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编排意图,让识字教学丰富多彩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cstart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难点。统编本教材特别重视识字教学,在编排上体现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识字方法多样,识字文化内涵丰富。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多元识字为识字方法路径,注重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传统文化的渗透等,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依托教材,在识字中尝试积累运用
  统编本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语言的发展,鼓励学生从小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从发展学生的语言出发,让学生在认识汉字中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借助课文积累语言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一文中主要有“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几个短语,这几个短语把一年四季的特点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识字教学中,在学生认识汉字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善于采用多種方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教学“夏雨落”这个短语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向学生播放夏季下雨的视频资料,以使学生对“落”这个动词有真正的感受与体会。在教学“秋霜降”这个短语的时候,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以及其他的节气名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霜”是怎样形成的,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教学“冬雪飘”的“飘”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飘飘悠悠的动作。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学生学习的兴趣定然会非常浓厚。
  2.仿照课文丰富语言
  以《春夏秋冬》一文为例,在学生对课文中“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这种短语形式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出示类似的练习:
  让学生进行连线训练,以促进学生对这种短语组成形式的了解,深化学生对动词的认识。这样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学生运用语言奠定了基础。
  3.拓展课文运用语言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本,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在《春夏秋冬》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积累了语言,运用了语言,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表达。如描写春天的百花开、冰雪融,夏天的荷花开、知了叫,秋天的菊花黄、天气凉,冬天的北风吹、水结冰等,这样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二、依托教材,在识字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统编本中的识字内容好多是由成语、谚语、歇后语、传统蒙学等内容组成,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好素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教材出发,适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1.借助插图识字,感受传统文化
  以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一课为例,“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个词语主要是以扇形画的形式展现的。在教学生认识这些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文插图,并告诉学生扇形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汉字,这样集汉字学习与图画意境于一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年四季特点进行更好的了解与认识。再如,《猜字谜》一文中的插图是元宵节的画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插图来向学生介绍元宵节的习俗,再引出课题让学生进行猜灯谜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喜爱的字谜或者创编一些字谜进行猜一猜的活动。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彰显了识字的魅力。
  2.借助故事识字,体会传统文化
  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姓氏歌》是根据蒙学读物《百家姓》改编的,主要以一问一答的语言形式组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姓氏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百家姓》,并向学生介绍《百家姓》这本书中记录了504个姓氏,百家姓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想知道‘王’子后面还有哪些姓氏吗?为什么‘赵’姓会排在第一位?”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依托教材,在识字中发现构字规律
  仔细研读统编本教材就会发现,一年级下册教材中选用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这些韵文结构简单,言辞优美,节奏明快,特别适合学生朗读、背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发现汉字构字规律入手,引导学生识字,提升学生的识字水平。
  1.辨析异同,主动发现构字规律
  以《小青蛙》一课为例,这是一首字族文儿歌,课文中的生字“清、情、请、晴,睛”都是“青”字家族的成员。这些生字都是形声字,“青”字表示声旁,部首部分表示形旁,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这些生字之间的规律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这些生字的特点,再读一读这些生字,并想一想这些生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他们发现了这些生字字形相近、读音中只是声调不同的特点。在学生对形声字特点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想“青”字还可以加上哪些形旁,可以组成哪些形声字。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还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2.搭建平台,运用构字规律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仅仅止步于学生对形声字规律的认识,而不注重运用,那么学生的识字就仍然停留在浅层状态。教师还应创设条件,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处。以《小青蛙》一课为例,在学生掌握形声字的特点规律以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瞧,青字家族又来了一些新成员,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蜻、精、婧)让学生猜猜它们应该读什么音。这样教学,从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到猜字活动,有助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提升。
  四、依托教材,在识字中培养审美情趣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字形特点,融入字理知识,激发学生想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到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字理识字中激发想象
  如在《春夏秋冬》一文中“雪”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把最早的“雪”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从图片中看最早的“雪”字就像是从天上纷纷扬扬落下来的雪花。到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雪”字的组成就分成了三部分,上面变成了雨字头,中间是两片雪花的样子,下面则是像手一样合抱着去接天空飘落下来的雪花,到了现在,“雪”字就变成了如今的样子。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雪”字音、形、义的关系。
  2.在创编歌谣识字中丰富想象
  字理识字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汉字的演变历程,让学生对汉字的本义有一定了解,而且这些字理背后大都蕴含着一个个丰富的小故事。教师要鼓励学生乐学乐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如在《猜字谜》一课的教学中,“喜”字的上半部分是一面放在鼓座上的鼓,下半部分是一张嘴巴开心地笑着,可见,“喜”字在古代就代表着欢笑的意思。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创编儿歌“打起鼓来开口笑,欢欢喜喜庆元宵”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喜”字的理解与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你见到过哪些喜庆的事情是需要擂鼓庆祝的呢?这时候,许多学生就会想到结婚庆贺、开业庆贺、节日庆贺等许多欢庆的场面。这样教学,识字与趣味并重,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识字的魅力,也为学生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色。
  统编本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理念新颖,内容丰富,采取了多元识字的编排方式,让学生乐学乐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教材,抓住识字的方法特点,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以真正发挥出教材的教学价值,让学生的识字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反复”是童话故事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词语的重叠、句式的反复和段式的重复。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从“反复”这一语言特质出发进行教学,可以让童话教学更加精彩。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紧扣“反复”,读出趣味性  童话故事中有许多反复的语言,趣味性较强,是让学生亲近童话、走进童话的有效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对文本中反复语言的朗读指导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选文】  《小学生群文读本》(蒋军晶著)三年级  【主题的选择】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歌的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跡;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来增强艺术效果。本案例以“体会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教学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和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小学三年级刚刚开始学习作文,既是低年级说话写话基础上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习作篇章训练的储备,因而中年级习作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对学好习作尤为重要。如何让中年级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纳习作,写好作文呢?下面我就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统编本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比重,从古风、民歌到律诗、绝句,从先秦散文到明清小说,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如何优化古诗文教学,实现统编本教材的编撰目的,已经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该原汁原味、返璞歸真。  一、在形式上要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探索和实践,在补充和延伸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课标在“教学建议”一栏中提出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开始也相应地编写了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从而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深深感受到不期而遇的深度学习带来的魅力。  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题目和作者,问:“你们从古诗的题
【设计理念】  《守株待兔》(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是一篇文言文,统编本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定位是“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学生是熟悉的,用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就会感到好奇,阅读小古文的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本设计凸显一个“趣”字,通过“猜字激趣”“趣读古文”“趣解悟理”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小古文学习之趣,进而爱上小古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
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门既要常“挂”嘴上,又要常“落”笔上的语言艺术课程。叶圣陶说:“文学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阅读。”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该具有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也就是细读,根据文本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选择读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两种读法都是教学中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时
如何让入学之初的学生既有学习古诗的热情,又能达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创设故事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在恰当的时机触发学生的想象,丰富他们学习古诗的体验。同时,还要注重利用古诗语境,采取多种方式教学生字新词。笔者将结合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池》的教学,具体阐述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巧创故事情境——“带入”激活思维  《小池》编排在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在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健全。统编本教材一二年级选入了多篇童话,让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中呈现了七篇中外优秀童话故事,并在语文要素上进行了梯度式设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如何落实要求,真正让学生喜欢童话,会写童话,笔者觉得需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