芝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