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南北战争使美国南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植园奴隶主经历了痛苦的转变,以应对社会的巨变。勇敢坚强的郝思嘉就较好地经受了历史洪流的考验,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最终成功地转变为资本家。《飘》中郝思嘉及其经历所印证的“适者生存”观点,对我们如何应付当今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南北战争 郝思嘉 适者生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不朽之作。作品不仅仅向广大读者展现了美国内战时期南方种植园经济社会的巨大生活画卷,而且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典型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郝思嘉,在社会大动荡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顽强的生活能力、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所爱的人做出牺牲的善良等,深深地感动了几代读者。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描述战争前后郝思嘉的生活、爱情的变化,简析社会对郝思嘉的生活、爱情等方面的影响,展开对适者生存原理的阐述。
  一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斗争法则
  优胜劣汰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达尔文认为生物学规律影响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有机体在资源有限这一情形下的数量增长都将导致生存竞争。达尔文认为:
  “如果这样的变异确能发生,那么较其他个体更为优越的个体具有最好的机会以生存和繁育后代,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确定,任何有害的变异,即使程度极轻微,也会严重地遭到毁灭。我把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和变异的保存,以及那些有害变异的毁灭,叫作‘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界一样也存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斗争法则。人类是生物世界之一种,生存竞争同样也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互相作用,互相适应的过程。个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当社会变化时,个人应该及时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
  二 战前郝思嘉的生活以及社会对其影响
  郝思嘉生活在19世纪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一个富裕的庄园主家庭。她的父亲是爱尔兰人,性格开朗、热情,不喜欢被规则所束缚,但渴望了解其他社会和文化。她的母亲则是优雅端庄的法兰西贵族,高贵、典雅、娇柔。他们一个有着豪爽仗义的爱尔兰农民精明朴实的血统,一个有着极富教养的法国海滨贵族血统,而郝思嘉就是这两种血统的交汇。
  当时的美国南方是一个开化较晚的地区,那里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孕育了一代具有极为浓厚的“南方”情结的人们。人们受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遵循传统的观念,男人主宰着整个社会,女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顺从男人,都要使他们感到满足、自尊心不受到威胁。
  在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下,郝思嘉虽尽显淑女的优美仪态,但骨子里却轻浮、任性、虚荣,又生气勃勃。虽然作为拥有众多黑人奴隶的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拥有着财富和地位,但郝思嘉却不喜欢读书。对于阿希礼及媚兰所谈及的音乐、诗歌、书本知识一概不感兴趣,她只热衷于舞会、引人注目的漂亮衣服,迷恋骑马及穿梭于众多男子之间,成为各种聚会的中心,时时关注如何引人注意,如何出风头。“人家谈话要是不拿她当作主要的话题,她就不耐烦得很”。她是个混合体,“在她心里,常有矛盾的感情折腾,使她在男孩子面前既想做一个温文尔雅的名门闺秀,同时也想做一个不怕跟人亲几个吻的野女郎。”
  郝思嘉很叛逆,她和瑞德很像,他们分别是反叛家庭和南部社会的代表,他们都反对封建礼教。她十分反感当时社会的一些传统礼教:
  “我再也忍受不了这样无休止地的勉强自己,永远不能凭自己高兴做事。在自己很想吃东西时候装得小雀子那样只能吃一点点,真是太腻烦了。在自己想跑时候要慢慢地走,在自己能够连跳两天也不觉得累时候要装得跳完一场华尔兹就晕倒了,这真叫人腻烦透了!我再也不想说‘您真了不起呀!’来愚弄那些比我还无知得多的男人;再也不假装自己什么都不懂,让男人们对我讲些什么,而且感到自命不凡。”
  郝思嘉不顾当时南方社会的世俗,勇敢地向她自己喜欢的阿希礼表白,遭到拒绝后,为了报复阿希礼,她迅速嫁给了媚兰的弟弟查理,一个她不爱的人。
  但当时南方社会的根基还没受到冲击,所以郝思嘉还要时刻严格遵循当时的社会礼教,掩盖真实的自己。特别在男人面前,她要装作弱不禁风的可人儿,无知,而不失天真,使所有围着她的男人认为,她就是他们的理想中的典型的南方妻子之选。所以,她的掩盖帮助她很轻松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而郝思嘉的思想和时代的发展是一致的。她逐渐认识到南方社会的落后,特别是南方人的自欺欺人和自我陶醉。郝思嘉甚至羡慕北方的女性们,并渴望能够和她们一样,能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思想,其实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当时的南方社会,特别是奴隶主种植园经济社会已经开始瓦解。郝思嘉超前的思想为即将到来的新的社会铺下了基础,为她能够在未来的斗争中生存下来打下了基础。
  三 战后郝思嘉的生活以及新社会对她的影响
  南北战争之后,南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部奴隶制被摧毁,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社会成为历史,南方传统观念遭受到猛烈冲击,南方旧秩序崩溃加速。与此同时,在南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涌现了大量私人企业。新的社会秩序影响着南方人的生活,并要求南方奴隶主必须要正视残酷的现实,去担当重整家业的重担以及艰苦创业的历程。这种为了生存,为了适应新环境,必须做妥协,不再活在过去的社会中,逐渐适应艰苦环境的过程。充分再现了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斗争法则。
  当南北战争如秋风扫落叶般将属于郝思嘉的那个安乐富裕的家刮走后,目睹周围人们的虚伪、狂傲和外强中干,郝思嘉旧有的阶级意识逐渐淡漠。她意识到战后的南方社会是狂暴而艰难的,要在新的环境生活下去就非得进行艰难而剧烈的斗争不可,她要闯进新生活中去,努力取得她要取得的一切。她最后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而终于使自己与整个陶乐得以劫后余生时,昔日母亲灌进她身上的一切礼貌和温柔,都已经跟秋风里的落叶一般纷纷坠落净了,一切标准和一切价值都已改变了,所以她不得不赶快改变起来,以便适应这个新世界。正因为如此,她才有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并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断,不断地去顺应时代,不断地去适应新的经济规律和竞争原则。郝思嘉已彻底忘掉母亲教给她的女人只能做男子附庸的传统观念,如同一个精明强悍的男子一样混入到男人的世界,与他们大张旗鼓地竞争,并以其大胆心细、能屈能伸、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在商业竞争中游刃有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郝思嘉被环境激发出了她天性中的顽强坚毅,塔拉庄园中闪现的是她那双熠熠生辉的绿眸,跌倒在地又咬牙爬起来的踉跄弱小但蕴藏无限能量的身躯。生活使她懂得了“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法则,她清楚地明白那些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让人敬仰的优雅礼仪是不能当饭吃、当衣服穿的。她努力地适应新的社会,并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骄傲。她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创业的雄心,并且成功地成为新的资本家,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在社会发展中,还有部分人因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生存斗争中遭到淘汰,如郝思嘉挚爱的阿希礼。战后,面对新的社会,他心灰意懒,一天到晚唉声叹气,惋惜过去的好时光,不会干什么,也不想干什么。阿希礼出身于大庄园主家庭,热爱文学艺术,恪守传统道德,荣誉感强,是个彬彬有礼的绅士。战争打破了他原有的梦,焚毁了他的家,让他难以站起来,难以接受现实。他留恋过去南方的生活,他爱原有的生活,他沉湎于旧生活,逃避现实,日益消沉颓废。事实上,他没被战争打倒,却被严酷的现实生活击垮。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常生活在梦想世界中,“这种可恨的逃避现实的习性,使得我愈来愈难以面对新的现实了”,“我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用处,因为我所属于的那个世界已经消失。”他守望着一个随风而逝的年代。他也渴望拥有郝思嘉对生活的那种狂热的激情,他更羡慕郝思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但他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不敢正视战后的新的社会,不敢面对新的生活。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到过,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必须为生存而进行斗争。而在斗争的过程中,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具有能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了,不具有适应环境的个体就被淘汰。即在残酷的新环境中,个体为生存而斗争,强者通过,弱者被淘汰。阿希礼,只能作为弱者,被社会淘汰,永远地活在属于他的已经逝去的过去。
  郝思嘉和阿希礼从本质上就不是一样的人。郝思嘉勇敢、有活力,她有勇气去面对内战时期出现的任何困难,大胆地抛弃旧的思想的枷锁,勇敢地接受新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努力在生存斗争中成功地生存下来;而阿希礼是那种想的比做的多的人。他怀念以前在南部的生活而不能适应新生活。他永远地活在已经灭亡的过去的时代里,他痛苦地活着。
  郝思嘉对于阿希礼的理想化随时间的流逝而变淡了,最终她发现那个她爱的阿希礼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她用想象装饰起来的。
  “我爱的是某个我自己虚构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像媚兰一样死了。我缝制了一套美的衣服,并且爱上了它。后来阿希礼骑着马跑来,他显得那么漂亮,那么与众不同,我便把那套衣服给他穿上,也不管他穿了是否合适。我不想看清楚他究竟怎么样。我一直爱着那套美丽的衣服——而根本不是爱他这个人。”
  如果说郝思嘉的母亲爱伦圣母般的爱是郝思嘉的精神支柱,那么,在时世变迁中,它已杳无踪迹;郝思嘉所虚构的美丽的爱情是她生命的动力,最后也在梦幻的破灭中消失殆尽。而她真正爱的是瑞德,是和她一样已经适应这个新社会的瑞德。因为郝思嘉同瑞德是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差之毫厘、气味相投的,只有瑞德最懂她,最理解她,也最能肯定她。最后她才真正意识到:在噩梦中拼命寻找的“安全之地”就是瑞德的爱,他那里有她想要的一切,安全感、虚荣心——于是,她拼命地、坚定地奔向家的方向,因为那里有瑞德!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也是残酷的。历史的滚滚洪流,总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斗争法则是残酷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人因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而被遗弃,但同时有很多人适应了社会的发展,从而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的整个发展。
  四 结语
  南北战争推动了美国南方社会向前发展,这也是一个进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者才能生存,“部分人的毁灭是人类进步不可避免的伴侣。”小说《飘》展示了战争前后郝思嘉的生活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其的影响,并以她的经历向世人昭示了适者生存的原理。她的非凡的适应能力也值得我们借鉴。正如赫胥黎所言:
  “上天使万物无限丰饶,但除非它们自己努力,上天并没有将它们所需的全部食物放到它们手里。一切都非常公正,非常正确,因为正是生存竞争导致适者生存。”
  这一生存原则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转型期和时代转折点有其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和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使我们面临失败、困难时容易迷茫或者失去信心,我们应该认识到适者生存的原理,努力去适应新的变化,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英]达尔文,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 喻继红、李艳荣:《水火交融的“乱世佳人”——斯佳丽性格解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英]彼得·狄肯斯,涂骏译:《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李美华译:《飘》,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冯小亚,女,1982—,河南邓州人,四川外国语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充斥着拒斥神圣性的崇低写作,诗人们对于现实的贫困表示臣服,满足于日常琐碎甚至沉溺于暴力和混乱。这和海子及其诗歌中的神圣性和理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对海子诗歌的神性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在贫困时代诗人应该有所作为,解除存在之蔽,重回神圣性。  关键词:海子 神性 崇低写作 诗人何为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崇低和神圣性的亵渎  海子的逝去是
期刊
摘要冰心的早期散文《往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母爱。其散文语言清丽隽永,纯净雅致,温婉精巧,自然天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冰心体”。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冰心散文 母爱 温柔 忧愁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冰心在其诗作《诗的女神》中,将她心目中的诗神的特点概括为:“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温柔、忧愁、含蓄,既是年轻的诗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宋元江南建筑技术与装饰做法多保留早期建筑艺术特征的技术滞后现象,对江南建筑历史特征向地域特征的转化以及大众审美倾向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宋元江南建筑 建筑技术 装饰 地域性 滞后现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宋元时期的江南建筑,地处江南丘陵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从政治上推动了“江南”区域界限的进一步明确和
期刊
摘要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接骨师的女儿》一直在深入探讨着“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文化冲突, 本文试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不认同的冲突”、“对母亲权威的抗拒”、“教育观念上的差别”三个方面,揭示谭恩美小说里的母女冲突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母女 冲突 文化 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世界都认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
期刊
摘要“精神胜利法”已作为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被读者所接受。但是,在他之前,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出现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之后才用以自慰的?透过分析,不难看出阿Q的另一种经常性行为——投机。这种投机的性格与“精神胜利法”有着立体的关联。本文纵向追溯产生投机行为的根源,从而理解投机在这种根源和“精神胜利”之间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精神胜利 投机 中介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魔幻玩具铺》中的女主人公梅拉尼的传奇式的经历,展现了她女性主体意识从觉醒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揭露了女性是如何遭受父权制压迫以及寻求女性生存空间,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过程的艰难。  关键词:梅拉尼 哥特 父权制 女性主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创造力的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赞誉她是:  “
期刊
摘要在“五四”后的进步作家中,始终如一地关心妇女的解放,提出解放妇女主张的,恐怕就只有许地山一人了。他站在妇女的立场上,对她们所遭受的不幸表示同情,并提出只有妇女的自我斗争,才是她们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途径,从“敏明”到“尚洁”再到“春桃”,这是许地山作品中妇女解放道路的主线。  关键词:许地山 敏明 尚洁 春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许
期刊
摘要杰生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恶人”,评论家一般都只满足于谴责他的丑恶,却很少深入探索他的丑恶的根源,更很少有人研究“丑恶”的杰生的人性、理智的一面。本文以杰生为研究对象,拟从孤寂,愤世及理性三个角度分析杰生孤独者的形象,希望还杰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论。  关键词:孤寂 愤世 理性 孤独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
期刊
摘要《我的安东尼亚》是美国妇女作家薇拉·凯瑟边疆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以美国西部边疆为背景,向读者描绘了女主人公安东尼亚与自然相融相契诗意和谐的生态画卷。本文拟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女主人公与自然的关系、女主人公在自然中寻求自我的实现以及女主人公与丈夫和谐相处的三个层面对该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小说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旨在唤起人们对女性和自然生态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我的安东尼亚
期刊
摘要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角从一个温顺纯洁的女性转变为一个谋杀情人的疯癫女人,其命运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两难境地:或屈从男性做“屋中的天使”,或反抗权威做叛逆的“魔鬼”。而在女性主义视野中,这种女性的异化源于女性“缺失”的身份定义:她们总是以相对于男性的身份而被定义,以致她们在被定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爱米丽的悲剧凸现的既是女性的悲哀,也是女性的抗争;是挽歌,也是颂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