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秀色

来源 :中华名家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uai88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经说:“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我曾经为此与著名国画家孔祥国进行过探讨,他认为此话不仅仅是对绘画,对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如此。与孔祥国在一起探讨艺术的潮流与现状,其间常常有痛快淋漓的感觉。无论是意识还是创作,孔祥国总是显露出他独特的观点。而在他的画室中进行交流更是一件非常舒适的事,身处墨色与绚丽的环绕之中,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对白在一草一木与山水的咏物抒情中由似入真,艺术观念空间被释解为朋友间的交流。内容变得随意而愉快,随着话题渐入主题,面对不断被点评的梦幻般潮流与创作现状。我观赏到了祥国内心跳动的艺术狂野。在他的画室中,墨香飘飘,纸笔横陈,满墙的苍劲与花鸟。在细微察言观色中,慢慢的感悟到祥国的意识中充满了对生命存在的注释,自然的灵魂被抽象成了符号,他的感情宣泄在笔墨中,生死阴阳、黑白虚实、气韵动静,画面的意境充满空灵与清新。
  看到祥国的画,总是感到有一种诗意般的的触动,笔墨如此简洁流畅,其画面隐含的哲理高深莫测,在朦胧之余又无法给定一个肯定的熟悉形象,我曾经问祥国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你画的是什么?想让人感受什么?你的画是你的内心世界还是所见所闻?
  而祥国的回答出人意料:“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比诗,定知非诗人。”这是一首东坡诗,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画家随意,观赏者有疑问与触动就足够了,心境会随时空变化,答案是那些喜欢研究绘画规律的理论家的责任。感受就能说明画的本意,国画从古至今始终没有对任何对象物的写实描绘,画面仅仅是意识的显现,绘画只求乐在其中。所有的生命都存在勃勃生机与浪漫,大千世界物种无数,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绘画只能寻求物之根本。画与人的心性一样,最重要的是感受生命的存在,赞赏自然精神的清高与纯净。上天造物自然纯正与畅展,不存在丑陋的花朵与露珠,曾经的美丽会在寒冬或暴风雨后残败,但经历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生命有其并不为人知生存之道,残败与暗淡会迎来依然的绚丽。这种一夕尚存的灿烂的精神是画家追求的境界,它是最美的,因为它的灵魂不亡,欲望尤在,画中主要是体现这种不屈,用什么内容表现并不重要,关键是你的感受,如果你的心能随画而动,精神澎湃,你就掌握了绘画的精髓。
  这一段关于绘画观念的论述非常完美,我在欣赏之余几乎无语。仓促间想起明代岳正的《博类藁》中一段论述:“画····学者与游艺之暇,适趣写怀,不忘挥洒,大都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巧则工,象则俗矣。”唯有这段话能与孔祥国的心境相得益彰。祥国的境界已经跨越了世俗的藩篱,很象自然而又不是直正的自然,使人能在恍惚间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就是艺术的魅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这段话正是祥国近十余年的创作之路的最佳描写。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在社科院总是喜欢与学者大儒们探讨美学理论,用自己的绘画与众多哲学博士进行高端沟通。他广交学友,甚甚成为僧人与道士的朋友。祥国喜读群书,与书为友十余年,潜研画史画论,慢慢的形成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博学素质。他崇尚自然,游遍大江南北,对生命的苍劲与绚丽有着别具一格的认识。并将对生命的理解融入幽幽笔墨之中,总是在寻找生命、自然、交融与延续的脉络,寻找永恒的生命形态,他喜欢画绚丽的牡丹,擅长绘制丰硕的柿子,常用竹子去传递情意,爱用苍山去舒展胸怀。孔祥国的画取材于平凡之物,但画笔下的物品与众不同,往往采用独到的审美与视觉表达一种意愿,用理解去释放心灵深处的情感,画面是承载体,是本能的自然流露,所谓先入为主式的构思而成有时有很大的意外与巧合。画中更多是表现经过提练后的真谛、本源与印象,是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去表现原本的精神与精髓,它与心一起跳动,反映的是无尽的回味。
  在与祥国的交流中,也曾经提到抽象与写实,风格与流派的问题?孔祥国认为:真正的画家很少考虑风格与流派的问题,是随性而画,自我欣赏,画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与情感,没有必要与什么风格一样或象某个大师的画,绘画是画艺术的素养,是画家自己的观念与修为真谛,结果是感同身受的理解与记忆,是一种纯真的泄露,也唯有是自已的真才能创造出美。花朵为什么艳美透人,是因为没有娇柔造作,而是自然天成。绘画也是同理,当你绘画时老想流派风格与技法,那画就成了机械的生产,是大忌。画要有感而作,要借景述情,要舒展自然的随心意去表达世态、存在与心情。绘画没有必要很写实形象。追求形准就落入套路中,应更多的画气与神,画出精髓即可。
  
  孔祥国 Kong Xiangguo >>>
  号泾渭子,自幼喜爱绘画。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93年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修学习,1995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教育书店任总经理,现为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
其他文献
在漫长的生命之旅与艺术之旅中,什么最重要?实践告诉我们,最难得的,便是那份永远不变的情怀——爱生活、爱自然、重情感、重纯真,惟其如此,才能在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中有敏锐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提取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传达出“万物归一”、“和谐与共”的郁勃生机与生命诗意。  读郑峰的中国画作品,便自然产生此种感受与联想。郑峰的绘画,以花鸟为题,率性鲜活、生动旷达,而写意的形式、风格及笔墨语言,则为郑峰抒写心
期刊
在当今美术界,军旅美术家以其较高的学术地位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全国全军美展中佳作如林,声名鹊起,在美术界有公认的贡献,赵军安就是极具有影响力的一位。  赵军安博学多才,为人谦和,其雕塑和画作功底深厚,构思奇特,或气势或神韵或意境或妙趣耐人寻味,十分难得。军安对雕塑、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篆刻、诗词、摄影、宣传画、漫画均有较深功底,近几年来他不断推出如:《春天》、《擎天石》、《胜利在握》、《末日》、《
期刊
大自然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淘不尽的宝书。更是画家产生创作灵感的灵丹妙药。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大师石涛早已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宏论,且卓有成效地引领了一代代画家走向大自然,全身心地写生体验真山真水并创作出一批批真切感人的作品。  在法国,以描绘自然为主题的油画家塞尚,一生坚持身背沉重的画具,深入于群山之中对景写生创作,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潜心作画中,以近乎于宗教般的虔诚来对待艺术创作,毫无任何倦怠
期刊
在黄世芳的画室中进行采访是一件非常舒适的事,身处绚丽的环绕之中、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对白在布满油彩的空间被释解为朋友间的交流。内容变得随意而愉快,随着话题渐入主题,面对不断被点评的一幅幅梦幻般的画面我们观赏到了她内心跳动的艺术世界,在她的斗室中,浪漫与坚强几乎是生活的全部。无言的真诚,细微的观察,深度的投入,她的绘画中充满了对生命存在的注释,自然的灵魂被抽象成了包彩符号,感情像火山喷发一样宣泄在画布上
期刊
王梦河 Wang Menghe >>>  字海丞,号三余庐主人。1962年生于河北,1979年参军到北京卫戍区,曾从事电影放映、文化宣传等工作,转业到地方后一直从事媒体宣传,现供职某中央媒体副总编辑。王梦河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欢书画,参军后开始系统的书法研习,曾拜王遐举等名家为师,注重临帖及书法理论学习。书风秀美,行书、行草独具个人风格。现为中直机关书协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中日民间文化艺
期刊
前不久,一位将军书法家请我去天津,在饭局上认识了赵桂中。主人向我介绍赵桂中时,我并没有更多在意面容如佛、敦厚质朴的他。但当赵桂中把他的书法作品拿给我看时,我的眼睛突然就亮了起来。他的书法作品熠熠生辉、勾人心魄,使我一见钟情,为之吸引而心花怒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赵桂中胸怀大志,早年从农
期刊
  
期刊
我喜欢反映海南自然美的美术作品,这是地域美,如五指山的宏伟美,万泉河的秀丽美,大亚湾的浩瀚美,火山口的绚丽美。其中,青年画家周少灵的作品,多以海南岛为描绘对象。对于周少灵的认知,是我参观海南几届书画展,欣赏周少灵的作品,并与他交谈,逐步形成的,我发现他笔下的红树林、港湾、椰树、渔船、礁石、海浪,颇有地域文化特点,能够让人感受其美感,这是艺术美。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画家的
期刊
都说平时的一点一滴对中国画的学习太重要。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曾看到一位老先生用毛笔把他每天的生活学习等心得体会一一记录在小册页上,表面看上去像是无奇,实则积累起来是一大笔宝贵的财富。后来我也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次去故宫看展览都把对每张画的现场体会记录下来并随时翻阅寻找直接面对古人原作的真切感觉,这能让你更深入的体会理解古人的用心,而不是简单的研究每一笔是怎么画的等这样的技法问题。  画面布局是
期刊
有一种字,是用笔和墨写出来的;但也有一种字,是以不懈追求的人生信念为笔,以生命的气血为墨,以岁岁月月的生命履历为卷,尽情尽意挥洒出来的。父亲的字就是后一种。  父亲开始练习书法时,正值文革动乱时期,到处斯文扫地。父亲所在的济南第十三中学,也时常“停课闹革命”,老师时时挨批,学生经常打架,全校一片乱象。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父亲没有参加这帮那派,没有浑浑噩噩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