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随葬品中木器品类齐全,器型丰富,加工工艺精湛,特别是在众多出土木器中木桶最为装饰独特,独树一帜。
关键词:新疆;洋海墓地;木桶;动物纹饰
木桶在中国使用的历史已达几千年。在几千年前由于金属的冶炼技术不成熟,制造铜铁器的材质非常少。那么这种用原木掏挖制作的木桶,用来盛水舀水取水之用轻便易于携带的容器,成为了当时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用具之一。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随葬品中木器品类齐全,器型丰富,加工工艺精湛,主要有皮弓箭袋上的木撑板、带杆的纺轮、旋镖、箜篌(竖琴)、手杖、钻木取火器、碗、钵、盘、耳杯、冠饰、鞭、镳、梳、纾、俑、木桶等器物。特别是在众多出土木器中木桶最为装饰独特,独树一帜。
神秘且富有装饰的三角纹图形运用较为广泛,除彩陶、毛织物、大部分木桶的外口沿都阴刻连续的三角纹,有些木桶的外口沿粘贴白果紫草籽粒,用来显示三角纹。与整个墓地出土大量陶器内外口沿装饰三角纹表现形式一致。在木桶外壁,阴刻、线刻出成组的动物形象,种类有北山羊、马、狼、虎、狗、骆驼、野猪、马鹿、鸟等。有些木钵、盆、器柄雕刻有山羊、狼、怪兽等形象。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现将出土完整的7件精品木桶简述如下。
木桶1,圆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壁较薄,沿上有一单立耳,底用木板镶嵌。口沿外采薏米种籽用动物皮胶粘贴连续三角形纹饰,桶壁一周有9只奔跑的北山羊。犹能感觉到奔跑的北山羊群后面定有猛兽或狩猎者在追逐。刀法简练,造型生动。桶径17、底板厚1.4、高17.74、通高21.1厘米。(图一)
木桶2桶径13、高24.3厘米。用圆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外壁涂成黑色,带流,筒壁上有一道裂缝,有5对锯眼穿皮绳加固。外壁线刻6只动物,3只羊,有3只(匹)似马动物。桶壁动物形象与早期岩画中出现动物形象完全一致。(图二)
木桶3,用圆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桶径13.4、高18.2厘米。桶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因干燥变形),沿上无立耳,有对称的穿系小孔。近底、口部朱绘连续的大三角纹,又将大三角中部涂黑,将大三角均分成4个小三角,桶体中部线刻立状山羊,朱绘狼,两动物之间线刻长方形,内填平行折线与阿勒泰草原石人所持盾牌极为相似。(图三)
木桶4,用圆木陶挖、削制成,直径12、高14.7厘米。木板嵌底,周围用木钉固定,桶沿有两个对称的立耳,耳面钻小孔。通体饰彩,上下口沿饰连续三角纹,中间线刻上下横向排列的动物,并和三角一起涂抹黑彩,上面一排为2只狼和1只北山羊,持卧姿;下排为3只北山羊,均为奔跑状。(图四)
木桶5,用圆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口径15.9、底径14.7、高19、通高21.2厘米。沿上有对称的两个立耳,立耳上各鉆有小孔,桶底用木板从底部镶嵌。桶体表面线刻相随的北山羊和奔鹿各一只。北山羊有向后弯曲的大角,短尾,腿微弯曲,肥臀有肌肉感,一副急停状;奔鹿持屈肢奔驰状,短尾,飘逸的花角,作引颈长鸣状。(图五)
木桶6,用圆木掏挖而成,口径:13.5、地径13.2、高17厘米。桶壁阴刻10个动物图像,呈两两跟随状。上排5只北山羊,两只前腿跪姿,3只站立,其中一只回头张望;下排3峰骆驼,1头野猪和一头驯鹿。全部动物形象与早期岩画中出现动物形象完全一致。(图六)
木桶7,用圆木掏挖而成,口径:11.3、地径11.5、高19.8厘米。桶壁通体涂黑色 阴刻出两只老虎,沿外轮廓阴刻连续三角纹似代表鬃毛,并间隔填涂红色。老虎形象与早期岩画中出现动物形象完全一致。(图七)
出土木桶的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地带,墓地依自然地形分布在三处相对独立的台地上。 墓地墓葬总数达三千座之多。墓地规模十分宏伟,从一些保存完好,发掘资料也比较完整的墓地局部看,墓葬排列有序,墓地结构严谨,这在国内外考古发现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据研究应属于某一土著氏族集团或部落。早期流行竖穴二层台墓、单人葬,中期流行竖穴墓,晚期流行偏室墓,中、晚期流行男女双人合葬。合葬墓的流行表明血缘关系亲近的人同穴合葬,很可能代表了一夫一妻制的确立。墓葬制度反映部落或氏族集团内部有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墓葬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这些随葬品均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实用器。墓地从早期到晚期无论从墓葬形制、葬俗葬式、随葬品器物特征,组合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发生、发展到衰退的全过程,为研究吐鲁番地区史前文化的兴衰及当时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资料。
三处墓地,大多数墓葬反映的文化特征一致,属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学术界曾命名为“苏贝希文化”。这是该地区发现的文化特征明确、文化内涵丰富、是吐鲁番盆地时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
作者单位:新疆博物馆
关键词:新疆;洋海墓地;木桶;动物纹饰
木桶在中国使用的历史已达几千年。在几千年前由于金属的冶炼技术不成熟,制造铜铁器的材质非常少。那么这种用原木掏挖制作的木桶,用来盛水舀水取水之用轻便易于携带的容器,成为了当时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用具之一。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随葬品中木器品类齐全,器型丰富,加工工艺精湛,主要有皮弓箭袋上的木撑板、带杆的纺轮、旋镖、箜篌(竖琴)、手杖、钻木取火器、碗、钵、盘、耳杯、冠饰、鞭、镳、梳、纾、俑、木桶等器物。特别是在众多出土木器中木桶最为装饰独特,独树一帜。
神秘且富有装饰的三角纹图形运用较为广泛,除彩陶、毛织物、大部分木桶的外口沿都阴刻连续的三角纹,有些木桶的外口沿粘贴白果紫草籽粒,用来显示三角纹。与整个墓地出土大量陶器内外口沿装饰三角纹表现形式一致。在木桶外壁,阴刻、线刻出成组的动物形象,种类有北山羊、马、狼、虎、狗、骆驼、野猪、马鹿、鸟等。有些木钵、盆、器柄雕刻有山羊、狼、怪兽等形象。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现将出土完整的7件精品木桶简述如下。
木桶1,圆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壁较薄,沿上有一单立耳,底用木板镶嵌。口沿外采薏米种籽用动物皮胶粘贴连续三角形纹饰,桶壁一周有9只奔跑的北山羊。犹能感觉到奔跑的北山羊群后面定有猛兽或狩猎者在追逐。刀法简练,造型生动。桶径17、底板厚1.4、高17.74、通高21.1厘米。(图一)
木桶2桶径13、高24.3厘米。用圆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外壁涂成黑色,带流,筒壁上有一道裂缝,有5对锯眼穿皮绳加固。外壁线刻6只动物,3只羊,有3只(匹)似马动物。桶壁动物形象与早期岩画中出现动物形象完全一致。(图二)
木桶3,用圆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桶径13.4、高18.2厘米。桶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因干燥变形),沿上无立耳,有对称的穿系小孔。近底、口部朱绘连续的大三角纹,又将大三角中部涂黑,将大三角均分成4个小三角,桶体中部线刻立状山羊,朱绘狼,两动物之间线刻长方形,内填平行折线与阿勒泰草原石人所持盾牌极为相似。(图三)
木桶4,用圆木陶挖、削制成,直径12、高14.7厘米。木板嵌底,周围用木钉固定,桶沿有两个对称的立耳,耳面钻小孔。通体饰彩,上下口沿饰连续三角纹,中间线刻上下横向排列的动物,并和三角一起涂抹黑彩,上面一排为2只狼和1只北山羊,持卧姿;下排为3只北山羊,均为奔跑状。(图四)
木桶5,用圆木掏挖而成,筒形直壁,口径15.9、底径14.7、高19、通高21.2厘米。沿上有对称的两个立耳,立耳上各鉆有小孔,桶底用木板从底部镶嵌。桶体表面线刻相随的北山羊和奔鹿各一只。北山羊有向后弯曲的大角,短尾,腿微弯曲,肥臀有肌肉感,一副急停状;奔鹿持屈肢奔驰状,短尾,飘逸的花角,作引颈长鸣状。(图五)
木桶6,用圆木掏挖而成,口径:13.5、地径13.2、高17厘米。桶壁阴刻10个动物图像,呈两两跟随状。上排5只北山羊,两只前腿跪姿,3只站立,其中一只回头张望;下排3峰骆驼,1头野猪和一头驯鹿。全部动物形象与早期岩画中出现动物形象完全一致。(图六)
木桶7,用圆木掏挖而成,口径:11.3、地径11.5、高19.8厘米。桶壁通体涂黑色 阴刻出两只老虎,沿外轮廓阴刻连续三角纹似代表鬃毛,并间隔填涂红色。老虎形象与早期岩画中出现动物形象完全一致。(图七)
出土木桶的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地带,墓地依自然地形分布在三处相对独立的台地上。 墓地墓葬总数达三千座之多。墓地规模十分宏伟,从一些保存完好,发掘资料也比较完整的墓地局部看,墓葬排列有序,墓地结构严谨,这在国内外考古发现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据研究应属于某一土著氏族集团或部落。早期流行竖穴二层台墓、单人葬,中期流行竖穴墓,晚期流行偏室墓,中、晚期流行男女双人合葬。合葬墓的流行表明血缘关系亲近的人同穴合葬,很可能代表了一夫一妻制的确立。墓葬制度反映部落或氏族集团内部有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墓葬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这些随葬品均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实用器。墓地从早期到晚期无论从墓葬形制、葬俗葬式、随葬品器物特征,组合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发生、发展到衰退的全过程,为研究吐鲁番地区史前文化的兴衰及当时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资料。
三处墓地,大多数墓葬反映的文化特征一致,属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学术界曾命名为“苏贝希文化”。这是该地区发现的文化特征明确、文化内涵丰富、是吐鲁番盆地时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
作者单位:新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