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的艺术手法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wu9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齐物论》意在阐释庄子深奥精微的齐物思想,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结构方面,《齐物论》使用了首尾照应、段段回顾的艺术手法;作者擅长于用寓言故事去提醒哲学概念,从而使该哲学范畴具备文学的形象性;作者常常把叙事、抒情和议论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形成奇峰突起、神态各异的不同段落;同时,也写出了许多让后人叹赏不已的千古名句。
  关键词:《齐物论》 艺术手法 提醒法
  《齐物论》是《庄子》全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它意在阐释庄子深奥精微的齐物思想,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然而,这样一篇哲学宏文不仅没有与文学绝缘,反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齐物论》在艺术结构上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大笔起、以大笔收。宣颖曰:“所谓以大笔起,以大笔收,物论之在中间,不啻游丝蚊响之度碧落耳,付之不足齐,是高一层齐法。”文章开篇,庄子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言:“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徐晓曰:“篇首‘吾丧我’这三个字,亦包括一篇大指。……吾丧我,则一切从我起见者,无不一,一则齐矣。”何如漋曰:“篇首引子綦一段,见立言者,当丧我而任天籁自鸣,是一篇总冒。”“吾丧我”三字是《齐物论》的大旨,作者在开篇处先把大旨告诉读者,然后再展开具体论述。“吾丧我”中的“我”乃是世俗之我、日常之我、异化了的我。丧失了这样的“我”之后,剩下来的就是“吾”,“吾”乃齐物忘我,心与道冥。“吾丧我”之前,万物、物论,皆与我相对;“吾丧我”之后,万物、物论皆与吾交融为一。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讲述了庄周梦蝶的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与开篇的“吾丧我”遥相呼应,它告诉我们,人应该消解自己的偏执,体悟大道的物化。从本體论的角度看,庄子与蝴蝶是两种生命形态;从道通为一的角度看,这两种存在形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所谓物化乃是一种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物化之后的我,进入到了“吾丧我”的境界。作者从南郭子綦的静坐开始展开论述,结尾处回到了“吾丧我”的梦境。读懂了《齐物论》的首尾,也就读懂了《齐物论》的大旨。
  李光缙曰:“章首即言‘吾丧我’,篇中千翻万复,不离‘丧我’二字。”行文中时时回应“吾丧我”,是《齐物论》艺术结构的又一特征。《齐物论》的第一部分从“南郭子綦隐几而卧”到“此之谓葆光”,第二部分从“故昔者尧问于舜”到全文结束。第一部分是论文的主体,第二部分由五则寓言构成,是对主体部分的补充和展开。在这两个部分中,“吾丧我”的光亮一直没有消散,一线贯穿于始终。魏光绪曰:“物论之所以不齐者,皆缘人心构斗,汩其天真。故篇首先言槁木死灰、丧耦丧我而一归之于天籁,天籁即天均、天倪,未始有物之前,众论会归之极致也。”孙嘉淦曰:“汝若得稳天籁,能知天君,自然休乎天均,止于天府,和以天倪,与物偕化,而丧我矣。”后文中的天籁、天均、天府、天倪、照之于天、莫若以明等无不是对“吾丧我”的回应。
  第一部分中,在“吾丧我”之后,南郭子綦讲述了地籁的情形。地籁不齐,只有天籁才齐,天籁乃是道的化身。一个人只有“吾丧我”之后才能体会到天籁。“大知闲闲”至“吾独且奈何”一段,描绘社会现象和人之心态。描述人心的不齐,暗示成心下物论之不齐。“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一段是历代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真。生活在礼乐文明社会中的士人,彼此之间尔虞我诈,互相算计,精神高度紧张。庄子为他们迷失了真君真宰而悲哀。“一受其成形”一段哀叹悲剧的人生,生命充满痛苦与悲哀。在“夫言非吹也”至“故日莫若以明”一段中,庄子认为一切纷争的根源只在于“成心”。正是“成心”引起了固执、偏见和纷争。面对是非争执,庄子提出了“以明”的解决方法。庄子认为与其纠缠于是非偏见,不如用虚静之心去观照万物。是与非、彼与此、可与不可、然与不然、分与成、成与毁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通过万物的相对性和流变性,庄子提出“照之与天”的方法。儒墨各是其是,属于一偏之见。只有莫若以明、照之于天,超越偏执,以自然为宗,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在“以指喻指之非指”至“此之谓以明”一段中,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原理,总结是非争辩的本质。庄子主张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寓道于实际生活当中。在“今且有言于此”至“此之谓葆光”一段中,提出了《齐物论》的主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只有“吾丧我”之后才能与万物齐一。
  第二部分中,“昔者尧问于舜”一段,舜委婉地批评了尧,希望他从狭小的自我中解放出来,加强自己的德行,扩展自己的心胸。“啮缺问乎王倪”一段,意在说明事物没有什么共同的标准,立场不同,是非的标准就不同,所以应该混同是非。唯有至人才能摆脱偏见,进入精神自由之境。“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一段,庄子否定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圣人超乎世俗之外,观世间如同大梦。欲要齐物,必先忘我。“罔两问景”的寓言告诉我们,影子不能决定自己的行为,它的行止只能依赖物体的动静。
  李胜芳曰:“‘丧我’二字,是一篇血脉,却唤出在起首处,以后再不应,只闲闲点缀个‘天’字,如‘照之于天’‘天均’‘天府’‘天倪’,所谓天者,即非我之谓。以‘天’字照‘丧我’字,何等妙。”说“以后再不应”其实是不确切的,不仅与“天”相关的字词都在回应“丧我”,庄周梦蝶的寓言也与“丧我”遥相呼应。应该说“吾丧我”之旨贯穿于全文,天籁、天君、天均、天府、天倪皆是“吾丧我”的同义词,道通为一、莫若以明、照之于天都是“吾丧我”的另一种说法。
  二
  《齐物论》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擅长于用文学性描写去表现某些哲学概念。但作者并非对哲学概念直接进行文学描写,而是声东击西,采用“提醒法”去表现哲学概念。“提醒法”之“提醒”出自宣颖《南华经解》。宣颖曰:“写地籁忽而杂奏,忽而寂收,乃只是风作风济之故。……写天籁,更不须另说,止就地籁上提醒一笔,便陡地豁然。”故所谓“提醒法”是说庄子在说明重要的哲学概念时,通常并不采用逻辑的手法去展开论证,而是对一个寓言展开细致描绘,描绘寓言的用意其实在于提醒另外一个相关的哲学概念。通观《齐物论》,庄子用“提醒法”展示的不止是一两个哲学概念。   写“地籁”意在提醒“天籁”。庄子写“地籁”时采用了文学性描写手法。“子綦曰:‘……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析,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褊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突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一段关于“地籁”的描写可谓一篇风赋,赢得了后人无数次喝彩。顾如华曰:“形容地籁字面,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不陆离光怪,千古文人山水序记资粮。”林希逸曰:“《庄子》之文,如此一段,妙中之妙者。古言诗为有声画,为其能写难状之景也。未尝见画得声出来。自激者至咬者,八字八声。于、喁,又是其相和之声也。天地间无形无影之风,可问不可见之声,却就笔端写出,此所以为妙。”陆西星曰:“数句描写窍穴,意态如画”,“此一段写出风木形声,笔端如画,千古搞文,罕有如其妙者。”从听觉到视觉,庄子写出种种不同的风声。这一段对风吹万窍的描写淋漓尽致,但庄子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文学功力而去描写“地籁”,写“地籁”是为了衬托“天籁”。刘凤苞曰:“子游方问天籁,而子綦不答天籁,仍只就地籁之忽起忽止,提在空中盘旋摩荡,隐隐敲击天籁,却含蓄不露,神妙欲到秋毫巅矣!”由于庄子对“天籁”的说明惜墨如金,读完这一段,对于什么是“天籁”,很多读者并没有“陡地豁然”,反而感觉“天籁”抽象神秘,难以捉摸。林云铭《庄子因》曰:“呜呼,庄叟当日下笔落想时,原不许此辈轻易读得也,又何怪焉!”正是因为有这一层朦胧的面纱,使庄子哲学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写“朝三暮四”意在提醒“劳神明为一”。《齐物论》曰:“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说。”“狙公赋芋”或“朝三暮四”是一個常见的成语,在本文中指养猴老人玩弄手法欺骗猴子,虽然众猴并没有得到任何实际好处,却在被欺骗之后兴高采烈。庄子虽然主张万物齐一,这种齐一并不是“劳神明为一”,“劳神明为一”并非自然的产物。
  写影子之“有待”意在提醒“无待”。《齐物论》曰:“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虫付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庄子意在通过影子的“有待”去反衬“无待”,希望人们不要被物欲所控制。一个人在“吾丧我”之前是有待的,在丧我之后便进入了“无待”境界。
  写庄周梦蝶意在提醒“物化”,《齐物论》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释德清曰:“物化者,万物化而为一也。万物混化而为一,则了无人我是非之辩,则物论不齐而自齐也。”庄周梦蝶在后世诗文中反复出现,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最喜欢的意象之一。据有人检索,出现在后世诗词中的词语有:庄周梦蝶、庄周化蝶、蝶化庄生、蝴蝶梦、蝶梦、梦蝴蝶、梦蝶、化蝶、蝶化、化蝴蝶、蝴蝶庄周、庄周蝴蝶、蝶与周、蝶为周、周为蝶、漆园蝶、南华蝶、庄蝶、庄生蝶、庄叟蝶、枕蝶、蝶入枕、庄周梦、庄叟梦、庄梦、蘧蘧梦、梦蘧蘧、梦蘧、梦栩栩、栩栩蘧蘧、蘧蘧栩栩、蝶蘧蘧、庄生晓梦等。大家关注的重点都在梦蝶的故事,而庄子本意是用这个故事提醒抽象的哲学概念“物化”。津津乐道梦蝶的人数不胜数,真正懂得“物化”的人却屈指可数。
  对于某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庄子不愿直白地加以阐释,通常会通过文学性描写去委婉地提醒。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文学与哲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遗憾的是部分读者未必能弄懂庄子的真实思想。
  前人用森然严整、华瞻高奇、节节凌空、层层放活等词汇赞美《齐物论》的写作手法。例如,释德清曰:“文章波澜浩瀚,难窥涯际,若能看破主意,则始终一贯,森然严整,无一字剩语,此所谓文章变化之神鬼者也。”周寀曰:“华瞻高奇,议论复如万斛珠泉,随地涌出。”刘凤苞曰:“其用笔忽纵忽擒,忽起忽落,节节凌空,层层放活,能使不待齐、不必齐、不可齐、不能齐之意,如珠走盘,如水泻瓶,如砖抛地,乃为发挥尽致也。”《齐物论》三千多言,共分为十余段,段与段之间章法各异,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如同行舟三峡,各种神峰夹岸而出,神态各异,令人惊叹不已。以下让我们选择若干段落去赏析。
  《齐物论》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在现实社会,众人役役,迷失了自我。众人的纷争,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世俗百态,这一切纷争无不源自成心。陆西星日:“此下模写人心许多变态,与上风木形声同一意旨。先以大知小知起,亦自前篇‘小知不及大知’上透来。此老构思之精微,与文字之变化,自有天巧,非人可及。”刘凤苞曰:“‘大知闲闲’以下,拉杂纷来,势若飘风骤雨,特特与上段文法相配。”这一段紧接在“地籁”之后,可视为庄子眼中的一篇“人籁”。它与“地籁”一节文法相似,正好可以进行对比欣赏。“地籁”一段文字不仅是用来提醒“天籁”的,也是为了与“人籁”一段互相印证的。
  《齐物论》曰:“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不仅在《齐物论》中,即使是在整部《庄子》中,这一段读起来都让人心酸。宣颖曰:“叠叠为世人寄痛,以深见其可悲。直从明眼慈心,流出一副血泪也。不见其成功,妙!不知其所归,妙!……怪叹众生汶汶,反借自己为普天一哭。”人偶然来到这个世间之后,彼此缠斗,身不由己,难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庄子连续发出“不亦悲乎”“可不哀邪”“可不谓大哀乎”的感喟,一唱三叹,启人深思。在先秦文学中,我们很难找到类似这样包含哲学思考的生命悲歌。
其他文献
摘要: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乡愁有多重内涵,文中所怀念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祖国大陆,更是作者的少年记忆与经验,而更深层的意义上,则是对作为心灵家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又被作者视为抗御现代工业化浪潮冲击的精神家园。正是通过这种乡愁的抒写,余光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到了一条进入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性语境的美学路径。  关键词:乡愁 传统 现代性  余光中以“乡愁诗人
期刊
之彦侄鉴:  前得来信,得悉阖府安好,为慰!之俊、之咏两侄婚事即将举办,尤所欣慰!兹寄上国币贰拾万元,作为两侄添香之用,数目甚小,聊表微意而已。近清发胃疾甫愈,不能多写,即问近好!  自清、竹隐手启,廿日。  朱自清致朱之彦信一通,《朱自清全集》书信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未收。信为赵胥藏,影件收入赵胥编《朴庐藏珍》。原件曾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2016年9月
期刊
上次应《名作欣赏》之约访谈刘慈欣是在2015年,他获得雨果奖之后。五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搭载科技的快车后,呈现加速度趋势,五年中发生的变化超过以往的十年,给人今非昔比,甚至天翻地覆之感。随着科技氛围的增加,刘慈欣的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去年《流浪地球》热映之后。那时就想做一次访谈,但在电影上映期间他不能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所以没能实现。今年因为有些话题要交流,疫情缓和的四月中旬和朋友一起去了阳泉
期刊
摘要:访谈录,亦是一种对话形式。所谓对话,并非简单的口头之交,而是以“灵魂在场”的方式完成一次平等而共情式的思想交流。王红旗的新著《灵魂在场》便是以这样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处理了多种诸如作家与学者、男性与女性、东方与西方、故乡与海外等二元对立的命题。它的出版问世,不仅对对话式批评的复兴提供了最专业化的模范,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华文女性作家与文本研究的资料汇编,蕴含着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期刊
摘要:《南霁云睢阳庙碑》是柳宗元传记类文章中的代表作。文章以骈体的形式,叙述了忠臣义士南霁云牺牲前后的故事,是一篇骈体叙事的典范之作。文章叙事细密,简要精致,用典贴切,语言精美,充分体现了骈文的文体特征。本文的写作,是柳宗元贬谪初期写作的创意,也是写作此文政治背景的需要。  关键词:柳宗元 《南霁云睢阳庙碑》 骈文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大家,其古文创作影响深远,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古文的成
期刊
《处女地》是屠格涅夫(1818—1883)于1877年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我国有广泛影响的《俄国文学史》(布罗茨基主编,蒋路等译,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中说:“这部小说的失败使屠格涅夫感到很难过。”我国普遍接受了该书中《处女地》是失败之作的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漱泉等主编的《俄国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说:“作者错误地否定暴力革命,继续宣扬渐进论。”在我国自己编写的专著中
期刊
无风的午后,还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一切都像静止了的画面,几乎没有一点声音可以传到画外来。一群洁白的鸭子,三三两两,或理羽,或相戏,更多的似曾睡去,懒懒散散,在有意无意间,弥漫着秋的气息。草自然是金黄色的,而在金黄色的世界中,一切的存在,无不流露出一份温情来。如果说明快、清丽是散淡、迷蒙的另一面,那么一种不持态度的表述便属于两者间的游离与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游离和不确定性,能给予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期刊
编者按:2019年10月10日,诺贝尔奖官方宣布: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奖理由如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  彼得·汉德克:“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诗人、小说家育邦与邵风华
期刊
摘要:元好问在冠氏县生活三年多时间,与李天翼、赵天锡等人交往,得到他们的照拂,先后游历济南、泰山等地,写下一系列纪游和写景抒怀的作品,尤以济南之行所作既多又好。定居冠氏期间,与赵天锡感情深厚,应邀为赵氏撰写独特的《紫微观记》。前辈诗人冯璧抱病来访,又让元好问感慨良多。  关键词:元好问 冠氏县 赵天锡 济南  蒙古太宗七年(1235)三月,元好问自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太宗十年(1238)八
期刊
北宋时期的著名画论家郭若虚,撰写画论名著《图画见闻志》,其宗旨是继唐代张彦远之后再续画史。是书上接《历代名画记》所记最末年代会昌元年(846),历经五代,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近230年的绘事,载284位画家小传并加以评论。全书分为六卷,分别为:卷一,叙论;卷二,纪艺上;卷三,纪艺中;卷四,纪艺下;卷五,故事拾遗;卷六;近事。卷一的“叙论”中,又列如下专题:一、叙诸家文字;二、叙国朝求访;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