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京剧现代化的几个趋势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来临,异国文化无可避免的相互碰撞与磨合,传统戏曲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亦未能免俗。尤其台湾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造成其文化的多元化及反叛性,于是各京剧团前仆后继做出各种尝试,试图将老一辈的大众娱乐——京剧转型成为时髦的新兴艺术,以吸引新的观众,各种“跨界”、“跨文化”于焉而生,国光剧团的《艳后和她的小丑们》即可谓近期代表。然其衍生而来的问题却是其试图抛开京剧的既定程序、框架,带来的是混淆,挑战了传统京剧美学与观众审美,使得剧种意识淡化,这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跨界;跨文化;戏曲现代化;剧种意识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若问当今最引发热议的时代潮流是什么,“跨界(Crossover)”(1)一词绝对当之无愧。尽管迄今对“跨界”仅有字面上的解释,学术上尚未有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定义,但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发展,跨界已不单指个人,更广泛的引申为跨越学科、媒体、领域、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跨界合作的风潮无可避免的也吹向了传统戏曲。
  在台湾,随着商业竞争、市场变革,传统戏曲亦正面临着创演人才断层、观众老化流失、大众娱乐竞争等的诸多难题,可谓是举步维艰。于是跨界合作成了传统戏曲在穷途末路之际另辟蹊径的其中一途。然“跨界”真是传统戏曲的万灵丹?还是仅是昙花一现引人眼球的噱头?
  《艳后和她的小丑们》作为2012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闭幕压轴之作,既打着多元跨界合作的旗帜,更企图展现跨界冲突与融合的深度,然其引发的效应却是评价两极,从此剧我们或许能归纳出当代台湾京剧现代化的几个现象和趋势。
  一、剧本:挑战戏曲传统,冲撞莎翁名作——“冷伯”对战莎翁
  《艳后和她的小丑们》剧本脱胎于莎翁“第五悲剧”《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其引发热议之处除了以戏曲搬演莎剧的跨文化诠释,另一个真正教人玩味的恐怕是它的剧本是由人称冷面笑匠“冷伯”的英美文学博士纪蔚然教授所执笔。他曾是台湾当代剧作家中剧作被搬演频率最高的一位。他擅长批判,擅写社会、时代之病,爱在剧本里写脏话、俚语,却又不失自嘲与幽默。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现代戏剧大师与京剧团的跨界合作会有怎样的碰撞?
  严格说来纪蔚然对原著《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的剧情并未有过多的更动。诚如其所言:“无论我如何支解原著,将原著挪前移后,将对白张冠李戴,我依旧逃不出莎士比亚的手掌心。”但对于一半谈爱情,一半说政治,而爱情又紧系于政治的坐标之上的《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原著毕竟太长,于是他索性把其中的政治情节大幅删去,让艳后和罗马将军安东尼的爱情主轴更加突出——这也符合莎翁让政治(屋大维)为爱情(艳后、安东尼)跑龙套的本意。[1]他将政治部分隐而不演,改用说书人的方式将它说出,并将情结集中在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的身上,安东尼、屋大维二雄则变成了配角,至于艳后最后的殉情,则是莎翁原先就替其做的翻案文章,编剧并未改动。
  但这仍是一出很有纪氏风格的戏。既然在剧情上改不了,那么就在表演形式和说故事的方法上来玩一把吧。剧中台词不只一次的提到“原著被我们搞丢了!”即可看出编剧的企图。他试图抛开京剧甚至戏曲的既定程序和框架,用其擅常的现代戏剧表现手法来解构此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后设的改编。故事设定为某京剧团正在排演莎剧《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于是有了这样一个三层“戏中戏”的嵌套式结构:第一层时空背景在公元前43年的埃及、罗马,演的是艳后与安东尼、屋大维的戏;第二层是剧中角色“说书人”对这个故事的叙述、评论;第三层则是某京剧团正在排演《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真可谓是层层交迭,疏离复疏离!
  剧中所有人物不断进出于戏里、戏外,几个角色如说书人、算命师,甚至后设情境下突兀出现在舞台上的副导、排助、题词人,人人都有话要说,他们时而夹叙夹议,又时而调侃,时而与剧中人对话,时而又与观众对话。编剧甚至将说书人一角一分为三,居中的“说书人”为主要评论者、解释者(就像莎剧原著剧本总伴着诸多注释,而这出牵涉罗马帝国建国轶史的戏更需此一职),而左右两名丑角则化身“歌队”则一搭一唱,不时反问说书人,甚至自行加词、质疑编剧;在解构莎剧的同时,也进行自我颠覆。[2]纪蔚然说这都是他刻意而为之的,除了因为他“讨厌温情、烂情这类黏答答的东西”,更因为他要“以当代观点与爱得死去活来的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保持距离”。所以他刻意创造类似布莱希特的疏离效果。[3]其独特观点与意识形态,加上惯有的机趣嘲讽,让纪氏风格的标致在此剧彰显无遗。
  二、表演形式:是京剧?非京剧!
  相比之下戏曲程序在此剧却很大程度的被削弱了。从服装、化妆到声腔、念白、舞台设计,无一不是更多的向话剧、歌剧靠拢。南方周报在介绍艳后扮演者魏海敏于这出戏中的演出情形时这么写道:
  “她不勒头,不戴头面,不涂油彩,不甩水袖,站在舞台正中的高台上,开口便是一段歌剧式的唱段……魏海敏的嗓音又宽又亮,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何处所归。她的唱词七长八短,韵似押未押。乐池里只有西洋竖琴,没有文武场。抱着“听京剧”预期的观众,开场便遭棒喝。”
  而对于如何诠释艳后这个不同以往的角色魏海敏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
  “我试图把慵懒、纯性的感受放进舞台。但我们的服装、首饰等等真的是非常碍事,从头到脚都要担心不要让它干扰表演,所以表演中有很多分神的东西,再加上大舞台要不停换景。这些都对演员挑战很大。”[4]
  的确,当第七场,艳后穿着裤装与高跟鞋出场,站在倾斜的舞台上时,相信很多观众一面不禁要替她捏把冷汗,另一面则是再次被“疏离”了,传统戏曲中是有“高跟鞋”没错,但那是厚底,是花盆鞋,是踩跷,曾几何时真正的细跟高跟鞋堂而皇之的踩进了戏曲的舞台,既让人大开眼界,也牺牲了艳后下半身的表演空间。   除了服装,导演李小平谈及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难关就在于莎士比亚句式与京剧板腔体的强烈冲突。
  “编剧希望尽量多运用原著的诗意语言,而这种语言格式,一旦化作唱腔,马上就显得无比奇怪,不伦不类。四个字四个字地来唱,在京剧传统惯例中是没有的。但是要把传统的慢板、导板等等,和新诗般的唱词融合,这本来就是不符合规律的。”[4]
  于是有了演员们一面以变化过的京白、韵白念出屋大维、安东尼、莱比多斯庞贝等生硬的西方式字眼,一面又要以精致的表演身法搭配锣鼓点,展现京剧团队认真搬演莎剧的怪异效果。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屋大维和安东尼这两个角色身上。
  “屋大维非常完美……但却少了作为人的情感跟欲念,这是原著的意思。所以在舞台上,我们让屋大维这个角色完全在戏曲的程序里包围着,他出场唱的是大段的‘娃娃调’,彰显他的气宇轩昂,而他的台词也和别人不同,几乎没有跳出韵白的时刻,大部分用韵白来演绎自己,很端着的感觉,呈现了一个完美的未来君临天下的状态,这是我们对屋大维选择的表现方法。……但安东尼很容易动摇,他是一个非常哈姆雷特的人,拉扯不定。那么在舞台处理上,他就不是全部韵白,韵白会显得很果断,不符合人物,用了口白就生活化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摇摆。”[4]
  这是导演在为屋大维、安东尼设计念白时的想法,但想法与现实总是有所差距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京剧与莎剧、程序化与生活化、十四行诗与板腔体……诸多的跨界却造成了诸多的不和谐,还是让人看着别扭。连艺术总监王安祈都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把它当做传统戏曲来看,其实还不错。”那么这出戏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是“京剧”?是“莎剧”?还是另类实验戏剧?导演在节目单上明确的给出了答案:“这出新戏可能不太适合以大家惯有的‘新编京剧’印象来界定,我只能说:是国光这一群具有多年传统功底的现代京剧演员们,结合创作团队,共同排练完成的一出改编莎剧。”导演的话直接否定了这出戏的京剧身份,然尴尬的是《艳后和她的小丑们》这出名列2012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剧目之一的大作却是由国属单位的“京剧”团所出品的,这出戏的奇异身世令人玩味儿,是否妥切也值得深思。
  三、跨界还是越界:当代台湾京剧现代化的几个趋势
  跨界合作对于一个品牌最大的益处,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2)它更深层的意义就是把原本的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说的更加直白些就是制造噱头,从而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有更多的机会让消费者愿意掏出钱购买新的产品。若以此来看,此剧的宣传无疑是成功的。
  “国光剧团最颠覆的作品”、“是京剧?非京剧!疏离剧场新诠”、“挑战东方传统,冲撞莎翁名作”……几个宣传词犀利而准确的抓住了大众的眼球,标榜“跨界合作”的意图,更大大挑起观众对此剧的好奇,让人不想一亲“艳后”芳泽都难。果然,票房爆满,大多是年轻人。然这到底是“跨”界合作还是“越”界之作?从中又看到了哪些现象和趋势。
  第一,戏曲跨界异国题材。受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80年代小剧场运动变革的影响,台湾戏曲开始思考如何透过新的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情感与议题,于是戏曲“跨界”异国题材自然成为台湾戏曲的选题之一。台湾京剧和异国题材结缘始于1981年的《席》,之后还有当代传奇剧场的《欲望城国》、《楼兰女》、《奥瑞斯提亚》等,复兴剧校国剧团的《罗生门》、《森林七矮人》、《出埃及》,台北新剧团的《弄臣》及国光剧团的《欧兰朵》等。《艳后和她的小丑们》延续前人的尝试,却绝不会是最后一个,然探其初衷本该是戏曲利用莎剧以达新人耳目之意,最后为何却反为莎剧所用,似有些本末倒置了。但亦能看出戏曲跨文化确为当代台湾京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二,挑战传统戏曲美学,剧种意识淡化。1979年台湾著名旦角郭小庄,深感唯有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才能找回年轻观众,于是喊出“传统京剧现代化”并将京剧搬上现代剧场。之后各个剧团更纷纷起而效犹,于是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的跨界合作自此密不可分。
  而挑战传统戏曲美学,将各种现代实验元素加入传统戏曲更是现今台湾戏曲跃跃欲试的另类手法。以“当代传奇剧场”的《水浒108》为例,其以跨界为主轴,广邀流行歌手周华健为该剧作曲,畅销作家张大春为该剧编剧,京剧演员吴兴国演出、导演,演到一半舞台上甚至有摇滚乐队演出,这个集摇滚、嘻哈、皮黄、曲艺、现代舞等混种而成的“青春摇滚京剧”着实让人摸不着头绪,更出现剧种归属的窘境。
  同样情形也出现在《艳后和她的小丑们》中。综观此剧梳、化、服虽时尚有余,然传统写意美感却荡然无存。剧中运用大量西方弦乐,然戏曲运用音乐当以戏剧为本,歌剧虽具有戏剧形式但却是以音乐为本,交响合唱与京剧唱段并列,忽中忽西,主从不分,难免予人喧宾夺主之感。剧种音乐的差异决定了剧种个性的差异。[5]22此剧诸多的歌剧式唱段,正适以削弱本剧的剧种个性,无论称其为“京剧”或是“莎剧”都显得牵强。
  再者,剧中一再利用现代剧场惯用的疏离手法迫使观众中断情绪进行思考,则让人偶感不耐。布莱希特所强调的所谓戏曲“陌生化效果”追根究底确实存在着某种误读,然现在某些新编京剧不明究理,反大量使用,宁不为最大反讽?于此剧看出编、导既想别于新编京剧,又要抛开既定框架,容纳更多现代剧场元素,只可惜个别创意突出,但整体磨合不足。这亦是当今台湾戏曲现代化所碰到的共同问题。
  第三,台湾议题与台湾观点的植入: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殖民文化不仅造就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及包容性,政治身份的暧昧不明更导致台湾社会长久以来的迷思,于是思索台湾认同与自身价值便成为许多文艺创作者共同的关注,于是乎台湾议题与台湾观点的植入便无可避免的成了台湾戏曲舞台上既独特又普遍的现象。如国光剧团剧的“台湾三部曲”《妈祖》、《郑成功与台湾》、《廖添丁》即是。其它剧种如歌仔戏、豫剧以此为题的则更是不胜枚举。
  《艳后和她的小丑们》亦然。剧中第五场《乔艺》不仅大开台湾政治术语“乔”的玩笑,调侃“乔”在政治上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简称“乔艺”。并由说书人直接点明:“乔者,政治也。……妥协、分赃、贿赂、勒索、恐吓。”也演屋大维无视和平契约直言要并吞埃及,既凸显政治的险恶荒谬,也让帝国并吞邻国的蛮横,愈加昭彰。这在台海两岸局势诡谲多变的台湾观众看来颇能心领神会,其政治隐喻不明而喻,编剧意图亦昭然若揭。然戏剧贵在“动情”,应在感动之余让人反思,否则任何手段只是流于形式,徒增矫情之感。
  京剧美学俨然成形,另起炉灶未尝不可,传统可以有发展,创新亦确实能为传统戏曲带来活力,但移步不能换形,不管是传统、创新、跨界,都要在戏曲的基础之上,否则戏曲便不成为戏曲,亦与话剧、音乐剧无异了。跨界融合殊为不易,顾此失彼得不偿失,良好的融合可称为跨界合作,反之则只能是僭越之作了。
  作者简介:郑荣华,厦门大学影视与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2012年,导演王全安将陈忠实笔下那部极具“史的意识”的小说《白鹿原》搬上了大银幕。电影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围绕女性命运展开叙事。本文针对影片中的女性话语进行详细分析,试图在强大的男性话语中探讨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定位,以及在男性权威的彰显下,女性难以实现自身指认和发出自己声音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女性故事;欲望客体;男性权威;女性失语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敦煌早期壁画艺术的创作,是长期地、集中地引入与借鉴后的成果。除去宗教因素,就艺术形式的创造而言,借鉴与创新成为其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蕴含了艺术创作中的丰厚观念,给现代艺术创作以极好的启示。本文就从观念的融合与突破来谈谈谈对“借鉴与创新”的认识。  【关键词】 敦煌早期壁画;创作观念;借鉴与创新  早期敦煌壁画的创作,是在开放的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地理方面,还在
期刊
6大门类,50多位艺术家,100件力作精品,第二届福建省青年美术家提名展,无疑代表了福建美术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希望。  举办展览的目的,除了检阅创作成果、呈现艺术生态之外,更重要的是视觉的交汇与思维的碰撞。青年艺术家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从此次展览中,观者可以看到他们在当代艺术前沿探索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在不同路径上的试验、成就和思考。  这样的一次交流碰撞,能够给艺术家们自身带来怎样的触动呢?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怪诞滥觞于象征型的原始文化。作为一种感性形式,怪诞常常给人一种既可笑又可怕,既恐怖又滑稽的感觉。在结构化的功能意义上,怪诞具有双重性。它不仅是宣泄、解放与狂欢,它还是建构、再生与秩序。与丑怪、崇高、荒诞不同,怪诞是以解构的策略来建构世界和生活的。  【关键词】 怪诞;丑;怪异;崇高;荒诞 、怪诞(grotesque)作为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震惊体验,已成为现代艺术界关注的核
期刊
【摘要】 嘉靖之后,民窑青花瓷纹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绘画性特征日益明显,逐渐突破了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到天启、崇祯时期,纹饰形象愈加奔放、夸张,有些形象在变形之后已然难以辨认出原始面貌,只见一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晚明民间青花纹饰的变化与统治者的喜好、画派的更迭及市民文化的发展壮大是息息相关的。以吴派绘画为代表的文人画发展迅速,至嘉靖时期达到了全盛,主流画派的变更,必然带来绘画审美观念的转变,
期刊
【摘要】昆曲《红楼梦》上下本的戏剧性展开如同一部交响乐上下两个乐章的演奏。剧中宝黛爱情主题的渲染,正像凸现于交响乐上部的主旋律音调一般清晰感人;伴随着厚重的历史感导引下政治历史背景的展开,在以元妃为象征的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操纵下,在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为代表的庞大的家族封建势力的操纵下,宝黛二人心心相印的美好情愫生生被扼杀。纷繁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的层层铺垫,如同交响乐旋律线下部编配的丰厚、
期刊
【摘要】面容是人体上最具独特性的象征符号,西方绘画中面容表现的现代转变是反映“美术现代性”乃至社会、文化领域现代性生成的直观而鲜明的“脸谱”。传统的面容表现遵循古典“美”的标准,人脸在写实原则下被精细地刻画。印象派以来的面容表现则体现出模糊化—简化、扭曲与变形、颠覆“脸面”的象征意义等趋势,既呈现出“美术现代性”的形式特征,又在作品意义层面挑战传统、传达现代体验。  【关键词】 面容;绘画表现;现
期刊
【摘要】行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行动,以及在行动过程中与他人、物、环境的交流,来表达和传递某种思想和观念。本文通过对台湾行为艺术家谢德庆的“五个一年”行为艺术作品分析,展示了谢德庆本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拷问和探索,探讨了行为艺术的内核,引发出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哲学性思考。  【关键词】谢德庆;行为艺术;存在;“五个一年”;生命体验  行为艺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80年代中期进入
期刊
【摘要】《早春二月》是一部重要的知识分子主题影片:左联作家柔石的小说原作就是在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社会的洪流如何做出选择,1963年的电影改编更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里,重新探讨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以及投身社会现实的问题。镜与窗是影片文本中一组核心的造型元素,也是知识分子双重视界的像喻式表达。本文尝试通过对镜头语言、场景调度的分析,来深入阐发这部影片中知识分子改造的主题。中心论点是:影片表层的
期刊
【摘要】 古往今来,玉文化久盛不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福建地区的玉器传播也伴随着文明发展的历程,并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情况,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 福建博物院;玉器;鉴赏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玉器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枝异彩独放的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