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blo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经验分两种:一为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亲自参与实践而获得的知识;二为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人们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多少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而要真正理解间接经验,还取决于更多的实践。现行的语文课程学习,对间接经验的学习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因而在走进新课程之后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一、行,而后知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的隔膜,一些本身具有极高情感价值的文章,学生并不能投入其境而深受其感染。如,《背影》《永久的悔》《阿炳在1950》等。《背影》的故事发生在作者20岁的时候,那时的“我”总是觉得自己“聪明”,而父亲太“迂”。当《背影》问世的时候,作者已届27岁,此时的“我”才对父亲的爱子之心有了深切的体会与感受。要求八年级的学生完全领悟作品的内涵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学生可能会认为《背影》的故事不新奇,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是很平常的事,因而对作品“没感觉”。对此,可以采用介入学生生活的办法来达到感情突破。在寄宿制的学校里,绝大部分学生周末才回家,《背影》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一篇,为了上好这篇课文,可以对教学进行调整,将《背影》放在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一来上。在第一周的周末,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身体力行。作业要求是:(一)代替父母干整整一天的家务、农活或工作。(二)这个作业必须要不打折扣地完成。(三)把自己完成作業之后的感受写到日记本里,准备下周语文课上交流。在第二周星期一语文课的交流中,有一位学生的故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来自乡下的男生,他说:“我家里两个姐姐,一个妹妹,我是唯一的男孩,为了让我学有所成,所有的农活都是父母与姐姐们干的,就连妹妹也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家务。当周末我提出要完成这样一项作业时,全家一致反对。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同意让我代替姐姐,去山上耕地。那是我头一次耕地,山地不平,那头耕地的驴子又很犟,不好好配合,只耕了一个来回,我已累得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我的母亲是个瘸子,行动极不方便,我不能理解母亲平时是怎样驯服这头驴子的,更不能理解母亲是怎样耕完家里东一块、西一块的那些地的。我以前总嫌弃母亲是瘸子,在学校从来不提起自己的母亲,回到家里连路都不愿跟她一起走。我特别后悔,以后再也不以母亲为耻,而为有这样坚强能干的母亲感到自豪。”这个男生的坦诚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这样再适时导入对《背影》的教学,在这样的情境中,对这篇课文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期待的态度。
  二、读,而后通
  经过身体力行这个实践活动,对父母的爱,学生有了个人亲身的体会。为此,可以设计如下的课堂问题——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一)你从《背影》中父亲的形象中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了吗?请结合文中具体的外貌、语言、行为描写及自家实例加以说明。(二)你从《背影》中“我”的形象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吗?请结合文中的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及自身例子加以说明。这两个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个男生说,他从文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外貌描写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他说:“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春节前夕他终于回家了。父亲看上去又老又瘦,自己穿得又旧又脏,可是,他用攒下的血汗钱给我们兄妹三人每人买了一身新衣服。”说至此,男生已泣不成声。这时另一个男生也说,他从文中儿子的形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说:“小学时,每天早晨都是母亲叫我起床。可是有一天,得了重感冒的母亲睡过了头,当我醒来发现天已大亮而母亲还在炕上熟睡,我恼火至极,故意把脸盆、牙缸摔得叮呤咣啷吵醒母亲,向她狠狠发了一通火后摔门而去。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今天,当我读到‘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段心理描写时,我对自己当年的幼稚感到非常后悔,也体会到了文中儿子深深的自责与后悔。”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设计问题,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于同一问题中,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三、思,而后悟
  教学的真谛在于自悟,事实证明,人往往在失败或犯错之后,才会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犯错后而不懂得反思,就算有再多的经历和再多的体验,也不会有多少收获。基于此,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大家肯定都有因年幼无知而误解甚至伤害自己父母的经历,写一篇记事的文章,记下与父母在相处过程中的一件最让自己懊悔的事,并谈谈今后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曾经的过失。通过这样的作业,再次唤醒学生被淡忘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不能不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爱,不能不反思自己曾经的幼稚,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也会不禁浮现在眼前。
其他文献
生本教育强调一切以学生文本,一切为了学生,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为学生的乐学、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理念的课堂学习三步曲是:课前的学习准备;上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聆听、质疑、探究;课后的追根究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践行生本理念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粗浅地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自学,为走进生本课堂做好准备  生本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当写作文时,总会有学生搜肠刮肚,把圆形的笔帽咬成方形,白花花的天花板也被看得金星四射。学生在写作中遭遇的“无米”之苦,教师又该如何去破解呢?通过长期教学不难发现,作文只需补上以下四堂课,写作素材之苦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发现父母  不知从何时起,父母成了学生熟悉的陌生人。学生生病时,父母不管有多忙,总是陪伴在学让身边;学生高兴时,父母是那样开心;学生伤心时,父母是那样
期刊
教学目标:1.多思善想,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2.比较筛选,学习选取最佳的立论角度。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教学方法:四人小组互动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的确定,来源于对于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分析。  二、教学主体内容  1.发散思维训练。  (1)以“手”为话题,小组交流讨论,确立本组立论的最佳角度,推选
期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受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转变: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
期刊
“绳锯而木断,水滴而石穿”,实干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煤炭企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这是一场“啃骨头”的硬战,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作为企业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以“三严”正己身,以“三实”成事业。  “谋事要实”就是要“真”、“准”结合,定方向。  真,就是有真心,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实现作文的情境教学,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作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没有兴趣畏惧习作,没什么内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知识面涵盖非常广。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语文教学所需的基本素养,才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归纳起来,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应包括优秀的表达素养、专业的教学素养、熟练的阅读素养、较高的书写素养和精湛的总结素养。  一、优秀的表达素养  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毫不夸张地说,每
期刊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好,学习方式也罢,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
期刊
当听到有教师训斥学生总是用“你不许你不准”的字眼时,就觉得教师真有权利。可看到耷拉着头的学生,面无表情的学生,难免会想在教师使用自己的权利进行教育的时,真的有效果吗?一味地控制学生,学生会听吗?当控制过多地用于学生管理时,就会看到毫无生气的班,就会看到毫无活力的学生,教师也会身心疲惫,这样的教育最是无趣。为什么要挥着鞭子,赶着学生读书,约束学生呢,为什么教师的话就是一道圣旨?教师越是控制学生,教师
期刊
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庆幸身为语文教师,庆幸路遇语文课改,庆幸做客教改会客厅,行走的路上,风景这边独好,采撷点滴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有效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特别是导学案,教学中总感觉不要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设计的太完美,因为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有一个自我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消化过程,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位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