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本文围绕“爱”组织材料、表达主题,是一篇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前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生活小事,反应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父爱之情。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值得细细品味。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受到感染启发。
3.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赠送名言,链接课题
1.引出话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多名言,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至理名言(课件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2.走近作家:课件出示高尔基头像。
(1)学生先交流搜集到的高尔基的资料。
(2)教师小结:高尔基:(1868-1936)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伟大的代表之一。他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只上到三年级。8岁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工余勤奋读书。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文艺作品抨击黑暗,宣传革命。著名作品《海燕之歌》、《母亲》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无产阶级文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尔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个伟大的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3.学生评读,及时正音正形。
4.默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默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可在书的空白处做上记号;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1)学生自学。
(2)师生交流。课文写了父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一件是“栽花赏花”;一件是“写信教子”。
5.画出文章中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语句,并且谈谈初步理解。
再次出示名言:
“给”,永远比“拿”愉快。
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高尔基又给了儿子什么呢?为什么他们感到愉快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潜心品读,体验情感吧!
三、以爱为轴,辐射情感
(一)感受子爱父。
1.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2—5自然段,找出儿子爱父亲的语句。
2.一起交流,谈谈体会。
3.课件出示语段一: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1)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爸爸远在海外,你会怎么做?
(2)从“探望”一词可以看出子爱父,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而他的家在苏联,千山万水也隔不断父子情深。
4.课件出示语段二: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
(1)“只有……还……”这些词语写出儿子怎么样;从“顾不上……一直……”看出儿子是怎样关爱父亲的;从“各种各样……”你明白了儿子一颗什么心?
(2)想象画面,口头练笔。
临行前……
5.课件出示:
高尔基的儿子看着亲手栽种的、满院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
学生想象练说。
6.指名学生朗读,体会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课件出示春天鲜花盛开的图片,并附语段:
A.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指名学生美美地读。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儿子对父亲深藏于内心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爱是在他忙碌的劳作中传递的,爱是沉甸甸的)
B.傍晚,晚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读了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他感受到了儿子的爱,见花如见子,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心中有多少话语要对儿子说呀!请同学们把此时高尔基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体会父子情深。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二)感受父爱子。
1.高尔基把内心的激动汇聚于笔尖,写下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自由朗读课文7—9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在文章旁边写上批注。
2.理解信的内容,理解高尔基的良苦用心,育人育心,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3.课件出示语段四: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民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体会双引号与单引号的用法。
(2)儿子收到父亲的信后,心中会怎么想?他能明白父亲信中的含义吗?
(3)课件第三次出示名言:
“给”,永远比“拿”愉快。
A.小组内讨论理解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B.讨论儿子收到信后会怎么想。教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引读: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C.如果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这时你想大声对高尔基说些什么?
(4)师生互动,表演父子深情。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三、拓展创读,读出新意
1.“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作家卡片”,谈谈你的感想。
2.正是这样,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给予人们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他给予大家的还有更多,让我们一起来听个小故事《小摄影师》。
3.走出文本,课件出示《小摄影师》全文。
4.听完故事,说说故事里的高尔基给予了小男孩什么。
5.回归文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6.小练笔: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本文围绕“爱”组织材料、表达主题,是一篇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前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生活小事,反应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父爱之情。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值得细细品味。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受到感染启发。
3.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赠送名言,链接课题
1.引出话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多名言,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至理名言(课件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2.走近作家:课件出示高尔基头像。
(1)学生先交流搜集到的高尔基的资料。
(2)教师小结:高尔基:(1868-1936)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伟大的代表之一。他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只上到三年级。8岁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工余勤奋读书。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描写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文艺作品抨击黑暗,宣传革命。著名作品《海燕之歌》、《母亲》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无产阶级文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尔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个伟大的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3.学生评读,及时正音正形。
4.默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默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可在书的空白处做上记号;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1)学生自学。
(2)师生交流。课文写了父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一件是“栽花赏花”;一件是“写信教子”。
5.画出文章中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语句,并且谈谈初步理解。
再次出示名言:
“给”,永远比“拿”愉快。
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高尔基又给了儿子什么呢?为什么他们感到愉快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潜心品读,体验情感吧!
三、以爱为轴,辐射情感
(一)感受子爱父。
1.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2—5自然段,找出儿子爱父亲的语句。
2.一起交流,谈谈体会。
3.课件出示语段一: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1)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爸爸远在海外,你会怎么做?
(2)从“探望”一词可以看出子爱父,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而他的家在苏联,千山万水也隔不断父子情深。
4.课件出示语段二: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
(1)“只有……还……”这些词语写出儿子怎么样;从“顾不上……一直……”看出儿子是怎样关爱父亲的;从“各种各样……”你明白了儿子一颗什么心?
(2)想象画面,口头练笔。
临行前……
5.课件出示:
高尔基的儿子看着亲手栽种的、满院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
学生想象练说。
6.指名学生朗读,体会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课件出示春天鲜花盛开的图片,并附语段:
A.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指名学生美美地读。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儿子对父亲深藏于内心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爱是在他忙碌的劳作中传递的,爱是沉甸甸的)
B.傍晚,晚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读了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他感受到了儿子的爱,见花如见子,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心中有多少话语要对儿子说呀!请同学们把此时高尔基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体会父子情深。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二)感受父爱子。
1.高尔基把内心的激动汇聚于笔尖,写下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自由朗读课文7—9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在文章旁边写上批注。
2.理解信的内容,理解高尔基的良苦用心,育人育心,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3.课件出示语段四: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民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体会双引号与单引号的用法。
(2)儿子收到父亲的信后,心中会怎么想?他能明白父亲信中的含义吗?
(3)课件第三次出示名言:
“给”,永远比“拿”愉快。
A.小组内讨论理解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B.讨论儿子收到信后会怎么想。教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引读: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C.如果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这时你想大声对高尔基说些什么?
(4)师生互动,表演父子深情。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三、拓展创读,读出新意
1.“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作家卡片”,谈谈你的感想。
2.正是这样,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给予人们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他给予大家的还有更多,让我们一起来听个小故事《小摄影师》。
3.走出文本,课件出示《小摄影师》全文。
4.听完故事,说说故事里的高尔基给予了小男孩什么。
5.回归文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6.小练笔: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