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益项目设计的故事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读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的公益项目报道时,你有没有注意过照片上孩子的眼神?如果你注意过,就经常会发现他们有一种奇怪的漠然的表情,而不是大众通常所期待的开心、感激或者好奇。每次见到这种漠然,我都非常心疼。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当大人们品头论足地说你妈妈去哪里工作了,你想不想她,你有什么愿望时,我当然知道他们期待我说什么,但我往往选择假装听不懂,自己“关灯”。当时,大人们往往不能理解我心里的愤怒。
  浸泡
  人们喜欢说要换位思考,但其实要做到换位又何尝容易。尤其是当你是一个成年人,一心要办一件好事的时候,其实很难避免从“我想”捐书,“我想”教孩子英语,“我想”把梦想带给孩子开始,发起一个项目。
  所以我想说的关于“项目设计”的第一个事叫“浸泡”。“浸”就是需要把自己完全投入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泡”就是要花不少时间。
  我看过一本书叫《中国女工》,是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潘毅在珠三角的工厂里与“打工妹”共同吃住工作了七八个月才写成的,后来这项工作获得了被誉为“社会学界奥斯卡奖”的米尔斯(C. Wright Mills)奖。记得其中有一个情节是潘教授与女工们进了一家冷饮店,立刻感觉到了排斥的目光和揶揄,致使她们后来非常生气地离开了。如果不是女工中的一员,而是作为一个教授在旁边观察,潘教授可能并不会觉得这些行为中存在歧视,反而只会觉得女工“敏感”。
  而我自己也有过相似的体会。我曾经作为“流动儿童”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好几年。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城市非常小,也非常简单。当我前年与朋友一起故地重游的时候,他总问我这是哪里?那条路能通向哪里?我竟然完全不知道。很多大门都是打开的,路上并没有路障,但我为什么从来没有“想”去看一下,问一句?当一个人的境况比较窘迫,没有安全感,承担不了风险的时候,就会在头脑里给自己设限,就会对周围人的反应特别敏感。常常会想如果突然有人过来问你收门票怎么办?如果因为语言不通找不到家怎么办?如果不小心违反了规定要罚款怎么办?……这往往是旁人很难理解的。所以,要理解所服务的对象,唯有“浸泡”。在不同的环境“浸泡”得多了,就像学会了两种外语以后比较容易掌握第三种外语一样,同理心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容易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去了解别人。
  请教
  但如果我们自己去“生泡”,可能很快能找到情境感,但也未必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以常常要走很多弯路。因此我想说的第二个事叫“请教”。师傅领进门的时候,往往是要跨一个门槛,门槛内外其实有天地之别。
  我的第一次志愿者经历是引导盲人通过“触摸展”去触摸雕塑艺术品,感受艺术。一个做了十几年助盲工作的老师给我们上了半个小时课,让我受益终身。他说你永远也不要去搀扶盲人,而是应该在他身边告诉他,如果你需要,我在这儿,你如何能够找到我的手。另一位朋友在教育NGO做了很多年,尝试了很多教育方法后却突然辞职,在一个“流动人口”社区开了一间图书馆。每天啥也不做,就是开门,擦桌子,等孩子来。孩子们刚开始就是闹啊,跑啊,她也不会主动去引导他们看书。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很皮的男孩拿了一本书让这个朋友念,并且要求她反复念了十几遍。这成了这个男孩爱上读书的开始。这些经验是无价的。请教这些有经验的人,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向有效。
  共同设计
  我想说的第三个事是“共同设计”(Co-design)。就是要在早期引入相关方一起讨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由所谓的项目人员设计好一个项目,再去找人执行。这个概念在互联网公司、商业设计公司都非常流行。他们常常和用户一起设计产品,很快做出原型,再让用户反馈,持续改进。我认为在公益项目中更需要这样做。
  一个支持流动儿童学校的项目案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项目设计者没有把目光放在学校内,而是把教育主管部门、周边民警、学校周边菜市场的管理人员、学生父母的代表都请来,与校长、老师代表一起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上学率。讨论从“孩子不上学有什么问题?孩子为什么不上学?怎么改变?”这些问题开始,几次集中讨论下来,大家竟都达成了共识:孩子去上学对于在场所有人都是好事儿。然后奇迹发生了:学校周边菜市场的管理人员为了防止孩子不上学后在市场追跑打闹,随便拿东西,在开家长会的日子竟然主动提早关市,督促家长去开会,让这些本来害怕得罪管理人员的家长终于有了去配合学校工作的机会,一个良性的循环就这样开始了。我想这就是“共同设计”的好处,它可以集思广益,参考不同视角找出最佳方案;可以让利益相关方目标达成一致;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执行;还可以从根本上促进项目效果的可持续性。
  评估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项目评估,最好从设计一开始就要考虑到。一个项目如何才算成功?如果等所有事都做完了,再花一笔钱找个团队来评估,那通常只能是劳民伤财。所以我们设计一个项目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两层:愿景和可衡量指标。
  愿景就是一幅理想的图画,越具体越生动越好;而可衡量指标是主要的几个点,可以勾勒这幅图景。比如流动儿童上学的项目,我们的愿景可能是走入一所干净整齐的校园,教室里坐满了认真听课的孩子们;课间大家都在操场上玩耍;学校周围的街上、市场里没有学龄的孩子在闲逛、追跑、帮父母收钱。可衡量的指标就是界定这幅图景的几个关键方面:孩子上学出勤率是否从60%上升到了95%?一个以前空着一半的教室,是否坐满了学生?充斥着昏昏欲睡的学生的课堂,是否有了活力?一个经常逃学的孩子,是否因为爱上学了,在学习成绩和性格上都有了良好的转变?
  当我们把愿景和可衡量的指标想清楚了,项目设计时就会避免做很多不必要,甚至是起反效果的事情。回到开头说的“关心留守儿童”的例子,如果我们的愿景是让孩子脸上绽放无忧无虑的笑容,大概就不会当着她的面让她奶奶不停地抱怨她妈妈,不会觉得送给她一个书包有多重要,也不会在看见她的空白表情时仍觉得一切正常,无动于衷吧。
  做公益项目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多种矛盾之中。这常常充满了痛苦,但也让我们更容易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挑战自己的各种惯性思维。我想这大概就是做公益的魅力所在吧。而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功?我相信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其他文献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提到,中国妇女贫困状况显著改善,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女性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20.3%下降到2010年的9.8%。另外,中国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平等状况明显改善,调查显示,夫妻共同决策家庭事务成为趋势,70%以上的妇女参与家庭重大事务决策,男女共同分担家务的观念得到更多认同,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由10年前的
期刊
5年前,一群媒体人、公益人、学者聚集在中山大学南草坪餐厅外,热议如何通过跨界联合的力量推动中国民间公益的发展。当年底,由南方都市报举办首届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很快成为了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关注公民行动的民间奖项。  中山大学教授朱健刚是当时的主要设计者,五年过去了,在他看来,一个关注民间公益和个体公民的公益奖项能够活下来,并且取得不错的口碑,已经是个奇迹。更为难得的是,这个奖项坚持不卖奖,朱健刚甚至建
期刊
过去几年的职业公益人角色,我基本是在蒙眼摸索前进,或许是竞争对手不够强,或者是真的很努力,结果看来,似乎爬得很快。但我一直很想解开那块眼布,机缘巧合,最近与为创业企业提供支持的摩西团伙伴一起,贴身接触了几家企业,摩西团帮助创业者将创业盲区显性化,完成以价值为核心的战略与商业模式设计,打通从产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价值闭环。过程中,免不了往公益套用,发现很多在商业领域已成常识和规律的理论,在公益领域还未
期刊
对于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而言,树立品牌非常重要。  25年前,希望工程在项目设计时,我就提出要有六个要素:1、群体需求;2、社会关注;3、政府支持;4、符合宗旨;5、国际接轨;6、树立品牌。当时就提出了“树立品牌”,现在看来,关于项目设计的这六条,对于今天也依然实用。  我还把公益机构的品牌建设归纳为“三部曲”:第一步,先做项目,做出项目品牌,这一点在希望工程特别明显,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只知道项目,不
期刊
中国、美国都曾做过调查,每天每人大概需要喝两升水。因为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升水也就成了计算一个人健康风险的依据。国家新的饮用水标准是106项指标,此指标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化学性危害,第二类是微生物学危害,第三类是放射性危害,第四类是感官性危害。总而言之,潜伏在饮用水中的“隐形杀手”有很多,它们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由此,我们需要明白城市饮用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水质问题
期刊
在中国人民大学对面的茶室见到杨庆祥,他显得比实际年纪要年轻一点。新书《80后,怎么办?》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一代人做文化社会学考察,对杨庆祥来说是超出专业领域的工作。《80后,怎么办?》的主体文章写于2011-2012年。2013年《天涯》第6期发表了它的删节版,题目改为《希望我们可以找到那条路》。由于受到北岛、李陀的赞赏,文章旋即又以原标题在《今天》2013年秋季号上全文刊出。这次发表
期刊
全球最大电子消费品展之一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本月在德国柏林举行,记者凯蒂·柯林斯在采访期间架不住“生物黑客”汉内斯·舍布拉德和叶夫根尼·切列示涅夫的“诱惑”,在体内植入了微芯片,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能够人机互联的半机器人(cyborg),本文就是他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变身故事。  临时起意的“变身”计划  一年一度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通常都有一套很公式化的体验:肯定会有新
期刊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2011年,是《凤凰周刊》的资深调查记者邓飞发起现在广为人知的“免费午餐”项目的第一年。他后来说,正是在这一年,有两个人对他推动“免费午餐”产生过很大影响,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一个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会长何道峰先生,一个是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师曾志女士。  邓飞从一开始就致力发动更多的人参与,500名记者成为了发起人,而这理论依据是何道峰会长告诉邓飞,公益本质上就是社会运动
期刊
随着艺人徐静蕾、叶璇等公开表示接受了“冻卵”手术,“冻卵”越来越受关注。虽然我国相关法规不允许单身女性冷冻卵子,已婚女性想要“冻卵”也有严格限制,但近年随着都市女性婚育观念转变,趁年轻冷冻健康卵子的需求不断增加。  你真的了解“冻卵”吗?如果政策许可,你会考虑“冻卵”吗?你是否支持放开对“冻卵”的政策限制?针对广州育龄女性进行了街头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性对这一高冷的技术知之不多,但她们最关注冷
期刊
在丹麦,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出现:越来越多女性成为“新式单身妈妈”——主动选择使用捐赠的精子生育后代,而不是徒劳地寻找或等待所谓的“真命天子”。每10个“捐赠宝宝”中就有1个是“新单妈”所生,而这些女性的选择得到了充分的社会肯定和支持。  “‘每个人都有爸爸,’我儿子的朋友有一天这么跟他说。‘不,我就没有。’我儿子回答。”45岁的安娜·帕特丽夏·莱斯多芙说。她是哥本哈根一位律师。“他现在7岁,但从两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