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变形记》分析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的描写,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及其巨大影响。
关键词:异化;现实主义;孤独;怪诞]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一、卡夫卡作品的怪诞
在现代文学中,卡夫卡是最具个性的怪诞大师。怪诞是正常的极端反常化,它将最熟悉的变成最陌生的,最美善的变成最丑恶的,最现实的变成最超现实的,最非人的变成最人性的。卡夫卡笔下所描绘的怪诞世界也是这样构成的。
他的小说中出现了一些十分怪诞而又令人窒息的世界:猿变成了人,艺人以绝食为生,狗在从事自我探索。《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异化”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曾说:异化就是“无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卡夫卡通过小说所提示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深重的肉体和精神的压迫,西方社会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成为非人。《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命题的文学表现。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当作为人的形象出现时,格利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为了工作到处奔波,总是提心吊胆,唯恐丢掉差事,而这真是个“累死人的差事”。他被一种强大的力量驱使着、统治着,终日疲于奔命,丧失了人的天性。而当他异化为非人时又怎么样?一天早晨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家里人习惯了作为甲虫的格里高尔的存在,却不能忍受他变成异类,异化了的格里高尔被社会彻底排斥。他也明确意识到了非人特征,但却变得越来越像甲虫了。他希望重新回到人的外形,从而被家人接受。他害怕被这个将他异化的世界遗弃,因为那是他“物质价值”的唯一寄托。他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后,只能得到悲剧性的结局。结尾是格里高尔在全家人如释重负的解脱感中死去。
《变形记》这个故事虽然荒诞、虚妄,但它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征是用象征和寓言的手法表现荒谬而真实、真实而荒谬的世界。卡夫卡善于通过奇妙的构思勾勒出夸张和荒诞的画面,把现实与非现实,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把虚妄的离奇荒诞现象与现实的本质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纯客观叙述方式,构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的艺术风格。
二、卡夫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卡夫卡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卡夫卡的创作触及了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以一种嘲讽话语模式瓦解了这之前的英雄话语模式,建构了以荒谬虚无为底色的怀疑型话语程式,展现了在社会文化变革时代人类的困窘生存状况。同时,引入寓言的形式揭示个体与环境对立中本质的悲剧感。
存在主义认为,是卡夫卡首先看到了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和孤独;荒诞派在卡夫卡那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反英雄”;黑色幽默派从卡夫卡那里看到的是灰暗色调和讥讽意味;超现实主义看到的是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觉”;表现主义看到的却是梦幻和直觉;而卢卡契索性认为卡夫卡表现了社会和阶级斗争的本质……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也极大地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
余华感悟道:卡夫卡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卡夫卡解放了我。
被誉为中国文坛独立特行的女作家残雪,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有评论者写道,“如果说,80年代的《苍老的浮云》《天窗》《山上的小屋》等作品中喷薄而出、纷至沓来的梦魇般的意象,与卡夫卡那现实主义般地精确刻画荒诞事物的风格仍保持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在90年代创作的那些更为节制、纯熟、理性的小说中,我们隐约地感到,残雪与卡夫卡达成了更深的默契。”
卡夫卡的怪诞小说的魅力在于现代人的悲剧精神,渗透着一股对荒诞人生的叛逆和反抗。他的揭示现实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陡然无望、痛苦、孤独时所采用的怪诞手法,激发了“二战”后在西方兴起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人们从卡夫卡神秘而离奇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现代人困惑”。人们从卡夫卡小说中,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因而他的作品得到广泛共鸣,被认为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杰作,而他自己也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参考文献
[1]永宽.卡夫卡作品精粹[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臧立新,女,就职于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从事中学英语教师职后培训和教研工作。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关键词:异化;现实主义;孤独;怪诞]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一、卡夫卡作品的怪诞
在现代文学中,卡夫卡是最具个性的怪诞大师。怪诞是正常的极端反常化,它将最熟悉的变成最陌生的,最美善的变成最丑恶的,最现实的变成最超现实的,最非人的变成最人性的。卡夫卡笔下所描绘的怪诞世界也是这样构成的。
他的小说中出现了一些十分怪诞而又令人窒息的世界:猿变成了人,艺人以绝食为生,狗在从事自我探索。《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异化”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曾说:异化就是“无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卡夫卡通过小说所提示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深重的肉体和精神的压迫,西方社会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成为非人。《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命题的文学表现。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当作为人的形象出现时,格利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为了工作到处奔波,总是提心吊胆,唯恐丢掉差事,而这真是个“累死人的差事”。他被一种强大的力量驱使着、统治着,终日疲于奔命,丧失了人的天性。而当他异化为非人时又怎么样?一天早晨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家里人习惯了作为甲虫的格里高尔的存在,却不能忍受他变成异类,异化了的格里高尔被社会彻底排斥。他也明确意识到了非人特征,但却变得越来越像甲虫了。他希望重新回到人的外形,从而被家人接受。他害怕被这个将他异化的世界遗弃,因为那是他“物质价值”的唯一寄托。他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后,只能得到悲剧性的结局。结尾是格里高尔在全家人如释重负的解脱感中死去。
《变形记》这个故事虽然荒诞、虚妄,但它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征是用象征和寓言的手法表现荒谬而真实、真实而荒谬的世界。卡夫卡善于通过奇妙的构思勾勒出夸张和荒诞的画面,把现实与非现实,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把虚妄的离奇荒诞现象与现实的本质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纯客观叙述方式,构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的艺术风格。
二、卡夫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卡夫卡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卡夫卡的创作触及了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以一种嘲讽话语模式瓦解了这之前的英雄话语模式,建构了以荒谬虚无为底色的怀疑型话语程式,展现了在社会文化变革时代人类的困窘生存状况。同时,引入寓言的形式揭示个体与环境对立中本质的悲剧感。
存在主义认为,是卡夫卡首先看到了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和孤独;荒诞派在卡夫卡那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反英雄”;黑色幽默派从卡夫卡那里看到的是灰暗色调和讥讽意味;超现实主义看到的是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觉”;表现主义看到的却是梦幻和直觉;而卢卡契索性认为卡夫卡表现了社会和阶级斗争的本质……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也极大地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
余华感悟道:卡夫卡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卡夫卡解放了我。
被誉为中国文坛独立特行的女作家残雪,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有评论者写道,“如果说,80年代的《苍老的浮云》《天窗》《山上的小屋》等作品中喷薄而出、纷至沓来的梦魇般的意象,与卡夫卡那现实主义般地精确刻画荒诞事物的风格仍保持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在90年代创作的那些更为节制、纯熟、理性的小说中,我们隐约地感到,残雪与卡夫卡达成了更深的默契。”
卡夫卡的怪诞小说的魅力在于现代人的悲剧精神,渗透着一股对荒诞人生的叛逆和反抗。他的揭示现实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陡然无望、痛苦、孤独时所采用的怪诞手法,激发了“二战”后在西方兴起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人们从卡夫卡神秘而离奇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现代人困惑”。人们从卡夫卡小说中,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因而他的作品得到广泛共鸣,被认为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杰作,而他自己也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参考文献
[1]永宽.卡夫卡作品精粹[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臧立新,女,就职于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从事中学英语教师职后培训和教研工作。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