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王苏辛;社会问题
  正如季红真先生所言,“80后”作家不必经历政治历史的现实规训,不必在成年之际重返青春的躁动,借助社会政治思潮来完成精神怀疑的表述,也不必寄予于外在的思想革命讲述成熟的过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1]相比较而言,“90”后作家拥有更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在那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还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从小说的题目看,“白”“夜”照相馆似乎略显矛盾,照相馆这个词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那白夜呢?我们所熟悉的照相馆都是白天开门营业,而小说中的照相馆却大不相同,它白天营业仅仅拍一些全家福,而晚上七点之后才进入真正的工作时间,主要给到“驿城”的移民拍虚假的照片,伪造移民的过去。照相的本身是记录过去,尤其是黑白照片、毛边照片以及所有的旧照片更是过去生活的载体。来白夜照相馆的移民都是为了伪造过去,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在的都市生活。他们编造自己的成长经历,编造自己的生活背景,伪造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想李朗朗那样,拍完照片后,喝醉酒、换掉手机号码,撕毁从前的照片,只期望在这个移民城市开启全新的人生。他们费尽心机隐藏自己的过去,制造一个假的身份,只是为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条件,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一切记忆的虚造知识为了符合现在。”所以,所有的移民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惜一切的带着镣铐舞蹈,终日以假面具伪装自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小说中所有人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移民从各地涌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来历,就连白夜照相馆里的赵铭和余声也同样的来历不明,只知道“赵铭是第一代白夜照相馆大师傅的弟子,余声在他后面来,大师傅一开始不收她,思虑良久,最终还是收了。他们以前做什么,驿城没有人知道,不过他们现在做什么,驿城人也不是都知道。”余声和赵铭一起生活了九年却没有在一起。除余声和赵铭外,李朗朗等这些移民更加令人难以琢磨,他们来白夜照相馆拍旧照片,就是为了掩盖过去,在新的城市拥有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李朗朗在拍摄旧照片后,就去酒吧喝酒,第二天早上从酒吧出来用“她的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才从那团卷着的卫生纸里扒出一张陈旧的一寸照。这照片中人齐耳短发、厚刘海儿,看不出性别——这是过去的她。李琅琅把它拿起来,摆在红绿灯的方向看了几眼。接着,撕成了四半,丢进了身后的垃圾箱。接着,她插上新手机卡,编辑了一条短信:我们完了。然后她把手机卡丢掉,把手机格式化,又插了一张卡,发了一条微信:下個月见一面吧。”他扔掉自己的从前真实的旧照片和手机卡,换上一张新卡,这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李朗朗对新生活的渴望。小说中,不论是余声、赵铭,还是李朗朗、张一鸣,他们都不是个人的代表,他们是整个社会一类人即移民的代表,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心灵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有的只是无尽的漂泊无依。
  正由于移民的漂泊感引发了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驿城”的移民都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秘密”,与人相处也带着几分冷漠,“有时候,余声只有在菜市场,才觉得这座城市是拥挤的。其余时候,路上塞满了人,他们和他们之间毫无关系,像两个可以随意交汇的点”在这样一个互相不信任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也都充斥着无尽的空虚和寂寞,李朗朗刚和刘一鸣见面,就向刘一鸣提出“那我们下个月三号结婚”和“你的照片,我也要看”这样的要求,由此可见,在信任危机严重的今天,每个人都渴望为他们空虚寂寞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
  王苏辛当下的大环境出发,用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故意设计了一场火灾,想让“驿城”的移民们在灾难中得以解脱,但结果似乎不如人愿,移民不过是转移到了新的城市,开始了和原来一样的“新”的生活。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家似乎也显得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季红真.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J].文艺争鸣,2010,15:12-28.
  [2]金理,吴天舟. 文学从“我”开始,也该由“我”向前:王苏辛小说印象[J]. 芙蓉,2016(01):162-164.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在探讨网络语言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大学生语言学习和语言素质现状,揭示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素质的负面影响,从而就大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提出营造氛围、教育引导、校园活动三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语言素质;缺憾;对策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其中,语言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忽视大学生语言素质即阅读能
期刊
摘要:“工匠精神”不仅对于传统的手工业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的教育也具有指导性作用,并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而言“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如果教育重塑脱离“工匠精神”就会是丧失最本真的目的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重塑  随着“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然也包括教师队伍。从历
期刊
摘要:本论文以“句酷批改网”为写作教学媒介,探讨基于AES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的反馈,主要回答“句酷批改网”在线反馈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学生期待的反馈,以及教师对AES系统反馈的态度和看法。  关键词:句酷批改网;大学英语写作;反馈  反馈是读者向作者提供修改作文的信息,以便帮助作者更加准确的表达他们的观点,更加轻松地和他人交流。本文主要探讨基于AES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的反馈,回答“句酷批改网”提
期刊
摘要:谈到美国的族裔作家,莱斯利·玛蒙·西尔科是必不可少的。她的《典仪》自1977年出版以来,就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内外学者在对西尔科《典仪》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精神创伤的治疗、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回归、印第安文化身份的重构、生态意蕴的解读、印第安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对小说叙事视角的探究。本文将聚焦于小说主人公塔尤的回归之路上所经历与印第安神话的关联,解读印第安
期刊
摘要:成功并非易事,经历27年的准备的成功更让我们敬佩,这就是安迪.杜佛尼,永远精神自由,满怀希望,内心坚定头脑冷静,勇敢无畏。像极了一朵太阳花永远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关键词:精神自由;满怀希望;头脑冷静;勇敢无畏;内心坚定  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这是一部可以给把勇气给需要勇气的人的电影。  一直在想为什么到最后的最后,27年后安迪.杜佛尼依然可以成功。因为安迪虽身陷牢狱但却:精神自由,
期刊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平缓反复悠长的叙述中,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她在咖啡厅等男友夏的到来,她要向夏揭示她遗容化妆师的职业,她知道这个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她想她已经看到夏踏进这个地方时魂飞魄散的样子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世俗偏见的眼光,朋友的疏离,姑母的沉默,一切预兆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指向最后的结局。  第一人称自白中,读者淹没在女主人公的思绪中。她是沉
期刊
摘要:声音是很微妙的存在。它和图像的组合让世界更加立体和真实。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动画艺术中,声音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声音的种类也很多,理性的,感性的,随意的,刻意的,不期然的,突然爆发的等等这些声音有如一个个具像化的符号,与影视画面交织缠绕着,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前两者的同步与和谐便是这篇文章所要探求的。  关键词:声音;声音分镜;配音;暗示效应  一、影视的声音  最初电影本是无声的,当有声电影
期刊
摘要:電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影片故事内涵都让人深深被其折服。文章主要从影片所讽刺的法律体制的混乱、希望与自由的信仰、救赎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对影片主题进行解析,深刻体会电影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主题;救赎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 《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将故事的重点放在男主人公安迪的遭遇之上。银行家安迪因被谋
期刊
摘要:通过对石评梅散文的阅读,作者体会了其散文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品读了她作为五四时代精英的文化品格,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以情感人;文辞绚烂;时代精英  石评梅,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应该忽略而终究被忽略了的名字。她是20世纪20年代继冰心、冯沅君之后,与庐隐齐名的女作家,作为一个文学多面手活跃于新文学的星空,她为我们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她留给我们
期刊
彳亍思君深,思君君已远。  今为芳年友,来日夕阳晚。  益州银杏落,梦云春水暖。  念此思君影,踽踽月潭畔。  潭水一何绿,蒲草依依转。  与君相见稀,常言课业苦。  焦额会疲形,昏灯迎暗影。  轻悄叩门扉,不闻君来矣。  眉目含爱慈,细语柔声启。  仙逸苦伶仃,待我如阿姊。  青青园中葵,深深月潭水。  闻君行云贵,云贵何其远!  未及惜别离,君已为夫子。  临行前一晚,仍来觅国藩。  不见君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