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洵集》序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著名维新志士谭嗣同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由贾维、谭志宏二先生辑校的《谭继洵集》将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好事,也是对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谭氏父子和浏阳谭氏家族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谭氏是清代浏阳第一望族,谭氏故居“大夫第”至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谭氏的祖先原居江南西路洪州新建县。北宋靖康末年,谭孝成为避战乱,率族由江西新建迁往福建路汀州长汀县,谭孝成也就是谭氏迁鄞江的始祖。三传至谭承新,又迁居清流县,谭氏又为福建清流人。南宋至元,谭氏皆为闽西普通农耕之家,未成望族。明代初年,第十一世祖谭如嵩“宦游北平”,官燕山右护卫副千户。其子谭渊,字溥泉,号时庵,继承父职,跟随燕王朱棣征战。他身躯修长,膂力过人,骁勇善战,引两石弓,射无不中,以功累进都指挥同知。后在夹河之役中阵亡,而追封崇安侯,入《明史》列传。其子谭忠,随明成祖朱棣攻南京,力战有功,封新宁伯,其后历代世袭。嘉靖年间,十六世祖谭宗纶,佩平蛮将军印,充总兵,镇守湖广。故谭氏“以武功著望于有明,二百余年间,位侯伯者九世十人”。
  谭宗纶的第四个儿子谭功安,后来迁居长沙府长沙县,立宅于四方塘,他便是谭氏迁湖南之祖。至天启年间,谭功安的重孙——第二十世祖谭逢琪、逢琳、逢琅、逢玓四兄弟和逢梧之子谭世贤,先后由长沙迁往浏阳定居,是为谭氏迁浏之祖。谭逢琪为明末诸生,谭氏家族亦自逢琪始弃武习文就儒业。其子谭世昌(号濬轩)为府学生,“始以诗礼启厥家”。父子俩创修族谱,为家族创著家训八则、家戒四则、家规十则,为谭氏家族的人才成长制定了行为准则,并明确提出了要走耕读起家的道路。后来谭嗣同作《濬轩府君家传》评价说:“其学盖出程、朱,故训辞深厚”,“率是而吾族乃有问学之士,则府君教泽深远焉。”
  至逢琪公房世系第十派的谭继洵是重振家族雄风的重要人物。谭继洵(1823—1900),字子实,号敬甫。其祖父谭文明是县学附生,宁静淡泊,很有文人气概。他“笃学固穷,文行有斐,所居深山,人问绵隔,荣垂不翦,箪瓢宴如。阶下植松一,出入抚弄,遂署楹曰:‘数间茅屋蔽风雨,一个松兜傲雪霜。’”谭继洵的父亲谭学琴,虽未能成为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而是在县衙做了一名管理簿记的小吏,“久之,家渐裕”,但他仍然自奉俭约,独喜儒术,常与读书人往来,并留下遗言:“勿令儿子废学。”谭继洵虽六岁而孤,但幸有长兄继升能“愤而弃学”,“养亲当大事,佽诸弟诵读,完婚姻,遣嫁诸妹”。谭继升还为弟继洵延师授课,促其学成。
  谭继洵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考入县学,二十九年中举,咸丰九年(1859)成进士,次年补殿试,授户部主事。同治十三年(1874)官户部员外郎,次年转户部郎中,简放监督坐粮厅,驻通州。他主办验收漕粮、催督转运等“天庾正供”事务,“秉明廉之姿,治之以至正无私,由是涓滴归公,举向日积习为之一新”。
  光绪三年(1877)因谭钟麟荐于左宗棠,谭继洵得由京官外放,补授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谭继洵西行治甘肃,“下车即以整饬吏治为本,叼爽侮者黜之,夙夜浚明者扬之”,并“躬亲种植,以率官民勒为蚕桑”,加之以工代恤、以工代赈,故“陇南居民赖以生活者亿万计”。当时左宗棠为陕甘总督,最看重谭继洵的实心为民,尝谓人曰:“敬甫天性严重,胸中纯是爱民之忱。”故密疏推荐谭继洵,说他“器识闳深,吏畏民怀”。光绪九年,谭继洵改任甘肃按察使。十年,升任甘肃布政使,“掌一省行政,总全省之钱谷出纳,并承宣政令,考核所属州县”。
  光绪十五年,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总理一省民政。他“量时度宜,勤求教养之方,用人行政之要。首撰《告诫》十六条,反复详究,至为亲切。廉得胥役之尤蠹民者,尽法治之。时时使人密侦州县,何者当兴,何者当革,一符之下,牧令肃然,相惊以神明”。(谭传赞《敬甫公传》)光绪十九年十月,谭继洵奉上谕驰驿前往成都查办四川总督刘秉璋等人贪腐案,“严密详查,一秉大公,罢苛政,禁非刑,劾文武之贪酷不职者,自监司、镇将至州县数十员弁,刘公亦获罪革职”。该案之查处,获得当时舆论好评。刘人熙读谭氏复奏后,称“庶几不欺矣,大吏中之翘楚也”;但因此案,谭继洵也得罪了朝中权贵,此后的仕途受到影响。光绪二十年,谭继洵回湖北巡抚任,后因张之洞改署两江总督,而以继洵兼护湖广总督。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形势日趋紧张,维新变法思潮激荡,一生“办事唯谨”的谭继洵则显得思想偏于保守,以致与锐意维新的儿子谭嗣同之间也多有意见不合。如谭嗣同和唐才常倡导变法,计划在浏阳设立算学馆推广新学,唐才常与刘善涵曾婉请谭继洵出名首倡,借以号召变革科举。谭继洵本拟疏请,由其子嗣同草拟奏章,稿已定,既而却以“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迟回未发”。后张之洞复任湖广总督,条陈新政,谭继洵也不予会衔。因而“百日维新”期间,曾被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参劾“守旧迂拘,虽人尚无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此等即不逢裁缺,亦当分别罢斥,或优之,听其告休”。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遇害,谭继洵被连坐革职,勒令回籍浏阳,交地方官管束。谭氏回故里府邸后,闭门谢客,隐居度日,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病卒,终年七十八岁。
  谭继洵自幼服膺礼教,推崇程朱理学,为人谨慎,任职勤勉,却也颇富文才,与“浏阳三先生”欧阳中鹄、刘人熙、涂启先是至交好友,与当时一大批湘籍官员、士人始终保持联系,这些都对随侍左右的儿子谭嗣同之成长影响很大。谭继洵所作诗联虽存世不多,但吉光片羽亦足见其文采。如兰州西关萃英门内的甘肃贡院,系光绪七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所建,时任甘肃布政使的谭继洵撰题联曰:“边塞起风云,喜紫气东来,会有轩随雁度;苍生盼霖雨,问黄河远上,此中多少化龙才。”上联歌颂朝廷,赞扬左宗棠经略西北之功,为朝廷即将在甘肃开科取士叫好。下联着重提出左宗棠建贡院,灌溉一方,深合民望,将在西北边塞涌现出多少一登龙门的治国之才。联语气象开阔,文句典雅,其爱国忧民思想与对考生的激励、爱护之情溢于言表。他还题兰州西园内的蔬香馆云:“几树棠甘,荫少难胜分陕任;一溪烟扑,飞花时起望湘心。”上联以德政自勉,下联发思乡之情,全联借景抒情,清健质朴,尤以“望湘心”对“分陕任”,烘托其治陇的责任心,十分得体。
  谭继洵作为近代杰出思想家、戊戌维新志士谭嗣同之父,及其为代表的谭氏家族,是谭嗣同成长和思想变化的重要背景。要深入研究谭嗣同,就不能不了解谭继洵及其家族。因此,系统整理出版谭继洵的文集,是深入研究谭嗣同及其维新运动的当务之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谭嗣同研究著名学者贾维博士〔1〕有鉴于此,自1996年湖南谭嗣同研究会成立起,就与谭继洵第五代孙、湖南省政协委员、现任国信中联汽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的谭志宏先生一道,系统搜集整理谭继洵及其谭氏家族的资料。历经十八年的努力,终于辑校编成了这部约五十万字的《谭继洵集》交岳麓书社出版,并问序于我。我认为这是纪念谭嗣同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最好的礼物,也是对谭烈士父子最虔诚的祭奠,它必将促进谭嗣同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作为一名一直心系家乡且对谭烈士伟大人格无比敬仰的浏阳人,难辞二位之请,谨述浏阳谭氏宗族和谭继洵生平事功梗概于卷首,以充序言并祝贺该书的整理出版。
  注释:
  〔1〕贾维博士系浏阳谭氏姻亲之后,其母谭吟瑞女士为谭嗣同孙女,年近百岁犹精神爽健;父贾亦斌先生(1912—2012)为谭烈士孙女婿,原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贾维君兼为湖南谭嗣同研究会理事,一直潜心致力于谭嗣同研究和中华民国史研究,出版有《谭嗣同与晚清士人交往研究》、《谭嗣同研究著作述要》、《三民主义青年团史稿》、《十年内战史话》等著作嘉惠学林。
其他文献
陈寅恪和朱希祖都是著名史学家,都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前者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后者为章太炎门下“五大天王”之一,只是朱希祖名气远没有陈寅恪响亮。虽然两人并非好友,但据罗香林回忆私交还是不错。罗香林是朱希祖的女婿,也曾受教于陈寅恪,其回忆应大致可靠。从朱希祖日记中可看到不少两人交往的记录,且朱希祖对陈寅恪评价很高。不过,他们在1936年到1937年间关于李唐氏族的渊源问题有过一次学术
诚意仁心  《礼记·大学》:“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所谓“诚意”是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如何能如此,那是因为自己有了认知,有了思想。“诚意”还可理解为:真的思想,真的愿意。王阳明在论完善人性和成就道德人格的问题时,把“诚意”放在优先地位,认为人只有通过真诚的道德努力,才能够成为一个儒家意义上的具有真实性的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
当西方世界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后,大清帝国仍自命为世界中心,期待着万邦来朝,结果,等来的却是一群群乘着坚船、架着利炮不知来自何方的“蛮夷”。老朽的王朝被打得丢盔弃甲、屡战屡败,以至于曾严格恪守的那种“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1〕的华夷之分原则也不得不有所松动,帝国精英中最开明人士开始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旗号,主动将重闭多
在我国,影响最广泛的两部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是这样对诗定义的:“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排列成行。”这样的概括看上去无可厚非,然而细细想来,两个大同小异的解释,却很难让人明白“什么是诗”:“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显然不是诗所独有,《古
作为一位新诗人,罗念生先生的名声不彰。其实,早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就曾在《清华文艺》、《清华周刊》等处发表诗作。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其诗作可见于《北平晨报·诗与批评》、《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文学周刊》、《新诗》等知名报刊,其诗歌写作生涯,大概持续到了1948年。诗作中有一首长达十二节二百六十余行的叙事诗《铁牛——一名战争》,不过似乎极少为人所知。他亦有诗集出版,不过仅有薄薄的一册《龙涎》(
数年前,我阅读过晋代文人嵇含所撰的《南方草木状》。起初,完全是因为爱屋及乌,更准确地说,是爱祖及孙——嵇含是嵇康的孙子。嵇康特立独行,傲骨铮铮,具有“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胆识,关键时刻不畏强权高压,为好友吕安仗义执言,虽死不惧。临刑前,他“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迈越今古,何其潇洒!《广陵散》虽绝,而其灵魂永存不灭。“天地悠长,人生若忽。苟非知命,安保旦夕。思与君子,穷年卒岁。优哉逍遥,幸无陨越……”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反映出千百年来社会对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和相互关系的定位。“郎才女貌,才子佳人”,表明男性的价值在于才学才华,女人的价值则是容颜美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表明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依附地位。这两句流行语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间社会生活和两性地位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近二十年来,“郎才女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郎财女貌”,这一变化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哪
陈平原先生在《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中说:“新诗该往何处去,是可以、也应该认真讨论的,这与在思想文化层面上支持或反对白话文运动,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这种说法极具历史洞见性,也就是说,反对新诗的,不一定反对白话文运动;反对白话文运动的,也不一定反对新诗。陈先生认为章太炎的态度属于前者,而笔者所要谈的人物即吴宓属于后者。毫无疑问,与陈寅恪一样,吴宓对白话文运动持基本否定态度。不过,他对新诗的态度却有
在阿克顿勋爵看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是因为人民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而奋起反抗,而是由一些新奇的观念所孕育,再被1787年美国(独立)革命的成功榜样所催生。至于革命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的,当时一般智识水平的人是难以预期的,就是每一个革命阶段的领袖也无法控制革命的局面或走向,因为他们心中只存了破坏一个旧世界的激情,至于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则只有观念而还没有蓝图。大革命中,各种策略激烈冲撞,
我认识王晔的时间其实不长,而且至今只见过一次面。大约两年前我从瑞典汉学家马悦然那里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马教授告诉我,有个住在瑞典南方的中国人王晔把瑞典著名作家瑟德尔贝里的名作《格拉斯医生》翻译成了中文,他看了译稿,赞赏有加,觉得王晔翻得很不错。这部书在上海译文出版,马悦然还为这本书写了序。王晔后来到斯德哥尔摩来见了我和我妻子陈安娜,我们也得到了这部译作,确实是本好书。不久,我还看到王晔拿出了其他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