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表达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ok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性即创造,而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儿童的语言和言语的发展,是儿童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创造并不神秘,语言的学习材料和言语表达的实践,处处都有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创造也并非孤立的训练,它就在日常的语文课程中。用好联想、逆向、替换、组合四种创造的方法,人人都会创造,处处都有创造。
  一、中低年级是培养儿童言语表达创造力的关键阶段
  国外教育理论认为,中低年级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重要阶段。Kirkpatriok在1900年的创造性想象测验发现小学前三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想象较后三年级儿童的多。Simpson在1966年的创造性想象测验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儿童得分最高,四年级后逐渐下降。Torrce及其同事运用明尼苏达创造性思维测验对小学儿童进行研究,证明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的发散性思维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后开始下降,9岁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下降点。我国学者对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潜能测验,结果表明,四、五年级的平均成绩低于三年级。这让我们联想到维柯所说的只在推理能力最薄弱的人们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诗性词句,也就是说诗性语句是由于语言的贫乏和表达的需要。
  人们普遍认为,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品质,是每一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心理能力。在儿童早期,创造力就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并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根据创造成果的新颖程度和价值大小,把创造力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基础的层次“表达创造力”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如儿童语言表达、 绘画或歌舞表现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保护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并发展其表达式创造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培养儿童言语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儿童的语言和言语的发展,是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学会语言之前,儿童认识世界依靠形象,然而毕竟所见有限。掌握语言,让儿童可以认识看不到的、听不到的、感知不到的东西,从口语和书面语获得丰富的材料,想象与创造也就有了更灵活的内容。当儿童可以脱离具体形象的束缚,将更多的事物联系起来,联想创造的空间就更大了。
  儿童的言语发展本身就是创造。言语的表达仅靠模仿、记忆是永远学不完的,每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创造自己的语言。有时孩子会说出大人意想不到的话,有的话恰当,有的话不恰当,父母要给予鼓励,因为这是孩子在创造。进入小学以后,词汇和语法的掌握、言语的发展和内部言语的产生都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载体,孩子的思维也产生了飞跃。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学科跟创造力培养没太大关系,甚至认为语文教师在儿童创造力培养中很难有什么作为,以为美术教师、科学教师才更适合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2011至2014年,我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通过言语表达训练提升中低年级小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围绕言语表达,保护和培养学生纯真、自然的创造力,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并从中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从而使少年儿童的创造力在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得以充分发展。
  创造性思維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生入学后首先受到的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班级授课训练学生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寻求标准答案。课题刚开展时我明显感到学生受思维的局限,进行发散联想、逆向联想时会陷入缄默,言语表达趋同,在这样的言语表现中难见思维的创造性。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思维明显活跃,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联想、替换、逆向、组合四种方法进行灵活的言语表达,逐步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品质,这种变化也让同班级的其他学科教师甚为感慨。如《小小竹排画中游》中的“两岸树木密”,教师问:“除了树木密,你还见过什么是‘很密’的?”在“小草密”“花儿密”“树叶密”“雨点密”“黑云密”之后,学生又相继喊出“头发密”“玉米粒密”“书上的字密”“路上的脚印密”“城里的房子密”……在这类多角度发散联想的言语表达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是如何被教师引向流畅、变通与独特的。
  儿童天然具有诗人的气质与情感,他们能凭着敏锐的感觉和天真的本性,直觉、形象地认识事物和把握本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孩子们的言语创作闪烁着诗性直觉之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到的东西,但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和诗意。
  教师在国家统一课程的实施中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创造了合适的土壤,孩子们的诗性直觉得以充分展示,教师在保护和培养学生纯真、自然的创造力同时,自己也变得更有激情和创造力。
  我们反复强调不要把“创造”神秘化。其实,语言的学习材料和言语表达的实践,处处都有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需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无非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学会其中的方法,也可以进行卓越的创造。教师则要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并非是将创造性思维训练当成一个孤立的学习训练内容,而是将原有学习目标、内容,与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已有的创造性思维内容。创造性思维的介入,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方法,记忆知识,增长本领。
  三、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我们突出运用四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语文课中的言语表达引导学生练习。这四种方法是联想、逆向、替换、组合。其中,联想和逆向具有发散性和突变性,替换和组合具有收敛性和逻辑性。抽象出这四种主要的创造方法,是帮助学生看穿本质,掌握方法并能进行更多自由、开放的创造,并应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以及对自己、对成长、对社会的思考当中去。当然,最终是要回归到言语表达上。
  方法一:联想
  人们在观察世界、认识自然、求知创新的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产生联想。联想就像纽带桥梁,将各种各样的事物和人的思维联系起来,让人们产生新思想、造出新事物。诗人的真挚诗情,作家的文思泉涌,音乐家的妙曲横生,科学家的精彩假设,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发明家的标新立异……都离不开联想。世界有多大,联想的空间就有多大,失去了联想也就失去了创造。   语文课亦是如此,联想无尽,创造无限。
  如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随时带领学生展开联想。
  师:春天有什么?
  生:春天有花、鸟、人、山、水……
  师:打开课本,一起读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看,围绕“春天”进行联想,将联想到的东西组合起来,就成为了一首诗。
  这是运用联想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作品的创造。
  师:我们也可以做个练习,由“鱼”展开
  联想——
  生:鱼,鱼肉,鱼钩,鱼皮,渔船,轮船,太
  空船……
  师:根据丰富的联想,可以编一个故事,还可以画一幅画:一艘鲸鱼形状的太空飞船,在金色的月亮前驶过……
  这是运用联想帮助我们进行创造。
  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研究,那些了不起的作品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千古传诵,这么有名的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光—霜—月—故乡”,其实,就是联想啊!试想:诗人作客他乡深夜不眠,庭院寂寥,皎洁月光洒在床前,乍一望去,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皑皑的白霜。可是定睛一看,这哪是霜痕,分明是月色啊,不免抬头望去,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夜空如此明净,月光如此清冷,诗人凝望着异乡的月亮,而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月亮、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想着想着,头渐渐低了下去,完全陷入沉思之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伟大的诗就是在一步一步联想中产生的,联想帮助诗人完成了诗的创作。
  如此,我们就把原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内容,变成揭示创造者创造方法的过程,学习就成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去模仿和学习这样的创造,学生就有了学习的自信(不是仰望别人),学生就体验到了真正的学习快乐,学生也就学会了创造。
  我建议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语言小游戏,比如“词语接龙”,耗时不多,学生喜欢。在游戏中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词汇量、反应速度,也可以考察他们的联想能力。
  “词语接龙”的玩法:每人说一个词,要求词与词之间首尾相连,后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前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可以是同音字,或谐音字。可以找一支笔或一朵花,类似接力棒、麦克风,用来传递,烘托气氛。学生会非常喜欢这样的游戏。
  也可以玩“句子接龙”“故事接龙”。大家轮流说句子,后一个句子开头的词是前一个句子末尾的词,或者后一段故事的开头要承接前一段故事的结尾,使之一波三折不断发展。
  我曾经和大学里的教授朋友玩词语接龙游戏。有趣的是,教授并不能够像小孩子一样应答如流,面对某个词似乎要略略思忖才能确定,接龙的速度不快。也许知识丰富的成年人更习惯于寻求逻辑关系,而词语接龙不依赖逻辑,需要的是开阔的想象空间。小孩子知识经验不足,思维定式少,接龙时不易凝滞在一个点上,也就更能够自由、流畅地展开联想。
  联想的游戏很多。遥望天空,月亮、星星、云,都是那样引人遐想:它们什么样子,好像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看到了什么,对谁会说些什么,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甚至可以纯粹地做“白日梦”。成人是不屑做白日梦的,孩子却不同,在孩子那里,白日梦与夜晚梦一样都是愿望表达的一种方式。假如你生活在童话的城堡里,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你希望生活在哪个朝代?你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大家会发生什么故事?从创造的角度来说,白日梦是思维没有被禁锢的标志。在这样的游戏当中,孩子们所做的就是创造。
  方法二:替换
  替换法,也叫换元法。是把语言材料中的某个元素,换成另外的东西,得到新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语文课程的学习,经常要用到替换法。
  如识字课:闷,闭,闲,闪……换“门”中的字。这是替换。
  又如造句:
  太阳升起来了。
  月亮升起来了。
  国旗升起来了。
  这也是替换。同样是“升起来”,将太阳换成月亮、国旗,体现了联想中思维方向的突变。
  如《爷爷和小树》:
  “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不热了。”
  “暖和的衣裳”——那是衣裳吗?运用了替换。
  “绿色的小伞”——那是小伞吗?仍然是替换。
  又如《风娃娃》,引导发散式联想:
  “大风吹,吹什么?”
  ——吹动风车,吹动帆船,吹跑衣服,吹翻风筝,吹折树枝……
  “风娃娃能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吗?”
  ——吹响号角,吹响琴声,吹响歌声,吹美心灵……
  替换法的运用,让联想在发散中具有了某种突变性,往往给言语表达带来耳目一新的效果。
  方法三:组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因素组织在一起,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结果,就是组合。爱因斯坦说过:“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指出:“创造的原理,最终是信息的截断和再组合。把集中起来的信息分散开,以新的观点再将其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事物或方法。”
  人类的许多创造成果来源于组合。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漂亮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激情能成为优美的诗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组合想象非常普遍,组合的可能性无穷无尽。例如最简单的组合,饭锅和电炉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电饭锅,而水杯和电炉组合在一起则成了电热杯。总之,只要根据需要,把不同的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创造出新事物。
  汉字的形体就是由笔画组合成的,最少的是一笔,如“一”“乙”,在常用字里有的字多到二十几笔的,如“麟”“囊”“赣”“鑲”,都是笔画的组合。两个单独使用的字作为部件,可以组合为一个新字,例如“人”和“言”组合成“信”,表示人讲话要真诚,“信”当“诚”讲。“戈”和“止”组合成“武”,表示拿着戈有所行动,武力征伐之意。这些是会意字。形声字则是用一个表示意思的部件和一个表示读音的部件来组合成一个字,如“江”“河”。《说文解字》中这样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有7000多个,它们既是部件的组合,也是音和形的组合。事实上形声是最有创造力的造字法,“氖、氦、氨”“铀、醚、醛”这类化学家造出来的字,“进、园、钟”这类经过简化的汉字,都是采用形声组合造字的方法。字与字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词,不同的字词组合成句,句与句组合成文段,语文学科本身就离不开组合创造。   语文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组合游戏,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创造力。
  如“随机造句”:用小纸条分类写词(名词、动词、量词、介词、形容词等),每人依次抽取,随机组成句子。如“灵活的奶牛编制一扇窗子”,这样的句子奇特滑稽,带来孩子们笑声的同时,也带来更丰富大胆的想法。
  又如随机编故事的游戏,用小纸条随意写上名称、场景和活动的词语,放入不同盘子。每人随机抽取三张不同类的纸条,用五分钟编故事。如:茄子、世界大战、握手。设想,抽到这三个词的孩子,会编出怎样的故事?
  方法四:逆向
  逆向,即反向。當人们习惯朝着某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常能产生新想法,创造新结果。孩子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语文课堂上可以开展逆向思维游戏。
  如“听口令,反着做”:教师说“起立”,孩子们就要坐着不动;教师说“举左手”,孩子们就要举右手;教师说“向前走一步”,孩子们就要往后退一步。同样,也可以进行说反义词的游戏。“白天”对“黑夜”,“勤劳”对“懒惰”,“开始”对“结束”……总而言之,“反着来”才行。这种游戏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孩子们通常都表现得很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积极快乐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的逆向与敏捷。
  还有完全不考虑逻辑的“颠倒”游戏,适合低年级孩子。比如“颠倒词语”:教师说“蛋糕”,孩子们说“糕蛋”。诸如“炒菜—菜炒”“窗户—户窗”“回家—家回”,这虽很无厘头,但确实有着强烈的幽默感,能够令课堂气氛瞬间活跃,暗示孩子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去想。又如“颠倒句子”:“太阳下山”颠倒过来说成“山下太阳”。“妈妈织毛衣”颠倒过来说成“毛衣织妈妈”。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说,并伴随哈哈大笑。或许有教师担心在测试卷上出现这样颠倒了的词句而导致扣分,但事实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状况,孩子们哈哈大笑地投入这样的游戏,并非他们不知道规范准确的词语和句子是怎样的,而是他们乐于创造不同而又好笑的东西,在语言游戏中享受创造的乐趣。
  比较有挑战的逆向游戏是“颠倒故事”。故事一般顺序是:“先……再……然后……最后……”做逆向思维练习时,则要将故事反过来说,需要打破时间的逻辑,不易完成,需要孩子们投入更多的专注。
  四、语文教师在不同课型中的教法创新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每堂课都设计好两个环节:“玩一玩”“练一练”。其中“玩一玩”环节,主要采用上述培养创造力的小游戏,供教师选择使用;“练一练”环节,则由教师把语文课程中的“联想、组合、替代、逆向”等创造方法提炼出来,加以明确后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结合教材从这四种创造方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训练设计,以强化言语训练的教学策略、方法实施常态语文课程,以达到在言语训练中提升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识字教学。教师采用动词提示法“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进行识字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观察、记忆、联想、比较、构造等思维活动中获得自主识字的能力。陈旖旖等教师则抓住儿童天生的好奇心,牢牢抓住“编字谜”“猜字谜”这一独特的“字谜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中制造无数关于汉字的“隐喻”,以每个学生独特的语言方式加以揭示与表达,编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字谜,为识字带来无限的乐趣与挑战。
  阅读教学。阅读课常穿插词语接龙、说反义词、颠倒词句或词语四步联想等语言游戏,从中展开创造性思维练习。进行重点词句教学时,常采用联想、替换、组合相结合的方法理解与表达,从中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并灵活运用。教师常要求学生为故事设想一个原因(如《丑小鸭》中的天鹅蛋为什么会在鸭妈妈那里),给课文续编一个不同的结尾(如为《松鼠和松果》编一个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结尾),或是逆向想象(如《太阳》一课“如果没有太阳这个世界将会怎样”)。香华实验学校程敏芬老师针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阅读教材采用变换角度复述、扮演角色复述等方式,学生读了《蜜蜂》扮演法布尔或女儿,读了《玩出了名堂》变身列文虎克,读了《找骆驼》选择扮演老人或商人,读了《花钟》则扮演导游,创造性地复述文章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挑战心,学生在复述中有意增加富有想象力的细节,使复述明显具有创造性。
  语文园地教学。“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版块中无论是形声字规律练习,还是短小诗歌的积累背诵,老师们都能让学生进行饶有趣味的儿歌创编。学生在“我的发现”里看到不同部首的字被归在一类,何丽老师就引导他们编出:有“足”快快跑,有“饣”能吃饱,有“氵”能洗手,有“扌”能做事,有“口”能说话,有“犭”是动物,有“忄”有感情,有“艹”是植物……“日积月累”栏目则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又一次模仿创作童谣的机会。
  写话教学。每堂课学生都获得了自由写的机会。从一句到一段,甚至到完整的一篇,在创造性的思维被激活后都可以自由地进行。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四步骤:学习范本感受语言—针对某点简单仿写—头脑风暴发散联想—打开思路自由创作。照此方法,即使学困生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童话、童谣、编字谜,都是学生写话表达结出果实的突出例子。
  小学语文教材可以看作是主题统整下的文章集锦,而语文课的形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文本解读型,即“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练习”。然而在这项研究中,我希望老师们着力将语文课转变为“语言学习型”“言语表达型”。即便是一年级学习李白的《静夜思》,也可以把教材中本来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内容,变成揭示创造者创造方法的过程。“伟大的诗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关键是联想:光—霜—月—故乡(同在一个月亮下,或在家乡也看过这样的月亮)。那么我们也来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来创作一首诗吧:鱼,鱼肉,鱼钩,鱼皮,渔船,轮船,太空船……一艘鲸鱼形状的太空飞船,在金色的月亮前驶过……”如此一来,学习就成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学生去模仿和学习这样的创造,孩子就有了学习的自信(不是仰望别人),体验到了真正的学习快乐,学生也就学会了创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在学习独立创造,且具有思维和言语表达的新颖性,他们甚至也因此而更具有对别人发明与创造的欣赏能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因此而更富有创造力。我们采用共同格式的工作表进行备课,在课题组博客上开设“单元备课单”“每课备课单”“创意及时报”“精彩一刻”“童言童语”等栏目,及时分享教学智慧、课堂心得和学生反馈。课题博客提供了一个创意共享、交流互动、虚实相融的教研空间。当老师们在课题博客上贴出同一课的不同上法与成效时,大家总会迫切地彼此阅读分享,及时吸纳他人的备课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852篇课题博客记录了老师们研究专业成长的点滴,也呈现了大家变得更富有热情和创造力的变化历程。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记者:余校长,您好!在您长达34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是如何寻找自己的专业方向,并最终聚焦于言语创造的?  余志君:在一线教学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定下专业坐标并持之以恒地实践研究,确非易事。确切来说,我是在2004年成为一名特级教师之后,才拨云见雾般找到并确认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说,我成了特级教师,才认真考虑“特”在哪里,于是着手提炼教学主张,基于教学主张开展系列聚焦言语表达与儿童创造
期刊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儿歌等,正确认读b、p、m、f,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b、p、m、f和单韵  母ɑ、o、i、u组成的音节,初步掌握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b、p、m、f和单韵  母ɑ、o、i、u组成的音节。  2.能在四线格内准确书写b、  p、m、f,掌握书写技巧。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期刊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以“伟人”为专题,让学生从多个侧面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大禹治水》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的故事。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课文脉络非常清楚,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大禹的奉献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课文的内  容,体会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学习并借鉴。  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古汉语精练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学习并借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古汉语精练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名言趣导入  1.回顾旧知,引发期待。  同学
期刊
【教材及学情分析】  《葡萄沟》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介绍了:1.葡萄沟盛产水果。2.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3.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4.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备一些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水平,但准确理解词语、自主感悟的能力较弱,体会语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霜、吹、落、降、飘”5个生字,学写“春、冬、雪、风、飞”5个字。  2.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词语和短语的意思,感受一年四季不同的特征。  3.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儿歌《四季》,请四位学生朗读。  2.从儿歌中认识四个美丽的季节,它们分别是春、夏、秋、冬。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3.结合课题,指导
期刊
【教材分析】  《小青蛙》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儿歌形式的字族文。本课将汉字与儿歌融合,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清、晴”等12个生字,了解“青”字族的汉字特点,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病字旁。  2.会写“青、清”等7个字和一个新笔画横折提。  3.通过对韵文的诵读,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喜欢和保护青蛙的意识。  【教
期刊
【教材分析】  《听故事,讲故事》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任务:看图、听故事和讲故事。第二部分以八幅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老鼠嫁女》的故事。第三部分是本次口語交际的要求: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但只是听听,并不知道如何听故事,要记住哪些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相、遇、喜、欢、怕”等12个生字,会写“字、左、右”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字谜,通过线索发现谜  底,进一步了解构字规律。  3.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会吃元宵,逛灯会,猜灯谜。老师这儿正好有一个灯
期刊
教育呼唤创造力,一线教师的使命是在课堂教学的拼搏中点燃学生创造的火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几句连贯的话”尚属不易,如何能让他们有创造性的言语表达呢?笔者在参与余志君老师进行言语表达与学生创造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切认识到学生是天生的诗意者、探索者、自由者。基于此,我们尊重学生的诗性,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依托教材,在常态语文课中进行童谣仿创教学,以此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创造力。  一、熟读成诵,感受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