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言的活化石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文言篇目增多。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它给后世留下了一座博大璀璨的思想文化宝库。而这部伟大的文明史,这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大多是用文言文写就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文言都读不懂,又哪里谈得上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再说,历经数千年洗礼、积演而成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
  学习文言,不仅是传承古代文化的需要,也是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重要保证。
  大家知道,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汉语中包含有很多文言元素,例如成语、典故和文言词汇。人们在讲话或作文时还经常引用一些古人名言。现在人们经常感叹语言文字的差错太多,而这些差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言知识的缺失不无关系。学好文言,对于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也至关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如何提高学习文言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尝试运用成语来辅助文言学习,收到一定的成效。
  
  一、运用成语故事提高学习文言的兴趣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一般由四个字组成。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神话寓言。例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炎帝的女儿在东海里淹死了,化成精卫鸟,把西山的木石衔来填进东海。这一神话故事凝缩在“精卫填海”四个字里,用来比喻不畏艰难,非达到目的不止的精神。又如“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篇》。
  2.历史故事。例如“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祖逖立志为国效力,夜里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刻苦练习武艺。“闻鸡起舞”后来就用来比喻立志为国效力的人奋起行动。
  3.诗文语句。例如“走马看花”语出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来就用“走马看花”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在则用来比喻大略地观察一下。
  4.口头俗语。例如“一干二净”、“土生土长”、“人山人海”、“心惊胆战”等,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语。成语是语言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是使用某种语言的人群为了精辟、准确地表达意思,而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将一个词组作为固定用法的结果。实践证明,学生阅读《汉语成语词典》最感兴趣的就是成语背后的一个个故事。在高一文言学习之初,笔者参考《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9期)《高一文言学习的入门课》中的做法,开展一次“触摸先秦历史”的语文活动。活动过程是教师挑选成语,这些成语都与第一册所学的文言文相关,或者在内容上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结合课堂时间、课堂容量、学生人数等因素,选择了8个成语,卧薪尝胆(《勾践灭吴》)、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大方之家(《秋水》)、退避三舍(《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图穷匕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目无全牛(《庄子·庖丁解牛》)、老马识途和朝秦暮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准备讲述故事。事实证明,在这次活动中,学生既了解了历史成语故事,又熟悉了课文读本内容,为后面的文言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兴趣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运用成语特点积累文言词汇
  
  自古以来,文言文学习,强调的是“手不释卷”、“读书破万卷”。除了下功夫死记硬背,似乎就没有方法可言。一位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说过:“文言只有一个教法,读书。”他讲的“读书”当然是指多读古书。老先生的话不无道理,学习文言也确实离不开“多读”。可是,在当今“时间就是金钱”和“知识爆炸”的年代,人们要做的事和需要学习的东西比先人多得多。在学校里,学生除了学语文,还要学习数理化、史地生以及外语等多门功课,哪里可像古时候学子一样,用“寒窗十年”去专攻文言呢?
  时下,讲述英语学习方法的著作,在市场上炙手可热。诸如《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一口气英语》之类,层出不穷。然而,有关文言学习方法的图书,尚付阙如。难道说,学习文言,除了死记硬背,真的别无他途?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唯独学习文言可以例外?答案是否定的,运用成语学习文言就是一条捷径。
  众所周知,成语大多是从中国古代书面汉语——文言脱胎而来的。由于成语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它实际上就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活着的古汉语,成了文言的活化石。
  自然界的化石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的自然信息,而成语也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汉语信息。发掘并研究这种“语言化石”,一定会对学习文言提供极大的帮助。
  例如成语“克勤克俭”,几乎尽人皆知,人们也大体知道它的含义。成语词典告诉我们,“克”是“能够”的意思。那么,当看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书》)这一文言例句时,也就不难读懂它的意思了:“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当看到“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克”就不再陌生了。再如“屡试不爽” 的“爽”是“差错”的意思,当我们学习《诗经·氓》时,遇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就不难读懂它的意思了:“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一致了。”
  起初学生不会这样自觉地迁移,教师应及时联系成语举例点拨,这样便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这种知识迁移的习惯了。
  
  三、运用成语结构解决文言语法的难点
  
  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也是人们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之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什么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其实我们可以从成语的语法结构中得到启发。
  例如成语“衣锦还乡”直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穿着锦衣回家乡”,其中的名词“衣”在这里当作动词“穿”讲。从这一成语中,便可领悟并掌握“名词可作动词用”这一文言语法规则。又如成语“时不我待”,直译的意思是“时间不等我”,其中的“我”,在现代汉语中作宾语,而在文言中却放在谓语“待”前面,这就是文言“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惟利是图”,直译的意思是“一心只是图利,别的什么都不顾”,其中“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当看到“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这一文言例句时,就不难理解:“哎,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依靠哥嫂抚养”。
  可以说,通过一个成语,就可以了解文言的一种语法规律,而文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不同,即使细分,充其量不过三四十处。我们通过相应的三四十个成语,就可以掌握文言语法,何乐而不为呢?
  
  四、运用成语了解古汉语中的文化常识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词组,它的产生及发展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有些成语涉及到很多古代文化知识,如果梳理它,准确地把握它,将有助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拿成语中的古代房屋知识来说吧。古代住宅最外面是门(院门),门外或门内有屏,有叫萧墙、照墙、照壁。成语有“祸起萧墙”“衅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第一册读本《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啊”。门内是庭(廷)即院子,比较大。成语有“大庭广众”、“分庭抗礼”等。“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齐威王雷厉风行地悬赏纳谏的显著效果。庭的尽头建堂(堂屋),堂建在较高的台上。堂后是内室,简称室,也称中闺。成语有“济济一堂”“登堂入室”“待字闺中”等。我们很熟悉的句子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室内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归有光《项脊轩志》)。室门叫户,出户就到了堂上,堂与室之间还有窗子,叫牖。户的位置偏东,牖的位置偏西。有成语叫“足不出户”、“门当户对”、“瓮牖绳枢”等。“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贾谊《过秦论》)中“瓮牖绳枢”极力描写陈涉的贫穷和卑贱。
  室内的四角称隅,成语有“向隅而泣”等。室内的座位以西边(面朝东)为最尊,其次为坐北朝南,再次为坐南朝北,东边的座位最卑。司马迁《鸿门宴》写道:“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重屋叫楼。有一种小楼叫阁。成语有“琼楼玉宇”、“束之高阁”、“空中楼阁”等。文学作品中有《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标题。旧式房屋用砖、石或土等建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叫墙或壁,房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叫檐。成语有“家徒四壁”、“飞檐走壁”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写出了项脊轩的建筑特点、地理环境,也可见作者在项脊轩生活学习的情趣。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写出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将成语当作学习文言的利器。把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潜在的有关成语的知识点发掘出来,利用它来解读文言文,必定事倍功半,势如破竹。
  (缪巧云,浙江省瑞安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需要创新,忌讳雷同。清人方东树曾说:“去陈言,非止字句,先在去熟意;凡前人所已道过之意与词,力禁不得袭用”(见《昭昧詹言》卷九)。这里说“力禁”,对中学生来说要求是高了些,但由此可见新意是衡量文章的重要标准。
期刊
写作能力如何,能代表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还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理论水平、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等诸多方面的素质。一句话,写作全面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应用文写作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就需要认真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明
期刊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他是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吴江县知县,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张先与北宋前期的词人晏殊、欧阳修、柳永齐名,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词以清新秀丽著称,“三影”词便很好的体现了这种词风。“三影”词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不仅张先本人以此而自鸣得意,世人也多称道之,张先还因此被称为“张三影”。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词话》云
期刊
一般公认,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四个吝啬鬼各具形态,但他们有又具有相似的性格特征:贪恋财产,丧失人性。现将四“鬼”的形象简析比较如下: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地塑造了第一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夏洛克是资产阶级高利贷者,像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本性。商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生意,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
期刊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如日月经天,双峰耸峙。其他诗人则如群星灿烂,拱卫左右,照耀着大唐诗坛。唐朝以后,狭义的“诗”在继续发展,一般来讲,其成就赶不上唐代。但广义地说,诗、词、曲都是诗歌。宋词、元曲又成为一代文学照耀着文坛。  词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在唐代尚属于草创阶段,到了宋代才开始蔚为大观,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学形式。李白作为唐诗创作的领军人物,也曾涉足词坛
期刊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用字考究,词简意丰,结构精巧,声韵和谐,极富艺术魅力。有一年的全国高考卷就考了对联题,借对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新颖而合规律,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颇受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欢迎。其实,对语文教学而言,对联恰似一池清冽甘甜的碧水,若能适当地掬而用之,定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应试能力,培育桃李英才。就此问题,笔者略
期刊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角度多向、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激发力强的问题,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新问,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明代学者王明阳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如时雨春风,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小学生的
期刊
反思: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但观察现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评价,却常出现以上这样的情况:粗一看,教师是在积极倡导激励性评价措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细细一品,却是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要求“貌合神离”,没有真正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甚至本
期刊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塑造了阿Q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国民劣根性,而且以其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走向世界,影响未来。全文入选语文新教材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全面读解而不至于“满堂灌”,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使学生进入师生互动的教学中来,教师可设计一些小题目让学生去完成,目的在于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转为主动投入地“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机制是主体
期刊
语文教育与教学,心灵的塑造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过重来自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过大,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诉说自己寂寞、没有朋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心理脆弱,悲观绝望,情感迷茫,觉得犹如生活在沙漠中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新世纪合格人才需要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章不是无情物”,综观语文教材,情感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