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踯躅中寻找光亮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版印刷,是扬州的骄傲。因为它是这个城市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里的双博馆藏着几十万片古老的雕版版片,尤其因为这里还生存着一群能在木头上刻得风生水起的老艺人。
   旧时光:静静的雕刻
   据资料记载,扬州的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历来是刻印历书风气最盛的地区之一。唐代中期扬州一带刊刻历书、图籍就已盛行。两宋时期,扬州是淮南路的治所,江淮大镇,交通枢纽,人文荟萃,刻书业也随之兴盛。所刻的书,数量多,质量高,字体优美,纸墨精良,校勘严谨不苟,版式疏朗悦目,达到了前所未有、后世楷模的成熟境地。沈括的不朽名著《梦溪笔谈》的最早刻本,就是在扬州雕刻的。到了清代,扬州刻业空前繁盛。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扬州奉旨刻《全唐诗》,十分精美。《儒林外史》最早的刻本也是扬州刻出来的。光绪时,江宁、苏州、扬州、杭州、武昌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扬州艺人在完成这部历史著作中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调到北京大内武英殿的刻书艺人也以扬州人为最多。
   此外,扬州还刊刻经书,在国内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后在“广陵古籍刻印社”的整理和保存下大量的古籍版片得以修复使用,同时又雕刻了大量的新版片。《楚辞集注》《西厢记》《杜诗言志》等的刊印,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广陵古籍刻印社生产的线装古籍还曾被选做“国书”赠予外国领导人。
   老艺人:沉重的责任
   82岁的王澄老先生写了一本《扬州刻书考》,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扬州广陵刻印社初创时期的主要参与者,他见证了扬州雕版一个短暂岁月的辉煌,在这本书中,他把属于扬州的雕版历史尽可能全面地考证下来。他说,解放后扬州雕版地位日益突出,是因为唯有这里还有一批雕版老艺人。
   说起草创那几年,王老很激动。雕版一走进他的人生,就成了一辈子的事业。他说,“广陵刻印社一开始建在高旻寺里,我们最多的时候有60多间房,用来保管版片和开展雕版印刷生产,头一排12间,我在第一间,然后是编辑间,修补版,雕版间,印刷,排书整理,装订,几十道工序,一间间过去,很有气势,最多时工匠有60多人。来自本地杭集镇的工匠最多,因为当时那里被称为‘扬帮’,个个都是代代相传的好手艺人。刻印社刚成立,来自南京苏州杭州的老书版就源源不断地运来,最终收集了20多万片的版片,我们日产万页,年产六七万册,刻印了很多书籍。”
   越是见过扬州雕版辉煌时刻的老人,越对雕版的未来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书香气:遥远的蔓延
   无奈或者困惑,担忧以及梦想,每一代人对雕版印刷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其实,雕版和所有的非遗项目一样,摇摇晃晃的那根命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历史的发展中,旧的技艺总是要被新的技术所覆盖,雕版承载的记忆和传播的功能一定也会被现在的高科技所取代,但我们不必伤感,如今越来越被机器操纵的流水线时代,很多人像年轻一代雕版艺术家一样,正逐渐想念甚或回头寻找丢失的简单,我们偶尔可以抛弃汽车踏起自行车,抛弃电脑拿起纸笔,抛弃城市走进田园……相信雕版印刷的“书香气”和我们的传统经典,一定能找到一个继续存在的地方。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中国书法,只是白纸黑字,然这一黑一白间,书写着天地间万物的情怀。何以见得?那只能叹问书法何以为艺术?何以能感染人?何以映照书者的内心?何以展现书者的气度?何以透视书者的境界?一个字,何以称为书?一字便见真性情,你提笔,蘸墨,书写,便知其意!因为笔执手中,“法”蕴心底,手中之笔依从心中之法而行,从起笔,行笔到收笔,那一提一按间,一牵一连处,都突显出有顿挫翻扭,转折收束,真的是“下笔有由”决不“任笔为
期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嵘《诗品》)然而必须有足以动人的意境,从字里行间发现或捕捉到某种更深远的含义,获得某种美感或震撼。   咫尺应须论万里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里,借用杜甫的诗句“咫尺应须论万里”,作为短诗的最高艺术标准之一,是很有见地的。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简言之,就是要用有限的画面表现出更大的空间。   那么,这种效果又是怎
期刊
谁算有福的人呢?很难回答。从前禅家教人反复念一句话:“如何是多福?——丛竹!”反复地念,反复地参究,从这似通非通的句子里闷迷求悟,念上好几年,竹报平安,平安就是福吧?未必是。竹子丛生而不相妨,象征团结和谐就是福吧?也未必是。禅家以这句话来“参话头”,可见若是参透了如何是多福,也就悟了道。   且看中国哲人替“有福”下的定义吧:   “有福是看山。”说到“看山”,许多人冲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时分,但凡炎黄子孙,不辞辛劳,行色匆匆,回乡祭祖。清明,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日子,是寻根问祖缅怀亲人的重要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今年的清明节已经过去,但是,清明前发生的一幕幕暖人心怀的事件,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和记忆并没有“过去”。  慎终追远  今年,习总书记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
期刊
孔门三千弟子中,被后世敬尊为贤士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贤哉,回也。由也果、求也艺、赐也达。”意思是说,在这些优秀弟子中,最为贤德的当推颜回,而遇事果断的当属子路,冉求这个人多才多艺,子贡的长处是通达。   通达者,通情达理,四通八达,畅行无阻,无所不至也。凡事,不做便罢,做便成功也。是成大事,有大为之谓也。   这是孔子在评价自己的学生时,唯一
期刊
一样踏在土地上行走,可当我踏上松江区小昆山镇的汤村庙古文化遗址上的那种感觉却大不相同,那一双脚似乎是踩在了历史文化的脊背上,有一种特有的沉重感、苍凉感。那古遗址宁静而又低调地躺在这块土地上,我一脚踏上去,就仿佛惊醒了曾经在小昆山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耕之人,他们或是悲情忧伤,或是大喜大悲,或是大起大落,像那一幕幕话剧一样,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很久很久的从前……   发掘:远古的秘密  
期刊
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开展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近期正式启动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集中申报评审工作。日前,全国各地申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经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研究并通过文化部批准,古籍版片和版片收藏单位分别被纳入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范围,这成为此次申报评审中新增的一大亮
期刊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聃,楚国人。传说很多,反而真相不明,寿年大概很高,总是百岁以上,有说是超过两百岁的。  为何我相信他特别高龄呢?是从他的哲理判断的。中国哲学。我定名为“老年哲学”(西方哲学可以定名为“壮年哲学”)。其中,李耳的思想最透彻、孤寂、凄凉,完全绝望。  孤独的叛逆者  他看破两大秘密:一是天,就是宇宙;二是人,就是生命。天,宇宙,是不仁。人,生命,是刍狗。这是李耳观察到最后,咬咬牙
期刊
孔子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是一个“迂腐的老头”。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恰恰相反,孔子是一个乐天知命、通权达变、与时偕行的智者。诚然,孔子一生历尽磨难,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但这种“坚定”决不是刻板、拘泥和迂腐。  与孔子同时代,鲁国有一个叫尾生高的人,以守信、热心著称,他守道义但不知变通,结果送了命。传说他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有按时来,尾生高一直在约会处等候。后来,河水暴涨,尾
期刊
《道德经》是一部惊世名著,短短的五千余字却包容了世间万物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在历史长河中,它对西方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除《圣经》外就是《道德经》。老子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是老子的骄傲,也是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国哲学史的骄傲。  《道德经》全文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从治国、处世、做人三个方面展开精辟论述,通篇贯穿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