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叙事的美学策略和人性图景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t268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纠缠在爱情中的情与欲、情与理、情与梦、情与痛,构成了人类爱情的普通生态。正是有了爱情的悲欣交集,才有了人类生命形态的丰饶多姿,也有了爱情文学的姹紫嫣红。爱情叙事是对人类幽秘情感的一种发掘与呈现、对人性图景的一种观照和勾勒。成功的爱情叙事,是一把灵巧的柳叶刀,剔开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纠葛,切入生活和灵魂的深处,由此打开笔下人物各自隐秘而诡异的人性世界,将一种审美的悲喜和哲学的思考带给读者。
  安徽青年女作家夏群的《尘缘》《归去来兮》,是两个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前者写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后者则以爱情串起两个感人的爱心故事——大学毕业生扎根四川彝族大凉山和收养孤儿的故事。从内容与思想的饱和度上看,后者显然比前者的文本价值更高,其结构艺术和叙事策略,也比前者更成熟、更圆融。
  《尘缘》是一篇关于疼痛青春的成长叙事。主人公吴心生活在一个情感缺失的家庭环境中;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抛下她和母亲去了远方,成为弃妇的母亲,把她当成了替罪羊羔。吴心在母亲的冷嘲热讽和打骂中长大,养成了孤傲、封闭的性格,躲进文字中寻找慰藉和温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在文学创作培训班上,她爱上了年轻的剧本讲师——知名编剧金士邑。然而金士邑是一個有妇之夫,他无法为了爱情放弃婚姻。吴心主动退出,回到老家。十年后,已获成功的吴心在电影开机仪式上与金士邑再度相逢,“琵琶声噎欲语迟”,真情死于年华、相爱已成陌路。故事飘荡着一种感伤的气息。
  《归去来兮》是一个关于“出走”的故事。自小有着“说走就走的心思”的“我”——蓝天晴,在拿到“一生都无法生育的”医院诊断书后,断然辞职,背起简单的行囊,带着那条丈夫杨错当年送给自己的爱情信物——披肩,于万籁俱寂的子夜时分,开始茫无目的、不知归期的出走。候车厅的电子显示屏,冥冥中将“我”引向了初恋男友王晨所在的成都。抵达成都后,在西蜀第一街锦里,“我”与王晨竟然奇迹般重逢。之后,“我”随王晨去了他扎根从教的彝族大凉山,见到了与王晨一起在此默默奉献的王妻方蕾。“我”被大凉山的贫穷落后震撼。杨错得知消息后特意赶来,捐助了一批鞋子和大米。一个名叫“沙依”的小女孩的遭遇,引发了“我”的深深同情,“我”收养了她,将她带回城里……
  两篇小说,都以两性之间的情事作为故事主体,采用的都是“自传式”叙事策略,即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将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和个体命运,放置于一条精神漂泊之路上,生动地叙写了她们生命自我成长的情感奥秘。从结构上看,两篇小说都不仅采用了线性叙事,以两性情爱作为唯一的叙述动力和叙述线索,作为推动整个小说叙事的核心元素,而且首尾呼应,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回旋式”结构伦理特征。在故事情节的“引爆”即情节高潮的推出上,节点把握也较为合理、自然和准确。
  此外,两篇小说都使用了一种现实和过去彼此交叠的回忆性场景的叙述方式,藉此拓展故事的内在空间。在情节的设计上,两篇小说都使用了“并置法”,例如《尘缘》中手机铃声《琵琶语》在爱情开始与结束时的两次响起,《归去来兮》中“我”与王晨分别时“我只是笑了笑,连再见也没有说,和当年分手的时候一样”,等等。从语言上看,两篇小说叙事都很绵密,对男女主人公的情感际遇和生命情状的呈现都很鲜活。
  然而,《尘缘》与《归去来兮》的不同也是非常显赫的。首先是角度的不同。《尘缘》重在凸现人性内在的诡异、错位与苍凉,《归去来兮》重在凸现人性的彼此信任、宽容、悲悯与温暖。其次是性质的不同。《尘缘》是一出爱之悲剧,书写了爱情“乌托邦”的幻灭;而《归去来兮》无疑属于一出爱的喜剧,由小爱走向大爱,带来的是生命的充实与升华。再次是生命自我成长的主因不同。《尘缘》中促使主人公生命成长的主因是爱情的挫折,《归去来兮》中促使主人公生命成长的主因是悲悯情怀,是一种超越男女之爱的大爱。最后是叙事风格的不同。《尘缘》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抒情化倾向,《归去来兮》则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道德化叙事的特征。
  两篇小说,特别是《尘缘》,叙写的虽然是寻常的爱情故事,但它们都以一种忧伤的青春心怀和生命诗意,击中了我柔软的内心。主人公在寂寞的生命中行走,接受着命运的锤击。这些忧伤的文字、这种忧伤的情调,为小说铸造了一种穿透人心的叙事魅力。忧伤是一种情怀,忧伤也是一种能力,忧伤更是一种青春。忧伤多好!青春多好!
  当然,两篇小说在叙事艺术上也并非毫无瑕疵。其一,它们在让故事滑出经验或曰“陌生化”上,依然做得不够。两个故事,并无逸出读者意料之外的奇特情节,存在着如何避免落入窠臼的问题。其二,小说在情节的转换中,存在着一些裂痕。譬如《尘缘》中女友丁岚的变化,背后缺乏强有力的逻辑支撑,她结婚前后的思想与言行不是很谐和。
  《尘缘》与《归去来兮》以一种爱情叙事的美学策略和人性图景,带给读者以一种深刻的启迪:爱情,光有爱情是不够的。拯救爱情的最好做法,就是从小爱走向大爱。爱自己,更爱人类。这就是夏群这两个短篇小说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 李国彬
其他文献
《四眼》很短,6000余言,简洁、洗练而又内蕴深厚,接通了现实与形而上的通道,在故事层面的现实之上,勘探了人的情感意绪和心灵空间,并进而上升到了对生命的哲学追问。不长的篇幅却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意蕴,具有了短篇小说应有的诗性和神性,这就是优秀短篇小说的内在品格。  现实的故事层面是完整的,也是敞开的。在神秘、深邃的布达拉宫里,两个带着朝圣心情的青年男女即黄路和夏娃在这里“遇见”,并由此拉开了小说故事的
期刊
1  手紧握方向盘,大灯打到最亮,两只铜铃眼似的,在黑暗里劈开条光路,一侧偶尔有车超过去,程思凡就浑身一紧。妈,开慢点。儿子小非说。没问题。程思凡嘴上答着,心却揪紧了。下坡,刹车!小非又喊。程思凡恍然,连忙调整方向,是个小坡,少说有三四十度角,不爬到坡顶,看不到对面来车。这是她第一次上高速,学车学得糊里糊涂,找了关系,轻松拿证,买车才三个月,过去总是在市里转悠,真上高速,又是晚上,她考虑再三,加上
期刊
广西80后小说作者方阵中,侯珏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从《立地成佛》《上海,一九八几》到《斯诺克决战》等近期作品来看,侯珏有着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执着的叙事探索精神。在普遍浮躁的文学生态下,对一个青年小说家来说,这种不懈探索的创作姿态实在难得。  一个巧妙的故事往往依赖于作家在情节推进上驾轻就熟的能力和枝蔓参差中删繁就简的本事。侯珏是讲故事的能手。阅读侯珏的新作《斯诺克决战》,便走到了一个慢镜头控制的世
期刊
这是一篇相对艰涩的小说。  洪放兄这些年的创作,呈现一种喷发的态势,他在写了许多官场长篇之后,近两年开始返回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他的中篇小说《清明》《菩萨蛮》以及短篇小说《芭蕉》《木鱼》我都反复阅读过,喻世和阐禅是其小说的两大主题。《清明》主要揭示了乡村礼崩乐坏的陷落情状和人心的坍塌,《菩萨蛮》则摹写了以田去非为代表的农民企业家的种种堕落、挣扎和自我救赎;而《芭蕉》和《木鱼》这两个姊妹短篇曾是我一度
期刊
1  本来只需25元,舒继扬给了的士司机30元,说了声不用找了,便下了车。他抬头看了看面前这座二十多层,似乎向自己倾倒的四星级酒店,又眯着眼看了看西边半落不落的太阳,嘴角无意识挂了一丝微笑。驻足分把钟后,他步履轻盈地朝大楼走去,不一会就走进大楼的肚子里,又不一会,他便顺着大楼的竖肠子来到了19层。81916房间,这是个很好的号,舒继扬打开房间后,第一开空调,第二烧水,第三开电视。他毫无心思地调着台
期刊
鸡是田园少不了的符号,它们或在庭院里闲逸觅食,或在草垛前翻找麦粒,或在石榴树下引吭长鸣。只要到乡村,你的眼神第一时间遇上的,总是这些跑在村头的鸡们。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丰年留客足鸡豚”,杀鸡是农家待客的朴素之道,也是最高礼遇。农人平时是舍不得杀鸡吃的,来客是个例外。一碗鸡肉,一碟豆米,一壶老酒,能将待客的殷勤铺展成绵绵长路,主客逗留在这条路上闲话家常,将老酒喝成腮边红晕,喝成西天的夕
期刊
终南山的石头是不出奇的暗青色,在陡坡峭壁上显露出来,点缀朵朵墨绿的松树,雾气升腾时,树木显黑,石头显白,墨味很浓,也有些华山的意思了。峭壁边还有一块峭壁,攒起了峰头,因顶上有块“飞来石”,形似人头,当地人称之为人头峰,是这一片山区可见的主峰。人头峰更陡,因而更裸,万万年的裸,石色便转为苍黄了,也有些黄山的味道了。  大凡看山,石头是最显眼的,千奇百怪,莫可名状,才出景色,因此,名山大多是石头山。但
期刊
诗,是人性的确证。  敲出上面这个句子的同时,我的脑中便闪现了诗人石玉坤的形象。作为一个在大学期间就频频发表诗歌的早慧才子,作为一位长期坚守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作为一名无论在什么困境中都坚持艺术创作的草根诗人,石玉坤,以他的坚韧、执着和实绩,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清瘦外表下那颗纯洁而高贵的灵魂。在当代,在这个雾霾浓重的国度,找到一片风景干净的山水越来越难,发现一颗纯洁而高贵的诗魂更不容易。石玉坤的诗歌像
期刊
三月初三  春天已深  我不能再粗服乱发  世界上所有的花  只有我手中这朵素面朝天  平和淡定的明月夜  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只有我不以脂粉腐蚀自己  如果生活在春秋年代  你将会赠我以兰草  沐浴之后,云鬓轻绾  我也将会为你祈祷:  前程锦绣,或是如意平安  但不再是你我情深似鹣蝶  年幼时我就学了《诗》《书》《礼》《易》  三月三日天气新  在水之湄,在河之洲  我可是你心心念念的丽人? 
期刊
每周回老家,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倘若七日不回一次,心里便装着一事。父母在的时候,是一件小事,现在父母不在了,就成了一件大事。  每次回,村里熟知我的人都招呼我:“回来了!”我的回答都一样:“嗯,回家看看。”其实,我也不确定回家看什么、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老家就在那里等着我,我去或不去,它都保持着一种姿势,弥漫着一种味道。  就在一夜,老屋内的灰尘开始多起来,不知道这些微小者从哪里来,屋子里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