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作文讲评课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讲评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自身写作的最佳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作文讲评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教师将自对本次作文的以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向学生讲述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作文讲评的内容
  1. 观念认识的创见性
  观念认识是作文的主题的一方面。讲详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创见性。有人认为,对初中生来说,谈作文中的创见性似乎为时过早,实际上,所谓创见性,既是结果,也是过程。其基础是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创见,二创新意识在写作中的体现首先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等。创见性意义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如果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创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应鼓励学生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从而不断的积极开动脑筋想问题,以争取在今后作文中体现更多的创新性。再有就是对作文主题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知道文章中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思想和从生活中捕捉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来表达文章内容的核心。而且在不同文体的作文中,主题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在议论中,它可以是思想,观念,在记叙文中,它可以是形象蕴涵的一种意蕴;在抒情文中,它可以是一种情思意趣;在说明文中,它又可以是作者某种说明意图的体现。在教学这个过程时,教师必须强调主题不仅仅是思想,也不一定必须是明确的思想,在不同的文体的文章中,主题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主题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含蓄的,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放手来写。把生活中触动自己的人和事、物和景用自己的想法或感觉尽可能地表达出来,主题自然就在其中了。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应该是生动活泼,有个性化、令人感动。
  2.作文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也是作文主题的一方面。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作文主题的理解要宽松、正确、比如说,写对某事物的看法,只要自己写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是比较积极向上的,这样的作文主题就是正确的。表达情感,只要表现出对真、善、美,才能更加痛恨假、恶、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品质和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主动学习,由“学写”变成“能写”。
  二、作文讲评的要求
  在作文讲课时,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讲评准备:1.讲评前要以学生作文计划有机结合。教师在学生作文前应该订合理该课时作文教学计划,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程序、与语文《教纲》相结合等。只有制定了合理的计划,学生的作文训练才能按照《教纲》要求有科学规律地进行,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作文,这样的讲评课才能收到实效。2.要作好资料的准备,所谓作文讲评,就是讲解和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果不结合具体鲜活的学生作文实例,讲评根本无法进行。比如说记叙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在授课文和讲写作时都应向学生阐述(三要素)记叙文的特点,同时在讲评过程中要有序地安排好(按类别、按成绩、按讲评内容)一份作文讲评教案,再把要引用材料的学生作文也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班。一个班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通常是有些学生厌学,这就要求教师抓两头带中间的讲评方式,在优生身上教师可以总结出规律,说明“应该怎么写”;在差生身上,教师可以总结教训,说明“不应该怎么写”,从学生的个性上看,从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地角度来考虑,这种方法是很恰当的;且不说差生作文起来会有厌倦,就是一个中等成绩学生作文时也会困难以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对作文渐渐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到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放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发掘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这样,作文讲评课才不会起到对所有学生的激励作用。
  其次,在讲评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评课不应当是以教师为主导,应当是师生交流、讨论、探究的良好场合。学生不仅在作文活动中是主体,在讲评这个环节中也不应当是被动的客体,因此教师此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加入到讲评的过程中,可以自议,自讲、自改、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活动可以交替进行,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与小组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景中去描写人与事,再现生活,从而唤起启迪、想象、回忆、触发情感,达到最佳写作状态。
  总之,作文讲评课,教师要以语文《大纲》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探求作文讲评的教学方法艺术,正确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艺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文思泉涌,写出出人意料的佳作,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他文献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刚开始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观察我们周围身边的生物的窗口。为学生敞开了一条通向大自然的路,学生学习生物由此开始……从教材的安排,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观察对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初探大自然的奥秘,身心一下豁然开朗的感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是指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
期刊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最基础性地学科,是人们在学习、劳动、生活中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和汉语的重要工具。伴随着我县教学改革的浪潮,初中语文教学从课程内容、结果、评价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给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严谨治学,掌握新的信息,心的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在课改中塑造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  一、采用多
期刊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培养兴
期刊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要写好每个汉字。并不因为要成为书法家,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的意志,对人的一生是有益的。正所谓“字如其人”,在字里行间,往往可发现一个人的品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不愿意写字,就是写也是马马虎虎,潦潦草草的字,为此,我很犯愁。后来,我看了很多关于如何使学生写好字的书籍,这使我有了启发,让我
期刊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其教学方法与单篇课文不同,更需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构思,通过近几年来教学探索,指导学生综台性学习,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思路:(1)首先上每单元课前几分钟,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阅读两个板块的“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3)制订活动计划。教材上列出的括动建议比较多,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在每
期刊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英语对话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学生已经掌握交际的内容和方法的情况下,适当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拓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交际能力 创新实践 激发 拓展 体验  英语会话活动,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
期刊
【摘要】:中职学生在基础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特别是语法知识不牢,单词词汇量不足的问题,学习基础问题不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们就会缺乏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就会丢失。本文是对中职生入校后,从教学实践方面有针对性地总结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一些方法,作出探讨,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生 实践教学问题 学习效果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期刊
背诵、朗读是培养语感、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为诵读过程是语言的音形信号系统刺激视觉、听觉等神经通路而产生感知、形成表象,进而会意、体情、明理、辩法。 背诵,也是中国传统教学一贯重视的方法之一。然而在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它受到了冲击,甚至被否定。不少语文教师认为,背诵是古老的教学方法,是程序化的教学形式,不愿意也不敢理直气壮地抓背诵,把它和“死记硬背”相提并论,谈“背”色变。我则认为语文教师要落实好
期刊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人的心理内容不断丰富,人的需要不断发展,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的重要条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生物学,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勇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课堂教
期刊
在物理这门学科中,实验课占着一定的比例并且实验课还关系着学生对物理这门功课的兴趣培养。同时实验课也充分表明物理学科是来自于实践的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以及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上,教师和学生往往认为物理实验课就是一个花架子,好看不好用,好看不实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能缩减实验课就缩减实验课,最好是免讲。学生遇到实验课的内容,匆匆翻过或者偶尔瞧上一两眼插图即翻过去。有的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