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王苏辛;社会问题
正如季红真先生所言,“80后”作家不必经历政治历史的现实规训,不必在成年之际重返青春的躁动,借助社会政治思潮来完成精神怀疑的表述,也不必寄予于外在的思想革命讲述成熟的过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1]相比较而言,“90”后作家拥有更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在那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还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从小说的题目看,“白”“夜”照相馆似乎略显矛盾,照相馆这个词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那白夜呢?我们所熟悉的照相馆都是白天开门营业,而小说中的照相馆却大不相同,它白天营业仅仅拍一些全家福,而晚上七点之后才进入真正的工作时间,主要给到“驿城”的移民拍虚假的照片,伪造移民的过去。照相的本身是记录过去,尤其是黑白照片、毛边照片以及所有的旧照片更是过去生活的载体。来白夜照相馆的移民都是为了伪造过去,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在的都市生活。他们编造自己的成长经历,编造自己的生活背景,伪造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想李朗朗那样,拍完照片后,喝醉酒、换掉手机号码,撕毁从前的照片,只期望在这个移民城市开启全新的人生。他们费尽心机隐藏自己的过去,制造一个假的身份,只是为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条件,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一切记忆的虚造知识为了符合现在。”所以,所有的移民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惜一切的带着镣铐舞蹈,终日以假面具伪装自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小说中所有人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移民从各地涌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来历,就连白夜照相馆里的赵铭和余声也同样的来历不明,只知道“赵铭是第一代白夜照相馆大师傅的弟子,余声在他后面来,大师傅一开始不收她,思虑良久,最终还是收了。他们以前做什么,驿城没有人知道,不过他们现在做什么,驿城人也不是都知道。”余声和赵铭一起生活了九年却没有在一起。除余声和赵铭外,李朗朗等这些移民更加令人难以琢磨,他们来白夜照相馆拍旧照片,就是为了掩盖过去,在新的城市拥有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李朗朗在拍摄旧照片后,就去酒吧喝酒,第二天早上从酒吧出来用“她的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才从那团卷着的卫生纸里扒出一张陈旧的一寸照。这照片中人齐耳短发、厚刘海儿,看不出性别——这是过去的她。李琅琅把它拿起来,摆在红绿灯的方向看了几眼。接着,撕成了四半,丢进了身后的垃圾箱。接着,她插上新手机卡,编辑了一条短信:我们完了。然后她把手机卡丢掉,把手机格式化,又插了一张卡,发了一条微信:下個月见一面吧。”他扔掉自己的从前真实的旧照片和手机卡,换上一张新卡,这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李朗朗对新生活的渴望。小说中,不论是余声、赵铭,还是李朗朗、张一鸣,他们都不是个人的代表,他们是整个社会一类人即移民的代表,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心灵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有的只是无尽的漂泊无依。
正由于移民的漂泊感引发了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驿城”的移民都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秘密”,与人相处也带着几分冷漠,“有时候,余声只有在菜市场,才觉得这座城市是拥挤的。其余时候,路上塞满了人,他们和他们之间毫无关系,像两个可以随意交汇的点”在这样一个互相不信任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也都充斥着无尽的空虚和寂寞,李朗朗刚和刘一鸣见面,就向刘一鸣提出“那我们下个月三号结婚”和“你的照片,我也要看”这样的要求,由此可见,在信任危机严重的今天,每个人都渴望为他们空虚寂寞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
王苏辛当下的大环境出发,用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故意设计了一场火灾,想让“驿城”的移民们在灾难中得以解脱,但结果似乎不如人愿,移民不过是转移到了新的城市,开始了和原来一样的“新”的生活。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家似乎也显得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季红真.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J].文艺争鸣,2010,15:12-28.
[2]金理,吴天舟. 文学从“我”开始,也该由“我”向前:王苏辛小说印象[J]. 芙蓉,2016(01):162-164.
关键词:王苏辛;社会问题
正如季红真先生所言,“80后”作家不必经历政治历史的现实规训,不必在成年之际重返青春的躁动,借助社会政治思潮来完成精神怀疑的表述,也不必寄予于外在的思想革命讲述成熟的过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1]相比较而言,“90”后作家拥有更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在那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还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从小说的题目看,“白”“夜”照相馆似乎略显矛盾,照相馆这个词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那白夜呢?我们所熟悉的照相馆都是白天开门营业,而小说中的照相馆却大不相同,它白天营业仅仅拍一些全家福,而晚上七点之后才进入真正的工作时间,主要给到“驿城”的移民拍虚假的照片,伪造移民的过去。照相的本身是记录过去,尤其是黑白照片、毛边照片以及所有的旧照片更是过去生活的载体。来白夜照相馆的移民都是为了伪造过去,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在的都市生活。他们编造自己的成长经历,编造自己的生活背景,伪造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想李朗朗那样,拍完照片后,喝醉酒、换掉手机号码,撕毁从前的照片,只期望在这个移民城市开启全新的人生。他们费尽心机隐藏自己的过去,制造一个假的身份,只是为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条件,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就像小说中说的那样;“一切记忆的虚造知识为了符合现在。”所以,所有的移民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惜一切的带着镣铐舞蹈,终日以假面具伪装自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小说中所有人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移民从各地涌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来历,就连白夜照相馆里的赵铭和余声也同样的来历不明,只知道“赵铭是第一代白夜照相馆大师傅的弟子,余声在他后面来,大师傅一开始不收她,思虑良久,最终还是收了。他们以前做什么,驿城没有人知道,不过他们现在做什么,驿城人也不是都知道。”余声和赵铭一起生活了九年却没有在一起。除余声和赵铭外,李朗朗等这些移民更加令人难以琢磨,他们来白夜照相馆拍旧照片,就是为了掩盖过去,在新的城市拥有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李朗朗在拍摄旧照片后,就去酒吧喝酒,第二天早上从酒吧出来用“她的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才从那团卷着的卫生纸里扒出一张陈旧的一寸照。这照片中人齐耳短发、厚刘海儿,看不出性别——这是过去的她。李琅琅把它拿起来,摆在红绿灯的方向看了几眼。接着,撕成了四半,丢进了身后的垃圾箱。接着,她插上新手机卡,编辑了一条短信:我们完了。然后她把手机卡丢掉,把手机格式化,又插了一张卡,发了一条微信:下個月见一面吧。”他扔掉自己的从前真实的旧照片和手机卡,换上一张新卡,这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李朗朗对新生活的渴望。小说中,不论是余声、赵铭,还是李朗朗、张一鸣,他们都不是个人的代表,他们是整个社会一类人即移民的代表,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心灵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有的只是无尽的漂泊无依。
正由于移民的漂泊感引发了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驿城”的移民都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秘密”,与人相处也带着几分冷漠,“有时候,余声只有在菜市场,才觉得这座城市是拥挤的。其余时候,路上塞满了人,他们和他们之间毫无关系,像两个可以随意交汇的点”在这样一个互相不信任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也都充斥着无尽的空虚和寂寞,李朗朗刚和刘一鸣见面,就向刘一鸣提出“那我们下个月三号结婚”和“你的照片,我也要看”这样的要求,由此可见,在信任危机严重的今天,每个人都渴望为他们空虚寂寞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
王苏辛当下的大环境出发,用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故意设计了一场火灾,想让“驿城”的移民们在灾难中得以解脱,但结果似乎不如人愿,移民不过是转移到了新的城市,开始了和原来一样的“新”的生活。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家似乎也显得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季红真.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J].文艺争鸣,2010,15:12-28.
[2]金理,吴天舟. 文学从“我”开始,也该由“我”向前:王苏辛小说印象[J]. 芙蓉,2016(0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