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午:使命让人走向优秀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x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不时读出来的危机
  
  在美国曼哈顿人学读书的口子里,刘小午越读越觉得危机四伏:世界军事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未来的仗怎么打?
  几年寒窗苦读,几经探寻思索,《而向信息化战争的思考——论我军指挥于段决速发展》一气呵成。既是毕业论文,又是刘小午的胸中之志。他在文中深入探讨了部队现行指挥于段中信息化运用存在的短板,并就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度思考。
  2003年,刘小午由副师长提拔为师长。命令下达后,不少人疑惑:一位技术岗位任职的副师长当师长,能承担部队换装转型、军事指扦这样巨火的挑战吗?
  刘小午深谙“不懂就问”的生存良方,为补自己军事指挥的不足,他请自己的下属装甲团团长李江平当“老师”,不止李江平,全团20多名营连主官都成了刘师长的“教官”。要成就大业,还得有“海纳百川”的成事之道。在粤东的一次军事演习中,刚当师长的刘小午根据战场情报,想对战术决心进行调整。时任作训科副科长的刘祚兵情急之下,连喊三声:决心不能改!这是一份迷惑我们的假情报!在场的机关参谋都傻了眼:敢放新师长的炮,副科长到头了。出人意外,刘师长采纳了他的意见。随后,演习的结果也验证了刘祚兵的精确判断。
  这次经历,刘小午深切地认识到,指挥素质的缺失必然导致决策的失误,未来战场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为了提高自己的决策素质,刘小午请教20余所院校的180多名专家。新装备到部队,他第一个上车操作;上级组织实兵演习,他第一个请领任务……
  刘小午说:“我心里有一种危机。”
  
  一组不能忘却的数字
  
  作为一名“一线”的军事指挥员,刘小午始终不能忘却一组数字:美军从获取信息到实施打击,在海湾战争中需要3天,在科索沃战争中要2个小时,而在阿富汗战争中仅需19分钟……
  刘小午问自己:“我们需要多久?”
  20¨04年4月,我军自行研制的某导航定位系统配发部队。一直追踪世界军事前沿动态的刘小午如获至宝:这一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只要打通这一系统与现有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接口程序,就能构建集成化的野战指挥网络平台和训练信息平台。
  看着手中的“宝贝疙瘩”,刘小午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对该装备进行了先期学习掌握,随之又从外地请来搞信息化研究的专家论证新装备技术性能。专家一致认定:方案可行,但技术操作难度较大,这样的开发国内尚无人涉足,总部和科研院所也没有成熟的配套装备和操作使用规范。
  专家的话引来阵阵劝阻。
  如果就此趴下,刘小午就不是刘小午。他力排众议:既然专家论证可行,就立即上马。 三天不到,一个包括师作训、通信、后勤、装备、自动化等专业的40名军官组成了课题组,集中到师军官训练中心对该系统进行集体攻关。鉴于该项目风险大、压力大、要求高,刘小午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他说:“搞砸了一切由我负责。”
  为了学懂弄通新装备系统程序,他们收集的资料装满3个书柜,堆起的手稿有2米多高。6个多月过去,一个集所有指挥要素于一体的作战指挥系统“横空出世”。
  是骡子是马,遛后才知。2005年7月,部队奔赴粤西组织对抗性演练,刘小午要求部队将该系统装上指挥车。当部队行至某地域时,作战指挥车屏幕显示:部队行动轨迹的曲线图原路折回。莫非系统出了问题?此时,指挥车与先头部队相隔数百公里,短波电台无济于事。后经查明,前方有地方车辆侧翻,道路堵塞,部队的确按原路折回,与系统显示完全相符。“牛刀初试”该作战指挥系统显示出了它独特“魅力”:“我在哪里?”“友邻在哪里?”“敌人在哪里?”灵敏精确感知战场态势,近乎实时的图像和坐标显示,让战场变得如此“透明”。2006年9月,该系统通过总部评定,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考核部门这样评判刘小午:这个师长在推动部队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 刘小午想起那组数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暗骂一句:“妈的,老子怕谁?”在败仗中寻找胜利之路2004年秋,另一场联合实兵演习在南疆打响,担任主攻的“红军”某团,按照预案进攻顺利,然而,“蓝军”突亮奇招,将该团分割包围。由于气候恶劣,通信受阻,部队实战条件下不能协同,担任助攻的友邻团队无法及时支援。
  刘小午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次败仗。总结失败教训时,刘小午说,未来信息化战争必然是一体化联合作战,联战必须联训。
  2005年9月,总部在某基地召开全军一体化训练试点成果观摩交流会,现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数十个陆空联合作战部(分)队,在纵横捭阖的激烈战场上联动联抗……
  看完观摩会,刘小午立即向集团军党委写出专题报告,初步勾勒出了部队开展一体化训练的“路线图”:将部队一体化训练的基点定位在“作战单元内部集成”上,坚持内集外联、重在内集。
  分队并肩步入训练场,共用组训人才,互通训练心得;机关各业务部门共同拟制训练方案、共同研究训保办法、共同派出训练指导小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训练,使各种力量、资源高度凝聚到战斗力这个核心上。
  
  推手也有回手时
  
  几年前,师里新建局域网,时任副师长的刘小午就再三叮嘱网络开发人员,一定要按照总部统一制定的技术标准进行,预留接口。不到一年,上级新一代宽带网接到该师,师里的指挥网、军事综合信息网顺利联人。2003年,师里完善升级营区信息化网络,他又向师党委建议,线路铺设必须着眼发展,决不能今天省小钱,明天花大钱。全师营区共铺设光缆40多公里,网络全部采用光缆联接,建成了信息“高速公路”。2005年,全军政工网开通,由于通信光缆的可持续利用,一下就节约60万元经费。
  刘小午潜心钻研信息化,被官兵们誉为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推手”。然而,所属某团开展的一项信息化工程建设,却被他回手拒绝。原来,这个团和某科研单位合作研制“某装甲装备指挥系统”,准备拿出20万元购买他们的技术。刘小午回绝的理由是,成本过大,与现有装备在技术上不匹配,最致命的不保密。
  看起来是回绝,其实也没有超出当初师党委制定的“不符合实战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做”这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原则。
  
  要让蛟龙人大海
  
  “野战部队需要的是指挥打仗的人才,不需要研究员。” 面对质疑和不理解,刘小午迎难而上,从近百人中挑选出8人,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他认为只要发挥好这些人的辐射作用,就能形成一个滚动的人才方阵,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
  黄庚,国防科技大学的高材生,精通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刘小午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信息化建设办公室。龙人大海,小黄很快成为了信息办的得力干将。后来,刘小午让他牵头研制军区立项的重大课题“指挥文书处理系统”。系统研制成功后,该师在军区组织的军事演习中大胆使用,使本来复杂、繁琐的指挥文书传送流程变得有序和规范。当年,该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接着,刘小午指示黄庚领衔攻关“营区管理系统”,再次登上了获奖舞台。
  正是在“要让蛟龙入海”的观念下,在刘小午的周围,如今已形成了以2名博士、23名硕士为骨干的指技合一人才群体。有45名信息化人才提前晋职,23名硕士生学成归来,9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1人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人才奖。
  刘小午说:“蛟龙只有入海,才显英雄本色。”
其他文献
没到过西藏之前,对那里有好多想象式的向往,向往那里的雪山,向往那里的蓝天,甚至向往那里被人们传说的几分恐怖的高原反应,当然也向往那里的格桑花。那从小听到说西藏就一起听说过的花朵,那像盛开在神话里的花朵,在我的向往中也是西藏的象征符号,如同那雪山、那蓝天,如同雅鲁藏布江和喜马拉雅山。  真正到了西藏,向往变成了现实,那蓝天、那雪山、那几乎把我打趴下却终究被我挺过去的高原反应,都成了我那段时间里生活的
期刊
困难面前,他们是百姓最信任的人  千里凉山,风光如画。然而美丽的背后却藏着贫困的苦涩:大山虽然孕育了彝族这个火热的民族,同时却也隔绝了他们与外面的世界,一些地方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贫困仿佛梦魇一般挥之不去。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军分区党委向全区人武部发出了动员令:发动8万民兵,帮助彝族同胞走出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快,军分区定乡、县武装部定村扶贫在凉山大地展开,民兵“一兵带一户
期刊
随处可见的长明火:    富有成效的传统教育 俄罗斯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强调忠诚祖国、敬仰英雄和珍惜荣誉。俄《国歌》这样唱道:“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坚强的意志,巨大的荣耀,是你亘古不变的财宝!对祖国的忠诚给我们以力量。过去,现在,直到永远!”俄国旗由白蓝红三种颜色组成,白色代表寒带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代表亚寒带气候区,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
期刊
布局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的华北战场,形势危机。侵华日军狂妄叫嚣“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8月底,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主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迅即开赴山西第二战区对日作战。从8月31日起,115师、120师和八路军总部开始渡过黄河,开赴山西前线。129师稍后跟进。把三个师都派往山西,最初有相互照应的考虑。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师抗战
期刊
我已记不清是多少次上新藏线了。  坦白地说,当我第一次从新藏线上回来,便再也不想上去。全长1500公里的新藏线上,横亘着10余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冰雪达坂,氧气含量不到45%,紫外线强度超过人体承受能力的两倍,失眠、呕吐、脱皮、掉发、心脏损伤……  可我不得不又一次整理好行装,跟随车队走上这条路,因为,自己是一名军人;因为,在这条被称之为“屋脊天路”的雪线之上,驻守着我们年轻的后勤兵,他们牺牲和
期刊
从最初一个专业的空白到今天的成就,从最初一个人发展到一个研究中心,她不断在开辟一项事业,也不断在为这个事业寻找火种。她说:“要干国家最需要的事情。”这是她的使命。  她还说:“上山时,脚夫总是比游客走得快,是因为他肩上有担子。”这是她的要强之处,她人生中的很多次选择,包括种种结果,均与她要强的个性有关。  她自己也承认。“有人说,我是个女强人。”她说,“但我只承认我是个要强的女性。”  她的使命是
期刊
这是个60年代因学习毛主席著作而闻名全国的连队。  80年的发展历程,铁心跟党走的信念坚定不移;  40多年的风风雨雨,学好革命理论的热情始终不减。  一茬茬官兵,以连为荣,坚持“党在心,枪在手,红旗跟着党旗走”,理论骨干薪火相传,连队建设全面过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红九连党支部以很强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建连之魂,育人之本,掀起了新
期刊
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中,孙武用这样一句话阐释了战争和军事的重要性。惠民县历届领导班子对此深信不疑,并始终从战略的高度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他们牢固树立“再穷不能穷部队,再难不能难武装”的思想,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政策、资金上提供全力支持。  乡镇机构改革时,惠民县21个乡镇缩减为14个,县委首先保证各乡镇武装部齐装满
期刊
1983年,也就是我当兵的第二年,领导派我去20公里外的防火塔上和一名新兵一起执行嘹望任务,我受领任务时就想,有自在日子过了。站在13米高的塔顶上,迎着煦暖的春风,望着莽莽林海,心情豁然开朗。可只过了几天,这种“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森林里杳无人烟,甚至连每天鸟叫的声音都一样,眼前的景色熟视无睹,孤独寂寞“悄然上心头”。当我们俩把各自的故事翻箱倒柜地讲完以后,每天只剩下三句话:“起床!”“做饭!
期刊
那是2000年7月31日晚上21点左右,因为部队正处在营建时期,白天活很多,战士们根本没有太多的休息时间,所以到了晚上,战士们早早地带着疲惫进入了梦乡。宿舍里非常安静。突然一声急促的紧急集合号把战士们从熟睡状态惊醒,只听见排长林海一边喘着粗气——边大声喊着:“快起!快起!着火了!”正常来说,春季森林防火期已经结束了,进入夏季后,林内湿度大了,着火的可能性很小,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会着火呢?也不容战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