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捐出“好公益”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473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选择合宜的领域,帮助人自助,才是公益
  每年的“99公益日”已经变成公益界和公众参与公益的一场盛事,数据显示,2015~2020年6年时间,历届的捐款金额增加17倍,捐款人次增加27倍。互联网平台大大扩展了公益的参与度,对越来越广泛的捐赠人而言,如何更能捐出“好公益”呢?
  首先,捐款额“多”并不就意味着“好”。宏观的捐赠额度当然是衡量公益事业发展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比如美国慈善捐赠额保持在GDP的2%以上,中国这些年快速增长也只是超过了GDP的0.1%,这是公益慈善体量的直接反映。
  但是,对于每一个捐赠者而言,把眼光放在捐赠额上,就未必越“多”越是“好”公益;对于公益组织而言,也未必筹款越“多”越是“好”公益。毕竟,对于公益事业而言,宗旨的实现才是目的,资源永远只是手段。
  “好”捐赠的第一个原则是公益目的导向,所以必须体现捐赠者的选择性。“捐向什么”比“捐了多少”更值得关注。
  至少要看到以下几方面的捐赠者选择:其一,领域的选择,组织宗旨的公益价值是什么,比如儿童、环境、社区、公益创新,所有的公益价值都有其意义,但绝不是每个人每个组织都要助力所有价值,选择自己看重的价值去找项目,比随机偶遇更有效。
  其二,组织的选择,“捐给谁”是至关重要的,组织宗旨的清晰、公开透明的程度、以往公益项目的运作能力,最好在能了解的基础上捐。
  其三,项目的选择,人们通常喜欢捐那些直接救助弱者的项目,而会忽略长生命周期的、赋权以减少弱者出现的、公益行业基础支持的、服务公益服务者的、艺术人文等“大公益”的项目,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公益理解和公益视野。
  其四,捐赠方式的选择,比如偶捐还是持续捐赠,面向当下还是具有长期安排的战略性捐赠等。早在一百年前,卡内基就提出过“给钱未必是好公益”,他甚至认为,不分情况地滥发爱心,还不如不捐;只有选择合宜的领域,帮助人自助,才是公益。
  “好”捐赠的另一个原则是做公益参与者而不只是金钱给出者。成熟的公益组织,会将“99公益日”这样的募捐盛会作为资金战略筹款中的一个环节、一种工具,而不会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他们一定有可持续的募捐伙伴关系,特别是“月捐人”模式也开始得到重视。
  一个人在一年内每月捐100元,和一次捐1200元,对于公益的价值是同样的吗?一个公益组织有100个每月100元的月捐人,和它从一个出资人那里募得12万元,对组织而言哪个更好?
  从资金额而言,二者都是等同的,但从公益价值、公益生命力而言,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持续捐赠者的意义,除了资金的稳定性、持续性之外,还有特别重要的额外公益价值,就是他们也是公益的深度参与人。月捐人一定是在了解组织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他们也是认同组织宗旨的价值共同体。
  “好”捐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基本的原则,就是捐贈的志愿性。第三部门也被称为“志愿部门”,就体现出志愿性对于公益慈善或者广义的第三部门而言,是个基底色。
  我们从公益发展的历史就能看到,财产权的保障恰是公益部门发达的前提。财产的权利意味着,财富拥有者对于自己的财产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主权,公益实际上是其财富要实现自身更大价值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一项社会义务。当财富拥有者对自己的财产没有完全自主权、甚至不得不将拿出自己的财产视为一种义务的时候,也是公益部门消亡的时候。
  无论是行政的强制性,还是与财产其他权利相关联的隐性强制性,或者道德绑架压力带来的强制性,即使一时出现更多的捐赠额,实质都是破坏公益的。捐赠排行榜就是一件需要警惕的事情,如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捐赠义务观”,特别是强行在不同财富拥有者之间做比较,甚至认为不捐少捐,应该受到谴责甚至惩罚,那真是在刨公益的根基了。
  “99公益日”唤起公众的参与,同时也有企业的配捐规则。配捐是这些年受到争议的一个焦点,因为丰富而复杂的配捐规则和算法,使得每年参加公益日筹款的组织,在某些程度上会变得算法导向,而对宗旨导向构成一定挑战。
  2021年腾讯公益平台主动提出依据法律和“公益行业规范和公益慈善伦理”,认定违规筹款行为并作出相应惩罚措施,虽然目前规范主要限于惩罚措施,这仍是使配捐朝向“好”公益的回应努力。不过这是一个平台规则、捐赠者自身、筹款的公益组织,及社会公众共同形成的氛围,从捐赠额关注,到公益价值和公益组织宗旨关注,才能使体量快速增长的捐赠捐出“好”公益。
其他文献
公众对于乡村女童的生理健康缺乏持续关注,相关公益项目通常也难以找到长期合作企业  “老师,我不要书包,可以给我一片卫生巾吗?”女孩弱弱地请求。  她叫丹丹,14岁。2015年,在云南一所学校的公益助学活动上,她坐在角落里,不说话。丹丹看起来内向,不像其他同学那么活跃,也没有上前领取书包。现场公益团队的工作人员特意上前和她聊天,才了解到她是留守儿童。丹丹说,家里没有人关注到她的想法,也没有人倾听她诉
期刊
第三次分配并非国民收入分配意义上的分配,  而是社会自治过程中资源的调剂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内容之一是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第三次分配的提出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甚至引发一定程度上的对于“杀富济贫”的担忧。事实上,
期刊
东南亚区域是探索中国特色海外公益模式的最适宜环境  当前,东南亚正成为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布局重点。老挝、菲律宾、泰国先后都有中国的民间组织进入,中国民间组织在海外注册合法机构也多集中在缅甸、柬埔寨、尼泊尔等国家。  中国民间组织首次规模性赴海外开展工作,可以追溯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救援与重建工作,在此之前,民间组织海外工作非常零散。  在那次海啸救援与重建中,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先后参
期刊
“首富”的冠冕碎落一地,“首善”的身份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退场?  2019年7月,贵州省大方县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抽查,不少扶贫战线上的工作人员泪流满面。“当时大家的共同的感受,从悲壮走向自豪。”两年过去了,一位基层扶贫官员对《中国慈善家》记者谈及此事,仍然热泪盈眶。“外界对恒大褒贬不一,但大方的脱贫,首功归恒大”,这是许多基层官员的看法。  而当恒大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债务危机,人们不禁质问
期刊
一方面要更加富裕,  另一方面要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  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让“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这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在浙江,“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话题,更是先行先试的目标任务。今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要支
期刊
在自然保护事业中,其所蕴含的根本问题指向的是人心和价值观  得知自己获奖之后,吕植有些意外。  她最近拿到的这个奖是由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主办的“爱心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曹德旺等7位获奖者。  不过,与另外7人多是聚焦在扶贫济困方面不同的是,身为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的吕植主要从事大熊猫、雪豹等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自1985年至今,她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等工作
期刊
这股逆流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尤为明显  郑州“7·20水灾”淡出公众视野近半个月,徐可和同事还是没弄明白,为何公司的艺人给水灾捐了款,反倒招来骂名?  徐可在一家娱乐公司的公益部门工作,公司艺人的公益活动多是经由她手。徐可发现,这次水灾中,网友对明星捐赠的时机和金额愈发苛刻,“捐多捐少、捐早捐晚都会招来骂声”。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列出明星捐款金额与其身家做对比的,也有把捐赠金额列举出来排
期刊
如何鼓励企业自愿参与到第三次分配中来?  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的中国,开始迈入“共富”的新赛道。在“共同富裕”目标和“第三次分配”浪潮之下,企业如何秉承自愿原则,更好地参与其中,在“公益”中实现“共益”,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快速响应  在中央财经委“8·17会议”召开的第二天,腾讯宣布增资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投入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
期刊
第三次分配+慈善公益运作=蝶变效应  从浙东学派到阳明心学,义利并举、以民为本一直深刻影响浙江人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纵观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历史,浙商大多带有浓郁的“共富”血液、基因。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人们说浙商更是“责商”(有责任之商),可以说浙商是“自带慈光”的共享共富的践行者。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选定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解决我国发展不
期刊
当前,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  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  这并不是中央首次提到三次分配。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