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在急性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康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j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在急性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我院进行急性脑出血治疗的8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程序化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出院后1年内的脑出血再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明显要高,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在出院后1年内再次出现脑出血的概率明显要低。 结论:在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程序化护理是一种可以广泛推广的护理方式。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急性脑出血;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在临床上,急性脑出血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发病快、急且突然,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失语、偏瘫、昏迷等,发病原因为非外伤的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而造成脑部大量出血,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治愈难度比较高,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的伤害比较大,且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极易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临床护理非常重要。程序化护理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概念,其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科學护理,目前,其已在其他疾病临床护理中投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护理效果。本文以我院进行急性脑出血治疗的8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程序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急性脑出血治疗的8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3例。其中,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22例,平均年龄为(52.18±10.93)岁;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平均年龄为(52.31±10.4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急性脑出血,且详细了解该研究内容并自愿参加。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病情的发展、处理并发症、指导用药等。
  实验组采用程序化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1)根据患者的病情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氧气供给和呼吸正常,当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和处理。(2)在给药过程中,要详细了解患者要用到的每一种药物,了解药物之间以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药物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对患者进行用药后观察。当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控制好滴注的速度以及用药的顺序。(3)对患者进行亚低温护理,一般采用冰帽进行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保证患者的体温在35℃-36℃,当患者的病情稳定后,终止亚低温护理,让患者自行恢复正常体温。(4)手术结束后,做好患者的伤口护理,避免发生感染,因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进行身体的清洗、翻身等,同时要保证病房的干净舒适。(5)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及蔬菜等,若患者出现便秘,可采用开塞露。(6)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脑出血的医学知识,引导其发泄出负面情绪,提高其治疗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7)当患者的病情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包括语言、肢体、面部等训练。
  1.3 研究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出院后1年内的脑出血再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统计的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来表示,并用x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表1为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明显要高(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脑出血的发病急且重,同时由于需要手术,一般住院的时间都比较长,在此过程中,临床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患者经过程序化护理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明显降低,且在出院后的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可见,与常规护理相比,程序化护理更能够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并提高了护理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在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程序化护理是一种可以广泛推广的护理方式。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对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探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将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儿当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之后对其常规资料进行了分析汇总整理并将其分成了实验及对照两组,两组人数一致。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儿采用的是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最后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对比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打鼾患者采用打鼾术后采用护理干预后对疼痛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接受的打鼾术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并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分析效果。结果: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明显(P<0.05);疼痛程度方面:观察组各等级患者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打鼾术患者在采用护理干预后,能够较好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治我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出生的100例新生儿为观察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观察组采用新生儿优质护理管理,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6.0%更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20.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护理
期刊
【摘要】目的:于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中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2018年10月到2020年6月消毒供应中心的1000份器械做分组(随机数表法)研究,分为甲组同乙组,两组均500份。其中,甲组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而乙组不实施,对两组的服务质量、供应参数、临床事件发生情况、消毒合格、包裝合格进行比较。结果:甲组安全性评分、物品质量评分、总服务质量评分均大于乙组(P<0.05);甲组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520例眼科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各2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32.47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对压缩性骨折患者护理效果。方法:选2019年7月~2020年7月12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积分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路径护理可显著提高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微信二维码在小儿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借助移动网络和微信平台,建立属于科室自己微信二维码,搭建微信平台,由我们护理人员自己拍摄和录制短视频,让患儿家属扫微信二维码,进入平台,观看短视频和了解相关知识。结果:微信二维码的运用提高了医患的满意度,使工作流程更加顺利,方便护士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效能,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好评。结论:小儿骨科微信二维码的建立打破传统工作模式,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了延续性精准护理措施对糖尿病口腔种植患者恢复过程中的知信行所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过程中,将我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口腔种植患者当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之后研究人员对其常规资料进行了分析汇总整理,并将其分成了实验及对照两组,两组人数相同。患者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接受了常规护理措施,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延续性精准护理措施。最后对两组患者的“知-信-行”评分和口腔健康状况评分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使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3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9月,需要选取70例泌尿外科患者,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符合本次研究标准。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对照组(n=35例)泌尿外科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n=35例)泌尿外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式,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同期手术术后监护室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方法:本文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法,样本数据为我院近1年(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录的42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瓣膜置换术+冠状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方案,总结患者术后监护室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结果:42例患者在落实术后监护室护理措施后,均痊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满意医院带来的护理服务。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