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语文教学叫创新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jun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以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直困扰着我。教师挖空心思设计教案,唾沫飞溅讲上一顿,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字、解词、课文,最后老师检查,孩子们当时背会了,下一节课检查,还是错误连连,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这样,恶性循环,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
  面对这种“死水一潭”的情况,我不断地在反思。客观上是学生年龄尚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主观上还是我在教学中重视了“教教材”,而忽略了“用教材”,未能很好地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表达资源。这显然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于是,我准备在文本素材的运用上探索一下。
  一、借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篇文章中,蕴涵着很多可以开发的资源,尤其是在空白处,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体验,享受审美乐趣,迸发出创造的热情。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的某些地方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或跳跃情节的情形。此时的空白处留给了孩子一个想像的空间,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一个创造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课文的这些空白点,结合文本发挥学生的想象,也不妨为一种说话训练的有效手段。如《松鼠和松果》,文中有一句话“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此处不是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了吗?在老师给出的句式“如果没有了……就没有了……”的提示下,孩子们情绪昂扬,跃跃欲试,一句句优美的小诗出现了:如果没有了松树,就没有了小松鼠又香又可口的松果;如果没有了松树,就没有了小松鼠温暖又舒适的家;如果没有了松树,就没有了甜甜蜜蜜的松花粉;如果没有了松树,就没有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如果没有了松树,就没有了大地美丽的绿装;如果没有了松树,就没有了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家园!教室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师生的脸上都笑成了花。
  二、借文本图画进行想象写作
  语文课本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圖往往使人浮想联翩:那色彩缤纷的花儿,那青翠欲滴的草儿,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景色,孩子们更是喜闻乐道,它不仅使学生享受美,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完课文之后,老师不妨有意识地将精美的插图请学生写一写。比如学完《柳树醒了》这课后,我让孩子们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把说的内容写下来。有的孩子写到: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她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这时,一阵春雨洒下来,柳树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她那美丽的长辫子随风摆动。小朋友们在柳树下唱呀,跳呀,还和柳树一起拍照呢!……利用课文插图写话降低了孩子写话的难度,因为看插图写话是孩子对课文语言进行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何尝不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呢?这样的训练,由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模式,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然易以动笔,有话可说。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写话的兴趣,使他们都乐于进行,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借文本内容进行表演
  新课标下的教科书呈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画、朗朗上口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每篇文章里活泼生动的经典角色。学习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参与形象的创造过程,进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学习《雨点儿》,课文当中不仅有美的插图,还有与教材相配套的现代教学媒体配乐动画朗读,学生在美美地欣赏动画后,我让孩子们进行角色体验,上来演一演自己喜欢的小雨点、小草、小花、蝴蝶、蜻蜓等。由于预先在课下做了安排,孩子们戴着头飾,站到台上了,都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小雨点飘呀!飘呀!它飘到了草丛里,小草一边感谢小雨点,一遍在高兴地喝水。小雨点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又多又甜。喝够了,你会发出更多的嫩芽。”“小雨点飞呀飞,飞到田野里,田野里的草伸出了小脑袋来嬉笑,花儿绽放出了她美丽的身姿,可爱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闻闻这一朵,闻闻那一朵……”孩子们兴致勃勃,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努力,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样创造性地教学,孩子们一定是收获多多的。
  教材最能体现课标精神。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收获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优美的语言,经典的文辞怡人性情,名人前辈富足的思想精华会给学生启迪和教益。所以,充分利用课文素材,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得来全不费工夫”。
其他文献
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孩子们的能力成为关注的焦点。而能力的获得最有效的场所无疑就是学校。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科书展开的。那么什么是教科书呢?教科书—专门编写的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作用。  第二
期刊
摘要:亲情、爱情、友情是我们人类会经历的三大情感,是慢慢人生路上带给我们快乐、滋养、幸福的重要元素,而其中的亲情是我们最初也是贯穿一生的情感联系;是我们最不可分割的一种社会关系。母亲对孩子的牵挂,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这种两代人所组成的核心家庭是构建社会大环境的基本经济、情感单位。而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否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生成及孩子长大后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看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
期刊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你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是学习兴趣确实是不变的定律。那么在英语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师各教。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我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和体会。  我经过班委会研究制定加分和扣分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采取的是各学生记平时分的方法
期刊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实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我校物理科组课题组经常开展课堂观察的研究。下面以人教版《牛顿第三定律》为例通过课堂观察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和教研水平一次教研活动。  一、观察前
期刊
一堂成功的课必须是学生参与度大,能与老师积极配合的课。如果课堂上学生参与度小,与老师不配合或配合不当,那么即使老师备课备得充分,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这堂课也不会收到多大的效果。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学生学习兴趣浓了,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必须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珍视个人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一提到作文,绝大多数学生就感到难,农村学生显现尤为突出。因为他们平时积累不足,视野狭窄。拿到习作不知道该怎么办,习作往往语言重复,次序混乱,内容不具体,没能表达出真情实感。该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呢?  把习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的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课题四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三课时)即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中的第三部分 ,本部分位于课标中的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物质组成的 表示》,课标中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涵盖了五种基本的计算,  即:(1)根据化学式,计算化
期刊
数学的美在于运动,数学因变化而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近几年,各地中考的压轴题基本都以动点问题为主导,是压轴题的一个热点,题目的设置都是从特殊性到普遍性,从定点到动点,伴随着出现一定的图形位置,数量等关系的变化来出题。而存在性问题是这类题型中常见的类型,大致分为: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全等三角形存在性問题,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等。  这
期刊
我是一位80后的人民教师,在跨世纪中成长,传统的教学方式伴随着我的成长,课程改革随我步入教学生涯。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度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摸索着课程改革的道路中走了10年。在这十年中,我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可是对石漠化地区孩子们的习作还是把我难倒了。长期以来,学生的习作由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仅仅重视书本理论的教说与训练,过于的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學习与实践感知导致学生的习
期刊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历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课本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