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疗效荟。方法 以“他汀”,“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和“statin”,“ventricular arrhythmia”,“sudden cardiac arrest”和“cardiac sudden death”为通过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通过文献登记表,将搜集到的文献进行重新整理,提取有用信息和数据。全部的数据整理工作由3位实验者独立完成,数据中存在分歧的地方统一整理出来,再经一一讨论后最终达到一致。将整理后的有用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当P>0.05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05是,选用随机效应模式。结果 荟萃分析提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方面,安全性优于对照组。通过建立漏斗图,可见纳入文献分布一般,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且不见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心脏猝死
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1]。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到异常。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本研究通过对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对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进行综合评价。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用标准 文献选用药物随机对照试验,语种并不限制。研究对象为明确诊断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的患者。结局指标为:室早减少,成对室早减少,室速转复,室颤转复。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病史,常规治疗无效的心衰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1.2 检索策略 以“他汀”,“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检索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VMIS),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WFD),以“statin”,“ventricular arrhythmia”,“sudden cardiac arrest”和“cardiac sudden death”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PubMed,并使用Google Scholar,百度文库等搜索引擎查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
1.3 材料提取 参考外文文献制作标准的文献登记表,将搜集到的文献进行重新整理,提取有用信息和数据。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第一作者,治疗方法,疗效,随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全部的数据整理工作由3位实验者独立完成,数据中存在分歧的地方统一整理出来,再经一一讨论后最终达到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整理后的有用数据进行荟萃分析。计算每个研究中的OR值,并对资料进行方差齐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收录临床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05是,选用随机效应模式。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输入“他汀”,“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为关键词后,共检索出143篇,一一筛选后,去除重复报告,综述,数据量不足,统计学处理混乱和预防性研究的文献,共得文献10篇,其中,3篇为回顾性研究,不纳入本次研究中,最终录用7篇文献,均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的临床试验研究。
2.2 特征及质量评价 所有录用的7篇文献中,均为中文文献。其中单盲试验4个,仅对患者施盲;双盲试验3个,对医师和患者同时施盲。
2.3 荟萃分析结果
2.3.1 有效性 荟萃分析的同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同质性良好(X2=14.21,P=0.8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等于1.21,95%CI(0.55,2.98),整体效果检验Z=3.54,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2.3.2 安全性 荟萃分析的同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同质性良好(X2=14.87,P=0.8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等于1.13,95%CI(0.45,2.47),整体效果检验Z=3.32,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安全性有统计学意义,即可以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方面,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2.3.3 发表性偏倚分析 对各研究的OR值进行分析,建立漏斗图,可见纳入文献分布一般,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3 讨论
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到异常是心律失常的两个常见的发生机制,前者为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等导致窦房结等自主性心肌细胞不适当的冲动发放;后者主要为折返机制[2]。折返的基本条件是传导异常,包括心脏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传导性与不应期不相同,导致形成闭合环等。在所有的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危险,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室性期前收缩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时心室肌除极的心脏搏动,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指的是起源是希氏束分支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降脂药物,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有学者[3]通过比较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电生理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后发现,两种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家兔再灌注状态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7篇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且不见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高元丰,刘文玲,胡大一,梁璐,李小梅.钠通道相关遗传性心律失常的SCN5A基因筛查[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2):107-110.
[2] 石少波,杨波,刘韬,王芳,梁锦军,黄从新.抑郁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Meta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8):1221-1223.
[3] 任勇,刘文卫,唐永前,李珊,等.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电生理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2012,26(5):430-432.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心脏猝死
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1]。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到异常。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本研究通过对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对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进行综合评价。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用标准 文献选用药物随机对照试验,语种并不限制。研究对象为明确诊断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的患者。结局指标为:室早减少,成对室早减少,室速转复,室颤转复。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病史,常规治疗无效的心衰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1.2 检索策略 以“他汀”,“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检索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VMIS),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WFD),以“statin”,“ventricular arrhythmia”,“sudden cardiac arrest”和“cardiac sudden death”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PubMed,并使用Google Scholar,百度文库等搜索引擎查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
1.3 材料提取 参考外文文献制作标准的文献登记表,将搜集到的文献进行重新整理,提取有用信息和数据。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第一作者,治疗方法,疗效,随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全部的数据整理工作由3位实验者独立完成,数据中存在分歧的地方统一整理出来,再经一一讨论后最终达到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整理后的有用数据进行荟萃分析。计算每个研究中的OR值,并对资料进行方差齐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收录临床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05是,选用随机效应模式。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输入“他汀”,“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为关键词后,共检索出143篇,一一筛选后,去除重复报告,综述,数据量不足,统计学处理混乱和预防性研究的文献,共得文献10篇,其中,3篇为回顾性研究,不纳入本次研究中,最终录用7篇文献,均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的临床试验研究。
2.2 特征及质量评价 所有录用的7篇文献中,均为中文文献。其中单盲试验4个,仅对患者施盲;双盲试验3个,对医师和患者同时施盲。
2.3 荟萃分析结果
2.3.1 有效性 荟萃分析的同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同质性良好(X2=14.21,P=0.8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等于1.21,95%CI(0.55,2.98),整体效果检验Z=3.54,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2.3.2 安全性 荟萃分析的同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同质性良好(X2=14.87,P=0.8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等于1.13,95%CI(0.45,2.47),整体效果检验Z=3.32,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安全性有统计学意义,即可以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方面,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2.3.3 发表性偏倚分析 对各研究的OR值进行分析,建立漏斗图,可见纳入文献分布一般,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3 讨论
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到异常是心律失常的两个常见的发生机制,前者为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等导致窦房结等自主性心肌细胞不适当的冲动发放;后者主要为折返机制[2]。折返的基本条件是传导异常,包括心脏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传导性与不应期不相同,导致形成闭合环等。在所有的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危险,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室性期前收缩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时心室肌除极的心脏搏动,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指的是起源是希氏束分支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降脂药物,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有学者[3]通过比较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电生理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后发现,两种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家兔再灌注状态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7篇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及心脏猝死,且不见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高元丰,刘文玲,胡大一,梁璐,李小梅.钠通道相关遗传性心律失常的SCN5A基因筛查[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2):107-110.
[2] 石少波,杨波,刘韬,王芳,梁锦军,黄从新.抑郁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Meta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8):1221-1223.
[3] 任勇,刘文卫,唐永前,李珊,等.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电生理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2012,26(5):4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