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452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时代,中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丰富,虽然阅读面宽了,阅读的东西多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这就牵涉到阅读的有效性问题了,就有效阅读这个课题,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揣摩彼时彼地的心境,发掘文本的诗心与文心所潜含的共感。文本情境与作家关系密切,尤其如散文此类文体,如《社戏》《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岳阳楼记》等皆需考察背景。在学习鲁迅的散文前,我引导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鲁迅的生平,尤其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成长的环境,特别是与课文关联的比较紧的地方做一些讲述。这样,学生对作者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学习他的作品时,就驾轻就熟。在学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节时,我开始总是先把整部文本与作者做简要讲述,同时也让学生大致阅读大部头。只有学生头脑里储存了相关材料与知识,在阅读学习这些作品时效果就很明显,教学的效率就很高,阅读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二.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语言,尤其是小说。中国的小说自从唐宋以来,就在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真正在语言上突破桎梏,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摩神的,当推《水浒传》。《水浒传》不仅在写景叙事传神上能够娴熟的运用白话,还能通过对白话和口语的使用来塑造人物性格。然而这些语言并非市井常用的那样,而是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文学语种。所以阅读《水浒传》,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也是必须注意到的一个方向。中学生阅读《水浒传》,可以挑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章回来做具体的欣赏。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超凡脱俗。 “那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称赞它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因为“紧”字不仅写出风雪之大,而且还隐含着人物的心理感受,很好地烘托了氛围。另外,在人物语言上,《水浒传》十分重视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例如第七回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鲁智深赶来要打抱不平,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而鲁智深则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这几句话将林冲和鲁智深两人不同的处境、心境和性格贴切地反映出来:一个是有家小,受人管,只好委曲求全;另一个是赤条条无牵挂,侠肝义胆,无所顾忌。正是这种对语言的熟练掌握,才使得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的时候入木三分,使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仔细体味文本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从作品中吸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很大程度上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三.在品味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实现有效阅读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这些的地方挑出来,进行讨论深入,因为这些地方正是最富有张力的地方。在这里挖掘,必定硕果累累。
   表达特别奇异首先要数诗歌,在学习诗歌时,对表达奇异新奇的地方,一定作为重点进行品鉴。如引导学生学习曾卓的诗歌《悬崖边的树》时,我把“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作为教学重点,通过研讨,学生懂得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本来,“跌进深谷”和“展翅飞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然而作者却把它们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于矛盾中体现树的精神和自己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像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
  再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纺”怎么能与“歌”相搭配?然而仔细咀嚼,正是这样反常的配合,反而使诗句具有了压缩起来的丰厚内蕴,给人更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破旧的老水车,用不停地转动来汲水;它的不停转动就好像农家的纺车一样,纺车也代表着古老、落后、贫穷;伴随着纺车的,是吱呀吱呀的疲惫的歌唱。诗人把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浓缩在一起,用“纺着疲惫的歌”简练道出,形象地暗示了祖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缓慢、封闭落后,诗句言简意赅却耐人寻味。
  当然,有效阅读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探讨的课题,在实践教学中,值得再深入,再思考,在适当取舍上实现真正的高效阅读。
  
  魏晓斌,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其他文献
近来,有三个问题对我的困扰越来越大。  一.语文等于文学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是纯文学教材。  高中语文的五本必修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组成,共594页,其中316页的“阅读鉴赏”,全部为纯文学鉴赏;剩下的278页中,写作训练全部是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及与之相应的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艺术的训练。梳理探究所涉及的内容全
市井乡野,窗外桌前,话语声声,应答连连,天天如此,处处亦然。是的,无论社会自怎么进化、发展,“说”与“听”,仍是人们交往最便捷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意传情频率很高的一种人文现象。视角转向校园,说听场景,更为壮观。一提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师的“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不乏溢美之辞。议及教师的业务功力。是否善于言辞?语言艺术如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至于“听”
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实际,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优化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意,从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没有很好的语感,如何把握文学作品?既然不能把握又谈什么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欣赏了。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学生通过阅读,学习阅读也许正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采,特别是她的咏梅词,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细细品来,顿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一.把梅掩羞,情态毕现。    少女时期的清照,天资聪慧,博闻强识,涉猎极广,不仅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更令人惊叹的是,此时她已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一位诗、词、散文创作的名媛圣手,很像一枝报春的寒梅。《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视野的开拓,情操的熏陶,是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阅读,走进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篇语言精华,品味生活,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导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少年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际的引导中,首先,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三怕中,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学生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过多的镣铐,
“《金米》是一部以油菜坡为背景的乡村题材小说。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复杂而深刻的认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人性的讽刺与嘲弄,以及同情和悲悯。”这是2007年12月第三届湖北文学奖评委会献给晓苏的颁奖词。2008年3月,这部短篇小说集又获得了第六届屈原文艺奖。正如颁奖词中所说,《金米》这部小说集所收入的28篇短篇小说都是围绕鄂西北的农村油菜坡展开叙事的。在他乡村题材的短篇小说中,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社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体验课程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高考语言表达题被称为是高考的“创新实验田”,在2006年的湖北高考卷中出现了新型的创新题:写串词。这种创新题型令学生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平台资源,在课前精心挑选了中央电视台
开发学生教学资源,旨在“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其次使学生真正参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再者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开放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探究语文课堂开发学生教学资源的策略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发学生的知识资源    开发学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