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的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胰激肽原酶和葛根素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改善视网膜出血症状,值得普及以及应用。
【关键词】 胰激肽原酶;葛根素;视网膜静脉阻塞;效果观察
在临床上,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因患者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导致累及静脉引流区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以及水肿等症状,具有较高的致盲性,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我院对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法,利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的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3例,女性患者有37例。年龄范围为51岁到78岁,平均年龄为(61.2±2.3)岁。病程最短为4天,病程最长为32天,平均病程为(27.2±1.2)天。患者均为单眼病变,其中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有34例,分支静脉阻塞有46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包括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常规治疗,取20毫升的丹参注射液混合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注治疗,每天1次。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取400毫克的葛根素注射液混合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注治疗,每天1次;采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进行口服治疗,每次剂量为180U,每天治疗3次。
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临床疗效评估 采用以下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①显效:患者经过治疗,视力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为5行以上或者恢复正常,视网膜大出血基本吸收,水肿症状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静脉管壁没有明显的异常。②有效:患者经过治疗,视力有所提高,提高幅度为2行到4行,视网膜出血有所吸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管壁渗漏情况有所改善。③无效:患者经过治疗,视力提高不明显,提高1行或者是视力减退,视网膜出血没有吸收或者出血加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管壁渗漏情况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涉及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3 讨论
在临床上,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因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导致视网膜静脉血栓的产生,从而引起视网膜静脉阻塞[1]。视网膜静脉阻塞会导致患者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导致视网膜缺氧和缺血,最终诱发新生血管以及黄斑水肿等疾病[2]。在目前,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中西结合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次研究中,我院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
其中葛根素能够对血栓进行抑制,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改善纤溶酶的活性,加快血管血栓的溶解,改善血管血液的流通,改善视网膜缺氧缺血症状。同时葛根素还能够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从而缓解出血以及水肿的症状,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而胰激肽原酶具有血管扩张以及微循环改善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纤溶酶的活性,减少血液的黏稠度,对磷脂酶A2进行抑制,预防血小板的大量聚集。黄南翔[3]等人对3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6%,且治疗后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相比治疗前降低。此次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符合上述研究的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邵愚.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23-124.
[2] Hostettler TH.Prev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renal disea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2012,(Supp12):144-147.
[3] 黄南翔,罗能明.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01):111-112.
【关键词】 胰激肽原酶;葛根素;视网膜静脉阻塞;效果观察
在临床上,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因患者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导致累及静脉引流区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以及水肿等症状,具有较高的致盲性,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我院对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法,利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的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3例,女性患者有37例。年龄范围为51岁到78岁,平均年龄为(61.2±2.3)岁。病程最短为4天,病程最长为32天,平均病程为(27.2±1.2)天。患者均为单眼病变,其中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有34例,分支静脉阻塞有46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包括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常规治疗,取20毫升的丹参注射液混合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注治疗,每天1次。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取400毫克的葛根素注射液混合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注治疗,每天1次;采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进行口服治疗,每次剂量为180U,每天治疗3次。
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临床疗效评估 采用以下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①显效:患者经过治疗,视力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为5行以上或者恢复正常,视网膜大出血基本吸收,水肿症状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静脉管壁没有明显的异常。②有效:患者经过治疗,视力有所提高,提高幅度为2行到4行,视网膜出血有所吸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管壁渗漏情况有所改善。③无效:患者经过治疗,视力提高不明显,提高1行或者是视力减退,视网膜出血没有吸收或者出血加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管壁渗漏情况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涉及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3 讨论
在临床上,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因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导致视网膜静脉血栓的产生,从而引起视网膜静脉阻塞[1]。视网膜静脉阻塞会导致患者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导致视网膜缺氧和缺血,最终诱发新生血管以及黄斑水肿等疾病[2]。在目前,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中西结合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次研究中,我院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
其中葛根素能够对血栓进行抑制,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改善纤溶酶的活性,加快血管血栓的溶解,改善血管血液的流通,改善视网膜缺氧缺血症状。同时葛根素还能够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从而缓解出血以及水肿的症状,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而胰激肽原酶具有血管扩张以及微循环改善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纤溶酶的活性,减少血液的黏稠度,对磷脂酶A2进行抑制,预防血小板的大量聚集。黄南翔[3]等人对3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6%,且治疗后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相比治疗前降低。此次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符合上述研究的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邵愚.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23-124.
[2] Hostettler TH.Prev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renal disea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2012,(Supp12):144-147.
[3] 黄南翔,罗能明.胰激肽原酶联合葛根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