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大裂谷下的“两滴眼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iamei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肯尼亚的第一天,我们就在从内罗毕到纳库鲁的途中看到了东非大裂谷,远远望去,草原广袤,野草青青,山峦起伏,林木葱郁,也有荒凉的沙漠,沙漠中隐隐可看到湖泊点点,阳光下闪着晶莹的波光。
  那些湖泊,就像滑落下来的眼泪……
  博戈里亚湖
  这是东非大裂谷一滴珍贵的眼泪。博戈里亚湖位于大裂谷区的边缘,这个有着30平方公里面积的湖水,流淌着的是碱性的水,它的构成成分主要是碳酸钙,碱性的湖水极具腐蚀性。湖里有的区域冰冷刺骨,有的地方(南岸)却是火山活动频繁区,热可灼肤,短时间内就可以将鸡蛋蒸熟。
  湖中生长着蓝绿藻和矽藻。千百年来,人们认为这是一个神湖,湖边的人经常屠宰牛羊祭祀湖中的神灵,而因为水的特性,许多动物都远离这里。
  只有它们选择了这片美丽的湖水栖息,那就是小火烈鸟。它们以海藻为生,以湖水为家,食入的海藻和它们的机体融合,让它们的羽毛和皮肤越来越鲜艳。
  博戈里亚湖位于肯尼亚的纳库鲁,我们从内罗毕出发到这里大约300公里的路程,5个多小时。一路在风沙中颠簸而行,就在觉得浑身都要散了架子的时候,车停了,买了门票,车开进了博戈里亞公园区域。
  一股难闻的、好像是动物粪便的味道越来越浓,终于看到湖水了,天啊,伙伴们喊了起来,湛蓝的湖面上好像飘动着红色的地毯,起伏跌宕,赶快拿出相机,顾不上气味,也顾不上脚底下踩的是不是什么粪便了,顺着沙滩一路小跑来到了湖边。
  淡定。听,火烈鸟在唱歌,成千上万只火烈鸟在夕阳中放开喉咙,它们的足下,湖水赤、蓝、白、绿交融在一起,流淌着,像是美丽的五线谱,又像是抖动的音符。
  唱累了就觅食吧,我蹲在地上目视着它们,诧异地看到,它们连吃东西都那么美,长长的嘴在水里,向左划一个美丽的弧形,再向右划一个弧形,一行行、一列列,那么整齐,那么优雅啊!
  久久地望着它们,突然心中有些感动,能看得出来,它们的腿部皮肤非常粗厚,那一定是为了适应碱性湖水的侵蚀而生长出来的,从稚嫩的小鸟到出生后就有着抵御力,火烈鸟要经过多少代的变异才有今天的淡定自若,在大自然中守得自己一处天外之境。
  繁殖时节,火烈鸟迁徙到坦桑尼亚北部的纳特龙湖,再回时,说不定又多了几只家眷。
  纳瓦沙湖
  这一次,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东非大裂谷的怀抱,这是它的第二滴“眼泪”。
  纳瓦沙湖是大裂谷断层陷落而成,虽然都是大裂谷内的湖泊,它却和碱性的博戈里亚截然不同,它是大裂谷唯一的淡水湖,也是肯尼亚最美的湖泊之一。纳瓦沙湖长20公里,宽13公里,最深处20米,湖面海拔1900米。
  丑陋的河马成群结队定居这里,庞大的身躯潜伏在水中,把挤在一起的鼻子、眼睛、耳朵露在水面上。河马的头上,有四百多种小鸟在蓝天下歌唱。坐上小船轻轻划入湖里,靠近大河马,它木呆呆地看着天空,毫不理睬我们好奇的注视,突然,一个河马张开了大嘴,好像打个哈欠,好大的嘴啊,不怪说它若是发怒能一口把鳄鱼拦腰断下,领教了这个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哺乳动物,趁它心情还好,赶快离开为妙。
  到湖中心,船夫从盒子里拿出来一条风干的鱼,往空中一抛,几只鱼鹰秒速飞到湖面衔走。纳瓦沙湖是鸟儿的天堂,它们在树枝上筑巢,传宗接代。湖心有个小岛叫“新月岛”,是个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据说岛上有很多斑马、长颈鹿。
  纳瓦沙湖另一个景象是湖中的枯枝残干,在湖水中静默伫立,它们无声地向天空伸展着手臂,仿佛在诉说忘却的岁月,这些树叫“合欢树” ,我问船夫这里最早是什么样子,树是什么时候干枯的?船夫茫然地说,从来就是这样。
  3000万年前这里一定是一片茂密的大草原,万物生长,鸟语花香,青青的草地上长颈羚采食着合欢树新鲜的树枝,忽然有一天,天崩地裂,火山爆发,熔岩飞涌,洪水泛滥……最后,形成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峻岭,湖泊草原,山谷悬崖,沙漠森林。
  干枯的合欢树,身上刻满了不朽的文字,它也许是东非大裂谷唯一的见证。
其他文献
炫耀了一天的太阳,似乎觉得无趣而疲乏了,懒懒地依于西山之巅,随意洒落余晖,染红了暮云,染红了江水。   我,踏着夕阳,登上龟山。仰山亭里读碑记,集贤廊中赏楹联,双宝塔下听风中檐铃叮当。伫立山巅,俯瞰澄波古木,益觉人闲景幽,恍若置身于尘埃之外。   为聚山川清淑之气,助黄城文运之昌隆。明万历七年,县令袁应祺于龟山之巅建文笔、文星双塔。数百年来,双塔承载着黄城父老的殷殷期盼,经历了多少风刀霜剑,天
期刊
深秋霜临,秋风嘶鸣,晨起卯时。   走出楼门,风迎面扑来,浑身不禁打了个寒噤。   移阶而下,瞥见门前左右,一地的凤尾杨落叶,似黄似白似灰,随风簌簌蠕动,搅动了寂静的秋晨初曦。   叶声落如雨,曦色白似霜。   院内水泥路两侧,凤尾杨树在秋风中扮演着主角,娜娜地摇动着曼妙的躯干,洒落无数山字形黄叶,几多不舍地抛向草坪、洒向路基、挂在藤上、横陈院中,诉说着一春一夏的生息和劳顿、辉煌与激烈。 
期刊
我用脚步,也是用一颗心,好多次地丈量过,我居住的小区,距离大明宫1968步。  沉甸甸的初冬,傍晚去大明宫散步,是我必修的功课,我并不觉得枯燥和单调,我反而觉得,婉转的鸟鸣,树叶的低语,自己的足音,以及不可破解的天籁,衬托出的浓厚的静寂,使大明宫这个古老的皇宫更加神秘,尤其是在天空迷蒙、细雨霏霏的日子,或者,夜幕哗的一声合上,树木朦胧,月色渐渐狰狞之时,一个人行走在这偌大的皇宫,不由得使人觉得,自
期刊
小满节到了,我竟然没有察觉。昨天的一场大雨把我从琐事中拽起,让我走出了家门到田野去。   走出村庄,放眼望去,到处是干净的:马路像是用刷子洗过,每个细小的缝隙里已没有一点灰尘。昨天的大雨让小麦着实痛快地喝了个饱,也让庄稼人省了许多财力。我虽几年不曾下地,可知道庄稼是由节气管着,每到小满,麦子开始泛黄,里面的瓤儿已经半饱,要是在青黄不接的年代,现在就可以吃烧麦、吃碾馔了。说起碾馔,它可真不好做,先
期刊
博山,鲁菜的发祥地。素有“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的民谚。博山菜不论在家常菜还是宴席菜上都下足了功夫,尤其“年下菜”更为丰盛讲究。   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九,父亲一早就去取回提前预订好的猪肚子。先用清水泡洗干净,再用盐、醋反复搓洗去腥。大锅加足水把改刀好的猪头肉焯洗干净后,酱油、盐、葱姜腌渍入味。把猪肚内装满腌好的肉块,重要的是加莳萝子提味,用削尖的筷子当针把肚口的皮交叉扭插严实,然后放进酱汤
期刊
一個初秋的早晨,我偶然路过新桥,缘于故地情结,情不自禁地下车瞧瞧。走到村头,看到满垄满町的蔬菜和菜农们可掬的笑容,非常欣慰。村民老谭挑了一担满满的果蔬去赶早市,招呼着对我说:“凌主席,如今我们新桥瓜菜遍地、四季飘香,物阜民丰,多亏了当年的你们!”谭老的一番话,便勾起了我对新桥早市的回忆。   新桥村坐落在衡阳县西南边陲,与衡南县交界,自明朝开始建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蒸水从这里缓缓流过,绕过石
期刊
那时候家穷。  家穷了什么都稀欠,连烧炕的柴火也少之极少。没有柴火,睡干硬的土炕就会挨冻。偌大的土炕上,铺着残缺不全的竹席,竹席上赤条条地躺着一家老小,身上盖着几片破破碎碎的床单,入睡后,你拉我扯,盖住了你,那我就得裸在外面受冷。唯有将土炕煨热,才不至于受冻。  煨炕的柴火,就是野地里长的麻蒿。晒干,塞进炕洞里点燃,浓烟滚滚,呛味十足,往往会让整个屋子被浓烟包围,煨炕的人,不是祖母就是母亲,她们谁
期刊
雪原   凌晨,有雪,悄无声息,昨日的星辰飘落在另一个世纪,只有故乡的麦田和月光生动在一个个旧梦里。那一年的雪好大,庄稼又是大丰收,雪纷纷扬扬洒落大地,我站立窗前,倾听季节的苍茫,那暖暖的火炉上煮着红薯,火苗嗞嗞地响着,满屋缭绕的烟和浓浓的香。   那个年月里只有一个破口琴,轻轻地吹醒了黎明的小村,吹醒了下地的父老乡亲和那个眼神懵懂的放牛娃,那轻轻的口琴吹远了山村,吹远了日月,吹不走那儿童相见
期刊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湘南的一个小山村,那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灰、蓝白三色,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按计划供应,每人每年只发定量的布票。   我家有五兄弟,我是老满,上面有四个哥哥。那个年代,几乎是老大穿过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嫌小了又给老三穿。记得读小学时有一年春节,大哥带着我们两个最小的弟弟到舅舅家拜年,却没有一件新衣服。一向好面子的母亲怕娘家人笑话,便向隔壁家的小孩借了一件新衣服。待回家时,
期刊
九月的一个早晨,我似往日那般倦怠地坐在后院门口的藤椅上,漫不经心地看着我的后园。那本是一块辍耕的农田,大约是被征用过的,但却没有用,肥肥地长满了野草。一个月,两个月……原先的主人看着心痛,便又来锄耕了,栽上了时节性的蔬菜。因正对着我的后院门,慢慢地便被我当成了我的后园。   前几天下过雨,远处常处在灰蒙蒙中的山,似乎一下移近了許多,那山上的绿色植被竟那样的清晰逼人。一条弯曲的小路隐藏在这些绿色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