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轴,全面辐射,体验情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本文围绕“爱”组织材料、表达主题,是一篇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前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生活小事,反应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父爱之情。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值得细细品味。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受到感染启发。
  3.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赠送名言,链接课题
  
  1.引出话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多名言,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至理名言(课件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2.走近作家:课件出示高尔基头像。
  (1)学生先交流搜集到的高尔基的资料。
  (2)教师小结:高尔基:(1868-1936)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伟大的代表之一。他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只上到三年级。8岁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工余勤奋读书。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文艺作品抨击黑暗,宣传革命。著名作品《海燕之歌》、《母亲》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无产阶级文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尔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个伟大的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3.学生评读,及时正音正形。
  4.默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默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可在书的空白处做上记号;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1)学生自学。
  (2)师生交流。课文写了父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一件是“栽花赏花”;一件是“写信教子”。
  5.画出文章中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语句,并且谈谈初步理解。
  再次出示名言:
  “给”,永远比“拿”愉快。
  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高尔基又给了儿子什么呢?为什么他们感到愉快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潜心品读,体验情感吧!
  
  三、以爱为轴,辐射情感
  
  (一)感受子爱父。
  1.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2—5自然段,找出儿子爱父亲的语句。
  2.一起交流,谈谈体会。
  3.课件出示语段一: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1)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爸爸远在海外,你会怎么做?
  (2)从“探望”一词可以看出子爱父,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而他的家在苏联,千山万水也隔不断父子情深。
  4.课件出示语段二: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
  (1)“只有……还……”这些词语写出儿子怎么样;从“顾不上……一直……”看出儿子是怎样关爱父亲的;从“各种各样……”你明白了儿子一颗什么心?
  (2)想象画面,口头练笔。
  临行前……
  5.课件出示:
  高尔基的儿子看着亲手栽种的、满院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
  学生想象练说。
  6.指名学生朗读,体会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课件出示春天鲜花盛开的图片,并附语段:
  A.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指名学生美美地读。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儿子对父亲深藏于内心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爱是在他忙碌的劳作中传递的,爱是沉甸甸的)
  B.傍晚,晚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读了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他感受到了儿子的爱,见花如见子,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心中有多少话语要对儿子说呀!请同学们把此时高尔基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体会父子情深。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二)感受父爱子。
  1.高尔基把内心的激动汇聚于笔尖,写下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自由朗读课文7—9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在文章旁边写上批注。
  2.理解信的内容,理解高尔基的良苦用心,育人育心,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3.课件出示语段四: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民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体会双引号与单引号的用法。
  (2)儿子收到父亲的信后,心中会怎么想?他能明白父亲信中的含义吗?
  (3)课件第三次出示名言:
  “给”,永远比“拿”愉快。
  A.小组内讨论理解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B.讨论儿子收到信后会怎么想。教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引读: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C.如果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这时你想大声对高尔基说些什么?
  (4)师生互动,表演父子深情。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三、拓展创读,读出新意
  
  1.“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作家卡片”,谈谈你的感想。
  2.正是这样,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给予人们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他给予大家的还有更多,让我们一起来听个小故事《小摄影师》。
  3.走出文本,课件出示《小摄影师》全文。
  4.听完故事,说说故事里的高尔基给予了小男孩什么。
  5.回归文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6.小练笔: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其他文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聚焦两个特定的场景,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讲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我们需要教什么?基于散文这种文体,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走进“我”的心灵世界,体会作者对这段童年生活的情感。此外,这类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采用的是“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这种视角运用的妙处。 
关注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问题………………詹丹1/4  立足课标,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红楼梦》阅读为例………………………吴欣歆1/8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点与难点…………杨伟1/12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及方法…………吴泓1/16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设计……………………………………………倪文尖 张开2/4  高考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与要点……
设计理念    “和谐教学”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和谐教学”观的指导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创设语言环境和情感渲染,运用适度的媒体(音乐、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从对语言的感悟上升到对人间大爱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达到教学中多因素的和谐
如何在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生成性语文课堂过程中,引领学生虚心涵咏,体验语文学习的一路花香?毋庸置疑,优化课前预设是促进有效生成的襁褓。下面就课前预设的优化策略谈谈笔者在课题实验中的的几点思考。    —、预设须“精心”  “一盎司的预防可以达到一磅的效果。”未雨绸缪,超前对话是促成生成性课堂的有力保障。学生的学习始于课前自学,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师生有备而来避免临渴掘井的尴尬。现代阅读教学认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师: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吉林雾凇、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吉林的松花江畔,欣赏那奇特的自然景观——雾凇。(板书课题:雾凇)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查询了有关资料,课始即让学生交流吉林雾凇的有关情况,共享劳动成果。  2.检查朗读情况。  (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知同学们在预习
2012年高考作文,我们批评了“供料作文”题型的“命意”(材料寓命题者之“意”)特点,认为它造成了学生“被立意”。今年,我们则聚焦在作文题所供之料对学生议论写作材料观的误导上:“被立意”是“被供料”使然。如果说“被立意”窒息了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么,“被供料”则是掏空了“精神思想”之根基。这使学生误以为命题者所供的零散、失真甚至杜撰、谬误的材料,便是论点——思想得以产生之资料。从而使
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执教的《南来北往》一课,陶醉于他声情并茂的朗诵情境中的同时,更欣赏他独特的课堂设计艺术。韩老师整节课是围绕“找错误 说理由”这条线展开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寻找美丽错误貌似简单的教学流程中,我们欣赏到韩老师扎实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艺术。    一、“错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    教学时,韩老师在朗读之前,就激发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朗读水平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朗读的准确性。于是
教育是一项“立人”的事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冲突中寻找人性的灵明之光,给予学生内在的幸福与成长的愉悦。  因此,我们应当与学生一道营造一个雅致清丽、典洁健康、充满人文情趣的美好时空,构建一个充满爱的温馨而和谐的情感场,和学生一起,从现代生活的庸俗、浅薄和浮躁中超脱出来,走进灵魂净化的美好家园,实现人生的诗意栖居。  “园丁之歌”是苏教版国标本语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创新作文教学精品课展示活动”中,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愉快地写作、个性化地表达、大胆探索的教学,出神入化,显示了高超的教学手法、精湛的教学艺术,令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她执教的特点是:    一、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吐为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巧妙新颖的导人,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动机,挖掘学生的潜力,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书名: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  作者:夏丐尊,叶圣陶  出版单位: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5550375  定價:25元  “非虚构”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容不是凭空想象、虚构的,它并不意味着对文学虚构的排斥。“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文学、文化的时代背景。“非虚构”指向一种写作方式、叙事策略,同时也蕴含着写作素养,而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