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燕京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理念。纵观当代的大学像这样有特色的大学屈指可数,无论从思想、环境、校风,还是师生关系上都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一面,从而得到了近代许多大学生的青睐。本文试图探讨燕京大学办学特色,以便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燕京大学;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
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大学,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燕京大学的创办有着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但某种程度上却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教会大学校园内外连绵不绝的异质文化的碰撞、磨合与融合,便属于中西文化交流较高与较深的层次,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较深远。
1919年,美国教会在清朝晚期所创办的三座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协和大学合并而组成燕京大学,并聘请在南京金陵神学院讲授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司徒雷登(John L.Stuart)教授为校长,并于1926年夏正式迁校并由蔡元培题写了“燕京大学”四个大字。燕京大学是当时的教会学校中规模最大、办的最好的一所,在政治上、国际文化上影响也最大。燕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性,尤为出类拔萃之处。一个大学要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具实力,有实力才会发展,有发展才能创新。燕京大学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从而成为近代著名的大学。本文通过燕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来揭示其对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启示及借鉴。
1 优质的环境和校风
1.1燕大的校园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
1920年,司徒雷登请美国著名的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Murphy)为燕京大学校园作规划,其建筑外部一律采用中国古典风格,小桥流水,湖光塔影,使人置身于中西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而建筑内部则装置最现代化的西洋设备,用司徒雷登的话来说,这种建筑本身就“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学校及国际主义理想的感情。”当时众多的学生就读于燕大,这也是吸引他们的其中一种因素,如朗润园、鸣鹤园、蔚秀园、淑春园等几座古园遗址及极具特色的德斋、才斋、均斋、体斋、健斋等。
1.2燕京大学的迎新生典礼独具特色
燕大用以教训新生、杀锐气的惯例之一就是新生的“拖尸”典礼。所谓“施尸”,就是英语“toss”的谐音,即在刚开学的时候,由高年级的老生们将他们看不顺眼的新生拖至小湖旁,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扔进水里。虽然“拖尸”惯例貌似残酷和不人道,但对于新生却有当头棒喝的奇特效果,他们将永生铭记这种令人难忘的迎新典礼。
另一个惯例是新生用黄包车拉着高年级的老生在燕园之内或海淀周围走上一大圈。让那些从小娇生惯养、手无缚鸡之力的新大学生出一身大汗,稚嫩的手掌上长几个血泡,以便他们能真正意识到读书、做学问要干好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这同时也暗示新生应在学长面前放下架子,并对其执师长之礼。
1.3燕大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这是来自耶稣的两句格言:“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你必须明白真理,真理将给你自由”。司徒雷登将其归纳为“因真理得自由的服务”。这本来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地道的舶来品,但是一经与燕大的环境相结合,便成为师生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有些校友不承认他是基督教徒,却承认校训是他的终生目标。”
燕大的教师来自美、英、法、日、等不同的国家,学生有一部分是来自夏威夷、爪哇等处的华侨。他们虽然国籍不同,信仰不同,但在学习和生活上平等相处,亲密无间,形成一种极具有凝聚力的校风,司徒雷登称其为“燕大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还比较封闭、保守的中国教育界是不多见的。
1.4社团活动十分活跃
仅在文学艺术方面,便有文学研究会、燕京生活社、燕京文摘社、星火社等多家社团开展各种活动。燕京大学还设有团契,参加者互称契友,提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同时也为男女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机会,以增进个人品德修养,丰富学校生活的内容。社团的构成或以地域关系相接纳,或以思想吻合而汇集,或以学识相近而组织,成为教会大学的一大特色。
从燕京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作为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思想对大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大学校长对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著名大学之鲜明的办学的形成,都与这些大学在办学历史中的几位杰出校长的作用密不可分。哈佛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就不能忘记昆西校长在19世纪前叶对哈佛大学办学方向的改革,也不能抹杀艾略特、艾利奥特、劳威尔、康南特等几位杰出校长的卓越贡献。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理念,并通过办学理念来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的交互关系,形成大学的文化和特色。
我国大学也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长更应该更新自己的理念,把大学办成有特色的高等院校。思想领先需要敢为人先,敢为人先就需要创新,创新的先导是理念。因此,思想领先在于理念的创新。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形成办学特色以及怎样办好大学的思想认识基础,也是创新高等教育的理性思考。应该说,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创新。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理念,并通过办学理念来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行为方式以及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形成大学的文化和特色。事实证明,一所大学一旦有了创新的理念就会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就会获得相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 温馨的校园气氛
对司徒雷登来讲,基督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一种人生哲学,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指导和约束个人行为的精神力量。因此他十分强调教师的人格表帅,注重学校的生活气氛。他希望通过教会学校的环境气氛及人际关系,而不是专设的宗教课程和仪式使学生们获得基督教精神的熏陶。当时许多学校都纷纷效仿燕京大学,提出要使学校成为一个“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和平、温馨的气氛和平等、密切的人际关系。燕京大学毕业生冰心女士曾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眼中的司徒雷登:“在燕大团体中......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上千上万的人,这上千上万的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指司徒雷登)。为婴孩施礼的是他,证婚的是他,丧礼主仪的也是他。燕京大学注意营造所谓“大家庭”气氛,强调在学校里,师生间的关系应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分享团体生活的乐趣。
大学校园应该处处充满温馨的关怀,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这样才会使置身与其中的师生感到温暖,才会倍加爱校园和周围的事物。校长的作用在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的大学,能像司徒先生这样做的人几乎微乎其微。中国传统的官高于民的思想历经千百年仍未能得到改变。古语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学校要想办得有声有色,就必须依赖于他的师生,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有特色的专业和教学
大学是为人才培养而设计的社会系统,人才是大学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有什么样的大学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水平兼具人文和科学精神的育人环境,给学生留下一个成长和发展的理想空间,正确的引导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人生目标的自我设计和发展道路的自我选择,并为其精神和物质的需要及时提供良好的滋养。学科专业特色在大学特色追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任何试图办出特色的大学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之一。
燕大就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设置特色专业:新闻学和社会学。中国在20年代以前没有自己的新闻专业,直到1924年燕大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毕业生聂士芬的帮助下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新闻学系。由于新闻学系的毕业生人数少,质量高,他们受到了国内各大新闻单位的青睐。1921年,美国普斯顿大学的两名毕业生步济时和甘博受到司徒雷登的邀请在燕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人才。燕大社会学系不仅注重理论研究,而且强调社会实践。他们定期组织师生到清河实验基地和中国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出版了《燕京社会学研究》、《清河社会学试验》等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历史启迪我们,一所学校要有水平,必须要由专业特色;惟有特色鲜明,学校才有竞争力的提升。学科专业特色不仅与学科自身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人才特色也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追求特色时,既要加强学科调整与制度建设,也要开展专业重组与机制建设,形成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专业的生长机制。
大学追求特色,必须面向全球,重视国际定位。实施国际定位战略,必然开放办学资源,以便交流、促进和提高。大学的开放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如果我们的大学要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学,必须把自己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中,用国际的视野来审视自我、批判自我、要求自我;并且邀请进来,走出去,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人员、学术思想、教学科研以及文化的交流,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提高我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一些大学虽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但在国际舞台上仍面临“躲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处境。通过办学资源的开放,使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产结合在一起,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创新场所和环境,使创新教育进入一个主体自我探索的新境界,最终融入国际的大环境中。
4爱国运动
燕京大学是一个由教会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但校方仍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早在大学创建初期,就曾经有刘谦初、张放等革命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军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从二十世纪初起,日本就在中国的东三省获得了许多特权,燕京大学针对可能即将发生的日本侵略战争而组建了它的学生军,它最突出特点就是拥有适合华北平原特点,而且机动性很强的骑兵团。除此之外,校方还根据大部分燕大学生都拥有自行车的特点,也组建了一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轻骑兵”。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有不少燕大学生奔赴前线,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战斗。留在学校的学生们也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开展了“万顶钢盔运动”、“万斤咸菜运动”、“棉衣运动”和“钢刀运动”等名目繁多的支前活动。
综上所述,燕京大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兴盛走向衰落,尽管它是一所教会学校,但是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教会大学的缘由所在。在此我们暂且忽略司徒雷登最初的办学目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司徒雷登及其所创办的燕京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现代同样可以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想及经验。我们要发展高等教育就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态度来看待教会大学,用一种发展的观点来充分利用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6-122.
[2]肖东发,李云.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8-20.
[3]陈时伟.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A],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71-175.
[4]胡弼成,张卫良.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J] .高等教育,2004;54(4):76-80.
[5]章开沅.教会大学在中国[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23-125.
关键词:燕京大学;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
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大学,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燕京大学的创办有着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但某种程度上却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教会大学校园内外连绵不绝的异质文化的碰撞、磨合与融合,便属于中西文化交流较高与较深的层次,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较深远。
1919年,美国教会在清朝晚期所创办的三座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协和大学合并而组成燕京大学,并聘请在南京金陵神学院讲授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司徒雷登(John L.Stuart)教授为校长,并于1926年夏正式迁校并由蔡元培题写了“燕京大学”四个大字。燕京大学是当时的教会学校中规模最大、办的最好的一所,在政治上、国际文化上影响也最大。燕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性,尤为出类拔萃之处。一个大学要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具实力,有实力才会发展,有发展才能创新。燕京大学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从而成为近代著名的大学。本文通过燕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来揭示其对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启示及借鉴。
1 优质的环境和校风
1.1燕大的校园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
1920年,司徒雷登请美国著名的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Murphy)为燕京大学校园作规划,其建筑外部一律采用中国古典风格,小桥流水,湖光塔影,使人置身于中西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而建筑内部则装置最现代化的西洋设备,用司徒雷登的话来说,这种建筑本身就“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学校及国际主义理想的感情。”当时众多的学生就读于燕大,这也是吸引他们的其中一种因素,如朗润园、鸣鹤园、蔚秀园、淑春园等几座古园遗址及极具特色的德斋、才斋、均斋、体斋、健斋等。
1.2燕京大学的迎新生典礼独具特色
燕大用以教训新生、杀锐气的惯例之一就是新生的“拖尸”典礼。所谓“施尸”,就是英语“toss”的谐音,即在刚开学的时候,由高年级的老生们将他们看不顺眼的新生拖至小湖旁,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扔进水里。虽然“拖尸”惯例貌似残酷和不人道,但对于新生却有当头棒喝的奇特效果,他们将永生铭记这种令人难忘的迎新典礼。
另一个惯例是新生用黄包车拉着高年级的老生在燕园之内或海淀周围走上一大圈。让那些从小娇生惯养、手无缚鸡之力的新大学生出一身大汗,稚嫩的手掌上长几个血泡,以便他们能真正意识到读书、做学问要干好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这同时也暗示新生应在学长面前放下架子,并对其执师长之礼。
1.3燕大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这是来自耶稣的两句格言:“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你必须明白真理,真理将给你自由”。司徒雷登将其归纳为“因真理得自由的服务”。这本来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地道的舶来品,但是一经与燕大的环境相结合,便成为师生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有些校友不承认他是基督教徒,却承认校训是他的终生目标。”
燕大的教师来自美、英、法、日、等不同的国家,学生有一部分是来自夏威夷、爪哇等处的华侨。他们虽然国籍不同,信仰不同,但在学习和生活上平等相处,亲密无间,形成一种极具有凝聚力的校风,司徒雷登称其为“燕大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还比较封闭、保守的中国教育界是不多见的。
1.4社团活动十分活跃
仅在文学艺术方面,便有文学研究会、燕京生活社、燕京文摘社、星火社等多家社团开展各种活动。燕京大学还设有团契,参加者互称契友,提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同时也为男女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机会,以增进个人品德修养,丰富学校生活的内容。社团的构成或以地域关系相接纳,或以思想吻合而汇集,或以学识相近而组织,成为教会大学的一大特色。
从燕京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作为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思想对大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大学校长对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著名大学之鲜明的办学的形成,都与这些大学在办学历史中的几位杰出校长的作用密不可分。哈佛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就不能忘记昆西校长在19世纪前叶对哈佛大学办学方向的改革,也不能抹杀艾略特、艾利奥特、劳威尔、康南特等几位杰出校长的卓越贡献。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理念,并通过办学理念来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的交互关系,形成大学的文化和特色。
我国大学也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长更应该更新自己的理念,把大学办成有特色的高等院校。思想领先需要敢为人先,敢为人先就需要创新,创新的先导是理念。因此,思想领先在于理念的创新。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形成办学特色以及怎样办好大学的思想认识基础,也是创新高等教育的理性思考。应该说,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创新。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理念,并通过办学理念来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行为方式以及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形成大学的文化和特色。事实证明,一所大学一旦有了创新的理念就会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就会获得相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 温馨的校园气氛
对司徒雷登来讲,基督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一种人生哲学,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指导和约束个人行为的精神力量。因此他十分强调教师的人格表帅,注重学校的生活气氛。他希望通过教会学校的环境气氛及人际关系,而不是专设的宗教课程和仪式使学生们获得基督教精神的熏陶。当时许多学校都纷纷效仿燕京大学,提出要使学校成为一个“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和平、温馨的气氛和平等、密切的人际关系。燕京大学毕业生冰心女士曾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眼中的司徒雷登:“在燕大团体中......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上千上万的人,这上千上万的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指司徒雷登)。为婴孩施礼的是他,证婚的是他,丧礼主仪的也是他。燕京大学注意营造所谓“大家庭”气氛,强调在学校里,师生间的关系应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分享团体生活的乐趣。
大学校园应该处处充满温馨的关怀,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这样才会使置身与其中的师生感到温暖,才会倍加爱校园和周围的事物。校长的作用在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的大学,能像司徒先生这样做的人几乎微乎其微。中国传统的官高于民的思想历经千百年仍未能得到改变。古语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学校要想办得有声有色,就必须依赖于他的师生,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有特色的专业和教学
大学是为人才培养而设计的社会系统,人才是大学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有什么样的大学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水平兼具人文和科学精神的育人环境,给学生留下一个成长和发展的理想空间,正确的引导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人生目标的自我设计和发展道路的自我选择,并为其精神和物质的需要及时提供良好的滋养。学科专业特色在大学特色追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任何试图办出特色的大学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之一。
燕大就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设置特色专业:新闻学和社会学。中国在20年代以前没有自己的新闻专业,直到1924年燕大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毕业生聂士芬的帮助下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新闻学系。由于新闻学系的毕业生人数少,质量高,他们受到了国内各大新闻单位的青睐。1921年,美国普斯顿大学的两名毕业生步济时和甘博受到司徒雷登的邀请在燕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人才。燕大社会学系不仅注重理论研究,而且强调社会实践。他们定期组织师生到清河实验基地和中国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出版了《燕京社会学研究》、《清河社会学试验》等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历史启迪我们,一所学校要有水平,必须要由专业特色;惟有特色鲜明,学校才有竞争力的提升。学科专业特色不仅与学科自身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人才特色也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追求特色时,既要加强学科调整与制度建设,也要开展专业重组与机制建设,形成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专业的生长机制。
大学追求特色,必须面向全球,重视国际定位。实施国际定位战略,必然开放办学资源,以便交流、促进和提高。大学的开放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如果我们的大学要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学,必须把自己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中,用国际的视野来审视自我、批判自我、要求自我;并且邀请进来,走出去,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人员、学术思想、教学科研以及文化的交流,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提高我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一些大学虽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但在国际舞台上仍面临“躲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处境。通过办学资源的开放,使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产结合在一起,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创新场所和环境,使创新教育进入一个主体自我探索的新境界,最终融入国际的大环境中。
4爱国运动
燕京大学是一个由教会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但校方仍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早在大学创建初期,就曾经有刘谦初、张放等革命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军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从二十世纪初起,日本就在中国的东三省获得了许多特权,燕京大学针对可能即将发生的日本侵略战争而组建了它的学生军,它最突出特点就是拥有适合华北平原特点,而且机动性很强的骑兵团。除此之外,校方还根据大部分燕大学生都拥有自行车的特点,也组建了一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轻骑兵”。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有不少燕大学生奔赴前线,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战斗。留在学校的学生们也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开展了“万顶钢盔运动”、“万斤咸菜运动”、“棉衣运动”和“钢刀运动”等名目繁多的支前活动。
综上所述,燕京大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兴盛走向衰落,尽管它是一所教会学校,但是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教会大学的缘由所在。在此我们暂且忽略司徒雷登最初的办学目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司徒雷登及其所创办的燕京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现代同样可以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想及经验。我们要发展高等教育就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态度来看待教会大学,用一种发展的观点来充分利用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6-122.
[2]肖东发,李云.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8-20.
[3]陈时伟.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A],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71-175.
[4]胡弼成,张卫良.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J] .高等教育,2004;54(4):76-80.
[5]章开沅.教会大学在中国[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