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出版:有京东,大不同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chiren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东首次大举进入出版话题是京东书城的昂然勃起,而且是在一夜之间。网上书店的勃兴之盛,地面书店甘苦最知,以至于地面书店自嘲其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具备图书“预览”功能——地面书店翻翻书,网上书店下下单。之所以采用地面书店的说法,而不说传统书店、实体书店,是因为地面与网上“对仗”工整,均以展示和销售消费媒介命名。
  随着网上书店在年轻人群中的普及,网上书店也成为这部分人群的图书消费“传统”,地面书店的“传统”特质已不明显。而由于网上书店和地面书店都是企业实体,单称地面书店为“实体”也有失偏颇。出版社(商)和地面书店联手针对网上书店(及书友会)的大规模行动有两次,在这几年前者略次起意对付网上书店的行动之前,早在2005~2006年,前者谋划联手抵制贝塔斯曼书友会采购折扣,因为贝塔斯曼的采购折扣一般是40%,而地面书店的采购折扣一般是55%(针对民营出版公司)或60%甚至更高(针对国有出版社)。采购折扣的利好决定了销售折扣的利好,也部分地影响了短时期的图书销量和读者的消费粘度,从而在一个较为长期的时限内影响生存质量,并最终决定出版机构和地面书店的生死。国有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因为带国字头而在竞争中得以保全,葬身书海的往往是民营出版公司和民营书店。如果说民营出版公司的退出如果还不足以掀起巨浪,大型连锁民营书店的猝死则常常引发地震,针对读者层面也同时、更实质地波及出版人的地震是:还有人读书吗?针对民营出版公司的地震则是:欠款黄了!前一地震还爆发在心理层面,后一地震则可能直接宣判部分民营出版公司活体陪葬。
  网上图书业务大户当当网运作十年才开始盈利,京东则宣称三年内图书音像业务不打算盈利。他们没疯。网上书店的价格战拼的是战略也是战术,一在培养具备相当粘度数量足够庞大的用户群,二在将低利润空间的图书销售作为驽马,玩“赛马”游戏。玩图书价格战产生的亏损额如果远远低于达到同等宣传营销效果所需花费的广告费、公关费投入,庄家则赚大了。相比竞争者噱头华而不实的诟病,京东则只受到过服务器故障的微词,也就是说,京东玩“赛马”是真玩,真下本钱。更低价格,更多实惠,使得京东书城有持续催长窜高之势。这种资质背景下,京东进入电子出版领域的发展前景吊足了大众胃口。
  说京东独具狼性是不准确的,至少在我的视野范围之内,做出版的不少人都有“出版死了,我最后一个死”的妄想。“最后死”并非独掌理想大旗,而是把别家“做死”、“耗死”。以往我们常说中国企业缺乏狼性,安于现状,太容易满足。但铁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大多都想做狼,只是在壮大到狼之前,先伪装成羊。当我们把出版“头狼”的帽子戴到京东头上无疑是名实相副的。大张旗鼓放出狼性荷尔蒙,又把狼性行动贯彻到底的,好像也只有京东。这种表里如一的狼性,是京东的ICON(标识)。这一标识也使得京东在一路攻城略池的过程中,也授人以咄咄逼人、破釜沉舟之类的口实。不厚道、不留后路恰恰是京东为代表的狼性企业的商道和胜经。这事的另一面是,这种表里如一和由此带来的非议,恰恰又促使京东从嘴上竞合共赢手上置对手于死地的“腹黑型”中国企业文化中脱颖而出,这对于习惯了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的酱缸文化来说,与其说是一个异数,不如说是一汪活泉。因此京东有什么动作,都不应奇怪。如果非得促狭地认定京东这种“不择手段”的困境求生乃“小人”行径,那么它就是“坦荡的小人”。
  电子出版领域的勃兴面临这么几道坎:一,版权合法化。正经做电子出版面临的劲敌就是各类别新媒体运营商对版权的非法无偿占用。有偿使用和无偿占用,成本不一样。一家的有偿使用和多家的无偿占用,则有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悲壮。二,收益可信度。相较于纸质图书多年形成的版税制、千字稿费制、买断稿费制,作者和版权方从电子图书业务获得收益有点儿太朦胧。电子图书运营方为了降低运营风险,小范围使用保底加分成模式,极少使用买断模式,最乐意采用大一统的分成模式。结果就是分成是挂在驴脸前的胡萝卜,看得见,吃不着,几年合作下来,作者和版权方可能颗粒无收。这不是道听途说,这是我屡次善意信任多家电子书运营方得到的现实回报。所以在无法验证谁会撒谎的前提下,我优选买断模式,次选保底加分成模式,纯分成模式能不选就不选。三,用户粘度。在电子出版大战中胜出最终取决于对用户阅读习惯的培养,吸纳数量庞大的有相对购买力的读者。以京东的商业个性,这三道坎对京东都不会构成太大问题。有舍利做大的眼光和胆气垫着,京东有望创新电子出版领域的运作模式,从而根本改变电子出版版权无序、收益无望的格局,作者和版权方将直接从中受益。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京东唱好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有感于网上书店的价格战,为保“长子”地面书店(主要是新华书店)和出版机构(主要是国有出版社),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等三协会联合发布《图书公平交易规则》,所谓图书出版一年不得低于85%折销售的“限折令”。即使该规则没有因为违背反垄断法等相关律条被废止,在现实语境下也不可能行得通。达成限折唯一“可行”的招是,再发第二道限折令,限定各出版社不得低于某个高折扣(比如75%)批发给各门类书店。这种从生到死,从婚配到生子都大包大揽的家长制搞法,门外汉看着也会替他们捏一把汗。行业主管部门早不再把民营书业看做“大毒草”,可以想见,主管部门将电子书业、电子书业务视为吞噬纸质图书出版业的洪水猛兽加以打压的可能性也近乎为零。
  可能来自出版社(商)和地面书店的声讨会成气候吗?对照前面提到的两批次讨伐行动,最后都不了了之。先是精神层面上,开始也许是真诚的,过不了几时就会从“堡垒”内部瓦解,一边起誓战斗到底,一边地下运动“求招安”,是所有联盟行动最大的真相。“求招安”也有物质层面的支撑——“大傻”们固守堡垒,我珠胎暗结吃独食。除了联盟的不彻底性之外,还有出版从业数量庞杂的因素,即使参与联盟的出版机构铁板一块,也毕竟只占总量的一小块,网上书店(及书友会)完全可以和打压联盟之外的出版机构合作。而实情是,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意识到电子出版的春天——哪怕还是乍暖还寒——不可遏止地来了,在与作者签订纸质图书出版合同时倾向于同时签下电子图书版权,图谋多一份收益。另一版权大军就是作家经纪人,作家作品的所有版权都在我的手里。这两块力量都在呼唤京东这种买家更多凸现。
其他文献
“世上无奇不有”这句话真的不可小觑。入行几年,想说各种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还能有什么吓得了我,结果就出现了“莎妹书”——《Be Wild:不良》。于是,“第一次”再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大阵仗、疯狂,与无止尽的哀求装可怜,每个人都是。  该书打着光是策划便耗时两年的口号,我以人体实验证明这绝非噱头,因为开始翻译前两年,制作人便跟我敲过档期,拜托我一定要挪时间给“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我答应的时候完全
期刊
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书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百年来纸书版面累进进化,在固定的范围内,编辑们竭尽所能寻找最适合内容的展现形式,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需求。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图书出版和阅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和考验。  两年前,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的CEO何飞鹏“恐吓”出版界同仁:纸本书只剩下五年
期刊
今年年初,以网络社区起家的豆瓣网发布阅读器产品,正式涉足数字出版领域。自2005年成立以来,豆瓣读书一直是豆瓣网的拳头项目。豆瓣的读书栏目(book.douban.com)提供基于纸书的评分、评论,有超过300万的图书条目。“这本书是不是值得买?最近有没有值得我读的书?”每月有近千万读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使用豆瓣读书。  “因为有这样的读者社群,当设备发展成熟后,转向电子阅读就成为非常自然的决策。
期刊
数字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像魔术一样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传统出版,使人性化的阅读成为可能。过去人们阅读只能依托纸质图书,出行在外很不方便,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读天下书,览天下事,查询各种资料。过去因为近视、远视、年迈眼花,读纸质书很辛苦。现在,电子书功能很多,字体放大缩小很自如,屏幕亮度也可随心所欲地调节。过去纸质书只能靠内容、装帧吸引人,现在电子书可通过声、光、点等技术
期刊
苹果的IOS系统里,电子图书上架的正常流程是上架到iBookstore上,可是由于苹果中文市场目前还不支持iBookstore,中文市场的App Store里,有许多一本书做成的单只App。  单书App有它的独特性,在声光、动画等多媒体加载上,它可以更好的操作。此前,3G门户网与《南方周末》新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三体》电子书,所采用的就是单书App的方式。3G门户网首席执行官、创办人张向东说,“在
期刊
数字出版的热潮袭来,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大批进入数字出版产业,相比之下,传统出版社在应对新兴媒体的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方面,显得反应迟钝、束手无策。面对这一势不可挡的浪潮,有出版社坚守传统出版人本分,更加专注于内容,做好每一本纸书;有出版社成立多媒体部门,试水数字出版。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比较早采取开发客户端来拓展数字出版领域的出版社。2010年5月,他们成立“新媒体事业部”,随后推出“中
期刊
在《三体》App上看到设计顾问“陆智昌”三个字时,有些讶异。一时无法将这样一位纸本书装帧设计大师与电子出版联系到一块。后来得知,陆智昌对于电子出版的关注已十年有余。此次担任《三体》App设计顾问,并非他第一次与电子出版亲密接触。早前,他曾与《南方周末》报系新媒体主编吴蔚合作,在三星的平板电脑上做过尝试。  拿到《三体》试样后,陆智昌就内容结构、版面构成、字体应用和操作体验等方面,与吴蔚进行了细聊。
期刊
作为一名从事传统出版二十几年的资深老编,陈颖青一直关注电子出版的发展,他所在的城邦出版集团是台湾数字出版的领军者;他主持“数位内容推进实验室”,与同业分享自己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与心得;他带领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尝试图鉴书的线上版本测试。  多年的编辑经验与对IT技术的了解,使得陈颖青对电子阅读体验的看法,一针见血。  Interview 对话 书香两岸×陈颖青  书香:您如何评价Kindle的阅读体
期刊
我们在台北世贸一馆的咖啡厅偶遇,几乎连寒暄、客套都省掉,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我聊起即将搬上舞台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他的热情、自豪展露无遗,亲切程度直逼“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最高境界,瞬间一扫台北雨季的阴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陈俊志本人。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甫获得2012台北书展“书展大奖”,又于2~3月份改编成舞台剧,由万芳、王娟、杨丽音等知名演员重新诠释。对一个长期造像的创作者来说,
期刊
香港书展靠讲座吸引眼球,已经成为“香港模式”。这股浪潮的滥觞,或许是2010年韩寒等人的讲座,让书展尝到了甜头。2011年势头更甚,有李敖和林青霞两位巨星亮相书展,把书展讲座受关注度推到高潮。不过,今年的书展相比就逊色了不少。受邀来书展的作家,虽也是名家,却没有达到读者的期许。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岂如是云?  道听途说,背后有个原因是,早前请的一些嘉宾,对书展提供报酬有些不满。好事不出门,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