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是重要的伦理规范,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吸取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诚信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大学生;思想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个被共同认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两千多年来,它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尤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塑造、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大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诚信的逐日缺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汲取其积极、合理的思想内容,对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及帮助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基本内涵
诚信是千百年来备受中华民族关注的一项重要美德和道德规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为准则进行自律和他律的一种道德法则。儒家思想中认为“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过在早期的文献中,“诚”、“信”二字并未连在一起使用,分别考察“诚”“信”观念的内涵,对于完整理解诚信的深刻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诚信在文字发明以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这从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就可以看出,《尚书》中专门记载了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尧舜讲诚信的情况,就以尧为例,尧是原始社会部落的首领,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其中,“允”为“诚信”之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允,信也。从儿,目声”。此外,《尚书》中提到的“允厘百工”也是包含了诚信的意思在里面,即按照诚信的原则来治理国家。
(一)诚的内涵。“诚”作为传统伦理规范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最早的“诚”就《尚书》中存在。《礼记·中庸》中对“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的固有的状态和规律。同时,还认为“诚之者,人之道也”,即诚是人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诚”就是“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表里如一”。从伦理意义看,指人的一种真实不欺的品性和做人的原则,其根本要求是“真实无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对诚的解释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同时还指出“诚者,实也”。诚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容,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认为“诚”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杨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以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奠定了“诚”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诚”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诚者,不勉而得,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也就是说,“诚”可以作为至尊的“圣人”境界。
(二)信的内涵。“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重要德目,更接近于现代诚信范畴的涵义。“信”是指人际交往中恪守诺言,言行一致,原指祭祀时对上天或祖先所说的诚实的话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信,诚也,从人,从言”。经过春秋儒家的倡导,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把言行不悖,严守诺言作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孔子讲“恭、宽、信、敏、惠”作为体现“仁”的五种重要道德品行。孟子将“信”作为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规范之一,指出“朋友有信”,信除了涵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遵循的准则外,还包含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准则,即“民无信不立”。可见,“信”离不开“诚”。
(三)诚信联用。由于“诚”、“信”都含有诚实无欺、真实而无虚伪的意思,所以二者可以互为解释。同时,也互为联用。但在春秋时期诚信已在联用。如《管子·枢言 》中所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先王非常重视诚信,有了诚信,天下就结好了,这说明诚与信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表明从伦理学上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诚是信的思想基础,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二、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伦理道德要求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主要有:
(一)诚信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关于个人修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儒家认为讲究诚信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途径,诚信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孔子一生把能够得到人的信任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了让“朋友信之”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同时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有宽爱之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同时,加强学习是个人做到诚信的另一个途径。孔子指出“笃行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即做到诚信要勤奋学习,并且固守善道。《中庸》中也对此做了阐释:“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除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外,还关系到立身处世,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即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那他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只有“言而忠,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另外,“诚信”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易经》中说,“‘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主要意思是说人只有遵守了诚信才能取得事业最终的成功。
(三)诚信是交友和择友基本原则。“朋友有信”是儒家交友的基本原则,以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指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人交往诚信是前提和基础。朱熹也指出“凡人立身形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说明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交友的第一要道。儒家还有一个择良友而有之的原则,认为一个有品性的人不是什么朋友都交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指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认为与人交往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多与诚实正直、宽容体谅、博学多闻的人结交,有助于自己道德品行的养成。 (四)诚信则是“立政之本”,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孔子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不信不立”(《论语·颜渊》),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政府之生命所在,取得民众的信任,关键在于实行仁政,讲究信用,“上好礼,则民莫敢不用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要求老百姓做到的,必须自己做到。
三、传统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从上述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诚信思想涉及了诚信的诸多方面,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更加体现出其时代意义。诚信,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社会而言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司马迁曾指出,德为才之帅也,德是人才的灵魂和统帅,作为高校而言,诚信思想的培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和基础;对青年大学生来说,诚信思想教育是成长成才的基础,是大学生必备的品质。
第一,用传统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是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核心目标。诚信是一种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三层意义:其一,“诚”作为哲学范畴,是为真实,亦即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系指宇宙万物之实有而言,不诚不能有万物,即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其二,“诚”作为道德范畴,是为诚实,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其三,“信”作为道德范畴和行为规范,是人的内在之“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亦即取信于人。从根本上讲,诚信不是如何去做一件具体的事,而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强调的是如何生存的大问题。在我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主体。在古代,《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是学生们的必修课,学生们在熟读四书五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诚信观的教育。认为诚信方能立人,方能完善人格品质。目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危机,如在学习和研究、经济、择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缺失,不仅在思想道德和心理中存在,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诚信缺失。在这样的现实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加大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开展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的考试作弊、作业(论文)等行为给予严厉惩处,应在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让学生们在诚信的氛围中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
第二,用传统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是帮助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的主要方法。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立身处世有很多论述,但最根本的是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论语·为政》、《论语·卫灵公》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靠欺骗别人生活,那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认为只有说话忠诚守信、做事笃厚慕敬的人即便是到了僻远落后的地区也能行得通,否则在本乡也行不通。由此可见,诚信是人道的第一原则,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孕育品德的基础。从根本上讲,诚信不是如何做具体的事,而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影响很大。为抵制这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教会大学生怎样做人。同时,从处世的角度看,大学生也要诚信。大学生生存、发展乃至于在以后社会上的立足,都必须和他人发生各种交往,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诚信是保证大学生与他人顺利交往的资本。
第三,用传统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整个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视野开阔,充满活力,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一方面影响到同龄人和周围人群,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乃至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践行诚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从我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可以发现,“诚”和“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当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自觉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人的品质修养,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并不是一种认知体系,而是一种理念或者行为方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验诚信,培养践履诚信的意识,在道德实践中体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培养诚信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臣申.论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05.12
[2] 周之良.如何引导新世纪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
[3] 洪爱桃.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J].湖南教育,2002.9
[4] 邓文卓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初探[J].重庆大学学报,2003.6
[5] 唐贤秋.诚信道德探源[J].道德与文明,2003.6
[6] 朱熹撰金良年今译.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大学生;思想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个被共同认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两千多年来,它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尤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塑造、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大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诚信的逐日缺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汲取其积极、合理的思想内容,对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及帮助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基本内涵
诚信是千百年来备受中华民族关注的一项重要美德和道德规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为准则进行自律和他律的一种道德法则。儒家思想中认为“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过在早期的文献中,“诚”、“信”二字并未连在一起使用,分别考察“诚”“信”观念的内涵,对于完整理解诚信的深刻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诚信在文字发明以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这从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就可以看出,《尚书》中专门记载了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尧舜讲诚信的情况,就以尧为例,尧是原始社会部落的首领,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其中,“允”为“诚信”之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允,信也。从儿,目声”。此外,《尚书》中提到的“允厘百工”也是包含了诚信的意思在里面,即按照诚信的原则来治理国家。
(一)诚的内涵。“诚”作为传统伦理规范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最早的“诚”就《尚书》中存在。《礼记·中庸》中对“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的固有的状态和规律。同时,还认为“诚之者,人之道也”,即诚是人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诚”就是“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表里如一”。从伦理意义看,指人的一种真实不欺的品性和做人的原则,其根本要求是“真实无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对诚的解释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同时还指出“诚者,实也”。诚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容,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认为“诚”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杨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以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奠定了“诚”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诚”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诚者,不勉而得,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也就是说,“诚”可以作为至尊的“圣人”境界。
(二)信的内涵。“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重要德目,更接近于现代诚信范畴的涵义。“信”是指人际交往中恪守诺言,言行一致,原指祭祀时对上天或祖先所说的诚实的话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信,诚也,从人,从言”。经过春秋儒家的倡导,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把言行不悖,严守诺言作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孔子讲“恭、宽、信、敏、惠”作为体现“仁”的五种重要道德品行。孟子将“信”作为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规范之一,指出“朋友有信”,信除了涵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遵循的准则外,还包含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准则,即“民无信不立”。可见,“信”离不开“诚”。
(三)诚信联用。由于“诚”、“信”都含有诚实无欺、真实而无虚伪的意思,所以二者可以互为解释。同时,也互为联用。但在春秋时期诚信已在联用。如《管子·枢言 》中所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先王非常重视诚信,有了诚信,天下就结好了,这说明诚与信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表明从伦理学上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诚是信的思想基础,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二、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伦理道德要求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主要有:
(一)诚信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关于个人修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儒家认为讲究诚信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途径,诚信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孔子一生把能够得到人的信任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了让“朋友信之”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同时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有宽爱之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同时,加强学习是个人做到诚信的另一个途径。孔子指出“笃行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即做到诚信要勤奋学习,并且固守善道。《中庸》中也对此做了阐释:“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除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外,还关系到立身处世,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即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那他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只有“言而忠,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另外,“诚信”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易经》中说,“‘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主要意思是说人只有遵守了诚信才能取得事业最终的成功。
(三)诚信是交友和择友基本原则。“朋友有信”是儒家交友的基本原则,以为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指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人交往诚信是前提和基础。朱熹也指出“凡人立身形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说明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交友的第一要道。儒家还有一个择良友而有之的原则,认为一个有品性的人不是什么朋友都交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指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认为与人交往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多与诚实正直、宽容体谅、博学多闻的人结交,有助于自己道德品行的养成。 (四)诚信则是“立政之本”,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孔子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不信不立”(《论语·颜渊》),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政府之生命所在,取得民众的信任,关键在于实行仁政,讲究信用,“上好礼,则民莫敢不用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要求老百姓做到的,必须自己做到。
三、传统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从上述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诚信思想涉及了诚信的诸多方面,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更加体现出其时代意义。诚信,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社会而言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司马迁曾指出,德为才之帅也,德是人才的灵魂和统帅,作为高校而言,诚信思想的培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和基础;对青年大学生来说,诚信思想教育是成长成才的基础,是大学生必备的品质。
第一,用传统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是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核心目标。诚信是一种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三层意义:其一,“诚”作为哲学范畴,是为真实,亦即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系指宇宙万物之实有而言,不诚不能有万物,即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其二,“诚”作为道德范畴,是为诚实,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其三,“信”作为道德范畴和行为规范,是人的内在之“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亦即取信于人。从根本上讲,诚信不是如何去做一件具体的事,而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强调的是如何生存的大问题。在我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主体。在古代,《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是学生们的必修课,学生们在熟读四书五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诚信观的教育。认为诚信方能立人,方能完善人格品质。目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危机,如在学习和研究、经济、择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缺失,不仅在思想道德和心理中存在,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诚信缺失。在这样的现实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加大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开展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的考试作弊、作业(论文)等行为给予严厉惩处,应在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让学生们在诚信的氛围中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
第二,用传统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是帮助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的主要方法。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立身处世有很多论述,但最根本的是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论语·为政》、《论语·卫灵公》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靠欺骗别人生活,那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认为只有说话忠诚守信、做事笃厚慕敬的人即便是到了僻远落后的地区也能行得通,否则在本乡也行不通。由此可见,诚信是人道的第一原则,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孕育品德的基础。从根本上讲,诚信不是如何做具体的事,而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影响很大。为抵制这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教会大学生怎样做人。同时,从处世的角度看,大学生也要诚信。大学生生存、发展乃至于在以后社会上的立足,都必须和他人发生各种交往,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诚信是保证大学生与他人顺利交往的资本。
第三,用传统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整个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视野开阔,充满活力,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一方面影响到同龄人和周围人群,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乃至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践行诚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从我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可以发现,“诚”和“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当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自觉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人的品质修养,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并不是一种认知体系,而是一种理念或者行为方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验诚信,培养践履诚信的意识,在道德实践中体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培养诚信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臣申.论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05.12
[2] 周之良.如何引导新世纪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
[3] 洪爱桃.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J].湖南教育,2002.9
[4] 邓文卓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初探[J].重庆大学学报,2003.6
[5] 唐贤秋.诚信道德探源[J].道德与文明,2003.6
[6] 朱熹撰金良年今译.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