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 以读启悟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笔者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但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笔者发现内地藏族班学生不太喜欢读书,尤其不喜欢大声朗读,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在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的今天,教师分析代替了学生朗读;二是由于现在是网络时代,每天各种大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他们总是采用一目十行的浏览方式,进行无声的阅读。笔者开始怀念做学生时,坐在窗前,手捧书本大声朗读的生活方式,怀念对着镜子无数次地朗读《春》的情景,怀念模仿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播音时的情景,怀念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一起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时的情景。这些情景在我们的学校似乎已经很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成堆的卷子。
  朗读是个美好的过程,汉字的音韵和谐之美,字里行间的那种无以言说的力量,都需要声音去传递,去强化。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面对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笔者认为,好的方法是以读代讲、以读启悟。
  一、精选美文
  凸显层次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文章,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朱自清的《春》、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等。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绵长柔情、有的高亢激昂。对于教材中的文章我们要精挑细选。
  在对适合朗读的课文精选之后,要根据藏族学生的现有水平,分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学段都应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各年段应有所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改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提高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逐步提高,旨在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二、体会情境定准基调
  1.先听后读
  有的课文,学生并不能一下掌握感情的基调。教师可以采用先配乐范读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例如,教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北方的冬天对藏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选用其中的一段文字:“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用幻灯片出示,并且配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进行配乐范读。在教师的范读引导下,同学们听出了原来北方的冬天也有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而济南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由此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充满了喜爱与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情境铺设下,学生很自然地就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先想后读
  有些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我们可以采用先想后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例如教授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歌,你们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去朗读?”由于内地班藏族学生远离家乡来内地求学,思乡之情一直萦绕在他们的心头,他们有着和余光中先生相似的感情体验,学生一下子就能感悟到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余光中的思乡之情,应该采用舒缓的语速和低沉的语调来进行朗读。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能快速准确地体验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运用技巧指导朗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或“把赞美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让学生无所适从。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朗读技巧就像学生的拐杖,朗读时老师应该教授一定的朗读技巧来帮助学生。对于藏族学生,在学习朗读初期,更需要给他们一些拐杖帮助。
  1.语速和语调
  拿到文章后,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确定朗读的语速和语调。语速可以快也可以缓慢,语调可以高昂也可低沉。每篇文章情感不一样,语速语调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冰心的《纸船》为例,这首诗是表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的诗歌,为了能够读出对母亲的真挚、执著、浓烈的情感,可以采用舒缓的语速和低沉的语调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2.选择重音
  朗读仅仅注意语速和语调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音。那么重音该如何确定呢?在《纸船》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通过讨论,他们得知“纸船”这个意象凝聚着作者冰心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所以为了表达出诗人的这种浓浓的情感,凡是能够表达冰心对母亲情感的词语都应该是重音。例如:“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不是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很多,可见冰心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仍是”、“不灰心”、“每天”、“叠”这几个词语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爱的执著。“万水千山”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的思念之苦,思念之深。以上这些凝聚着冰心对母亲挚爱和思念的词语都应该作为重音。确定好重音,教师还需对朗读的技巧进行适当地指导。例如重音的朗读方式,重音除了重音重读之外还可以重音轻读,有时还可通过延长来表现。
  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不仅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顺理成章地达到诵读的目的。这样就能做到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而朗读又促进了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四、创新训练凸显效益
  朗读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学生只有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朗读教学的主阵地,但是仅依靠课堂来进行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来巩固效益。藏族学生由于远离家乡,长年在内地求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举办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是很必要的。例如可以策划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创新活动,既能丰富藏族学生的课余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对课堂朗诵训练效果进行检验。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族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能有所提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以读代讲、以读启悟,指导好学生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正在准备着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为培养适合新时期要求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挑战就是竞争,迎接挑战就是迎接竞争。初中语文教学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加速发展,实现新突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科教兴国方针的具体体现。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迎接新挑战、
期刊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微型小说。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丰富。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窗》的内涵显然是深邃的,但对其的解读与生活阅历又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决定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来制订本课的教学方案
期刊
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有很大帮助。那么,在课堂中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对学习感
期刊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熟悉而陌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了一定量的古诗,学过像《凿壁偷光》等文言文小片段,学生有一点文言基础,但是对于篇幅稍长的经典段落,学生在理解时就显得比较困难,文言词汇的积累也相当贫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也影响了文言文学习效果。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更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其积极性,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笔者以初一
期刊
文言文阅读、理解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对字词的不理解及时代背景等了解的不够多,往往使学生在做这一类型题时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诵读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诵读可分几个步骤。首先教师范读,初学一篇文言文学生对其节奏停顿往往无法把握,只有教师先范读,让学生听并从
期刊
对中学生来说,要学会划段的方法。正确的分清段落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主题,进而让学生在写作上获得一定的启迪。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观摩中,留意了一下分段和概括大意的教学情况,发现段落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程序。这里所说的教学程序有这样的两层意思:时间的程序性,很多老师都将分段习惯安排在第一课时的后半部分;操作的程序性,整个教学流程基本按照“整体理解课文一分段一再理
期刊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这可以看出语言对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也许因为老师一句并不恶意的批评,导致了一位同学的自卑,进而自暴自弃;也许因为老师的一句随口的赞扬,一位学生对文学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为了一名职业的作家。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中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的一句话很可能就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老师的职业既神圣而又艰巨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教师必须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学亦然。故,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将阅读目标预设在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的地方,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更上一层楼”。而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
期刊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来完成的。学生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能力;学生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要求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而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因此,应该强调师生交流,实现师生之间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互动,就教学而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对老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一起分享、理解知识。这种互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