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2006年企业生存环境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便于企业总结2006年,展望2007年,从本期起推出“企业大势大事点评专栏”。
  
  一、如何看待2006年国际环境?
  
  安南在联合国秘书长岗位上做了10年,他的《五大教训警戒世人》值得企业家注意。在这里我们借用其本意加以泛化,以求实用。
  1 . 没有人(包括一个企业)能妄想借助别人的优势与地位来维护自己的安全,而不受天灾人祸的威胁。只有大家都关注其他人的安全与幸福,人们才会获得长久的安全与幸福。
  2 . 人们的安全与幸福,只能取决于人们对人权与法制的尊重。
  3 . 有权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是向别人说明真相的责任。不能等属民表示抗议时才考虑问题。任何人不能单枪匹马应对外界的挑战,要依靠多边机构、多种见解和多种力量来制衡。
  4 . 不能让强者独断专行,要有公正、民主的众多公民组织对强者施加影响。弱者要在十分关键的机构中有地位,有更多声音,因为这个机构决策决定着属民的存亡。
  5 . 社会成员要和睦相处,共建一个整体协调有效的社会。重要的是要选出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安南对国际事务的这五点感悟,也可作为2006年世界富豪们“倾囊”慈善,与中国不断上演的企业家“落马”悲剧的一个本质对照。
  
  二、如何看待2006年世界经济新格局?
  
  2006年是新经济主体形成的时代。其代表性的标志是世界GDP总和的一半是新经济的贡献。这是英国《新经济学家》等著名媒体得出的一致结论:新经济从现在开始才真正的成为导致经济格局产生根本变化的巨大推动力,从而直接影响到每个人和每个企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后5年,新经济体的年增长率要超过6.8%,而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也只有2.7%。这表明新经济能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又表明发展中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会后来居上。
  也正是这种信息技术引发经济与社会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萌发种种新事物。对社会变革十分敏感的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发现网络技术与新经济,相继出书,从而打开了人们对新经济有了直接感受的大门。
  新经济是从互联网的信息民主化开始的。信息的民主化带来交易的民主化。随之出现了技术与金融的民主化,人们取得各种各样以前不敢想的权利,从而使风险投资大行其道,使得以Google为代表的IT经济新格局成为生活现实。
  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全球独领风骚,1990年日本人均产值仍居首位。但至今10多年久久不能复苏,根本问题是产业结构不能优化所致,我们要引以为戒。
  
  三、如何看待2006年中国企业的处境?
  
  “中国制造”向何处去,已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在2006年的最大热门。据统计:2006年,中国有170多种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但在世界500个名牌中中国只有4个;中国玩具销量占世界市场的75%,但收入还不到总量的20%。问题出在哪里?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企业和产品要赚大钱不是靠产量,而是品牌。打造有信誉的品牌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企业2006年的最高呼声。
  人们叫喊:要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只有研究并打造信誉才具有最高的战略意义;要用风险投资,用基金会来支持“智库”,打造新时代新产品的品牌,才能摆脱低利润高消耗的困境,才能赚大钱,这才是中国的出路!
  在世界各赌场上,亚洲人占多数。在亚洲人中,中国赌客的现金又最多。这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有了钱,但失去了理想,已误入歧途!
  只有激活国有资本市场,开放那些封闭的固定资产账户,让企业创意在国内得到真正的资助,中国才能走上自主品牌之路。这些问题解决了,中国品牌才能高歌远航。
  今天,中国需要的是长远眼光,战略思考。
  
  四、如何看待2006年中国企业三大事?
  
  2006年发生了许多企业大事,我们仅选其中几件发表看法,希望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
  向文波博客炮轰外资并购
  2006年6月6日起,身为徐工并购案出局者,三一重工执行总裁的向文波作为一个对国家,对企业负责人的企业公民挺身而出,相继在其博客文章中,指责“徐工贱卖,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此观点立时引发了全国性的针对“凯雷收购徐工案”大讨论。
  早在2006年3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在两会上就提出了“外资并购斩首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已经从合资、合作到独资建厂,再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
  随后,国家的外资并购政策有所改变:原则上,国家不准外资控股涉及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行业。这些都意味中国的外资政策因“并购”主题正悄然生变,关注“国家经济安全”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一位企业家直言不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此事影响了外资在中国并购必须面对的游戏规则。这件事强烈提示企业家:作为企业公民,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敢于从全局思考对现实提出质疑,从而改善企业生态环境,达到国家经济繁荣的目的。
  
  明基与西门子联姻失败
  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国内承受同行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到海外扩张,进行跨国并购无疑是个机会。但如何保证顺利与成功却是一个慎之又慎的大事,总结失败教训远重于总结成功经验。
  2005年6月7日,明基正式宣布收购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在德国成立子公司明基移动,堪称历史以来亚洲最大规模收购行动之一。2006年9月末,明基表示将停止对子公司的投资,并申请破产保护。仅仅事隔一年,这段美好姻缘就陷入劳燕分飞的境地。而且在这一事件中,明基的市值却蒸发掉了40%。我们能从此事件中借鉴什么?
  应该说,明基借助西门子的品牌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从逻辑推论上看,这是件好事。以明基这样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化经验,以西门子如此的支持力度,本应成功,但仍然陷入高昂的运作成本与低下的运营效率的漩涡中。看来,中国企业对背负一个颓势中的跨国公司业务,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仍估计不足。
  这也使我们想到4年前,我国家电豪门TCL收购德国破产的施奈德公司,一年后接着又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公司。TCL一跃成为在兼并中求发展的明星企业。但却至今亏损,前景不容乐观。去年10月9日,德国《经济周刊》对此评论:没有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和咨询,如:双方企业文化以及与母公司的融合、竞争对手情况、营销渠道等等都没弄得很清楚,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致使兼并施奈德之后西方员工纷纷跳槽,总部又缺乏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前往,结果只能停产。
  一次,我们中方某公司老板向外方员工讲话时说:“工会代表员工利益,但是它必须服从公司利益!”外电评论:外方员工好像是在听外星人在讲话。无疑,文化冲突已成为兼并的最大智障。
  
  顾雏军案开庭审理
  2004年8月起,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广东证监局在检查中陆续发现科龙系列违反《公司法》、《证券法》的行为。这些行为发生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后认为顾等人的行为已触犯刑律,不久顾等人被逮捕。2006年11月,顾雏军等人因涉嫌虚假出资罪、虚假财会报告罪、挪用资产罪、职务侵占罪被提起公诉,并开庭审理。
  从当初的资本市场弄潮儿、民营资本的标志性人物,到今日的阶下囚,其经历令人慨叹。顾雏军在庭上慷慨激昂,辩自己无罪,甚至以绝食抗议——但结果并不会因此改变。
  理想到疯狂只一步之遥。这让人想到德隆的唐万新。他们都在自认为无罪的情况下陷入历史性不可逆转的被动。人们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教训?看来,不能因为有了什么“红头文件”、“点头默许”以及外界的摇旗呐喊,就以为可以无所顾忌。殊不知,只要有权威部门追究,那些配角、观众就都一哄而散了,一切罪过就只能由主角——企业家自己承担。
  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给某些人跌入深渊的机会。柳传志说得好:“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索罗斯说得好:“没有冒险就成不了事业;但做了冒险,却不给自己留有后路,就不是企业家。”(相关报道参见本期64页,“顾雏军最大的敌人是谁?”一文)
  责任编辑:抑 扬 刘宏君
其他文献
两盘教学录像带  ——“严格”不仅仅是“纠错”    哲理的故事  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成人学习进程这一项目时,曾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研究人员将一批成人学员组成了两支保龄球队,经过短暂的训练后,两队进行了几场比赛,比赛成绩两队互有胜负,难分上下。研究人员将全部比赛过程都摄录了下来,并将录像带分别提供给了两支队伍,以便他们能借助录像带来提高队伍的球技。所不同的是,分发
期刊
本土企业成长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变战略。    2006年,百事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全球除美国以外的首个饮料研发中心,意在开发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独特产品;无独有偶,同年美国3M公司在中国开始由产品制造向产品创新转型,该公司认为只有通过本土研发,才能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把研发作为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与前期注重制造和营销相比,意味着他们的在华战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期刊
译/胡光书    中国企业开展改善革新活动时,不要为了眼前的结果而喜忧,不要动辄挥动考核大棒,而应明确改善活动的目的或目标。否则是不能产生改善文化的。  近来,中国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善活动。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尽管市场不断扩大,销售额不断上升,但是企业的利润并没有成比例增长;第二,虽然一直以来中国企业致力于从外部(尤其是从国外)导入管理体系、管理规范、管理技法、设备及技术等,但是
期刊
把曾经的老同事聚集起来,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互为镜子,也许有一天,我们还可能重新成为同事,或者成为合作伙伴。    我是一个IT企业的部门经理,部门内有三十多名员工。  目前,像我这样在一个企业和行业里工作五六年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曾经的同事和下属,已经有好几位去了其他企业,并且有的人职位已经相当高了。  由于我平时非常喜欢玩儿和交朋友,于是参加了不少圈子,比如:车友俱乐部、极限运动俱乐部、经理人沙
期刊
在很多企业对于离职员工采取“终身封杀”态度时,也有许多企业在向离职员工挥动橄榄枝:“我们随时向你敞开大门……”这一看似巨变的枢纽,其实完全可以掌握在部门经理手中。    如今的职场人士,恐怕没有多少人没经历过离职。  在不同原因的离职中,企业的表现也往往不同,或者是闪电辞退,或者积极挽留,但相同的是,人走茶凉——无论你曾经是多么受重视,一旦离职,与原单位的关系便会迅速降温。  如今,这样的形势正在
期刊
事实上,有创造力的人才非常好管理。只要让他认识到,他和组织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就可以了。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外界推广公司的创造力形象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在内部提升公司的创造力形象。我们要积极地告诉员工:公司是支持、鼓励创造力文化的,同时希望有创新的人才为我们工作。    如何吸引有创造力的人才    那么我们在招募员工的时候,如何来测试员工是否有创造力呢?  下面这个故事是有关
期刊
2007年,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策略。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研究报告披露:中国已是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当下的中国企业,不仅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更面临跨国公司强势品牌及领先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的压力。因此,目前企业界越来越形成的共识是:只有掌握正确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解决好企业人才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才能使企业长期占据有力的竞争地位。  《中外管理》杂志在今年初通过对国内近百位企业人力主管
期刊
日本经济迷失的十年,导致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美国。但是,一个事实不要忘记:日本经济的迷失与日本金融的落后有关,却与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无关。  《帝国启示录》作者白益民指出:上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的“衰落”,其实是刚吃了高调扩张亏的日本企业在借机“弱化自己”。  人们喜欢用世界500强排名衡量企业实力。而日本综合商社排名从1994年的前5位一直下滑,是日本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比如:大型综合商社
期刊
你关注什么?    在经营工作中,我们把资金、人才、品牌作为第一资源,但是,佐佐木元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时间作为第一资源来考虑,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的需求节奏来决定生产运营的节拍。  制造业的管理者们都知道,生产时间=加工时间+搬运时间+检查时间+停滞时间。  但是,却鲜有人分得清楚:在制造过程中,有两种技术即生产技术和制造技术。生产技术是由设备带来的,它决定加工时间。制造技术是流程和
期刊
人口的变化,特别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是对企业未来的挑战。    本世纪中国的人口挑战    今年年初,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公布报告指出:全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有近一亿独生子女。同时,男女性人数不平衡问题愈来愈突出。  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及发展战略目标已经确定,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口素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