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地处扬中,扬中市是一座“小而美”且四面环江的岛园城市。周边江岛资源丰富、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为了让小岛中成长的幼儿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厚植家乡自豪感,传承并发扬家乡精神,我园探索创设了富有地方感的“生活小镇”公共游戏区域,旨在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与游戏情境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完成其社会化过程,成长为未来的合格公民。
一、地方文化融入游戏区域的独特价值
我园的“生活小镇”游戏区是以幼儿现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为前提,将现实的小镇生活与游戏区域小镇相结合的幼儿生活、学习环境,也是全园幼儿自由、自主、合作、共享的资源。不论是在游戏中还是生活中,他们作为小镇的主人,感受着家乡小镇文化,有着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传承赋新小岛文化
扬中是由长江中回旋的泥沙逐渐沉积、淤积扩张,历经千年而形成的江中小岛,一代又一代岛园居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这里特有的地方传统文化。这里的一切环境、物产、文化都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园将地方文化融入游戏区域,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推进了游戏主题的生成,更加深了儿童对小岛文化的了解。儿童不仅是小岛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也是小岛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以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小岛共同存在。不论是现在或是将来,他们会从自己的视角赋予小岛文化新的内涵。
(二)追随儿童自然天性
每个儿童都是有能力、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将小岛文化融入游戏区域而形成的“生活小镇”游戏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了更加熟悉、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在与“生活小镇”的亲密接触中,儿童会将自己与小镇环境互动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体验、调查、研究的方式寻求答案,在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引发对小镇文化、小镇环境、小镇生活的关注和思考,积累对小镇的认知与经验,萌发对周围生活的兴趣。
(三)立足儿童提升水平
融入地方文化的“生活小镇”游戏区域倡导的是一种同龄、混龄儿童之间开展的联动游戏。游戏内容来源于孩子们熟悉的传统生活、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游戏的方式能丰富儿童社会生活经验。实施全园混龄的“生活小镇”游戏,能够有效地实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互动价值,提升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层次,培养其社会适应性。在“生活小镇”中,不同年龄的儿童能够感受到周围人或环境与自己的关系,学习悦纳不同事物与想法,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二、地方文化融入游戏区域的实施途径
扬中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島,这里不仅有独特的江岸资源、丰富的江鲜美食、精湛的“芦柳竹”工艺品等物产资源,还有着江岛文化名人陈履生创立的“陈履生美术馆”“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
(一)统筹兼顾谋规划
融入地方文化的“生活小镇”游戏区域,在规划设计之初主张儿童视角的策略。我们广泛发动家长和儿童通过“乐游小岛”的活动形式实地走访,全面梳理小岛文化,按照自然资源、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特色美食、民间工艺、小岛发展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组成系列,并绘制小岛文化资源地图。后来扩张到统筹构建涵盖儿童健康生活、艺术熏陶、社会文化、科技创造、语言表达五大板块的内容体系,我们在包含“衣、食、住、行、乐”的“生活小镇”游戏区域中,引导幼儿亲近生活、热爱生活、快乐生活。
(二)梳理重点选特色
在前期梳理绘制小岛文化资源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本地特色都适合纳入园内的游戏区域,我们筛选的资源必须符合两个原则,一是代表性,二是可操作性,从儿童身边熟悉、贴近生活的资源入手。例如:孩子们在“邻家小厨”区域中制作具有本地特产、时令特色、民俗节气的美食,体验小镇传统美食文化;在“一米菜园”的种植活动中探索小镇本土农耕文化;在“滨滨驾校”“快乐骑行”游戏中感受当下小镇的生活规则;在“奇幻泥沙”的游戏体验中了解当下小镇地域特点。
(三)因地制宜设区域
我们充分结合小岛的地域特点和本园园情,因地制宜地创设了符合本地特色的游戏区域。例如:本地的特色产业“宜禾制衣”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职业装生产企业,我园很多家长就是这家企业的员工。我们在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宜禾职业装博物馆”后,在园内创设了“量体裁衣”游戏区,发动大家旧衣回收,一方面利用废旧衣服进行创意制作、艺术表达;另一方面倡导积极捐赠旧衣的健康环保理念。
三、地方文化融入游戏区域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独具地方感的游戏环境
首先,创设具有小镇特色的游戏环境。一走进我们幼儿园的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纸艺沙盘“我家门前一条江”,以孩子们的视角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扬中四面临江的地域特点。大中小班的孩子们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浆、纸盒、纸筒、纸板等材料,在沙盘上以幼儿园为中心铺路架桥建高楼,设区筑坝立高塔,就这样一个真实小镇的缩影跃然盘中。每天都有孩子悄悄将自己制作的小作品添放进沙盘,每天都有孩子在沙盘前驻足游戏。
其次,布置具有小镇特色的游戏区域。扬中是一个四面环江的小岛,而我园的建筑呈方正的回字形,整个建筑外围的通道形成了一个循环的闭合通道,因此我们利用这样的自然通道创设了“滨滨驾校”“快乐骑行”“顺江快递”等游戏区,并将小镇的各个社区站点融入其中,从驾考、上路到送货,孩子们穿梭其中,乐此不疲。
再次,投放具有小镇特色的游戏材料。在区域游戏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既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也要思考材料投放的适量与适度。例如:“芦柳竹”是扬中的三宝,竹编是本地特有的文化产物,但这种精细化的手工艺术表现形式并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并没有放弃竹子这种地方特有的材料,而是在观察研讨后,将适合孩子自由拼贴、创意想象的竹叶、竹筒、竹片、竹圈等材料投放进游戏区域,于是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多元创作与经验提升。
(二)发挥教师积极有效的支持策略
在“生活小镇”游戏区域中,教师角色从游戏中的主导者变为观察者、合作者,她们倾听儿童需求、创设游戏情境、调整游戏材料、引导深度探究,在游戏过程中采集基于儿童兴趣和需要的真问题,共建游戏计划、亲身体验游戏、助推多元表达。教师的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育观念都发生了质的转变。
(三)形成家园合作的共育模式
在“生活小镇”游戏区域中,家长角色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支持者。无论是小岛文化资源地图的绘制、区域游戏材料的收集,还是游戏活动中的指导,我们都能看到家长参与的身影,他们通过微信群、家长会等方式和老师们共商游戏主题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初步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家长更是展现自己的职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助教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在为幼儿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收获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更专业的育儿知识。
地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一个基于儿童立场、融入地方文化、渗入家长资源、精心设计的游戏环境,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每个孩子共同的文化自信。“生活小镇”游戏区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着孩子们浸润其中交往合作、主动学习、创造想象。
一、地方文化融入游戏区域的独特价值
我园的“生活小镇”游戏区是以幼儿现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为前提,将现实的小镇生活与游戏区域小镇相结合的幼儿生活、学习环境,也是全园幼儿自由、自主、合作、共享的资源。不论是在游戏中还是生活中,他们作为小镇的主人,感受着家乡小镇文化,有着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传承赋新小岛文化
扬中是由长江中回旋的泥沙逐渐沉积、淤积扩张,历经千年而形成的江中小岛,一代又一代岛园居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这里特有的地方传统文化。这里的一切环境、物产、文化都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园将地方文化融入游戏区域,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推进了游戏主题的生成,更加深了儿童对小岛文化的了解。儿童不仅是小岛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也是小岛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以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小岛共同存在。不论是现在或是将来,他们会从自己的视角赋予小岛文化新的内涵。
(二)追随儿童自然天性
每个儿童都是有能力、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将小岛文化融入游戏区域而形成的“生活小镇”游戏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了更加熟悉、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在与“生活小镇”的亲密接触中,儿童会将自己与小镇环境互动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体验、调查、研究的方式寻求答案,在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引发对小镇文化、小镇环境、小镇生活的关注和思考,积累对小镇的认知与经验,萌发对周围生活的兴趣。
(三)立足儿童提升水平
融入地方文化的“生活小镇”游戏区域倡导的是一种同龄、混龄儿童之间开展的联动游戏。游戏内容来源于孩子们熟悉的传统生活、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游戏的方式能丰富儿童社会生活经验。实施全园混龄的“生活小镇”游戏,能够有效地实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互动价值,提升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层次,培养其社会适应性。在“生活小镇”中,不同年龄的儿童能够感受到周围人或环境与自己的关系,学习悦纳不同事物与想法,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二、地方文化融入游戏区域的实施途径
扬中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島,这里不仅有独特的江岸资源、丰富的江鲜美食、精湛的“芦柳竹”工艺品等物产资源,还有着江岛文化名人陈履生创立的“陈履生美术馆”“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
(一)统筹兼顾谋规划
融入地方文化的“生活小镇”游戏区域,在规划设计之初主张儿童视角的策略。我们广泛发动家长和儿童通过“乐游小岛”的活动形式实地走访,全面梳理小岛文化,按照自然资源、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特色美食、民间工艺、小岛发展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组成系列,并绘制小岛文化资源地图。后来扩张到统筹构建涵盖儿童健康生活、艺术熏陶、社会文化、科技创造、语言表达五大板块的内容体系,我们在包含“衣、食、住、行、乐”的“生活小镇”游戏区域中,引导幼儿亲近生活、热爱生活、快乐生活。
(二)梳理重点选特色
在前期梳理绘制小岛文化资源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本地特色都适合纳入园内的游戏区域,我们筛选的资源必须符合两个原则,一是代表性,二是可操作性,从儿童身边熟悉、贴近生活的资源入手。例如:孩子们在“邻家小厨”区域中制作具有本地特产、时令特色、民俗节气的美食,体验小镇传统美食文化;在“一米菜园”的种植活动中探索小镇本土农耕文化;在“滨滨驾校”“快乐骑行”游戏中感受当下小镇的生活规则;在“奇幻泥沙”的游戏体验中了解当下小镇地域特点。
(三)因地制宜设区域
我们充分结合小岛的地域特点和本园园情,因地制宜地创设了符合本地特色的游戏区域。例如:本地的特色产业“宜禾制衣”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职业装生产企业,我园很多家长就是这家企业的员工。我们在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宜禾职业装博物馆”后,在园内创设了“量体裁衣”游戏区,发动大家旧衣回收,一方面利用废旧衣服进行创意制作、艺术表达;另一方面倡导积极捐赠旧衣的健康环保理念。
三、地方文化融入游戏区域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独具地方感的游戏环境
首先,创设具有小镇特色的游戏环境。一走进我们幼儿园的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纸艺沙盘“我家门前一条江”,以孩子们的视角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扬中四面临江的地域特点。大中小班的孩子们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浆、纸盒、纸筒、纸板等材料,在沙盘上以幼儿园为中心铺路架桥建高楼,设区筑坝立高塔,就这样一个真实小镇的缩影跃然盘中。每天都有孩子悄悄将自己制作的小作品添放进沙盘,每天都有孩子在沙盘前驻足游戏。
其次,布置具有小镇特色的游戏区域。扬中是一个四面环江的小岛,而我园的建筑呈方正的回字形,整个建筑外围的通道形成了一个循环的闭合通道,因此我们利用这样的自然通道创设了“滨滨驾校”“快乐骑行”“顺江快递”等游戏区,并将小镇的各个社区站点融入其中,从驾考、上路到送货,孩子们穿梭其中,乐此不疲。
再次,投放具有小镇特色的游戏材料。在区域游戏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既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也要思考材料投放的适量与适度。例如:“芦柳竹”是扬中的三宝,竹编是本地特有的文化产物,但这种精细化的手工艺术表现形式并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并没有放弃竹子这种地方特有的材料,而是在观察研讨后,将适合孩子自由拼贴、创意想象的竹叶、竹筒、竹片、竹圈等材料投放进游戏区域,于是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多元创作与经验提升。
(二)发挥教师积极有效的支持策略
在“生活小镇”游戏区域中,教师角色从游戏中的主导者变为观察者、合作者,她们倾听儿童需求、创设游戏情境、调整游戏材料、引导深度探究,在游戏过程中采集基于儿童兴趣和需要的真问题,共建游戏计划、亲身体验游戏、助推多元表达。教师的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育观念都发生了质的转变。
(三)形成家园合作的共育模式
在“生活小镇”游戏区域中,家长角色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支持者。无论是小岛文化资源地图的绘制、区域游戏材料的收集,还是游戏活动中的指导,我们都能看到家长参与的身影,他们通过微信群、家长会等方式和老师们共商游戏主题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初步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家长更是展现自己的职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助教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在为幼儿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收获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更专业的育儿知识。
地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一个基于儿童立场、融入地方文化、渗入家长资源、精心设计的游戏环境,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每个孩子共同的文化自信。“生活小镇”游戏区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着孩子们浸润其中交往合作、主动学习、创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