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知疑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教育家、思想家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抓反复处质疑
  有些文章,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思想,或突出某种情感,有意让一个句子反复出现。教师抓住这样的地方质疑,能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和情感。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級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一文中,五次出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课题处。作为全文的“眼睛”,它既透露出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倾向,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还串连起文章的结构。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联系下文,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的作用:从意义上讲,它开门见山,统领全篇,点明了全文的主题;从内容上讲,它(第一自然段)与第二、三自然段共同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表明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结构上讲,这句话既与第二、三自然段构成了总分关系,又与第二、三自然段一起构成了全文的总写部分。第三至五次分别出现在文本的第5、7、8自然段。西雅图酋长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对白人提出了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善待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从这三条要求中,我们能体会到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因为有了这三个方面的支撑,最后(第9—11段)阐述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就显得水到渠成,文章的主题也因而得到升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对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内容、线索、主旨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学时抓住这句话质疑,即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能一线串珠,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抓层递处质疑
  层递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出数量、程度、范围等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这种写法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将读者引入作者预设的氛围之中。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通过这个层递句,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几层意思:一,这是漫长的36小时。36小时里,父亲一直在废墟里挖掘,寻找儿子。一个“挖”字,显示出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种坚持的力量是如山的父爱。二,这是痛苦的36小时。因为势单力薄,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出父亲内心的焦急,以及对埋在废墟下的儿子的担心。父亲担心儿子的安危,他得迅速地救出儿子,而现实困难让他难以达成心愿。流逝的每一分钟,对于这位父亲而言,都是痛苦的煎熬。三,这是危险的36小时。“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体会出当时的危险性。在大震刚过、余震未消的情况下,不要说徒手救人,即便是逗留在现场也是很危险的。然而,这位父亲不管不顾,完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四,这是内心煎熬的36小时。既想尽快找到儿子,又担心孩子的安危,还牵挂受伤在家的妻子。这位父亲的身心受着巨大的煎熬。五,这是有信念支撑的36小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在等我!”因为这种信念的支撑,这位父亲才能坚持这么久。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凸显出了父亲决不放弃、恪守诺言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感情。顺着这条线索挖下去,我们还能体会出儿子坚韧不拔、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这两点,正是文本要着力表现的关键点。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层递句质疑,能让他们感受到人物的形象,进而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旨。
  三、抓比较处质疑
  阅读教学中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个文本中不同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内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单元之间的整体比较。抓比较处质疑,一般可以从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
  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中出现了两份账单:一份是彼得给妈妈的账单,一份是妈妈给彼得的账单。通过对两份账单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也可以感受到彼得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两份账单的内容如下:
  比较两份账单,我们会发现:两份账单的内容不同、时间不同、报酬不同。内容方面,妈妈的账单和彼得的账单中分别列出了四条款项,但内容各异,彼得的账单涉及到的是取生活用品、送挂号信、帮忙给花浇水施肥之类的生活琐事,而妈妈的账单涉及到的是打理生活、生病护理之类费时费力甚至于还要费钱的麻烦事;时间方面,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十年的辛苦劳动,而彼得所做的事都是临时性的(第4条除外);报酬方面,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很多,索要的报酬是0芬尼,而彼得准备向妈妈索要60芬尼。
  通过比较,我们能看出,妈妈为孩子付出得太多太多,多到用金钱已无法衡量,但对于这种付出,妈妈从没有想过需要孩子给予报酬。由此,母爱是无价的、无私的这个主题就凸显出来了。进一步延伸,学生还能感受到,亲情是无价的,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与义务,而不能斤斤计较某一方面的得失。
  这些发现、感悟都源于对两份账单的比较。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份账单,探讨“两份账单有什么不同,妈妈为什么也要出示一份账单”,能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就是“授渔”。学生掌握了质疑方法并坚持运用,能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作者单位:随州市高新区淅河十岗学校)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到遥远的地方牧鸭的故事。杜小康是独生子女的代表,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对于语文学习和学生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杜小康的四句话,揣摩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情境,体会人物的无奈和茫然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作为“红门”里的独生子、油麻地小学的
当你读完一本书,合上书卷时,并不意味着阅读结束。此时,你的头脑中总会闪现出一幅幅画面,蹦跶出一个个人物,有一吐为快的感触,引人深思的启迪,令人兴奋的发现或萦绕心头的疑惑……这就使得阅读分享成了必然。我校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根据不同的阶段,研制了四种课型,即学生阅读前的“导读课”,阅读中期的“深读课”,读完整本书后讨论交流的“享读课”和拓展延伸的“延读课”。四种课型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
文本解读从哪里切入.好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指思想感情,“采”指表达技法。文本解读可以任取“情”和“采”的某一点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创新解读。  一、诗意解读  很多课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有着闪光的思想、独特的视野、深刻的见解、美丽的情怀、高雅的格调、绚丽的生机……那五彩缤纷的文字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符号,本来就是魅力四射的诗。学生正值诗意年华,理所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形式。  一、词汇趣味教学  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词汇基础,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  鉴于词汇学习的重要性,笔者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有趣的方法记忆单词,比如通过对比、联想等发现英语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安排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表面涂色再分开后,每个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可能性及每种可能的数量和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一、化繁为简,明确探究方向  教师出示四阶魔方,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用数学语言描
人教版教材每册都设置了“数学广角”内容,试图系统而有步骤地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就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一个学习支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点段关系),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语言精致准确,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有条不紊,没有任何“意外”。学生则被当作“牵线木偶”,回答着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思考:学生到哪儿去了?他们在课堂中的存在价值仅仅是被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是否有人了解过他们的学习困惑,在意过他们的学习需求,倾听过他们的内心想法?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坚守学生立场,让学生站在课堂
部编本教材的写作教学编排很有新意。读懂编者意图对于正确使用教材、科学组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七年级教材为例,简要谈谈研读教材的体会。  注重方法指导。首先,在“阅读”板块示范写法。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很多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教材在相应的课文后面设计了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写法。如:上册第一单元《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济南的冬天》要求学生“借鉴课文
“前理解”是相对于某种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是在具体的理解之前已有的某种观点或看法。  在对具体的文本解读时,前理解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影响。就积极面而言,前理解是读者解读文本的重要基础,因为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读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对文本进行理解、判断和评价的过程,如果读者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就不能正常地阅读相应的文本。就消极面而言,前理解往往表现为一种成见或偏见。消极的前理
课改至今,语文仍是受诟病最多的学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强化分析、弱化阅读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始终在探求走出困境之路,而与“语文主题学习”的结识,无疑为我们的探求指明了方向。我们围绕“语文主题学习”的探求之旅,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主动探路,二是大胆实践。  一、主动探路  2016年6月,学校选派部分主管教学的領导和骨干教师到武穴市实验小学观摩“语文主题学习”开展情况。观摩回来后,小学部召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