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经说:“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我曾经为此与著名国画家孔祥国进行过探讨,他认为此话不仅仅是对绘画,对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如此。与孔祥国在一起探讨艺术的潮流与现状,其间常常有痛快淋漓的感觉。无论是意识还是创作,孔祥国总是显露出他独特的观点。而在他的画室中进行交流更是一件非常舒适的事,身处墨色与绚丽的环绕之中,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对白在一草一木与山水的咏物抒情中由似入真,艺术观念空间被释解为朋友间的交流。内容变得随意而愉快,随着话题渐入主题,面对不断被点评的梦幻般潮流与创作现状。我观赏到了祥国内心跳动的艺术狂野。在他的画室中,墨香飘飘,纸笔横陈,满墙的苍劲与花鸟。在细微察言观色中,慢慢的感悟到祥国的意识中充满了对生命存在的注释,自然的灵魂被抽象成了符号,他的感情宣泄在笔墨中,生死阴阳、黑白虚实、气韵动静,画面的意境充满空灵与清新。
看到祥国的画,总是感到有一种诗意般的的触动,笔墨如此简洁流畅,其画面隐含的哲理高深莫测,在朦胧之余又无法给定一个肯定的熟悉形象,我曾经问祥国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你画的是什么?想让人感受什么?你的画是你的内心世界还是所见所闻?
而祥国的回答出人意料:“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比诗,定知非诗人。”这是一首东坡诗,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画家随意,观赏者有疑问与触动就足够了,心境会随时空变化,答案是那些喜欢研究绘画规律的理论家的责任。感受就能说明画的本意,国画从古至今始终没有对任何对象物的写实描绘,画面仅仅是意识的显现,绘画只求乐在其中。所有的生命都存在勃勃生机与浪漫,大千世界物种无数,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绘画只能寻求物之根本。画与人的心性一样,最重要的是感受生命的存在,赞赏自然精神的清高与纯净。上天造物自然纯正与畅展,不存在丑陋的花朵与露珠,曾经的美丽会在寒冬或暴风雨后残败,但经历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生命有其并不为人知生存之道,残败与暗淡会迎来依然的绚丽。这种一夕尚存的灿烂的精神是画家追求的境界,它是最美的,因为它的灵魂不亡,欲望尤在,画中主要是体现这种不屈,用什么内容表现并不重要,关键是你的感受,如果你的心能随画而动,精神澎湃,你就掌握了绘画的精髓。
这一段关于绘画观念的论述非常完美,我在欣赏之余几乎无语。仓促间想起明代岳正的《博类藁》中一段论述:“画····学者与游艺之暇,适趣写怀,不忘挥洒,大都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巧则工,象则俗矣。”唯有这段话能与孔祥国的心境相得益彰。祥国的境界已经跨越了世俗的藩篱,很象自然而又不是直正的自然,使人能在恍惚间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就是艺术的魅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这段话正是祥国近十余年的创作之路的最佳描写。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在社科院总是喜欢与学者大儒们探讨美学理论,用自己的绘画与众多哲学博士进行高端沟通。他广交学友,甚甚成为僧人与道士的朋友。祥国喜读群书,与书为友十余年,潜研画史画论,慢慢的形成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博学素质。他崇尚自然,游遍大江南北,对生命的苍劲与绚丽有着别具一格的认识。并将对生命的理解融入幽幽笔墨之中,总是在寻找生命、自然、交融与延续的脉络,寻找永恒的生命形态,他喜欢画绚丽的牡丹,擅长绘制丰硕的柿子,常用竹子去传递情意,爱用苍山去舒展胸怀。孔祥国的画取材于平凡之物,但画笔下的物品与众不同,往往采用独到的审美与视觉表达一种意愿,用理解去释放心灵深处的情感,画面是承载体,是本能的自然流露,所谓先入为主式的构思而成有时有很大的意外与巧合。画中更多是表现经过提练后的真谛、本源与印象,是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去表现原本的精神与精髓,它与心一起跳动,反映的是无尽的回味。
在与祥国的交流中,也曾经提到抽象与写实,风格与流派的问题?孔祥国认为:真正的画家很少考虑风格与流派的问题,是随性而画,自我欣赏,画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与情感,没有必要与什么风格一样或象某个大师的画,绘画是画艺术的素养,是画家自己的观念与修为真谛,结果是感同身受的理解与记忆,是一种纯真的泄露,也唯有是自已的真才能创造出美。花朵为什么艳美透人,是因为没有娇柔造作,而是自然天成。绘画也是同理,当你绘画时老想流派风格与技法,那画就成了机械的生产,是大忌。画要有感而作,要借景述情,要舒展自然的随心意去表达世态、存在与心情。绘画没有必要很写实形象。追求形准就落入套路中,应更多的画气与神,画出精髓即可。
孔祥国 Kong Xiangguo >>>
号泾渭子,自幼喜爱绘画。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93年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修学习,1995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教育书店任总经理,现为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
看到祥国的画,总是感到有一种诗意般的的触动,笔墨如此简洁流畅,其画面隐含的哲理高深莫测,在朦胧之余又无法给定一个肯定的熟悉形象,我曾经问祥国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你画的是什么?想让人感受什么?你的画是你的内心世界还是所见所闻?
而祥国的回答出人意料:“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比诗,定知非诗人。”这是一首东坡诗,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画家随意,观赏者有疑问与触动就足够了,心境会随时空变化,答案是那些喜欢研究绘画规律的理论家的责任。感受就能说明画的本意,国画从古至今始终没有对任何对象物的写实描绘,画面仅仅是意识的显现,绘画只求乐在其中。所有的生命都存在勃勃生机与浪漫,大千世界物种无数,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绘画只能寻求物之根本。画与人的心性一样,最重要的是感受生命的存在,赞赏自然精神的清高与纯净。上天造物自然纯正与畅展,不存在丑陋的花朵与露珠,曾经的美丽会在寒冬或暴风雨后残败,但经历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生命有其并不为人知生存之道,残败与暗淡会迎来依然的绚丽。这种一夕尚存的灿烂的精神是画家追求的境界,它是最美的,因为它的灵魂不亡,欲望尤在,画中主要是体现这种不屈,用什么内容表现并不重要,关键是你的感受,如果你的心能随画而动,精神澎湃,你就掌握了绘画的精髓。
这一段关于绘画观念的论述非常完美,我在欣赏之余几乎无语。仓促间想起明代岳正的《博类藁》中一段论述:“画····学者与游艺之暇,适趣写怀,不忘挥洒,大都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巧则工,象则俗矣。”唯有这段话能与孔祥国的心境相得益彰。祥国的境界已经跨越了世俗的藩篱,很象自然而又不是直正的自然,使人能在恍惚间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就是艺术的魅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这段话正是祥国近十余年的创作之路的最佳描写。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在社科院总是喜欢与学者大儒们探讨美学理论,用自己的绘画与众多哲学博士进行高端沟通。他广交学友,甚甚成为僧人与道士的朋友。祥国喜读群书,与书为友十余年,潜研画史画论,慢慢的形成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博学素质。他崇尚自然,游遍大江南北,对生命的苍劲与绚丽有着别具一格的认识。并将对生命的理解融入幽幽笔墨之中,总是在寻找生命、自然、交融与延续的脉络,寻找永恒的生命形态,他喜欢画绚丽的牡丹,擅长绘制丰硕的柿子,常用竹子去传递情意,爱用苍山去舒展胸怀。孔祥国的画取材于平凡之物,但画笔下的物品与众不同,往往采用独到的审美与视觉表达一种意愿,用理解去释放心灵深处的情感,画面是承载体,是本能的自然流露,所谓先入为主式的构思而成有时有很大的意外与巧合。画中更多是表现经过提练后的真谛、本源与印象,是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去表现原本的精神与精髓,它与心一起跳动,反映的是无尽的回味。
在与祥国的交流中,也曾经提到抽象与写实,风格与流派的问题?孔祥国认为:真正的画家很少考虑风格与流派的问题,是随性而画,自我欣赏,画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与情感,没有必要与什么风格一样或象某个大师的画,绘画是画艺术的素养,是画家自己的观念与修为真谛,结果是感同身受的理解与记忆,是一种纯真的泄露,也唯有是自已的真才能创造出美。花朵为什么艳美透人,是因为没有娇柔造作,而是自然天成。绘画也是同理,当你绘画时老想流派风格与技法,那画就成了机械的生产,是大忌。画要有感而作,要借景述情,要舒展自然的随心意去表达世态、存在与心情。绘画没有必要很写实形象。追求形准就落入套路中,应更多的画气与神,画出精髓即可。
孔祥国 Kong Xiangguo >>>
号泾渭子,自幼喜爱绘画。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93年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修学习,1995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教育书店任总经理,现为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