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青:创造专注阅读的情境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从事传统出版二十几年的资深老编,陈颖青一直关注电子出版的发展,他所在的城邦出版集团是台湾数字出版的领军者;他主持“数位内容推进实验室”,与同业分享自己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与心得;他带领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尝试图鉴书的线上版本测试。
  多年的编辑经验与对IT技术的了解,使得陈颖青对电子阅读体验的看法,一针见血。
  Interview 对话 书香两岸×陈颖青
  书香:您如何评价Kindle的阅读体验?
  陈:Kindle(针对6寸版)的问题是版面太小,每一页能够容纳的中文字数不够多。这种情况下,读得最舒服的是小说,因为顺着情节一路往下翻就可以了。非文学类的书则比较辛苦,阅读非文学类的书的时候需要交互参照,当一页的内容太少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费力,它失去我在纸本书上前后来回参照的那种自由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翻页速度太慢,而且也没办法精确定位到某一页。
  书香:您说Kindle的版面太小,很多人都是在移设备比如手机上看电子书。
  陈:没错,但是大多数人在手机上阅读的是小说。行动装置在读流水行情节的书是没问题的。可是依照我自己的经验,即使是在6寸(已经比手机大)的屏幕上,当要阅读需要前后参照,需要把大脑中从一字一句里头拉出来思考的书的时候,小荧幕确实会对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太频繁翻页也是问题,可是问题不只是太频繁翻页而已。
  回到文本对读者的意义
  书香:您如何看待做成单只App的,声色光影都有的电子书?
  陈:文字有自己的威力,哪怕变成数位化的版本,有些内容仍是要让你专注于作者所构筑的想象世界里。如果把想象具体化(音效一定会带有感情),以为加了音效、动画是对内容的加值,那可能是对文字的力量的一种误会。有一些文字,你让它很单纯地用文字表现,它的威力就在里面。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子化是没有必要的,在解释某些特定的议题、知识,动画、音效、互动等电子化的特色,是有助于更形象地理解。上个礼拜我看到一个动画片,讲汽车轮子的差速器。用文字讲解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如果配上一个动画,可以省掉几千字的说明,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那就应该要有动画,这就是数位化优势的体现。所以还是要看内容本身。
  书香:目前您接触到的电子书的设计,有哪些具有某种创新?
  陈:一本纸本《圣经》能做的事情很有限,要么从头读到尾,要么挑经文的章节看解释。可是如果到西方的《圣经》专卖店,你会看到不同版本,不同译本,适合各种情景使用的《圣经》版本,还有各种“每日读经计划”。我现在看到《圣经》的App,有纯文本阅读模式;可以安排“每日读经计划”;也可以有不同的注释版本;还可以有情景阅读模式。过去一整个《圣经》专卖店完成的事情,一只App就全部具有了,因为充分运用了数位化所能提供的便利、工具和能力。
  可是我还是要强调,并不是所有书都要学习《圣经》的App,要学习的是,如何掌握数位的能力去回应纸本时代的读者需求。比如“情景阅读”在《圣经》的App里头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应用。目前在制作电子书上,最需要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数位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变成电子书。
  数位时代使得内容一页一页固定呈现的方式不再存在,因为荧幕很活,现在要重新想的事情是,回到文本对读者的意义。意义如果是希望从头看到尾,那么一页一页的电子书是很棒的解决方案;意义如果是我要用最快的时间找到想要的答案,这个时候就应该是一个运用,就好像电子化的字典。不管是编辑从事数位出版,还是程序人员在做电子书,都应该理解:复制翻页并不是必然的真理,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联到底是什么才是最重要。
  无论物理特性如何,阅读的本质是专注
  书香:电子书的良好阅读体验,需要哪些基本要素?
  陈:纸本书和电子阅读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并不是说电子化可以用各种花俏的动态,而是纸本是死的,在纸本上面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翻开下一页,再翻下一页,因为这样,阅读的时候可以很专注地进入作者希望你进入的他所构筑的世界,在这样的阅读里,阅读者可以有很大的收获。但是专注进入文本到目前为止,很多做电子书的人,不管他是做软体还是做硬体,都常常忽略。他们都觉得既然我要做电子书,那书里就要有这个有那个,却从来没有人认真地去想,如何让读者专注于长篇阅读。
  所有的物理特色都要满足一件事,使用者的需求。读者在读书的时候需要把大脑很专注地放进情节里头,不被干扰。不被干扰这件事情在网络世界是办不到的。你用手机、用平板装置看书,所有的讯息都在提醒你,“快看我,快看我”。也因为这样,线上世界的阅读,可以很轻易地跳到完全不相关的另一个领域,你很容易变成左顾右盼、四处张望的人,可是这在读纸张书的时候,是一个错误的方法,读纸张书要求的是专注。
  我觉得现在做书的人,不管是纸张书还是电子书,不管是做硬体、软体还是做内容,很多人花太多力气在考虑媒体的表现、媒介的能力、媒介的物理特性,这些应该考虑,但是更深一层的目的,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情景去读书,考虑得都不太深。
  书香:按照您的说法,这是电子阅读天生的缺陷。
  陈:对阅读载具而言,多功能如果可以协助好的阅读体验和创造适合的阅读情景,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
  电子书的知识穿透力很强
  书香:电子书用什么来强调它与纸本书不同的特色?
  陈:行动,随时随地搜得到内容。前几个月我看到《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的电子书现象,以前美国人逢年过节是送书给小朋友做礼物,现在是送机器,Kindle或者iPad。《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那些收到Kindle的小朋友怎么使用那台机器。很多小朋友拿到机器后第一件事,就是连网到Kindle Store上面下载0元的公版书,然后他们发现原来书的世界那么棒,有那么多的书可以读。这件事情如果在纸书时代会怎么样?要等到父母有空了,带他们到图书馆,才会发现这件事。现在不用了,只要有一台机器,他自己就能去下载公版书,当他越来越不满足公版书后,就会开始付费买书。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纯粹从物理、从工学的条件去描述这两种媒介,可能不太完整,必须把整个的使用体验都放进来。从小去接触更多的书,更好的内容,这是这台机器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很多人说机器是对穷苦人家的限制,网络上有人画出Kindle的降价曲线,宣称一年后它会变成0元。我觉得很有可能,就像现在手机会有0元方案一样,他们可以不需通过销售硬体来回收成本,可以捆绑其他的方式。
  硬体一路往这个方向发展,再加上它有能力存取过去你要实际到书店和图书馆才会接触到的文本,它接触知识的穿透力太强了,这是我觉得这个机器和纸本之间最重要的区隔。其他的光学变化的表现,或者是物理条件的改变,那些虽然也很重要,但是那是肉眼看得到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反而更需要我们花力气去思考。
其他文献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大概就是无忧无虑的儿时光景了。  依稀想起初中时代有一首熟悉的歌是这么唱的:“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这是民初时期弘一大师李叔同谱写的名歌《忆儿时》,原曲旋律取材自十九世纪美国民谣作曲家威廉·海斯(William Shakespeare Hays)的《我那阳光灿烂的老家》(My Dear Old Sunny Home),后来李叔同以其深
期刊
在风起云涌的电子阅读器大潮中,电子阅读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阅读器设备厂商购买大量已经出版的图书的电子版权或将公版书籍数字化,内置在阅读设备中;另一种则是采用“渠道模式”的创业公司,通过“免费”提供电子书来吸引用户和流量,并通过植入广告将流量实现。这两种内容提供的方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字体选择、版式设计都是硬伤,用户的阅读体验远远不如纸本书。此外,也不乏由热心网友制作的电子阅读内容(常有大
期刊
那日午后,晴暖,周间北大东门成府路上车流如常。人行道左右并没有可观望的景致,春寒已过,路树却仍枯瘪,提前的赤阳让路人多兀自闷头而行,因此稍不注意,可能就此错过这间儿童书店。  书店通常都没有张扬的招牌,就像2008年开业的“墨盒子绘本馆”。曾经刷白的栏杆与台阶现已是几经风霜,褪去光泽,像砖砌的橙红墙面不再匀称均质,脱漆及至斑驳,当时心底曾暗自探问,“是休业了吗?”要几经驻足辨识,才回神知觉了牌楼上
期刊
“世上无奇不有”这句话真的不可小觑。入行几年,想说各种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还能有什么吓得了我,结果就出现了“莎妹书”——《Be Wild:不良》。于是,“第一次”再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大阵仗、疯狂,与无止尽的哀求装可怜,每个人都是。  该书打着光是策划便耗时两年的口号,我以人体实验证明这绝非噱头,因为开始翻译前两年,制作人便跟我敲过档期,拜托我一定要挪时间给“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我答应的时候完全
期刊
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书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百年来纸书版面累进进化,在固定的范围内,编辑们竭尽所能寻找最适合内容的展现形式,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需求。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图书出版和阅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和考验。  两年前,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的CEO何飞鹏“恐吓”出版界同仁:纸本书只剩下五年
期刊
今年年初,以网络社区起家的豆瓣网发布阅读器产品,正式涉足数字出版领域。自2005年成立以来,豆瓣读书一直是豆瓣网的拳头项目。豆瓣的读书栏目(book.douban.com)提供基于纸书的评分、评论,有超过300万的图书条目。“这本书是不是值得买?最近有没有值得我读的书?”每月有近千万读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使用豆瓣读书。  “因为有这样的读者社群,当设备发展成熟后,转向电子阅读就成为非常自然的决策。
期刊
数字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像魔术一样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传统出版,使人性化的阅读成为可能。过去人们阅读只能依托纸质图书,出行在外很不方便,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读天下书,览天下事,查询各种资料。过去因为近视、远视、年迈眼花,读纸质书很辛苦。现在,电子书功能很多,字体放大缩小很自如,屏幕亮度也可随心所欲地调节。过去纸质书只能靠内容、装帧吸引人,现在电子书可通过声、光、点等技术
期刊
苹果的IOS系统里,电子图书上架的正常流程是上架到iBookstore上,可是由于苹果中文市场目前还不支持iBookstore,中文市场的App Store里,有许多一本书做成的单只App。  单书App有它的独特性,在声光、动画等多媒体加载上,它可以更好的操作。此前,3G门户网与《南方周末》新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三体》电子书,所采用的就是单书App的方式。3G门户网首席执行官、创办人张向东说,“在
期刊
数字出版的热潮袭来,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大批进入数字出版产业,相比之下,传统出版社在应对新兴媒体的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方面,显得反应迟钝、束手无策。面对这一势不可挡的浪潮,有出版社坚守传统出版人本分,更加专注于内容,做好每一本纸书;有出版社成立多媒体部门,试水数字出版。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比较早采取开发客户端来拓展数字出版领域的出版社。2010年5月,他们成立“新媒体事业部”,随后推出“中
期刊
在《三体》App上看到设计顾问“陆智昌”三个字时,有些讶异。一时无法将这样一位纸本书装帧设计大师与电子出版联系到一块。后来得知,陆智昌对于电子出版的关注已十年有余。此次担任《三体》App设计顾问,并非他第一次与电子出版亲密接触。早前,他曾与《南方周末》报系新媒体主编吴蔚合作,在三星的平板电脑上做过尝试。  拿到《三体》试样后,陆智昌就内容结构、版面构成、字体应用和操作体验等方面,与吴蔚进行了细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