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前一位时装设计师朋友说:“时装设计师有两类。第一类是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是设计师,常是一身够酷的全黑色衣服,就像军警般穿着制服;另一类设计师则像便衣警探,不需要借助衣服去突出或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我想时装编辑也如是,总是要穿上今季最时髦的衣服和拎着今季的It Bag,才算是时装编辑。Anna Wintour的打扮像普拉达和香奈儿的名媛淑女,Stephen Gan的着装是Tom Ford年代的古琦型男范儿。中国内地的时尚大编辑也有样学样;香港的则最紧要潮,活像出没于伦敦街头和东京里原宿般的小女生和小男生。
不管穿着的是香奈儿还是马吉拉(Mattin Margiela),令我心生敬重的只有第三类的一群——Suzy Menkes和Cathy Horyn。她们没有时髦亮丽的包装,只有舒适而大方得体的打扮,Menkes常是三宅一生的压细密褶裙袍,Cathy则非常纽约客风格,黑白色的连身裙或套装裤,简单干净利落,一副专业人士模样。两位都已是婆婆辈,年过五六十,怎看也不像时尚达人,但专业的精神和拼搏的劲儿却非那些所谓时装编辑可比拟,只管屁股钉着座位看秀,在时尚派对喝着香槟与公关打交道。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时装总监Suzy Menkes对时尚和历史的知识、行业和市场的了解和经验是无出其右,其文章不管是专题报导或评论式专栏,常带着一分先知般的触觉、反省和批判,不是无的放矢或自言自语梦呓式的那种,而是建基于她深厚的知识和经验、详尽慎密的研究和分析。她的一支健笔从来不饶人,管你是天王巨星!于是,经常被大品牌封杀,拒绝邀请她出席时装周看秀是平常事。有一年阿玛尼更曾因为她不客气的时装评论而在《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全版广告向Menkes反击。但管他呢!Suzy,Melees始终是Suzy Menkes!她连Anna Wintour的辫子也敢揪,曾洋洋洒洒撰文痛斥Wintour为了不愿逗留巴黎时装周太久,而要巴黎时装协会迁就她一个人,将时装周日程缩短,弄得所有人人仰马翻。那年我在巴黎便身受其害,所有重点秀全挤在一起,忙乱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
看Suzy Menkes痛斥Anna Wintour是大快人心,亦没有一个真正的时尚达人不爱看她的的文章,包括时装编辑、名店买手和老板,除非你是伪装的。每逢巴黎和米兰时装周,她的评论文章更是必读的圣经,整个秀场可以一致地翻开《国际先驱论坛报》阅读,品牌的样品房也以她的评论文章作为给买家的入货参考。她是不收黑钱的时装编辑,没有灌水的文章啊!这在时尚圈有几人可以做到?而每次我在时装周碰到Suzy Menkes,她总是马不停蹄地赶场看秀,一场接一场,不管大小品牌。亦往往在时装秀开始前她还争分夺秒,用手提计算机埋头苦干地赶稿子,没有那种大编辑的气焰或只当秀场是社交地。
《纽约时报》的时装总监Cathy Horyn是Suzy Menkes的后辈,也一样有她的作风,亦严禁旗下采编部人员收受礼物作利益输送。看她访问川久保玲,是深刻而尖锐地触及她的时装哲学的每一条神经线,包括对后辈扶掖以及旗下品牌CommedesGarcons文化之分析。Horyn的一支健笔也一样辛辣,经常批评名设计师的创作,也质疑时装教母Anna Wintour的行事作风,非常大胆。但这统统却令她曾获得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表扬时装新闻从业员的Eugenia Sheppand大奖。
这便是西方的时装新闻业。不是在内地和香港所看到的绵花糖和灌水文章一时装编辑只是出入高级场所、时尚派对,与公关打交道,做一些公关安排的访问,写写对衣服的感觉……便可以支薪水,又可以收受名牌礼品,难怪人人都向往当时装编辑。只是我作为读者,只好选择看西方的报章和杂志,独特而深入的时尚文章。
旧金山辣妈:在美国生孩子赚钱
赵彤
旧金山,微雨。我愣头愣脑地扎进“川君”,气势汹汹地索要一碗素食麻辣烫。福建小妹,杏眼圆睁,不知如何应对。“我们这里的招牌菜是回锅肉、夫妻肺片啦……要不你一个人吃小火锅?”“我要吃麻辣烫,懂不?不放肉,只放青菜和蘑菇那种。”
抖落身上的雨,自然落座。一袭香气从身后飘来,转身,雕花的翡翠弥勒佛挂件扎了我的眼。她从头到脚被玉包围着,翡翠吊坠、老玉的贵妃镯、脚踝那里也有一枚蓝田玉雕的如意,浑然一体的中国味。“多麻多辣,是吗?来一支啤酒吗?”
深得我心。雨天出来觅食的人少,很自然地开始聊天。
ANNA黄。四川眉县人。母亲过世得早,父亲不知所踪,唯一的兄长也溺水而亡,十五岁的时候认识了现在的先生,越南人。两人一起偷渡来美国,现在儿女六人,最小的马上要上大学了。她兴致勃勃地拿出儿女的照片给我看,窄窄的沙发上,眉眼相似的四女两男,蓬勃到欣欣向荣的家庭感觉,让我由衷羡慕。
“当初就为了一碗担担面,跟了他。你看我现在浑身珠光宝气的,那是因为以前的日子太苦了。他家也特别穷,在越南都是最穷的那种。我们在哪里都活不下去了,心一横,还不如到美国闯闯。”
一锅红汤煮沸江山的片刻,我埋首吃食间歇看她油光满面,富态慈祥的脸。丝毫没有镌刻着拼杀吃苦的痕迹,岁月如流水,似乎自自然然地从她的鼻翼间流淌过去,只留下那些美好的瞬间。
“刚出来的时候什么都做过,他当苦力,跑船、卸货。我当侍应生,白天洗鱼,晚上在餐厅带位。后来渐渐地好起来,我们开始自己开店,旧金山华人多,生意一度做得特别好。生活稳定了,我就开始生孩子了,接连着生了六个。你也知道的吧?在美国生孩子就是赚钱。我生到第三个的时候,我和他的食品消费,国家就基本包了。”
“这么多年,你一直开饭店?”
“怎么可能?人一旦开始折腾就根本无法停下来。我办过杂志,开过工厂,做过服装生意,还开过印刷厂呢。2000年前后旧金山华人区没有人不知道我ANNA黄的。可是最近几年经济危机太严重了,工厂倒闭,好不容易凑齐了员工的遣散费,那句话国内怎么说来着?一下回到解放前。2006年的时候,我家老小也读高中了,我想来想去,不如还是做回本行,开饭店吧。”
“‘川君’这个名字取得真好,谁的主意啊?”我吃得满头大汗,从内到外开始觉得温暖起来。
“我啊!我取的。我特别爱看书,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正儿八经地读过书。再过两年,孩子们都大了,饭店也再稳定些,我要回国去考北大。然后投资拍电影,就找姜文。我喜欢他的《让子弹飞》。”
她的眼睛很明亮,让我觉得刚才她所说的那一切希望,触手可及。
我想时装编辑也如是,总是要穿上今季最时髦的衣服和拎着今季的It Bag,才算是时装编辑。Anna Wintour的打扮像普拉达和香奈儿的名媛淑女,Stephen Gan的着装是Tom Ford年代的古琦型男范儿。中国内地的时尚大编辑也有样学样;香港的则最紧要潮,活像出没于伦敦街头和东京里原宿般的小女生和小男生。
不管穿着的是香奈儿还是马吉拉(Mattin Margiela),令我心生敬重的只有第三类的一群——Suzy Menkes和Cathy Horyn。她们没有时髦亮丽的包装,只有舒适而大方得体的打扮,Menkes常是三宅一生的压细密褶裙袍,Cathy则非常纽约客风格,黑白色的连身裙或套装裤,简单干净利落,一副专业人士模样。两位都已是婆婆辈,年过五六十,怎看也不像时尚达人,但专业的精神和拼搏的劲儿却非那些所谓时装编辑可比拟,只管屁股钉着座位看秀,在时尚派对喝着香槟与公关打交道。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时装总监Suzy Menkes对时尚和历史的知识、行业和市场的了解和经验是无出其右,其文章不管是专题报导或评论式专栏,常带着一分先知般的触觉、反省和批判,不是无的放矢或自言自语梦呓式的那种,而是建基于她深厚的知识和经验、详尽慎密的研究和分析。她的一支健笔从来不饶人,管你是天王巨星!于是,经常被大品牌封杀,拒绝邀请她出席时装周看秀是平常事。有一年阿玛尼更曾因为她不客气的时装评论而在《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全版广告向Menkes反击。但管他呢!Suzy,Melees始终是Suzy Menkes!她连Anna Wintour的辫子也敢揪,曾洋洋洒洒撰文痛斥Wintour为了不愿逗留巴黎时装周太久,而要巴黎时装协会迁就她一个人,将时装周日程缩短,弄得所有人人仰马翻。那年我在巴黎便身受其害,所有重点秀全挤在一起,忙乱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
看Suzy Menkes痛斥Anna Wintour是大快人心,亦没有一个真正的时尚达人不爱看她的的文章,包括时装编辑、名店买手和老板,除非你是伪装的。每逢巴黎和米兰时装周,她的评论文章更是必读的圣经,整个秀场可以一致地翻开《国际先驱论坛报》阅读,品牌的样品房也以她的评论文章作为给买家的入货参考。她是不收黑钱的时装编辑,没有灌水的文章啊!这在时尚圈有几人可以做到?而每次我在时装周碰到Suzy Menkes,她总是马不停蹄地赶场看秀,一场接一场,不管大小品牌。亦往往在时装秀开始前她还争分夺秒,用手提计算机埋头苦干地赶稿子,没有那种大编辑的气焰或只当秀场是社交地。
《纽约时报》的时装总监Cathy Horyn是Suzy Menkes的后辈,也一样有她的作风,亦严禁旗下采编部人员收受礼物作利益输送。看她访问川久保玲,是深刻而尖锐地触及她的时装哲学的每一条神经线,包括对后辈扶掖以及旗下品牌CommedesGarcons文化之分析。Horyn的一支健笔也一样辛辣,经常批评名设计师的创作,也质疑时装教母Anna Wintour的行事作风,非常大胆。但这统统却令她曾获得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表扬时装新闻从业员的Eugenia Sheppand大奖。
这便是西方的时装新闻业。不是在内地和香港所看到的绵花糖和灌水文章一时装编辑只是出入高级场所、时尚派对,与公关打交道,做一些公关安排的访问,写写对衣服的感觉……便可以支薪水,又可以收受名牌礼品,难怪人人都向往当时装编辑。只是我作为读者,只好选择看西方的报章和杂志,独特而深入的时尚文章。
旧金山辣妈:在美国生孩子赚钱
赵彤
旧金山,微雨。我愣头愣脑地扎进“川君”,气势汹汹地索要一碗素食麻辣烫。福建小妹,杏眼圆睁,不知如何应对。“我们这里的招牌菜是回锅肉、夫妻肺片啦……要不你一个人吃小火锅?”“我要吃麻辣烫,懂不?不放肉,只放青菜和蘑菇那种。”
抖落身上的雨,自然落座。一袭香气从身后飘来,转身,雕花的翡翠弥勒佛挂件扎了我的眼。她从头到脚被玉包围着,翡翠吊坠、老玉的贵妃镯、脚踝那里也有一枚蓝田玉雕的如意,浑然一体的中国味。“多麻多辣,是吗?来一支啤酒吗?”
深得我心。雨天出来觅食的人少,很自然地开始聊天。
ANNA黄。四川眉县人。母亲过世得早,父亲不知所踪,唯一的兄长也溺水而亡,十五岁的时候认识了现在的先生,越南人。两人一起偷渡来美国,现在儿女六人,最小的马上要上大学了。她兴致勃勃地拿出儿女的照片给我看,窄窄的沙发上,眉眼相似的四女两男,蓬勃到欣欣向荣的家庭感觉,让我由衷羡慕。
“当初就为了一碗担担面,跟了他。你看我现在浑身珠光宝气的,那是因为以前的日子太苦了。他家也特别穷,在越南都是最穷的那种。我们在哪里都活不下去了,心一横,还不如到美国闯闯。”
一锅红汤煮沸江山的片刻,我埋首吃食间歇看她油光满面,富态慈祥的脸。丝毫没有镌刻着拼杀吃苦的痕迹,岁月如流水,似乎自自然然地从她的鼻翼间流淌过去,只留下那些美好的瞬间。
“刚出来的时候什么都做过,他当苦力,跑船、卸货。我当侍应生,白天洗鱼,晚上在餐厅带位。后来渐渐地好起来,我们开始自己开店,旧金山华人多,生意一度做得特别好。生活稳定了,我就开始生孩子了,接连着生了六个。你也知道的吧?在美国生孩子就是赚钱。我生到第三个的时候,我和他的食品消费,国家就基本包了。”
“这么多年,你一直开饭店?”
“怎么可能?人一旦开始折腾就根本无法停下来。我办过杂志,开过工厂,做过服装生意,还开过印刷厂呢。2000年前后旧金山华人区没有人不知道我ANNA黄的。可是最近几年经济危机太严重了,工厂倒闭,好不容易凑齐了员工的遣散费,那句话国内怎么说来着?一下回到解放前。2006年的时候,我家老小也读高中了,我想来想去,不如还是做回本行,开饭店吧。”
“‘川君’这个名字取得真好,谁的主意啊?”我吃得满头大汗,从内到外开始觉得温暖起来。
“我啊!我取的。我特别爱看书,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正儿八经地读过书。再过两年,孩子们都大了,饭店也再稳定些,我要回国去考北大。然后投资拍电影,就找姜文。我喜欢他的《让子弹飞》。”
她的眼睛很明亮,让我觉得刚才她所说的那一切希望,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