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时代,中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丰富,虽然阅读面宽了,阅读的东西多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这就牵涉到阅读的有效性问题了,就有效阅读这个课题,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揣摩彼时彼地的心境,发掘文本的诗心与文心所潜含的共感。文本情境与作家关系密切,尤其如散文此类文体,如《社戏》《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岳阳楼记》等皆需考察背景。在学习鲁迅的散文前,我引导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鲁迅的生平,尤其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成长的环境,特别是与课文关联的比较紧的地方做一些讲述。这样,学生对作者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学习他的作品时,就驾轻就熟。在学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节时,我开始总是先把整部文本与作者做简要讲述,同时也让学生大致阅读大部头。只有学生头脑里储存了相关材料与知识,在阅读学习这些作品时效果就很明显,教学的效率就很高,阅读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二.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语言,尤其是小说。中国的小说自从唐宋以来,就在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真正在语言上突破桎梏,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摩神的,当推《水浒传》。《水浒传》不仅在写景叙事传神上能够娴熟的运用白话,还能通过对白话和口语的使用来塑造人物性格。然而这些语言并非市井常用的那样,而是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文学语种。所以阅读《水浒传》,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也是必须注意到的一个方向。中学生阅读《水浒传》,可以挑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章回来做具体的欣赏。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超凡脱俗。 “那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称赞它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因为“紧”字不仅写出风雪之大,而且还隐含着人物的心理感受,很好地烘托了氛围。另外,在人物语言上,《水浒传》十分重视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例如第七回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鲁智深赶来要打抱不平,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而鲁智深则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这几句话将林冲和鲁智深两人不同的处境、心境和性格贴切地反映出来:一个是有家小,受人管,只好委曲求全;另一个是赤条条无牵挂,侠肝义胆,无所顾忌。正是这种对语言的熟练掌握,才使得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的时候入木三分,使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仔细体味文本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从作品中吸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很大程度上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三.在品味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实现有效阅读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这些的地方挑出来,进行讨论深入,因为这些地方正是最富有张力的地方。在这里挖掘,必定硕果累累。
表达特别奇异首先要数诗歌,在学习诗歌时,对表达奇异新奇的地方,一定作为重点进行品鉴。如引导学生学习曾卓的诗歌《悬崖边的树》时,我把“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作为教学重点,通过研讨,学生懂得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本来,“跌进深谷”和“展翅飞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然而作者却把它们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于矛盾中体现树的精神和自己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像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
再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纺”怎么能与“歌”相搭配?然而仔细咀嚼,正是这样反常的配合,反而使诗句具有了压缩起来的丰厚内蕴,给人更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破旧的老水车,用不停地转动来汲水;它的不停转动就好像农家的纺车一样,纺车也代表着古老、落后、贫穷;伴随着纺车的,是吱呀吱呀的疲惫的歌唱。诗人把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浓缩在一起,用“纺着疲惫的歌”简练道出,形象地暗示了祖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缓慢、封闭落后,诗句言简意赅却耐人寻味。
当然,有效阅读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探讨的课题,在实践教学中,值得再深入,再思考,在适当取舍上实现真正的高效阅读。
魏晓斌,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揣摩彼时彼地的心境,发掘文本的诗心与文心所潜含的共感。文本情境与作家关系密切,尤其如散文此类文体,如《社戏》《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岳阳楼记》等皆需考察背景。在学习鲁迅的散文前,我引导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鲁迅的生平,尤其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成长的环境,特别是与课文关联的比较紧的地方做一些讲述。这样,学生对作者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学习他的作品时,就驾轻就熟。在学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节时,我开始总是先把整部文本与作者做简要讲述,同时也让学生大致阅读大部头。只有学生头脑里储存了相关材料与知识,在阅读学习这些作品时效果就很明显,教学的效率就很高,阅读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二.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语言,尤其是小说。中国的小说自从唐宋以来,就在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真正在语言上突破桎梏,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摩神的,当推《水浒传》。《水浒传》不仅在写景叙事传神上能够娴熟的运用白话,还能通过对白话和口语的使用来塑造人物性格。然而这些语言并非市井常用的那样,而是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文学语种。所以阅读《水浒传》,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也是必须注意到的一个方向。中学生阅读《水浒传》,可以挑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章回来做具体的欣赏。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超凡脱俗。 “那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称赞它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因为“紧”字不仅写出风雪之大,而且还隐含着人物的心理感受,很好地烘托了氛围。另外,在人物语言上,《水浒传》十分重视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例如第七回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鲁智深赶来要打抱不平,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而鲁智深则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这几句话将林冲和鲁智深两人不同的处境、心境和性格贴切地反映出来:一个是有家小,受人管,只好委曲求全;另一个是赤条条无牵挂,侠肝义胆,无所顾忌。正是这种对语言的熟练掌握,才使得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的时候入木三分,使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仔细体味文本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从作品中吸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很大程度上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三.在品味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实现有效阅读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这些的地方挑出来,进行讨论深入,因为这些地方正是最富有张力的地方。在这里挖掘,必定硕果累累。
表达特别奇异首先要数诗歌,在学习诗歌时,对表达奇异新奇的地方,一定作为重点进行品鉴。如引导学生学习曾卓的诗歌《悬崖边的树》时,我把“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作为教学重点,通过研讨,学生懂得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本来,“跌进深谷”和“展翅飞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然而作者却把它们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于矛盾中体现树的精神和自己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像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
再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纺”怎么能与“歌”相搭配?然而仔细咀嚼,正是这样反常的配合,反而使诗句具有了压缩起来的丰厚内蕴,给人更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破旧的老水车,用不停地转动来汲水;它的不停转动就好像农家的纺车一样,纺车也代表着古老、落后、贫穷;伴随着纺车的,是吱呀吱呀的疲惫的歌唱。诗人把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浓缩在一起,用“纺着疲惫的歌”简练道出,形象地暗示了祖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缓慢、封闭落后,诗句言简意赅却耐人寻味。
当然,有效阅读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探讨的课题,在实践教学中,值得再深入,再思考,在适当取舍上实现真正的高效阅读。
魏晓斌,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