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使到魔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b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角从一个温顺纯洁的女性转变为一个谋杀情人的疯癫女人,其命运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两难境地:或屈从男性做“屋中的天使”,或反抗权威做叛逆的“魔鬼”。而在女性主义视野中,这种女性的异化源于女性“缺失”的身份定义:她们总是以相对于男性的身份而被定义,以致她们在被定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爱米丽的悲剧凸现的既是女性的悲哀,也是女性的抗争;是挽歌,也是颂歌。
  关键词:天使 拉康 阳具 歇斯底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杰作,正如题名所示,这是一个关于女性的故事,而且如同那朵玫瑰花,它也是一部献给女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生在南方没落家庭的女性——爱米丽,在无处不在的父亲的阴影里,成长、坚持、抗争,最后疯癫的故事。故事中的爱米丽,坚强、勇敢、执着、悲壮,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而是女性在父权制中的普遍命运。文章将借助女性主义的视角,窥探这个个案所揭示的女性的窘迫与无奈,挣扎与牺牲。
  二 天使与魔鬼
  当代美国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Gilbert) 和苏珊·古芭(Susan Gubar) ,在其颇具影响的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把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归为两类:屋中的天使和阁楼上的疯女人。屋中的天使形象描述了在家庭中屈从于男性权威(父亲或丈夫)的女性,她们温和、顺从,迎奉于男主人的需求;而那些反抗男性意志,拒绝被角色定义的女性,则被刻画成自弃的堕落者,冠之以“疯女人”、或者“魔鬼”的称号。两种形象看似迥异,却都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窘境:她们总是相对于男性而被定义。
  性别身份的定义更多的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不是物理的区分。弗洛伊德把“性”引入主体的核心,把俄狄浦斯情结和主体性的构建联系起来。由于男性被定义为“具有阳具”,女性则被相对应地称作“不具有阳具”,即缺少。然而,他们都适用于阉割作用:对于男性,表现为“阉割焦虑情结”,女性则是“阴茎羡慕情结”。雅克·拉康把语言的概念引入主体性和性别身份的建构中。他用“缺失”一词来描述符号系统的内在匮乏。主体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也要受到语言的阉割,即主体无法在符号系统中再现其完整性。阳具功效就是符号所行使的阉割作用。在拉康的符号系统中,“阳具”是“缺失”的能指,拉康使用阳具一词来区别作为生理器官的阴茎,并把它定义为欲望的终极能指。男性希望拥有它,即欲望的满足;女性希望成为它,即成为他者欲望的对象。“成为/拥有成为男性女性性立场的区别”。
  三 屋中的天使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爱米丽很好地诠释了上述的两种女性形象。文中的爱米丽,除了在应付议员和药商时的几句话,一直是个无语的角色。在小镇上,她始终是大家言说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言语的主体。爱米丽的无语恰恰暗示了她在男权社会里没有话语权的从属地位。
  爱米丽在她的父亲在世时,是一位处“在背景里”的人物,她“身材纤弱,一袭白衣”,俨然一个惹人怜爱的处子形象。而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景,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的形象。父亲的统治身份正如这幅画面所显现的,身居中央,气势凌人。他手持的马鞭作为一个典型的阳具符号,凸现了他的男性权力和作为道德规范化身的威慑作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在女孩身上是强烈的“阴茎羡慕”,而这种欲望直接指向父亲。然而引诱父亲的企图由于母亲的存在而无法得逞。但对于爱米丽而言,并不存在母亲这个障碍,事实上,家里没有任何其他女性成员阻碍她指向父亲的欲望。对于爱米丽而言,她拥有父亲就像父亲拥有她,即她的“阴茎羡慕”在家庭内部得到了满足。虽然,这种满足只是一种幻象,因为父亲作为社会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化身同时,又禁止了乱伦的发生。因而,尽管门是敞开的,为追求者敞开,父亲却挡住了去路。父亲赶走了所有的追求者,以至于爱米丽到三十岁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弗洛伊德指出阉割焦虑和阴茎羡慕会因为无法在家庭内解决而指向家庭以外的对象,在满足主体欲望的同时,也促进了自我的形成。父亲的阻挡不仅妨碍了爱米丽顺利地过渡到成人生殖器性欲期,也对她的主体性的形成造成了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她的疯癫。爱米丽在父亲去世时已经行为异样:
  “爱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告诉她们,父亲并未死。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无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还是医生想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
  人们对此表示理解,“知道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好像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爱米丽的绝望是女性的普遍,她们需要牺牲自己以便获得意义。然而,“上帝”走后,“天使”又将何去何从?
  四 爱米丽的歇斯底里
  爱米丽在埋葬父亲的同时,也一同埋葬了自己的幻想。她剪掉了头发以示与过去决裂。人们说她“看上去像个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无相似之处”。父亲的死亡使爱米丽的“缺乏”昭然若揭,她急切地盼望找到一个填补空缺的人。很快,人们发现爱米丽和北方佬荷默·伯隆开始约会出游。人们相信爱米丽已经堕落。爱米丽渴望重新做回屋中的天使,并为结婚做好了准备。然而,她的欲望又一次做了错误投射。荷默是“无意于成家的人”。爱米丽最终被抛弃了。
  吉尔伯特和古芭在论述天使与魔鬼的关系时说,“魔鬼可能不仅隐藏在天使的背后, 实际上她也可能潜伏在天使的身躯之中”。镇上的人们以为爱米丽买毒药是为了自杀,而事实上,她用毒药杀死了荷默。这一桩谋杀与其说是源自不愿放手的爱,不如说是绝望的自我拯救。福克纳曾经这样解释:
  “父亲的自私扭曲了爱米丽的心智,(当她)找到一个男人,她对此毫无经验。她很可能挑错了人,挑了个要抛弃她的人。当她要失去他时,她明白自己将会因此一无所有,只剩下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度此残生。因而她需要拥有些什么,她要留着它。”
  当爱米丽把自己变成阳具——他人欲望的对象的企图,一次次失败时,她选择了谋杀这个“具有(阳具)者”,以据为己有。当她把自己也变成了“具有者”时,她同时也否认了自己的身份,她不再属于父权制所定义的男性和女性的任何一方,她最终沦落成为一个疯(非)女人,而这种荒谬成为对父权制的最大挑衅。
  爱米丽谋杀了荷默,并与尸体同床共枕达数十年。她这种疯狂的行为是典型的歇斯底里症状。歇斯底里是女性行为异常的专属词汇。它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女性患者由于极度的精神紧张或恐慌而臆想出的部分肌体的功能障碍。然而,女性歇斯底里症患者的表现形式极其多样,诱因复杂,它也用来泛指女性疯癫。弗洛伊德把女性在歇斯底里发作时,臆想的那部分器官看作是“阴茎的替代物”,女性由此而获得一种满足和安全感。而对于爱米丽而言,臆想的对象不是某个身体器官,而是外在的一具尸体。卧室里的骇人景象表明,那具尸体就是阳具的所指,与其相伴,爱米丽最终得到了欲望的满足。
  英国女性主义运动思想家朱莉叶·米切尔说,“歇斯底里是女性在父权资本主义中对于性别构成的同时接受与拒绝。它是一个女性在父权话语中既具有女性特性又拒绝女性定义的同时所为”。谋杀既暴露出爱米丽由于“缺乏”而产生的缺失感,而同时又是对父权制下从属、顺从的女性形象的背叛与诋毁。歇斯底里既是女性的,又是非女性的,两者兼而有之。晚年的爱米丽被描述为有着像“活跃男子”一样的铁灰色头发,也是对她早年“天使”形象的一种颠覆。艾琳·肖沃特说歇斯底里是女性痛苦在找不到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时的绝望表达,多数情况下这是唯一的表达。福克纳在文中还提及了爱米丽的姑奶奶韦亚特老太太完全疯癫的事情,爱米丽的无奈并不特殊,她是整个女性境况的缩影。歇斯底里从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性别属性,而它也成了女性特有的表达。
  文中爱米丽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当镇上的议员来通知她免税期已经到期时,那时的爱米丽已是“一个个子很小,腰圆体胖的女人,穿着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垂到腰部,束在腰带里,一根乌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拐杖头的镶金已经失去光泽。……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爱米丽的一身处女白被一袭黑衣代替;她执一根拐杖,这个比马鞭更鲜明的阳具符号似乎要代替卧室里已腐烂殆尽的尸体;她苍白、浮肿的身体让人想起溺水而死的女人或者子宫里的胚胎,已毫无生气可言。而如诅咒般无法逃避的“父亲”依然在场,“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这幅画像甚至还被摆在了爱米丽的葬礼上。爱米丽与父亲互换了位置,她处在前景,父亲在背景;她手执拐杖——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然而,这一切确是以健全人格作为代价,她终其一生的追寻成了她最具讽刺意味的注脚。
  在小说的开头,福克纳介绍说,“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爱米丽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她以自己的隐忍决断,以她的执着勇气谱写了一段女性的史诗。同时,爱米丽的悲剧也是整个父权制的悲哀,正如福克纳所说,“(它是)人们普遍境遇的悲剧写照”。有人把女性主义比作改头换面的歇斯底里,或者说歇斯底里是一种缺少自觉意识和社会基础的女性主义,因为女性在歇斯底里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和自由。我们不能就此把爱米丽看作一位女性主义的先行者,然而她的确是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女性的命运与抗争。正因如此,她配得上为她献上一朵玫瑰花——献上对女性的致敬。
  
   参考文献:
   [1] [英]伊丽莎白·赖特,王文华译:《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美]威廉·福克纳,王守仁、赵宇译:《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Gilbert,Sandra and 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29.
   [4] Faulkner,William.Faulkner at Nagano.Ed. Robert A.Jellife.Tokyo:Kenkyusha, 1956:70-1.
   [5] Grosz,Elizabeth.Jacques Lacan:A Feminist Introduction [M].London:Routledge, 1990:119.
   [6] Mitchell,Juliet.Women:The Longest Revolution in Femininity,Narrative and Psychoanalysis in Mary Eagleton,Feminist Literary Theory:A Reader[C].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155.
   [7] Faulkner,William.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Ed.Frederick L.Gwynn and Joseph L. Blotner.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1959:184.
   [8] Anders, Eric W., Feminism and the Hysteric [D].
  http://www.eric.anders.net/dissertation/feminism/html,August 26th,2004.
  
   作者简介:张方方,女,1980—,河南淇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死亡”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话题,它作为时代悲剧的结语,蕴蓄着生命的奥秘与独特的文学价值。中国现代文学对“死亡”的审美表达,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不同侧面诠释了“死亡”主题的文学史意义,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审美展现开拓了广阔的艺术空间。文学文本以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阐释完成了本质的超越和审美的认同。  关键词:现代小说 死亡主题 生命意识 悲剧 生存与死亡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充斥着拒斥神圣性的崇低写作,诗人们对于现实的贫困表示臣服,满足于日常琐碎甚至沉溺于暴力和混乱。这和海子及其诗歌中的神圣性和理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对海子诗歌的神性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在贫困时代诗人应该有所作为,解除存在之蔽,重回神圣性。  关键词:海子 神性 崇低写作 诗人何为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崇低和神圣性的亵渎  海子的逝去是
期刊
摘要冰心的早期散文《往事》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母爱。其散文语言清丽隽永,纯净雅致,温婉精巧,自然天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冰心体”。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冰心散文 母爱 温柔 忧愁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冰心在其诗作《诗的女神》中,将她心目中的诗神的特点概括为:“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温柔、忧愁、含蓄,既是年轻的诗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宋元江南建筑技术与装饰做法多保留早期建筑艺术特征的技术滞后现象,对江南建筑历史特征向地域特征的转化以及大众审美倾向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宋元江南建筑 建筑技术 装饰 地域性 滞后现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宋元时期的江南建筑,地处江南丘陵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从政治上推动了“江南”区域界限的进一步明确和
期刊
摘要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接骨师的女儿》一直在深入探讨着“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文化冲突, 本文试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不认同的冲突”、“对母亲权威的抗拒”、“教育观念上的差别”三个方面,揭示谭恩美小说里的母女冲突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母女 冲突 文化 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世界都认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
期刊
摘要“精神胜利法”已作为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被读者所接受。但是,在他之前,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出现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之后才用以自慰的?透过分析,不难看出阿Q的另一种经常性行为——投机。这种投机的性格与“精神胜利法”有着立体的关联。本文纵向追溯产生投机行为的根源,从而理解投机在这种根源和“精神胜利”之间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精神胜利 投机 中介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魔幻玩具铺》中的女主人公梅拉尼的传奇式的经历,展现了她女性主体意识从觉醒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揭露了女性是如何遭受父权制压迫以及寻求女性生存空间,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过程的艰难。  关键词:梅拉尼 哥特 父权制 女性主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创造力的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赞誉她是:  “
期刊
摘要在“五四”后的进步作家中,始终如一地关心妇女的解放,提出解放妇女主张的,恐怕就只有许地山一人了。他站在妇女的立场上,对她们所遭受的不幸表示同情,并提出只有妇女的自我斗争,才是她们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途径,从“敏明”到“尚洁”再到“春桃”,这是许地山作品中妇女解放道路的主线。  关键词:许地山 敏明 尚洁 春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许
期刊
摘要杰生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恶人”,评论家一般都只满足于谴责他的丑恶,却很少深入探索他的丑恶的根源,更很少有人研究“丑恶”的杰生的人性、理智的一面。本文以杰生为研究对象,拟从孤寂,愤世及理性三个角度分析杰生孤独者的形象,希望还杰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论。  关键词:孤寂 愤世 理性 孤独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
期刊
摘要《我的安东尼亚》是美国妇女作家薇拉·凯瑟边疆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以美国西部边疆为背景,向读者描绘了女主人公安东尼亚与自然相融相契诗意和谐的生态画卷。本文拟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女主人公与自然的关系、女主人公在自然中寻求自我的实现以及女主人公与丈夫和谐相处的三个层面对该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小说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旨在唤起人们对女性和自然生态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我的安东尼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