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笔者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但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笔者发现内地藏族班学生不太喜欢读书,尤其不喜欢大声朗读,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在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的今天,教师分析代替了学生朗读;二是由于现在是网络时代,每天各种大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他们总是采用一目十行的浏览方式,进行无声的阅读。笔者开始怀念做学生时,坐在窗前,手捧书本大声朗读的生活方式,怀念对着镜子无数次地朗读《春》的情景,怀念模仿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播音时的情景,怀念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一起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时的情景。这些情景在我们的学校似乎已经很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成堆的卷子。
朗读是个美好的过程,汉字的音韵和谐之美,字里行间的那种无以言说的力量,都需要声音去传递,去强化。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面对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笔者认为,好的方法是以读代讲、以读启悟。
一、精选美文
凸显层次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文章,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朱自清的《春》、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等。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绵长柔情、有的高亢激昂。对于教材中的文章我们要精挑细选。
在对适合朗读的课文精选之后,要根据藏族学生的现有水平,分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学段都应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各年段应有所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改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提高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逐步提高,旨在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二、体会情境定准基调
1.先听后读
有的课文,学生并不能一下掌握感情的基调。教师可以采用先配乐范读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例如,教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北方的冬天对藏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选用其中的一段文字:“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用幻灯片出示,并且配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进行配乐范读。在教师的范读引导下,同学们听出了原来北方的冬天也有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而济南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由此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充满了喜爱与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情境铺设下,学生很自然地就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先想后读
有些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我们可以采用先想后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例如教授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歌,你们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去朗读?”由于内地班藏族学生远离家乡来内地求学,思乡之情一直萦绕在他们的心头,他们有着和余光中先生相似的感情体验,学生一下子就能感悟到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余光中的思乡之情,应该采用舒缓的语速和低沉的语调来进行朗读。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能快速准确地体验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运用技巧指导朗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或“把赞美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让学生无所适从。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朗读技巧就像学生的拐杖,朗读时老师应该教授一定的朗读技巧来帮助学生。对于藏族学生,在学习朗读初期,更需要给他们一些拐杖帮助。
1.语速和语调
拿到文章后,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确定朗读的语速和语调。语速可以快也可以缓慢,语调可以高昂也可低沉。每篇文章情感不一样,语速语调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冰心的《纸船》为例,这首诗是表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的诗歌,为了能够读出对母亲的真挚、执著、浓烈的情感,可以采用舒缓的语速和低沉的语调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2.选择重音
朗读仅仅注意语速和语调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音。那么重音该如何确定呢?在《纸船》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通过讨论,他们得知“纸船”这个意象凝聚着作者冰心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所以为了表达出诗人的这种浓浓的情感,凡是能够表达冰心对母亲情感的词语都应该是重音。例如:“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不是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很多,可见冰心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仍是”、“不灰心”、“每天”、“叠”这几个词语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爱的执著。“万水千山”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的思念之苦,思念之深。以上这些凝聚着冰心对母亲挚爱和思念的词语都应该作为重音。确定好重音,教师还需对朗读的技巧进行适当地指导。例如重音的朗读方式,重音除了重音重读之外还可以重音轻读,有时还可通过延长来表现。
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不仅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顺理成章地达到诵读的目的。这样就能做到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而朗读又促进了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四、创新训练凸显效益
朗读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学生只有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朗读教学的主阵地,但是仅依靠课堂来进行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来巩固效益。藏族学生由于远离家乡,长年在内地求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举办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是很必要的。例如可以策划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创新活动,既能丰富藏族学生的课余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对课堂朗诵训练效果进行检验。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族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能有所提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以读代讲、以读启悟,指导好学生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的语文课堂。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在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的今天,教师分析代替了学生朗读;二是由于现在是网络时代,每天各种大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他们总是采用一目十行的浏览方式,进行无声的阅读。笔者开始怀念做学生时,坐在窗前,手捧书本大声朗读的生活方式,怀念对着镜子无数次地朗读《春》的情景,怀念模仿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播音时的情景,怀念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一起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时的情景。这些情景在我们的学校似乎已经很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成堆的卷子。
朗读是个美好的过程,汉字的音韵和谐之美,字里行间的那种无以言说的力量,都需要声音去传递,去强化。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面对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笔者认为,好的方法是以读代讲、以读启悟。
一、精选美文
凸显层次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文章,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朱自清的《春》、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等。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绵长柔情、有的高亢激昂。对于教材中的文章我们要精挑细选。
在对适合朗读的课文精选之后,要根据藏族学生的现有水平,分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学段都应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各年段应有所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改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提高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逐步提高,旨在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二、体会情境定准基调
1.先听后读
有的课文,学生并不能一下掌握感情的基调。教师可以采用先配乐范读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例如,教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北方的冬天对藏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选用其中的一段文字:“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用幻灯片出示,并且配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进行配乐范读。在教师的范读引导下,同学们听出了原来北方的冬天也有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而济南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由此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充满了喜爱与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情境铺设下,学生很自然地就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先想后读
有些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我们可以采用先想后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例如教授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歌,你们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去朗读?”由于内地班藏族学生远离家乡来内地求学,思乡之情一直萦绕在他们的心头,他们有着和余光中先生相似的感情体验,学生一下子就能感悟到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余光中的思乡之情,应该采用舒缓的语速和低沉的语调来进行朗读。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能快速准确地体验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运用技巧指导朗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或“把赞美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让学生无所适从。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朗读技巧就像学生的拐杖,朗读时老师应该教授一定的朗读技巧来帮助学生。对于藏族学生,在学习朗读初期,更需要给他们一些拐杖帮助。
1.语速和语调
拿到文章后,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确定朗读的语速和语调。语速可以快也可以缓慢,语调可以高昂也可低沉。每篇文章情感不一样,语速语调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冰心的《纸船》为例,这首诗是表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的诗歌,为了能够读出对母亲的真挚、执著、浓烈的情感,可以采用舒缓的语速和低沉的语调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2.选择重音
朗读仅仅注意语速和语调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音。那么重音该如何确定呢?在《纸船》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通过讨论,他们得知“纸船”这个意象凝聚着作者冰心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所以为了表达出诗人的这种浓浓的情感,凡是能够表达冰心对母亲情感的词语都应该是重音。例如:“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不是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很多,可见冰心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仍是”、“不灰心”、“每天”、“叠”这几个词语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爱的执著。“万水千山”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的思念之苦,思念之深。以上这些凝聚着冰心对母亲挚爱和思念的词语都应该作为重音。确定好重音,教师还需对朗读的技巧进行适当地指导。例如重音的朗读方式,重音除了重音重读之外还可以重音轻读,有时还可通过延长来表现。
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不仅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顺理成章地达到诵读的目的。这样就能做到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而朗读又促进了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四、创新训练凸显效益
朗读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学生只有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朗读教学的主阵地,但是仅依靠课堂来进行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来巩固效益。藏族学生由于远离家乡,长年在内地求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举办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是很必要的。例如可以策划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创新活动,既能丰富藏族学生的课余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对课堂朗诵训练效果进行检验。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族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能有所提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以读代讲、以读启悟,指导好学生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