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我国,多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依旧山清水秀。自然生态保护较为完好。这在部分人看来是自然改造能力低幸而得以保留的缘故。但是人们怎知道,这片青山绿水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青山没了,绿水也就没了,两者都没了自己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关键词:新营盘;边疆少数民族;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08-01
一、发展的现状
新营盘乡地处丽江市东部,距丽江市128公里,全乡总面积174平方公里。乡境内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2600米。管割范围为5个村委会,55个村、现居住人口21161人,以彝、普米、摩梭、汉族为主。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出产苹果、荞麦、洋芋、花椒等。苹果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森林在本地区生态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完好关乎其它生态因子如土壤、气候的变化。新营盘是宁蒗县的重点林区和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资源遍及全乡,生物环境多样,经查证改革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为56%左右。西部大开发以来,搬迁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也随之增加。政府对生态的破坏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大量森林被砍伐,不少林地变成了光山秃岭,乱砍滥伐此伏彼起。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以农为主的发展模式破坏了林区生态环境。西部大开发以来,政府对农业发展模式虽做了调整,但还是没有阻止老百姓乱砍滥伐的现象。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政策其目的是把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农民移居到山下进而摆脱贫困,却造成老百姓从未有过的乱砍滥伐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地区产业发展模式单一,没有矿产资源,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发展较好的只有苹果种植业,然而风险很大,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农业经济将受到重创;种植、养殖业给农民的实惠不大,提升空间窄,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收入仅依靠种、养殖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为主,收入不稳定;对农副产品深度开发滞后,缺乏科技含量较高的系列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合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存在一定难度,经济发展模式有待提高。
(二)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差。本地区因搬迁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森林覆盖面积退化严重,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森林面积中有85%处于退化状态,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占40%。耕地面积在增加,林区面积在减少,难以想象的是砍伐开荒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从根本上说,这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伦理观使然,加剧了经济、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矛盾。我们从生态文明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建立这个文明区域的践行者还是人,可见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然资源具有无限性,似乎可以任意掠夺,无需限制,也不需补偿”的观念滋生了本地区森林砍伐无人管的现象。例如森林面积减少。目前本乡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0.3%,低于全国13.4%的水平.加之对耕地、林地的过垦、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引起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地区生态上本身很脆弱,稳定性差,可以恢复原状的机会小。所以,要特别注重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是本地区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近几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较为迅速。1994-2012年,水土流失面积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大片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耕地锐减(耕地减少引发开荒)和生态恶化,降低农作物产量、生态和饮水安全,直接危及老百姓的生活处境。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森林覆盖面积受到严重破坏,为了加大对农作物的种植,老百姓采取了增加耕地面积,致使大面积的林区、植被良好的荒山被开垦,造成沿河流域土地的塌方塌陷。
(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新营盘乡属资源性缺水乡镇,至今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未彻底解决。二是大部分村落还未进行农网改造,电量不足、电费高。电力不足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地区经常性断电,老百姓生不离火成为生活模式,即使来电了也由于电费的高昂老百姓觉得烧火比用电煮饭划算。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把本县的电力资源私有化导致电价的调控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实本县的电资源及其丰富,主要都卖给了邻近的县,电价的不合理致使老百姓只好砍伐来满足生活必需。砍伐造成大面积森林的摧残涂炭,这在全国上下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当前值得另人深思。
三、如何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一)改变农业发展模式,保护森林资源
围绕资源优势和分布,把现代苹果种植业作为当地的龙头行业辐射到其他种植业促使其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是一些特殊生态区域,各民族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他们的生存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摧残其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和脱贫,由此可以引申出当地政府对走可持续发展思路的盲目性。只有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生态破坏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比如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老百姓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搞核桃、花椒、中草药等种植业,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林区生态资源。
(二)提高当地政府的执行力,加强老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有必要带动有关林业工作人员在各村委会、各个村落宣传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加大对乱砍滥伐的管制力度,严惩开荒者褒奖植树造林者;对老百姓生活用电和用煤给予适当的补贴,适当降低电价,通过政府的扶贫资金力求在农村普及一家一沼气的标准,确保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结束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他们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破坏现象呈日增趋势,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态文明观,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和保持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
\[2\]郭京福.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2).
\[3\]王乐宇.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管理自治权\[J\].广西民族研究,2010,(3).
关键词:新营盘;边疆少数民族;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08-01
一、发展的现状
新营盘乡地处丽江市东部,距丽江市128公里,全乡总面积174平方公里。乡境内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2600米。管割范围为5个村委会,55个村、现居住人口21161人,以彝、普米、摩梭、汉族为主。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出产苹果、荞麦、洋芋、花椒等。苹果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森林在本地区生态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完好关乎其它生态因子如土壤、气候的变化。新营盘是宁蒗县的重点林区和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资源遍及全乡,生物环境多样,经查证改革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为56%左右。西部大开发以来,搬迁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也随之增加。政府对生态的破坏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大量森林被砍伐,不少林地变成了光山秃岭,乱砍滥伐此伏彼起。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以农为主的发展模式破坏了林区生态环境。西部大开发以来,政府对农业发展模式虽做了调整,但还是没有阻止老百姓乱砍滥伐的现象。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政策其目的是把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农民移居到山下进而摆脱贫困,却造成老百姓从未有过的乱砍滥伐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地区产业发展模式单一,没有矿产资源,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发展较好的只有苹果种植业,然而风险很大,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农业经济将受到重创;种植、养殖业给农民的实惠不大,提升空间窄,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收入仅依靠种、养殖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为主,收入不稳定;对农副产品深度开发滞后,缺乏科技含量较高的系列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合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存在一定难度,经济发展模式有待提高。
(二)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差。本地区因搬迁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森林覆盖面积退化严重,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森林面积中有85%处于退化状态,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占40%。耕地面积在增加,林区面积在减少,难以想象的是砍伐开荒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从根本上说,这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伦理观使然,加剧了经济、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矛盾。我们从生态文明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建立这个文明区域的践行者还是人,可见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然资源具有无限性,似乎可以任意掠夺,无需限制,也不需补偿”的观念滋生了本地区森林砍伐无人管的现象。例如森林面积减少。目前本乡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0.3%,低于全国13.4%的水平.加之对耕地、林地的过垦、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引起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地区生态上本身很脆弱,稳定性差,可以恢复原状的机会小。所以,要特别注重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是本地区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近几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较为迅速。1994-2012年,水土流失面积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大片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耕地锐减(耕地减少引发开荒)和生态恶化,降低农作物产量、生态和饮水安全,直接危及老百姓的生活处境。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森林覆盖面积受到严重破坏,为了加大对农作物的种植,老百姓采取了增加耕地面积,致使大面积的林区、植被良好的荒山被开垦,造成沿河流域土地的塌方塌陷。
(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新营盘乡属资源性缺水乡镇,至今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未彻底解决。二是大部分村落还未进行农网改造,电量不足、电费高。电力不足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地区经常性断电,老百姓生不离火成为生活模式,即使来电了也由于电费的高昂老百姓觉得烧火比用电煮饭划算。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把本县的电力资源私有化导致电价的调控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实本县的电资源及其丰富,主要都卖给了邻近的县,电价的不合理致使老百姓只好砍伐来满足生活必需。砍伐造成大面积森林的摧残涂炭,这在全国上下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当前值得另人深思。
三、如何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一)改变农业发展模式,保护森林资源
围绕资源优势和分布,把现代苹果种植业作为当地的龙头行业辐射到其他种植业促使其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是一些特殊生态区域,各民族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他们的生存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摧残其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和脱贫,由此可以引申出当地政府对走可持续发展思路的盲目性。只有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生态破坏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比如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老百姓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搞核桃、花椒、中草药等种植业,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林区生态资源。
(二)提高当地政府的执行力,加强老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有必要带动有关林业工作人员在各村委会、各个村落宣传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加大对乱砍滥伐的管制力度,严惩开荒者褒奖植树造林者;对老百姓生活用电和用煤给予适当的补贴,适当降低电价,通过政府的扶贫资金力求在农村普及一家一沼气的标准,确保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结束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他们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破坏现象呈日增趋势,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态文明观,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和保持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
\[2\]郭京福.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2).
\[3\]王乐宇.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管理自治权\[J\].广西民族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