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数学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其中有智力型学困生,也有非智力型学困生。如何转化非智力型学困生,是当今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许多数学老师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任课老师应如何做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通过多次的研究与观察发现,目前许多“学困生”的成因主要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部分,其中内部原因有三种:一是意志不强。许多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较差,浅尝辄止,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情感不畅。太多的失败是学困生常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没有积极性,缺乏好的情感体验;三是思维不利。思考问题表面化,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缺乏总结,运用知识时,常忽视条件的变化,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概括力和想象力都不够。而外部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等。突发事件致使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的重创会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如果不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就会丧失信心,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二是教学方法不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单调,乏味不能积极有效的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安排缺乏层次,特别是不能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在课堂提问及练习作业的处理上,使学困生遭受冷遇,自尊心受挫;三是教学进度过快。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快赶课程,消减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与巩固,盲目的提高难度和大搞题海战术,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历反复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虽经一定努力但仍未达到设定目标,故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上就形成了不良循环。所以,转困重在从教育目的和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应由教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对策。
  二、采取的措施:
  1.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其信心
  由于“学困生”学习有困难,往往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与老师产生心理距离。因此,要想转化他们,教师必须首先注重情感交流,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歧视“学困生”,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学困生”更是如此。“爱”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如果我们能让每位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那么“学困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迎头赶上。
  2.查缺补漏,有的放矢
  “学困生”一般知识漏洞较多,接受能力较差。讲授新课前,专门为他们精心设计一些“准备题”,让他们先口头回答自己的思考步骤、解答方法,发现错误及时点拨。每教完一个章节,专门安排一两节讲评课,把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问题及时汇集起来,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题目错在哪里,怎样做才算正确,使他们在找错、改错中加深印象,受到启迪。
  3.坚持帮扶,共同成长
  开展同学间的帮扶活动,以优帮差,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践证明,帮扶活动中双方都有得益。为了使“一帮一”活动卓有成效,在组织任务落实的前提下,每周进行一次帮扶评议,典型事例在全班加以表扬,每当被帮教的学生取得成绩时,表扬中也少不了帮助的学生。可喜的是,一些被帮助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长进,而且还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之中,这种喜人的局面,充分反映了帮扶的效果,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进取心。
  4.强化训练,夯实基础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困生”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这样,既可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培养孩子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因一次竞赛、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因微小的进步而骄傲,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坚实的基础。
  5.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要成功转化 “学困生”,除了依靠教师的力量外,还应努力挖掘各种有利的教育因素,如充分发挥学生同伴、家庭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定时家访,以寻求其家庭成员的配合与支持,达到共同促进“学困生”成长的目的。大家都以积极的、接纳的、宽容的心态与“学困生”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培养自制力,就能促进其实现有效的转化。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只有我们有信心,有恒心,本着“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点,用心对待每一个“学困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用爱心去感化,转化“学困生”就能够使学生不再“学困”,教师不再因“生困”而“困”,就能够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但出现了一个不起眼但又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部分留守儿童流失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家庭、父母的影响走出校门,加入到了辍学大军之中。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之风日益严重。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更应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它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  一、农村留守
期刊
我担任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有四年的历程,至上该门课程以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劳技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有如下感悟:  一、工作情况: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劳技学科在学校历来是次科,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薄弱,普遍不感兴趣。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入
期刊
【摘要】:诗是美的化身,是文化的精华所在。诗歌不仅包含强烈的感情,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语言形象生动、凝练,富有色彩、韵味和语感,能陶冶情操,给人美的享受。  【关键词】:诗歌语言 品味 方法  诗歌语言富有表现力,它是诗人高度锤炼的个性化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诗歌语言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因此诗歌教学要注重语言品位,才能达到美的教学效果。  一、理解字面意
期刊
【摘要】: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乘法分配律在数学简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认为乘法分配律教学应该从最核心最本质的乘法的意义入手,根据意义建立模型,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实践,夯实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建构,我潜心设计了五个环节:探究算理--举例验证--尝试推广--建立模型找到学生认知的起点,分解知识的难点,让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真正构建,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期刊
作文是许多学生的难点。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 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 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
期刊
可能许多老师和我有过相同的感受,人们在听说了我们的职业后常会羡慕的说:“你们肯定好玩,整天和小朋友在一起唱唱跳跳,又没有教学压力多好呀!”相信我们失落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幼儿教师琐碎的工作是不能用轻松来下定义的。失落带给我们思考:“我们的付出与小朋友的获得是否等价?我们忙得值得吗?”当我们辛苦的将墙壁布置的漂漂亮亮时,却发现辛勤的汗水只是起到挂历的效果;当我们告诉小朋友祖国如何地产丰富时,小朋友会
期刊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借鉴意义。  一日,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围坐在孔子周围谈论各自的志向。  子路不假思索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作为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其能力的提高要求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提高离不开智力训练,高智力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有深刻、灵活、批判、敏捷等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人与人之间个体思维的差异,而思维的独创性是建立在思维的深刻性之上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的一种优良的品质,其作用类同鸟的翅膀,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应予以重视。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
期刊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感受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激发学生拒绝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能力目标】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理解人类为维护世界和平采取措施的重要作用。  【知识目标】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了解人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不懈努力,知道 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有关图片,典型事例。  (2)学生:预习教学内容,战争对人类的危害和
期刊
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这句话说得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是啊,作为学生,每天都在读书,学知识,可是现在的现实是学生只是在学校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书本学习,而走出校门走到家里,却不去好好读书,也就是说学生真正还不知道课外怎样去读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就应该担负起这个重担,利用课内阅读教会学生课外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