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诗人图腾荆棘王冠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摇滚的黄金年代,的确是难能可贵无法休止被复刻的年轮,始终被我们仰念,羡慕,带着朝圣的异人眼光,再走一遍66号公路,再睡一场伍德斯托邦,或再拥有一间切尔西酒店的房间,里面镶嵌着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 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 詹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 鲍勃·迪伦(Bob Dylan),里奥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图腾,高潮只允许在那一夜降临。他们都是拥有雌雄双体般的极致疯狂,然后以闪耀新星般的角度俯瞰这个世界。
  我们写诗,我们造字,我们以音乐去填充每一个时间句点。
  荆棘王冠:吉姆·莫里森
  “在知与未知之间,有一扇门。”
  他的生平,被烂熟于心的门徒传颂多次,早已是最平常的传奇,“肇事者”是囊括其一生最好的形容词,拍同性恋色情片,组乐队,成名,吸食药物,滋事,被捕,然后在巴黎身亡。体面的家庭背景,与中产阶级安逸富足的形象背道而驰,这一点,如果好好研究一番那些革命的“滋事分子”,无论是新泽西出生的艾伦·金斯伯格,芝加哥出生的帕蒂·史密斯,中产阶级家庭给子女带来的焦虑矛盾比贴上孤苦出生,流落异地,童年阴影标签的艺术家体质更真实与叛逆,因为他们大多一生都在抵抗自我,而非命运。
  吉姆·莫里森,这个沉睡在巴黎公墓中的摇滚诗人,曾在六十年代的美国舞台一路飞驰,声音激碎了昏沉,与时代建立着一种理想共振。少年早熟,先锋意味着背离。从UCLA (洛杉矶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毕业,实验性质的混乱影像不仅成为了他的毕业作品,也奠定了莫里森的舞台风格。旋转,坍塌,跳跃,所有在现场的人都无法幸免,一种覆灭式的音乐经验,不仅来自于声音,同时来自于画面。
  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被誉为摇滚乐的黄金时代,美国、英国摇滚的异军突起也与国家、时代紧密相连,越南战争,民权运动,被誉为“跨掉的一代”的焦虑的来源于对社会的无能为力。青年们站在世界的中心,过着边缘的生活,嬉皮士的绝望与辉煌,像蚁族一样聚拢幻想,音乐,成为一个最有力的表达。
  尽管早已被列为时代人物,吉姆·莫里森和“大门”的名字不仅被收入“摇滚名人堂”,也在《滚石杂志》“史上最伟大的一百位歌手”榜单之内,当摇滚早已从坏小孩的小众标签晋升为主流类型时,莫里森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带风的诗。
  在20岁时已经写出《回首平生》 (As I Looked Back)的诗句,老灵魂的必然,就像被神话的童年往事一样,少年搬家时遭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看到了公路死去的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已偷偷爬上了莫里森一家的车,让其用音乐代替了呐喊,并深刻地影响着莫里森的音乐特色—仪式化。
  几乎所有歌曲的开头都占大段风格自由却跳跃的乐器合奏,Krieger的爵士乐即兴弹奏也为大门摇滚的迷幻定调。Ray Manzarek大量风琴演奏,氛围烘托得既像打开了一扇门引君入瓮,又狡黠自然地关上外界的秘密通道,车库摇滚的闭合与蓝调式的叙事组曲形成回路,来不及逃离,已被收服。而Jim Morrison性感声调的加入,让大门乐队的诗人气质展露无疑,简单重复的歌词,吟诵般的歌唱口吻,大门的舞台魅力确实来源于莫里森自身的疯狂,兼具神性与兽性,折射光芒又纵深混乱,一头狮子般的鬈发,紧身皮裤,大批信徒周旋于他的萨满旗下,也让大门有了“迷幻摇滚”的标签。
  音乐现场(Live)既是那个时代的标识,所有让人迷恋的音乐节都在那个年代诞生,同时也是掳获传奇的斗兽场,莫里森的滋事性格让舞台宣泄了他的才情。
  但我仍旧相信,大门的成功,它的经典绝对不是靠那一场场远去的舞台记忆,能够从专辑的音轨中找寻热情的痕迹,每次回转聆听,都会有被点燃而起身挥臂的欲望,那分明是摇滚诗的魅力。
  无论是 “Into this world we're thrown, Like a dog without a bone. There is a killer on the road. ” <暴风骑士Riders on the Storm> “When you are strange, no body remembers your name.” ,”Our love become a funeral pyre” <点燃骑士Light my Fire>,Kill kill kill, This is the end,Beautiful friend.” <结局The End>, 悲观,不安,却又向死而生的歌词贯穿大门的歌曲里,这样的情感不仅来源于六十年代“在路上”一代的颠沛流离,还有莫里森童年海军家庭不断搬迁的机动记忆。莫里森在毕业时曾说,“我不想去军队,我不想去工作—真相就是这个。”他旨在创造,也旨在毁灭。著名电台DJ Pat St. John曾评价莫里森,“他看起来是危险的,听起来是危险的,而危险,正是摇滚乐的一部分。”
  在大门解散五年后,莫里森已经在巴黎公墓长眠,大门成员重聚重新拼接出新专辑,选取了莫里森的诗歌与现场片段,再次打开了“知觉之门”,重组一个性感的梦。风琴,和弦,声调,口吻,以及,唯一的诗,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大门不是莫里森单一的故事,正如他的诗所称,是一场“友人的盛宴”(A Feast of Friends)。
  一个人只有走在时间之前,才能被不朽去纪念。
其他文献
吕豪:日渐干涸的当代艺术实在不想指认,当代艺术现如今正在渐渐干涸,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让人难以启齿又难以回避的事实。  展会与作品  看看如今各大艺术博览会上的作品吧,不妨自问:它究竟还能调动你身上多少艺术细胞?有时想想,真不知道是艺术发展得太快,还是作为欣赏者的大众过于驽钝。一如农产品博览会的艺术现场,满场攒动的人头,各种艺术门类——绘画、新媒体、装置、录像、行为——的作品遍布现场;形形色色的
期刊
幾[]
期刊
在勐海县勐遮镇的曼宰龙佛寺的僧舍外墙上,绘制着“傣味”十足的可称为“傣族本土型”的壁画。《勐海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曼宰龙佛寺壁画绘于傣历1230年(公元1868)……”,是由曾到泰国留学回国之后还俗的傣族画工所画,距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不过,由于南传佛教艺术“活态”性和寺庙常修常新的特点,现在我们看到的壁画,是1 987年在原清代壁画的基础上由勐遮曼垒佛寺佛爷、民间画工康朗赛(2008年去
期刊
晚清时期,大批欲求出外谋生的华工成为发达国家在中国被廉价诈骗去“淘金”的对象。远在异国,即使报酬低廉、条件苛刻、种族歧视,但中国华工们没有任何选择,最终以牺牲掉数千人的性命为代价完成重任,不少华工因为无法返回中国,而且得不到侨居地的公民权利、无法获得移民资格而客死异乡。  之所以提及这段关于华工的历史,是因为8月1日在白盒子艺术馆进行的“受害者—张卓良公共实证艺术项目”的展览,此次展览包括两方面的
期刊
与垄断着大部分重要文化资源的北京相比,多样性的艺术实践在中小型城市的环境下似乎很难持续地生长。而这种落差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地方上的文艺群体,没有独特的艺术理念或梦想。更多时候是因为受到资金和整体文化环境的限制,而只能将自我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寄托在扎堆涌向大都市的路途上。  本期我们关于“独立空间”的共分两个部分:  —— 现实空间 ——  在上期杂志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一些蜗居在京城不同角落
期刊
两周之前,据说互联网界人士如果不在乌镇或去乌镇的路上,那就OUT了,—这是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一个月前,文化圈的人都在谈乌镇木心美术馆的开幕,两三个月前,文艺界的人们在关心乌镇国际戏剧节的演出,—这已经是2013年首届之后的第三届了;而最近几天,关注艺术的人当然不会错过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消息。  12月29日,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陈向宏发起并担任展览主席,冯博一主策划的“
期刊
半野艺术家地图项目(BAM)在2015年发起和组织的第三次展览活动,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十位艺术家参与,程然、黄靖杰、吉云、马琦、王辉、邬烈威、应歆珣、郑泓、赵明、Mr.别怕,架上绘画、摄影、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共存,展出他们在当下社会现实中思考着艺术的方向和各自的艺术道路。  程然  《在入睡之前》(超级16毫米胶片转单频数字高清录像,彩色,有声),拍摄和制作于其驻留荷兰时,通过四个儿童睡觉前听
期刊
陈明强说,成长在农村的他,小时候就经常对着家门口对面的大山发呆,那里是他自己假想敌活动的地方,又是其“王国”建设构思起源的地方,总觉得充满了各种危险、神秘、诱惑,总是对着那片茂密的大山浮想联翩,甚至构想着长大了靠这片山林砍柴为生,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  而 “中华国挺制造总局”则是其一个长期艺术项目,是一个未来空间计划,一个桃花源,一个乌有之乡,甚至是一个在未来也不可能显现的理想国。但项目本身对他
期刊
大连的海滨极富有浪漫气息,尤其是在旅游的淡季,海滩上没有几个人的时候,我可以在海边坐上很久。我也喜欢沿着滨海路徒步。滨海路许多段位于半山腰,站于此我得以眺望大海。我醉心于一些小岛。它们隐隐约约地显现,其轮廓打破海天交界线水平的单调,仿佛是心电图上的一次心跳。我曾到网络地图上去查找那些岛的名字,却是徒劳。其实,没有名字也好,尚未被定义的东西才具备无限的可能性。我总是试图把所谓“艺术”带到那里,让那里
期刊
主办机构 今日美术馆  项目发起人 高鹏、吴洪亮  展览时间 2015年8月18日 - 9月10日  展览地点 今日美术馆2号馆1层橱窗  参展艺术家 谢玮/欧阳苏龙橱窗管家 秦佳女、姚品卉  谢玮的作品《感知的碎片》将橱窗由外向内分为10层,每一层分布着不同数量、位置和图案的宣纸。从远处看来是一个错落有致的整体。这个感性的空间装置的制作过程十分理性。经过前期严密的计算、严谨的设计和严格的布置才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