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的现状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330136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行为可塑性较强,且师德培养是多方联动的长期实践过程,同时也为响应国家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号召,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的现状研究应然而生。调查发现,存在学生对师德内涵的理解“以偏概全”、职业认同感低、师德课程零散、工学交替难获导师有效性指导等问题。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五年制学前教育;师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07-0212-02
   一、研究的背景
   (一)响应国家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号召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不仅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和操守,近年更是将师德的关注点前移到“准教师”——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工作方面。2016年3月1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协同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双导师制,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2019年12月16日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引导家庭、社会协同配合,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由此可见,国家不仅重视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更提倡创新师范生师德培养的模式,强调多方联动,协同育师德。这也为产教融合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思想引领。
   (二)幼师师德的培养是多方联动的长期实践过程
   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为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铺垫了坚固的基石。但是,学前教育高速发展的背后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幼儿教师的素质。近年来,幼师紧缺、待遇偏低、保障程度较低、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等现象一直是困扰学前教育工作的难题。而极个别幼儿教师虐童等负面事件的曝光,反映了个别幼师师德和素养的问题,同时也让社会公众心目中“充满爱与阳光”的幼师职业形象大打折扣,引发信任危机。幼儿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师德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只有社会、学校、幼儿园多方联动、共同培养且长期实践,才能将师德内化于幼儿教师之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行为可塑性较强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幼师的主力军,有其独特的群体特质。五年制学生入学时心智不够成熟,知识储备少,他们对自身的学习、成长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比较迷茫,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沿信息了解不透彻,难以对自己未来从事幼儿教师的职业及幼师职业所具备的师德、职业素养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较高水平的认识。但五年制学生职业行为的可塑性更强,校园联动对他们进行师德培养,有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的内涵
   师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是通过“人”—“职业人”—“专业人”三个层面构建起来的,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个体——公民,所以首先应具备公民道德素质;然后才是职业赋予公民的角色——教师,教师作为从教工作者,理应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最后,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因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综上所述,新时代师德的内涵是由公民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三位一体”所共同构成的。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的现状
   (一)不忘“儿童为本”的初心,但对师德内涵的理解“以偏概全”
   所谓“师德”,其内涵非字面意思“为人师者之德”如此粗糙。新时代师德的内涵是由公民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三位一体”所共同构成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和访谈得知,学生对师德内涵的认识较为片面和简单,存在“以点带面”的现象。所有的学生谈及师德都从“儿童为本”的角度出发,提到了要“热爱和关心儿童”,有的学生认为师德就是教师蹲下倾听幼儿说话的“平等”姿态,有的学生认为师德就是地震中幼儿园教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幼儿的大爱奉献精神,有的学生则透过“虐童”事件引发自己对师德的理解就是个人的品行修养。由此可见,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大都简单地停留在“教师”这一职业的“德”上,忽视了人首先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公民道德,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二)被“择善而从”的专业选择,让职业认同感“脆而不坚”
   专业选择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本专业并对自己是未来幼师持肯定态度,才会以一种自觉、高能量的状态投入专业学习中,在日后工作中努力钻研业务、克服困难,把教书育人的工作提到新高度,把师德展现得淋漓尽致。反之,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到乏味、无趣,无疑会在学习和职场中丧失积极主动性,师德也无从谈起。调查发现,报考前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大都处于空白状态,选择学前专业是因为“我爸说学前教师是国家紧缺型人才”“我妈说幼师也是老师,工作体面”“我姑是中学老师,她说这个专业挺好的”。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政策、职业前景、职业特性等外界因素诱使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被动地“择善而从”。既然专业选择大部分非源于本人对幼师工作的热爱和向往,那么对“幼师”这一职业学生认为“这是我爸选的,不是我”“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那就试一试”“我不排斥儿童,应该蛮适合”,这反映出学生对“幼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脆而不坚”,职业理想和价值认识内源动力不足,那么师德自律行为的转化就难以顺利完成。    (三)师德内容“零零星星”分布于各类课程,师德教育“收效甚微”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幼师的师德修养也必然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去达成。H职业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教育实践课这四大模块。公共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有学习公民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教师较少将职业道德的内容结合“幼师”的岗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讲解,课程内容与专业关联度不强,使师德教育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引起情感共鸣。在专业课程中,H职业学院会聘请少量的幼儿园骨干教师或园长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如《幼儿园班级管理》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校内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短板,但企业教师数量有限,且他们不具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只能从实战经验出发完成知识的讲解。学生表示“心理学老师会在课堂上播放‘熊孩子’的视频,让我们分析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引导幼儿”“园长会告诉我们幼儿受伤后和家长沟通的技巧”。可见,在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都会依据专业课程内容偶有穿插关于师德教育的内容,带有随意性,且渗透性较弱。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学生入园实践观摩后表示“幼儿园的老师对儿童都很细心地照顾”“原来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比我想象中的复杂和细致,也很辛苦”。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观察园所教师的言行举止,增强职业体验和感悟。综上,师德教育内容七零八碎地散落于公共课和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没有专门系统性的师德课程模块,就难以将学生对师德的认知—情感体验—意志—行为实践这一过程有效地串联起来,容易使师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工学结合难获“对症下药”的指导,双导师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探索
   工学结合是加强学生师德涵养的必经途径。工学结合使学生走进幼儿园亲身经历“幼师”岗位工作,从而实现对师德的认知、體验与感悟,如此,师德教育才能从书本走向工作和生活。H职业学院学前专业的学生实行全程化分散式教育见习,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工学交替,由校内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随机)共同指导,在园实践过程中遇到困惑,学生表示“幼儿园老师工作的时候很忙的,等她停下来的时候就是她下班了,我不好跑去问问题耽误她下班时间”“每次见习都安排到不同的班级,和带班老师不太熟悉,也不好意思问她问题”“我不会的时候,老师让我先看她做一遍,然后我在旁边跟着学”。可见,幼儿园工作繁重、园方指导教师安排流动性大加之学生性格内敛等原因,学生的实践困惑难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园方指导教师“对症下药”的指导,只能留待校内教师指导或自身“消化”,园方教师的示范性和指导性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而部分校内指导教师非双师型教师,实战经验不足且对幼儿园发展前沿信息了解不够,对学生的见习指导也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可见,双导师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5):103-104.
   [2]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2):22-26.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6):9-16.
   [4]串冬梅.浅议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9(3).
   [5]孙宇静,张珊珊,闫平,等.“双主体”协同下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探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7).
  编辑 郭小琴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开展多年,音乐欣赏课作为学生在校的基础文化课也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变化和发展。从音乐欣赏课的实际教学出发,结合高职导游专业的特点,论述高职导游专业该如何开展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以使音乐欣赏教学更好地为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关 键 词] 心随乐动;专业发展;导游专业;音乐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立足思想政治课堂,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价值出发,结合具体作品和实践经验,在发表《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的若干思考》一文的基础上,再次思考总结,从三方面阐述:以人为本,规划好职业生涯;不为创作而创作,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遴选作品;参赛作品的精致化处理。通过中美生涯规划教育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参赛作品的层层剖析,通过对自己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总结,试图归纳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遍性
期刊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中高职衔接是提高职教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推动企业参与中职、高职招生,企业全程全方位参与中高职人才培养,并通过中高职衔接提高中职办学水平,提升高职专业内涵建设和服务能力,形成招生(招工)—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构建“产业、专业、学业、就业”四业联动人才培养途径,为职业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
期刊
[摘 要] 基于学生工作品牌建设理念,结合扬州市职业大学构建德育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坚持创新德育学分,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打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品牌。  [关 键 词] 学工品牌;德育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期刊
[摘 要] 面对建筑行业发展转型对BIM人才的新需求,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基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懂专业、精技术、高素质”的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探究我院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BIM技术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策略,从而实现双驱协同、三全育人,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保障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  [关 键 词] BIM;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期刊
[摘 要] 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让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解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求职意向,在学校悠久的铁路背景下,新兴的汽车专业毕业生面临一定的迷茫与困惑。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探析了铁路背景下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新特点,并针对汽车专业培养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紧抓网络平台,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育人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育人需要重视的问题着手,总结经验,以信息专业技术为魂,构建“1+2+3”网络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强化育人效果,进而构建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  [关 键 词] 信息专业技术;网络育人
期刊
[摘 要]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体现了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任务。根据在高职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从高职电类专业基础课融入思政元素的教育意义、高职电类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做法、电类专业基础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四方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挖掘电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思政元素,在各教学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  [关 键 词] 课
期刊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阐述了高职建筑设备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洁净空调工程技术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为例,从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发、思政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课程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对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了思考与总结。  [关 键 词]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洁净空调工程技术  
期刊
[摘 要] 从高水平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具体内容出发,以建立科学内部治理结构,为切入点,分析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背景,针对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关 键 词] 高水平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内部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