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n_ac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探索在大学校园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审美情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校园传承的意义和可能性进行探索,并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校园;传承
  注:本文系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Y2019D03)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產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往往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那些可以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报酬丰厚的职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现了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现象,部分甚至即将消失,因此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在大学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中的关注度以及影响力,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使大学生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在大学校园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几千年来先辈们的奋斗历史,感悟祖先们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受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不少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在大学校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还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价值理念,在大学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传承的可行性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共同责任,不管是从高校的基本功能上来看,还是从人员结构、地理优势而言,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较多优势。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具体体现
  目前,高校的基本功能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拓展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服务社会这一功能包括了服务社会政治、服务社会经济、服务社会文化等方面。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高校要与地方发展相结合,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由此可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研究与应用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与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必然使命。
  (二)高校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才优势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相关理论支持和科学研究,而高校具有较多科研人才,学术氛围浓郁,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必备的科研条件;其次,高校学生人数较多,且分布在不同专业,对于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流动性比较大,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
  (三)高校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地理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高校的分布较广,且不少高校都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和传播区域,有利于深入一线开展资料收集和调研,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今状况和传播情况。同时高校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心区域,也可以更好地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传承的
  主要途径探索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览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同时,通过文化节、社团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和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和感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逐步融入校园文化。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当前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大学生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定期推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增加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力度,增强教育实效。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课堂教学
  教书育人是高校基本功能之一,这一功能决定了高校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平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和技能比较规范和系统地传授给学生,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在传承的内容上进行区分,例如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授;二是要改进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或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以实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校园的传承也面临着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接地气,将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请进来”,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艺人到高校担任行业教师,进行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能传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与大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是要“走出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基地,定期通过实践周活动或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亲身体验、感受其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娅,田宗远.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1):108-112.
  [2]刘建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价值意蕴[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6(3):87-89.
  [3]赵莉莉,王琳,李鼎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教书育人,2018(6):6-7.
  作者简介:
  赵清,乐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非音乐专业的钢琴课程在设立之初即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但由于学情的特殊并不能简单照搬已有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模式。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非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可做出的调整和改革,结合具体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需求;非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课程的建设发展,基于专业建设的需要,钢琴课程不仅在
期刊
摘 要:当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艺术实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越发受到学界关注。声乐艺术实践涉及声乐基础知识、声乐演唱技巧等诸多方面,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舞台控制能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研究高校声乐教学对艺术实践的运用,提出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从艺术实践与专业教学融合、艺术实践贯穿声乐课堂内外两方面展开。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艺术实践;教学管理  艺术实践与高校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绘画课程是其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此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否能够达到相关标准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实际上,传统的绘画教学方式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确保充分发挥绘画教学的实际价值,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相关学习目标的落实。基于此,文章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绘画教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改革、引领教育创新和驱动教育转型的先导力量。文章立足中高职幼师钢琴教学,客观地探讨信息技术对钢琴教育的影响,同时提出当下信息化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呼吁教师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努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幼师;钢琴教学  2012年在我国青岛召开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开幕贺词中指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
期刊
摘 要: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合唱艺术,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开始加入合唱指挥的行列。文章提出合唱指挥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预备拍的表达,因而要做一个优秀的合唱指挥者、学习者,要了解预备拍的含义,熟悉起拍、收拍、速度、力度、节奏和声部的预备拍在指挥过程中的运用,掌握不同预备拍的挥拍方式,并合理运用面部表情将歌曲的风格和情感传达给演唱者,以提高合唱表演的质量。  关键词:预备拍;合唱指
期刊
摘 要:关于艺术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命题在时代推进和社会演变中从未停止过讨论,最著名的观点莫过于马克思在其所著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然,舞蹈所归属的艺术门类也包含在上层建筑之中,构成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创新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梳理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经济的具象情况来探究舞蹈所处的生态环境,立足前代是推
期刊
摘 要:歌曲写作与分析是各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技巧,学会分析歌曲和创作歌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文章提出在高校歌曲写作与分析的课程内容中加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内容,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写作课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音乐品鉴的能力,提升其专业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完全创作或改编音乐,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广西地方师范学校全科生钢琴学习的教学目标,针对钢琴课存在的课程体系安排不全面、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学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基本功和实用技巧训练、选择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师授课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师范院校;零基础学生;钢琴教学  注:本文系2019年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地方师范院校全科生教学口语表达
期刊
摘 要:高校扬琴即兴伴奏是适应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教学活动,在高校扬琴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当下高校的扬琴即兴伴奏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即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落后、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学内容编排的实践性不足四个问题;其次根据目前高校扬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教育”理念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高校扬琴即兴伴奏教学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得新
期刊
摘 要:老舍的《四世同堂》,既改变了传统的理想化小说主题,将当时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进行揭露,又为人们构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堪称现代小说中的瑰宝。文章从《四世同堂》的内容入手,结合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探索老舍在创作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传统文化;心理特征  《四世同堂》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小说主要介绍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