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与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200例患者,采用全面评价法(SAG)和微型营养评定法(MNA)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者1200例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这1200例患者中大约有35%的患者营养不良,同时营养不良患者的机体各项生理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结论: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不良会明显降低患者的康复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应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以及严密的控制。
关键词: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预后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国内外医学者同时也开始注重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而根据目前的报道可知,大部分住院患者存在各种营养不良的症状。营养不良是包括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的一种营养失衡的症状,而营养不良的分类有:蛋白质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混合性营养不良这三类[1]。对于住院患者的应用不良主要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进而极易导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的增加,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本文则探讨研究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及预后分析,现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与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89例,女性患者511例,患者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为48.27岁。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患者意识清醒,配合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检查;无需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患者病情较为稳定;患者均同意进行本次研究实验。所有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我们对上述1200例患者的入院后的2天之内便对其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价,评价方法为临床检查法;并对对患者的人体进行测量;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对患者的机体组织成分进行测定;最后,随访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状况。
1.21临床检查法
临床检查法主要包括主观全面评价法(SAG)和微型营养评定法(MNA),两种方法均运用调查表法进行。
1.22人体测量法
人体测量法即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BW)、上臂围(MA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MAC-0.314*TSF)、体重指数(BMI=BW/身高2)。
1.23实验室检查法
实验室检查法则对患者体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进行记数。
1.24组织成分测定
本次实验采用多频率生物电阻抗仪对患者机体内组织进行测定,测定患者机体的全身水量(TBW)、细胞外液(ECF)、细胞内液(ICF)、非脂组织(FFM)、体脂(FM=BW=FFM)、机体细胞群(BCM=ICF/0.7)。
1.25并发症情况
随访上述所有住院患者,记录患者并发症(如患者创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脓肿、切口裂口等其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患者死亡例数、患者的出院时间。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根据全面评价法和微型营养评定法评定上述1200例患者,其中,SAG法表明1200例患者中,营养不良患者有438例,占比36.5%;MNA法表明1200例患者中,营养不良患者有412例,占比34.3%;两种数据差异不明显,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这1200例患者中,至少有412例患者营养不良。
2.2机体指标对比
经过对着1200例患者进行人体测量法、实验室检查法以及组织成分测定法后发现,营养不良患者的各项机体指标如BW、AMC、BMI、ECF、ICF、FM、BCM、血清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等上均明显低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且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情况对比
经过随访发现,MNA法中412例营养不良的患者中,其中有21例患者死亡,占比5.1%,有1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27.2%,总不良反应率为32.3%;而营养状况良好的788例患者中,19例患者死亡,占比2.4%,8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11.3%,总不良反应率为13.7%,且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营养状况不良的患者其住院时间相比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明显要高,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功能、组织修复功能以及正常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就是患者体内的营养状况,良好的营养状况是保证患者快速康复的必要条件[3]。健康状况下的人,其体内各类营养能够维持平衡,但是出于疾病状态下的人,需要的营养量增加,使得患者常常出于营养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防御能力减弱,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4]。随着现今医学的不断进步,对于住院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技术也不断提高,从而要重视对住院患者的应用状况的评价及预后的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实验表明,我们通过SAG评定法和MNA评定法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定发现,这1200例患者营养不良的患者占比34.3%~36.5%。这可能是由于两种评定方式评定的各种指标侧重点不同,且不同患者的自身原因和疾病原因会导致机体指标的不同,从而出现差异性。且MNA评定法评定营养不良患者占比34.3%少于SAG评定法的36.5%,这可能是因为MNA评定法主要侧重于评定患者的依赖病史和体格检查等较为不敏感的指标[5],大部分指标设计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但是这些问题基本出现在营养不良患者的晚期,因此,对于测量早期的营养不良患者的灵敏度较低。所以,临床上,对于患者的营养状况,应该采用SGA和MNA两种评定方法的综合进行,才能更好的提高评定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同时,本次研究实验发现,营养不良患者机体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明显低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并且营养不良患者中的27.2%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5.1%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中11.3%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4%的死亡率,尽管患者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预后,但是患者的营养不良对此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综上所述,住院患者中,约有30%以上的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而营养状况不良会明显降低患者的康复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应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以及严密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吴国豪,刘中华,郑烈伟,全应军,吴肇汉.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及预后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11:693-696.
[2]朱圆,费旭峰,曹伟新.普外科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5,03:163-165.
[3]吴国豪,刘中华,全应军,吴肇汉.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2:23-25.
[4]黄珊,曹伟新.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价和干预现状[J].上海医学,2006,08:589-591.
[5]王燕,甄严杰,张苑,何文英.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方法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0,24:3546-3549.
关键词: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预后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国内外医学者同时也开始注重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而根据目前的报道可知,大部分住院患者存在各种营养不良的症状。营养不良是包括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的一种营养失衡的症状,而营养不良的分类有:蛋白质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混合性营养不良这三类[1]。对于住院患者的应用不良主要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进而极易导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的增加,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本文则探讨研究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及预后分析,现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与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89例,女性患者511例,患者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为48.27岁。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患者意识清醒,配合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检查;无需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患者病情较为稳定;患者均同意进行本次研究实验。所有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我们对上述1200例患者的入院后的2天之内便对其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价,评价方法为临床检查法;并对对患者的人体进行测量;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对患者的机体组织成分进行测定;最后,随访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状况。
1.21临床检查法
临床检查法主要包括主观全面评价法(SAG)和微型营养评定法(MNA),两种方法均运用调查表法进行。
1.22人体测量法
人体测量法即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BW)、上臂围(MA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MAC-0.314*TSF)、体重指数(BMI=BW/身高2)。
1.23实验室检查法
实验室检查法则对患者体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进行记数。
1.24组织成分测定
本次实验采用多频率生物电阻抗仪对患者机体内组织进行测定,测定患者机体的全身水量(TBW)、细胞外液(ECF)、细胞内液(ICF)、非脂组织(FFM)、体脂(FM=BW=FFM)、机体细胞群(BCM=ICF/0.7)。
1.25并发症情况
随访上述所有住院患者,记录患者并发症(如患者创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脓肿、切口裂口等其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患者死亡例数、患者的出院时间。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根据全面评价法和微型营养评定法评定上述1200例患者,其中,SAG法表明1200例患者中,营养不良患者有438例,占比36.5%;MNA法表明1200例患者中,营养不良患者有412例,占比34.3%;两种数据差异不明显,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这1200例患者中,至少有412例患者营养不良。
2.2机体指标对比
经过对着1200例患者进行人体测量法、实验室检查法以及组织成分测定法后发现,营养不良患者的各项机体指标如BW、AMC、BMI、ECF、ICF、FM、BCM、血清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等上均明显低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且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情况对比
经过随访发现,MNA法中412例营养不良的患者中,其中有21例患者死亡,占比5.1%,有1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27.2%,总不良反应率为32.3%;而营养状况良好的788例患者中,19例患者死亡,占比2.4%,8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11.3%,总不良反应率为13.7%,且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营养状况不良的患者其住院时间相比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明显要高,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功能、组织修复功能以及正常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就是患者体内的营养状况,良好的营养状况是保证患者快速康复的必要条件[3]。健康状况下的人,其体内各类营养能够维持平衡,但是出于疾病状态下的人,需要的营养量增加,使得患者常常出于营养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防御能力减弱,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4]。随着现今医学的不断进步,对于住院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技术也不断提高,从而要重视对住院患者的应用状况的评价及预后的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实验表明,我们通过SAG评定法和MNA评定法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定发现,这1200例患者营养不良的患者占比34.3%~36.5%。这可能是由于两种评定方式评定的各种指标侧重点不同,且不同患者的自身原因和疾病原因会导致机体指标的不同,从而出现差异性。且MNA评定法评定营养不良患者占比34.3%少于SAG评定法的36.5%,这可能是因为MNA评定法主要侧重于评定患者的依赖病史和体格检查等较为不敏感的指标[5],大部分指标设计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但是这些问题基本出现在营养不良患者的晚期,因此,对于测量早期的营养不良患者的灵敏度较低。所以,临床上,对于患者的营养状况,应该采用SGA和MNA两种评定方法的综合进行,才能更好的提高评定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同时,本次研究实验发现,营养不良患者机体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明显低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并且营养不良患者中的27.2%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5.1%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中11.3%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4%的死亡率,尽管患者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预后,但是患者的营养不良对此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综上所述,住院患者中,约有30%以上的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而营养状况不良会明显降低患者的康复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应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以及严密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吴国豪,刘中华,郑烈伟,全应军,吴肇汉.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及预后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11:693-696.
[2]朱圆,费旭峰,曹伟新.普外科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5,03:163-165.
[3]吴国豪,刘中华,全应军,吴肇汉.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2:23-25.
[4]黄珊,曹伟新.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价和干预现状[J].上海医学,2006,08:589-591.
[5]王燕,甄严杰,张苑,何文英.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方法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0,24:3546-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