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 巧妙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需要,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落实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7702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这句诗生动地体现了传统封闭性教学的状况,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拘泥于教材,脱离生活实际,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样的课堂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活力和新鲜感。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这充分说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走向生活化,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成长。
  一、让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世界进行观察、探索、思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的双手;在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体会时,给予欣慰的微笑和积极的鼓励。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他们的朋友、协作者, 从而建立平等的、和谐的生活化师生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学生的成长需要引领者与他同行,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从课本中整理出有用的材料。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链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书籍整理出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便在课上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查阅信息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交流中与他人分享学习的收获,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
  2.教师重视自身修养,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榜样
  “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计算机。” 教育家孙敬修的这个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学生在社会中不断地向周围环境学习模仿,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权威者,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积极地进行模仿。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饱满的、高尚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榜样。
  二、让品德与社会课程走进生活,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生活是永恒的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带领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搏浪前行,教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结合,有效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程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
  1.创设情境,在贴近生活实际中学习
  课堂中,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抽象的课程内容有生活的情景感,产生共鸣。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浓浓乡土情》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家乡民风民俗的文化资料,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方言、习俗、曲艺、茶文化等方面,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有的小组收集了家乡俗语,用福鼎话诵读茶谣《奇古枝》;有的小组收集了家乡的民俗风情,如二月二开茶节、四月八耕牛节、七月半鬼节等;有的小组展示了家乡的经典曲艺,如布袋戏等;有的小组带来了家中收藏的饼花、木雕等;有的小组介绍了家乡的美食文化……课堂上,饼花研究课题小组邀请福鼎文化民俗专家马树霞爷爷介绍饼花制作的过程,使同学们对福鼎的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围在马爷爷的身旁,听他介绍,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热烈。福鼎文化中特色最鲜明的福鼎方言也吸引了学生,学生用方言向老师问好并尝试交流,整堂课灵动而巧妙。
  2.创设情境,在情感体验中学习
  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增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良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妙方。“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将情感体验贯穿于整堂课,创设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分析学情,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进行了解,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模拟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形成优良的个人品德。
  如教学《安全才能回家》时,结合大部分学生回家要过马路的实际,教师在课前把教室桌椅依“十”字擺成十字路口,然后将课前和学生制作的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放在“十字路口”,并安排两个学生在路口模拟交警指挥交通,组织其他同学模拟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走斑马线。这样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课堂的乐趣,又丰富了学生的交通安全常识,使学生形成处处讲安全的意识。
  3.创设情境,在活动延伸中回归生活本体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是知识升华为经验的途径之一。如教学《重阳节,敬老人》时,结合重阳节及班队会活动,我们与市养老院取得联系,在周六上午到养老院为那里的老人整理床铺,与他们聊天。这虽只是一件小事,但学生通过这种课后拓展活动,深化了自己的道德认识。活动结束后,学生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将继续关爱老人,多给家里和身边的老人问候和关爱,为他们让座,扶他们过马路。
  这正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传达的“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的内涵。学生以生活为出发点,才能在真实具体的生活中明白道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好的道德品质。
  三、让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当今社会,需要每一个人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主体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走进学生的生活,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   1.生活化教学拓展体验渠道
  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后,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过程中体会生活的苦和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让理性的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知艺术地统一起来。
  如执教《走进大自然》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赏阳光与春风带来的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了解人与大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并结合学校的春游课程体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对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问题,教师鼓励他们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解决。在春游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在蔬菜基地捉泥鳅。学生满手满脸沾满了泥巴,惊奇地喊着:“看,水里有小蝌蚪,是春天!”感受着学生天真的童心,教师的心情是美好的、激动的。把知识和情感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是教师拓展学生体验的渠道。
  2.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会思考的人是令人欣赏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认识入手,使他们在思考中发现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错的缘由或思考其中隐含的问题。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思考的方式不同,暴露和呈现的错误往往能够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如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认知冲突的存在,明白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规则的约束的道理,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规则存在,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生活中的规则,并列表分类统计,再在全班讨论、交流。学生积极发言,通过反面教材,深刻体会到正常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通过活动,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在讨论中明晰自己的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
  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将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教学目标也由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过渡到實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意义的高度。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自己多一分认识和信心,对他人会多一些理解和感激,对社会多一些体验和了解。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家栋.《小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特约编辑 木 清)
其他文献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空洞的说教难以深入学生内心,一些道德规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辩论,注重对教材中小辩论的运用,让学生在辩论中体验、认知、感悟和实践,促进学生自然形成道德规范和情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辩论;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7002  翻开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品德教育更应如此,人的品德行为首先建立在情感认知基础上,学生的行为是与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是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美好情感的人。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学生的情感在
编者按:我國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1989年颁布试行,1996年正式实施的。《规程》正式实施15年来,我國学前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办园体制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办园体制多样化,社会力量办园凸显,尤其是民办园发展迅速,但办园质量良莠不齐;公办园逐渐减少,需求增大,收托压力加大。其次,随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加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前弱势群体有所增加,除城市低保家
[摘 要] 师幼互动是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课堂互动分析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研究基于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视频案例,采用微观情境分析法和访谈法,立足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从认知建构、话语结构、具身认知以及“物”的参与等方面,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和师幼双方在此特定情境中的互动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集体教学活动是促进幼儿个体经验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有效方式,能够引发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冲突和认识
我的阿吉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活和情感体验,从教学实际出发,借助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感受体验,从而内化知识,完善生成,发展心智,锻炼品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77-01  体验是深化理解、内化生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提升学生将语文知识合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在《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导入,重在激趣;课中交流,旨在“启法”;课外拓展,意在积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
[摘要]以网络为平台开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更可以围绕着特定的网络学习目标,引领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有效的语文网络化学习,发挥家校合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网络化学习;家庭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06002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多
[摘 要]为了发展学生数感,以《认识100以内的数》内容为例展开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在猜一猜中认识“100有多少”、在做一做中感受“100有多长”、在数一数中估计“100有多厚”、在分一分中体会“100有多贵”,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发展;数感;苏教版;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一直是重点与难点。要提高学生解應用题的能力,就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并给予学生解题思路的指导。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圆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