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岛:原生态的黎寨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1982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岛的黎族系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居住于海南岛中南部,人口约131万人,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五指山市、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三亚市等9个市县。2010年的春节,我从琼岛西线的九所进入海南岛中部,是一番与海洋别样的黎苗风情。
  乐东县不在海南岛的西岸上,但不远,所以我把它列入我的琼岛西线行的内容。乐东位于海南省西南部,靠山临海,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莺歌海盐场就归乐东所辖(不过盐场可没它的名字美),还有著名的尖峰山等。早在二千多年前,黎族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劳作了。和开发了旅游业的黎寨展示的光鲜和伪浪漫相比,这里的黎寨安静而原初。
  据说,黎族的“船形屋”像是一只倒扣的底朝上的船。黎族是最早从大陆来到海南岛的民族,后来其它的民族、特别是汉族人的进逼,使得黎族向山上迁移。那只“倒扣的船”,是否是当初先民渡海而来还没居屋的时候用来遮风避雨的昵?反正,上了山后,他们再用不着船了。
  是的,黎族的茅草屋外形的确很像覆舟——即人们常说的“船型屋”。这是黎族的传统住房,一般用原木、竹子、茅草、红白藤等为材料建筑而成:墙壁多用椰子叶、成毛竹、山竹等编织成篱笆墙围成;屋顶则以茅草、椰子叶、葵叶编织覆盖。这种茅草屋冬暖夏凉,居住舒适。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这种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茅草覆顶、木头或竹子为梁、编织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为烤干食物用;屋顶侧面开天窗。这就叫“布隆亭竿”——即“竹架棚房子”,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布隆亭竿”的建造形式,分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过渡的三种。但现在黎族地区,“布隆亭竿”已不多见了,多数住室已为金字顶代替,靠近城镇的黎族人已住进瓦房。
  黎族村落,多选在山谷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缓的坡地上。一般为靠近耕地、河川、溪流且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的地方。村落周围翠竹环抱,树荫覆盖。黎族传统住宅,如倒扣的半圆形船篷,竹木扎架,盖以茅草,故名日“船形屋”。
  起初,黎族传统住宅原为干栏式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家禽家畜已另有专栏,不再圈于屋下,特别是升高的居住面使人的出行及生活不方便,人们的居所便从楼上落回地面,再逐渐被落地式的“船形屋”所代替。
  住宅内,前后分两段,前段的以贮物或为客室,并在一角设寝室,后段的为厨房、寝室。
  屋内设三石灶,它的作用一是取暖与烘物。灶上方的烘物架,用于烘山栏稻、玉米、鱼肉等;二是驱蚊虫。黎族地区潮湿多雨多蚊虫,屋内烟熏火燎不仅能驱蚊虫,除湿去病,而且使竹木结构的屋子不易被虫蚁蛀蚀;三是保存火种。
  谷仓是古代“干栏”建筑的遗存,其在建筑形式及构造上,与“船形屋”非常相似。一般长3米,宽2.5米,通高约3米,地面用石头垫高,离地约30厘米;仓壁用木板或泥糊墙,也有用竹篾编织的,一端留一小门;仓顶为圆拱形,由竹竿编成,泥糊顶,再茅草盖顶;谷仓密封度较好,黎族人民用来存放收割回来的谷穗。——这是个很小的寨子,约有20户,并不都是“船形屋”(布隆亭竿)。黎族村民们,对我的贸然来访相当惊讶,甚至有点兴奋。大概很少有一个汉族女人,会跑到他们寨子里来照相。有些黎人的汉语说得还不错,勉强能与我沟通,毕竟距离县城很近嘛。他们同意我进屋子参观。里边物件很少,几乎可说家徒四壁。不过,所有的用品,都和生产及生活的必需有关。
  这寨子,如果要说有颜色的话,就是土黄色房屋墙壁、地面与葱绿色椰子树的交织了。高大的椰树林,作为寨子的背景,营造出了一种踏实牢靠的气氛,这是家园的气氛,兼有夕阳西映的暖调,更具一番意蕴。
  来到黎寨那天,黎家人告诉我,我在寻找的这种“船形屋”(布隆亭竿),在离县城近一点的地方都已几乎不存在了。原因嘛,一是它简陋,二是怕火。过去就曾有过一家起火、殃及全寨的情况。现在,政府鼓励黎族人住进瓦屋,每一平方政府给补助几十元钱,让黎家人建屋(每户大概能拿到几千元吧),于是他们就用这钱来盖瓦房,而仅存下来的茅草屋,最多也就被用来当做厨房杂屋来用了。
  记得在六年前,我曾从海南岛东岸南下到三亚,再从三亚穿过岛的中部,途经通什,返回海口。通什这地方后来改名叫五指山,那里已然成了黎族风情旅游的核心区,绚丽衣裙和浓妆艳抹的漂亮姑娘满山飞,时时处处在跳竹竿舞。相比之下,2010年初,我走进乐东的黎寨,虽然停留时间也很短,却是更真实的黎族村寨。不是说越贫穷就越真实,只要不是表演给外人看的舞台,而是当地人自己的生活家园,这就是最真实的,和贫富无必然关联。
  那天在寨子里,当一帮村民尾随着我,争着告诉我某个农具的用途之时,一个衣衫破烂、头发灰白的老女人蹲在屋外,专心做自己的事,一直隐约吟唱着神秘的曲调,完全对我置之不理。我想,她是我觉得这个不知其名的寨子里最代表古远幽深和艰难凄苦的部分。
  黎寨人人能歌善舞,独特的传统乐器有: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一种是以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的“汉词黎调”;另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的“黎谣正调”。当喜庆、聚会或农闲时节,在黎族村寨,村边、田野或家中,都可以听到那悠扬的歌声和清越的乐器声。这音调中有的抒情优美,有的高亢激昂,有的似窃窃私语,也有的婉转动听。众多的黎族民间音乐也分为两个部分:民间乐曲和民间乐器——不过,寨子里的年轻人也告诉我,现在,这些传统的黎族乐器只有老人们才会演奏了,而且要在黎族的“三月三”节日才能看到。
  接下来,再顺便说说黎锦吧。在五指山黎寨的几天里,在黎寨中,我见过在一间屋子里,几位黎族妇女席地而坐、利用简单的工具手工织布的情景。黎语中其实没有“织布”这个词,只能说“织筒”,筒就是筒裙,这些妇女都在织筒裙——筒裙基本上就两种底色,黑底或红底,边色大体上也只有红、黄、蓝、黑四种。黎族入蓝绿色不分,实际上将蓝色归入绿色,这应该是现代时尚的搭配了。“织筒”所用的线,均匀细致,并不是家纺而是机纺,有些是棉麻的。我想到南宋时期,黄道婆曾经向黎族人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的佳话,《南村辍耕录》卷24第297条“黄道婆”说:
  “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计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叉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熏立。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元闻矣。”
  
  旅游小贴士
  
  地理交通
  黎寨位于海南五指山市区北面约1.5公里处。可从海口坐汽车抵达黎寨,海口西站发车时间:8:15、13:15、14:15、15:15,票价94~275,全程223公里,用时3小时左右。海口南站每15分钟一班,票价249,全程229公里,用时3小时左右。
  寨里黎胞能歌善舞,传统的《批柴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等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吹奏鼻笛和铜笛,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临近景点
  五指山,五指山有着“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美誉。
其他文献
周代的黄钟大吕,穿越千年的大地,汇聚成了华夏民族最伟大雄浑的乐章——大唐飞歌。才情四溢的唐代诗人们用文字构筑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情爱画廊。美丽诗句中呈现的唐代婚嫁礼俗,越过沧桑岁月,在眼前明晰起来……    承六礼袤古风    唐代文明是中华文明自发源以来几千年的累聚,是中华文明进程中一个辉煌的驿站。唐代保留了华夏千年礼俗,尽管有所革新,但基本制度并未改变,婚俗自然也以周礼为主。唐代的六礼即问名、纳采
期刊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  第一次听说日喀则,就是在韩红的这首《家乡》里。第一次来到日喀则,则是因为日喀则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__江孜“达玛节”。  当天一大早司机就叫我们起床了。从日喀则市出发,到达江孜需要绕一个大圈子,还好西藏的路况还不算太差,一路上的如画美
期刊
这一春,与徐志摩先生在剑桥的“那一春”,正好相隔99年!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徐志摩  去剑桥,去康河,去寻觅徐先生文中那脱尽尘埃的情调,感受那种“痛苦”的“愉快”,这是人生情感升华的极致。  回首百年,船还是那撑篙船,桥还是那叹息桥,荒谬可爱的春同样为康河添上了“性灵”,朝霞
期刊
     
期刊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不论别的,单说求学。我到英国是为要从卢梭。卢麦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他那不确的死耗传到的时候,我真韵出眼泪不够,还做悼诗未了。他没有死,我自然高兴。我摆脱了哥仑比亚大博士钉的引诱,买船票过大两洋,想跟这位20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谁知一到英国才知道事情变样了:一为他在战时主张和平,二为他离婚,卢梭叫康桥给除名了,他原来是rittcollege的fel
期刊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游历北天竺、中天竺……坚忍不拔地求索,巡历数年,遍瞻八塔,亲聆文殊菩萨的教诲,这也是一种思想的攀援。  ——朱幼棣(内文摘录)  去过西天吗?  我想中国人90%都知道《西游记》中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今天,我们一行将“反其道而行之”,溯源、续缘,用现代人的形式、思想和艺术的角度为依傍,去天竺,释迦牟尼成佛、说道、涅槃之地,寻觅佛教文化的起源,感
期刊
式周山上,云遮崖岗    新世纪的10年春节将过,尚未破五,从北京到大同高速公路上残雪积存。朔风呼啸,一路小心驾驶,以免被侧风突袭和冰凉湿滑造成车辆冲出公路。冬日天空云滚,犹如半睡半醒的人眼,忽明忽暗,直到下午四点进入大同市时,斜阳才离开云层,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上次到大同云冈石窟,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时过境迁,山西最北城市早已物是人非。风卷尘土,穿过这座冷清城市向北再有十多公里,终于找到
期刊
很多时候,我认定信念是一枚时常被海沙覆盖、却又渐被浪潮翻阅的彩贝。她躺在金色的沙滩中,接受潮波的淘洗,偶尔不见踪迹,却从未真正地消失过。  任由宇宙天象的牵引,我们何其幸运地,各自使用了执着的力量,嗅得她的迷人气息,正穿越大海的茫茫腥气;得见她的光芒,于无边暗夜中熠熠发亮。信念是你我接头时的暗语,使我们在人海中未有误认或错肩。于是,我们相逢。  我们以信念相认,无比亲切。我们相见在空中,仿佛一早密
期刊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恋人絮语》里有一个关于情欲的敏锐观察:“许多歌谣与旋律描述的都是情人的不在。”它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述说情人远去的失落,因离别而起的愁绪,与孤寂守候的难熬。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时常出现的状况,情人总有暂别或者消失的时候?还是情人按其本质就是一种长久不在、永远隐身的对象?  答案似乎是后者,情人就是那不在身边的人:而且就算他在,也永远消除不了他流离他方的幻觉
期刊
又是人间五月天,舒适的初夏,宛若一首活泼明朗的诗。不妨暂别都市的繁华和勿忙,将开始燥热的心灵的皱褶一一熨平,作一场安静、原生态的旅行吧。  打点好行囊,让我们一起徜徉于琼岛黎寨,在宛如覆舟的“船形屋”下摇曳一季眷恋,在黎锦上铺展盈盈微笑:或者去往千年瑶寨,踏过青石板小径,在那吊脚楼式的干栏建筑群中寻觅灵魂深处的淳朴与悠然;又或者倚廊桥小憩,山里廊桥,且看它以“桥屋联璧”的方式精灵般从大水之上跃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