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变万化的绘本变成儿童创意写作的智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文中简称《课标》)对习作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如何根据这一要求,不断“创新写作形式,改进指导方式”,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本专辑的五篇文章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可供读者参考。
  当下,小学生作文的形式普遍单一且指导不力。笔者尝试用多个绘本来打开学生思路,尽最大可能不在形式上限制学生写作,全体学生爱上写作因此成为可能。
  一、一篇文章可以连续写数个问题
  笔者以“创意读写课——问”上过多次公开课,均以“先写后教”来教,因为先写就是放开,就是不同,就能发现共同存在的问题,就能真正确立教师该教什么。
  上课伊始,发给学生一张纸,要求学生任意写下十个问题。十来分钟,学生们就写好了。笔者在国内外多次上了这节课,没有发现谁写不出来的。学生所写的,除了个别问题一样,10个问题完全重复的,至今没有。学生写完之后,问学生,是不是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他们说是。再问他们这是作文吗?考试中这样写可以吗?所有的学生都说不是作文,考试中绝对不可以这么做。
  接着,笔者为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次提问》。这是日本著名作家长田弘、画家伊势英子共同完成的绘本,这本书由30个问题组成(云,看起来像什么?风,又是怎样的味道?今天,你仰望天空了吗?天空,是很远很远,还是近在眼前?你覺得,美好的一天,是怎样的一天?“谢谢”这样的话语,今天你是否说过?……),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每两个问题配一张图。利用七八分钟问完之后再问学生,这30个问题算不算文章?学生说这都是书了,肯定算文章了。
  再接着,笔者告诉学生,这的确是文章,考试时,不可以这么写,但平时写作中可以的,写作不是都为了考试。笔者还告诉学生,《第一次提问》这本书由30个问题组成,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位全用问题来写文章的人是谁吗?小学生都不知道。笔者给他们讲,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这部作品叫《天问》。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诗人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地理、对历史、对社会等提出了173个问题,这首诗被称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日本作家创作的《第一次提问》就是受《天问》的启发。古人能写,外国人能写,当下的中国小学生也应该能写!
  如此之教,学生就放心了,就敢写一个又一个问题了,写得多了,也就敢提问了,高水平的问题也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二、造一个句,画一幅画,创作“班书”
  笔者读小学的时候,期中、期末考试卷上都有造句。班级里,的确有不少同学不会造句,或者说造出来的句子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创意。为了不丢分,老师给我们想了一个点子,即不管什么词,都可以造“我会用( )词造句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考试不考了,即使课文后面出现过用某个词造句,期末测试卷上也见不到,似乎约定俗成不考造句。也许,这就是教育教学上因噎废食的表现之一。
  有一本图画书叫《如果……》,法国儿童文学作家吉莱纳·罗蔓、画家汤姆·尚普合作的。这本书有16个“如果……”句子组成:
  如果海水是甜的,冰山就能变成雪糕了!
  如果车轮是方的,爬楼梯就方便多了!
  如果公鸡不打鸣,大家就可以每天都睡懒觉了!
  如果鸟笼没有围栏,小鸟的歌声会更加动听吗?
  如果锯鳐是细木工,那么锤头鲨就是粗木匠啰。
  如果长颈鹿会编织,它织成一条围脖需要十年时间吧。
  ……
  16个句子,每个句子配上一幅图,合起来就是一本书。多好玩呀!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玩呢?笔者在四年级试验过,一周让学生玩一个词造句,并画出画,再将全班学生写的、画的放在一起,装订成书。一个学期,玩20个词,二十周,二十本书就完成了。这样的书,学生可喜欢了!学生讨厌常见的命题作文等写作形式,而这一作文形式,就是带着学生玩写作,一个班的学生共同写书(笔者把这个叫作“班书”),这种习作简单且富有创造性,学生一点烦恼都没有,当然这也是我们从未有过的创意写作。有人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不,一点都不简单,千万不要眼高手低!三五个词造下来,他们就知道难度了,就知道自己要好好动脑了。
  三、用这样的诗来玩转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三年级开始习作,师生共同叫苦,可以说苦不堪言。为何?一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二是教师引导方式陈旧;三是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并不是儿童真正的需要;四是很多东西、很多学生可能喜欢的写作类型,我们不知道,也不让他们写……
  有一本图画书叫《需要什么》,这是意大利儿童文学大师贾尼·罗大里与画家西尔维娅·伯安妮共同创作的书。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如下:
  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想要木头,/需要大树。/想要大树,/需要种子。/想要种子,/需要果实。/想要果实,/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超级简单的内容,如何用其来打开学生对写作的热爱之门呢?课堂上,笔者读讲完这本书之后,带着学生玩了起来,请看学生写下的:
  买一条狗,/需要钱。/想要钱,/需要工作。/想要工作,/需要出门去找。/想要出门去找,/需要车。/想要车,/需要汽车厂。/买一条狗,/需要一个厂。//
  ……
  学生越写越开心,笔者让他们每天在家玩一玩,一个月下来,个个都有变化。笔者坚信,用这本书来教学生逻辑推论,特别好玩。这种诗意的推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主题。“桌子”与“花朵”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器物对象,一个是生命对象。花朵是自然的生灵,桌子是人用的,花朵是美的,桌子就那么简单,花朵里却藏着很多东西,比如鲜艳芬芳的隐喻。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给学生一个诗的游戏,一个俏皮可爱的智力游戏,并且是相当奇妙的游戏,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改变的作文形式。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诗吗?是的!众所周知,我们的课程标准,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考试(中考、高考)都不让学生写诗。像这种诗,很多教师甚至专家学者都看不起,觉得毫无意义。其实不然。让儿童写这样的诗,让学生写写诗,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会有非常特别的幫助。古希腊人说,诗人就是创造者。细看《需要什么》,这种创造力多奇特呀!
  四、人人都能写出一本又一本的“书”
  有人说,作家是不可以培养的,中小学生写作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其实作家是可以培养的,小学生假如成为一个个作家也不是坏事。世界上不会写书的作家至今没有出现。其实,小学生写“书”不是神话,让每位小学生都写“书”也不是传奇。不管专家学者怎么说,笔者认为,让每位小学生尝试写出一本又一本书,是完全可行的,这种作文形式,也属于小学生,值得一玩。哪些绘本能激发学生写起来呢?
  有一本绘书叫《爱看书的男孩——亚伯拉罕·林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凯·温特斯与画家希·卡彭特共同创作的。这本书其实就是以绘本的方式创作的林肯小传。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初,笔者介绍了这一绘本,然后布置学生一个任务,那就是借这一形式写写自己的小传,尽可能用自己12年中的照片来写,学生玩得可用心了。笔者告诉学生,有可能这本书是好多同学人生的最后一本书(因为好多学生初三考不上高中,即使考上高中,大学毕业,不写自传的人,多如牛毛)。
  还有一本书叫《阅读树》,这是法国儿童文学作家迪代·莱维与意大利插画家蒂兹亚娜·罗曼南共同创作的一本书。这是一本能让读者安静下来读书、写书的书。故事中的那个小孩特别喜欢坐在树上看书,他也发现那棵树也随着他一起看书,所以这棵树叫阅读树。那年夏天,雷电击中了这棵阅读树,这棵树死了。小男孩很伤心。他的妈妈居然将这个死去的树,磨成粉,制成了纸。制成纸有什么用呢?故事中,一直有一只鸟。小鸟飞过来,送给小男孩一根长长的羽毛。小男孩用羽毛笔在纸上画啊写啊,又写出一本我们正在看的《阅读树》。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有纸,我们每个人都有笔。拿出一些张,一张一张地写,一张一张地画。书不就写出来了吗?写书就是这样的,天天写,天天画,要不了多久,一本书就被创作出来了。
  《图书馆老鼠》是德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拉尔夫·布奇科夫的作品,这套书共有五本,分别是《神秘的作家》《爱写作的朋友》《探险家莎拉》《博物馆大冒险》《温馨的家》,每一本写作都不一样,整体阅读,就能找到一个非常综合的写作智慧。第一本《神秘的作家》特别有味道,书中介绍了老鼠山姆写的第一本是《吱吱!一只老鼠的一生》,后来又写了《孤独的奶酪》和《老鼠公馆之谜》。孩子读了山姆的书都非常喜欢,但没人知道作者是谁,图书馆长给山姆留了封信,邀请山姆同小读者见面。山姆想出一个好主意,当孩子伸着脑袋看空纸盒时,发现盒子里放的是一面小镜子,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作家,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出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书!
  把这些领着学生去写书的书放在一起,教师与学生一起玩一玩,真的不难,而且相当有趣。这种形式属于全体学生,能让学生有着别样的收获。
  绘本成千上万,每一本绘本都是了不起的创作,都是带着阳光、泥土、水等着你去翻开的种子。绘本的形式可谓千变万化,儿童写作本该属于浪漫式的,千变万化的。教师如果能拥有很多绘本,如果能关注其创意的形式,用其引导学生写作,就一定能找到让全体学生爱上写作的钻石级大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编者按】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等词语来赞美乐于奉献、敬业爱生的教师,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师收入相对偏低、荣誉相对较少,这也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教师的收入机制如何厘清?教师要淡泊名利吗?本专题刊登的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來谈论这些问题,或许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期刊
【摘要】随着易班网络社区的快速推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日趋凸显,对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愈发迫切。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在以一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互联、互通、及时、高效的作用,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把握三种主要方式,坚持“寓教于情”,推动“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
期刊
【摘要】高校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在指导学生进行传媒作品生产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摩优秀作品了解传统文化,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并指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和带领学生参与各类以真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媒赛事。  【关键词】中国
期刊
《课标》强调:“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就表明,新课标给予了想象作文和写实作文相提并论的地位。孩子是最善于想象的,想象能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与潜能。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出优美的意象来抒发童真、童趣。而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加上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在儿童诗中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
期刊
与冯骥才先生的第二次亲密接触,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久。地震发生以后的第六天,冯先生立即带领民进中央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人员赶赴灾区。我有幸与调研组同行,目睹了冯先生的睿智眼光与工作作风。当时交通非常不便,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才赶到北川。站在山岗上,看着已经成为废墟的县城,冯骥才先生酝酿了全面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的计划。  汶川大地震对羌族这个民族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羌族是我国56个民
期刊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大体掌握即可,不要求做到逐字逐句都能翻译。然而,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教学古诗都将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诗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新课标强调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诗的情感。因此,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上来。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期刊
古诗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浓郁的感情,深邃悠远的意境,含蓄凝练的语言,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文化思想,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应高度重视古诗词教学,返璞归真教古诗。要培养学生的爱诗之心、读诗之趣、品诗之能,使其在多彩的古诗世界里,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拓宽视野,丰富情感,继承经典。  一、知人论世,临其境  古诗的
期刊
一、课前分析  1. 基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  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需要先打破“表内除法”中一些潜在的规则,重新建立“有余数除法”的心智结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两个认知冲突。第一个认知冲突是平均分概念与分物分不完的冲突。学生自从学习表内除法、认识平均分以来,所接触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刚好能够分完的。因此,他们已经牢牢树立了这么一个观念:凡是能用除法表示的问题都是平均分的并且能够
期刊
“文包诗”是一种新兴文体,它介于文与诗之间,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与情境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这样的文本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古诗阅读的难度。但是“文包诗”是文还是诗呢?教学中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诗为主?它作为一种文体,如何教出其体裁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语用”意识呢?笔者曾三次设计教学《
期刊
时至今日,教研中这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教师精益求精,效果始料未及;设计几近完美,推进百转千回……诸多尴尬或多或少反映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现实起点无法对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见,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