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再爱一次童话吧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R6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一般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指有历史积淀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相当于英文中的“culture”。二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对应的是“civilization”。三是通俗意义上的,比如老百姓说的“这个人有没有文化”,它指的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对应的是“literacy”。还有一种更多地指向文化心理——可以是一种内化了的生活教养,体现在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上,这和学历不画等号。乡下的老太太,大字不识一箩,但说话得体、举止优雅,显得非常有教养,我们就不能说她“没文化”。有的人名牌大学毕业,但不懂起码的礼节,言谈举止粗鲁,我们照样可以说他“没文化”。
  文化的定义如斯,它的形成、显现和效用则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就是“潜移默化中养成,不经意间显露,重要时刻起决定作用”。 英文单词“culture”来自拉丁语“colore”,意为耕耘——中国有“百日耕耘,一朝收获”的成语,说明文化是在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它是生活教育的结果,不是单靠认知层面的知识教育获得的。比如你给人倒茶,右手快递到客人面前时,你的左手会去搭一下茶杯。这一搭不是茶杯捧不住了要用两只手,它没有物理功效,它是文化功效,表达的是对客人的尊敬。但如果有人问,你是什么时候养成、谁教你这种“文化”的?你还答不出来呢。如果再问,你在把茶端给客人时,思维上有要搭上“文化左手”的念头吗?没有,这个动作差不多是不经思维的、下意识的动作,这就叫“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可以是很玄妙的理论,但落实到日常举止上就是这样浅显,所以说文化是浸润于血、内化于骨的东西。清朝时候有民族歧视,满族人考试可以加分;汉族太庞大了,不敢歧视,不减分也不加分。但对别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就戴有色眼镜,比如彝族子弟,就不能考科举。考试无门,仕途又只能在这里,有人就假冒——那时候没有户口本,彝族子弟说汉语、穿上汉服,谁识得出来?但你混不进去,管门的有办法——他在门口放一盆滚烫的热水,让每一个进去的都洗脚。你不明白啊,考试怎么还先洗脚,哪门子事啊,但不理解也要执行,你就懵懵懂懂地脱鞋伸脚,脚受烫了,如果是汉人,就会“啊呀”地叫。管门的听见“啊呀”了就放行,但冒名汉人的彝族人受惊,他不叫“啊呀”,他下意识叫出来的是“阿支格”!立刻就被捉住,先庭杖三十,再赶到马路上去……这就是文化的“不经意间显露”。
  文化的功效,“重要时刻起决定作用”,小而言之可以是一杯茶,你不会用“文化左手”,就会得罪客人,如果这个客人是招聘的老板,你的就业机会就泡汤,这样的人招去,办公室里端茶都不配。大而言之更不必说,文化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可以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我们的社会能否成功转型都和文化有极大的关系。人和人的竞争,到了最后剩下的就是文化层面的竞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许多也都是文化的冲突和竞争,现代国家强盛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软实力上,美国的枪炮固然厉害,但好莱坞、可口可乐、NBA对世人的影响更大,这种侵入“润物细无声”,可以钻入整整一代人的心灵,让一个民族不知不觉就中了它的招。
  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是文化教育,但当今的语文教育为人诟病,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过多着眼于认知层面的思想、内容和知识,对教材中内含的隐性的文化、审美和语文表达方式上的妙秘关注太少。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开国大典》(人教版五上):“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这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般的文本解读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开国大典参加的人数很多、来自各行各业、大会很壮观等等。但这些都停留在字面上,是文本的表面信息,一目了然。里面还有一些是不推敲发现不了的、隐性的,也是很有趣的文化信息。我们知道,写这样的文字,排序很讲究,排在最前面的当然最重要,所以这里的次序是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也就是说,作者落笔时,他有个文化铺垫,但这个“文化”说白了就是“官本位”文化,谁官最大谁最重要,这个文化心理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排法,所以他着墨时差不多无需思量,下意识落到纸上。但如果摆到桌面上分析,问:“对一个国家来说,谁最重要?”作者肯定会说,人民啦——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好,你说得很对,那么你写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人民排在第一?结果他就被问得哑口无言。
  还不敢对这个作者齿冷,我们和他差不多也是“一丘之貉”。比如今天你要主持一个会议,是教育局长、校长、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加的一个大会,你主持的时候是怎么介绍的?“今天参加会议的,有教育局长、校长、全体教师和学生……”但别人问你:对一个学校来说谁最重要?你肯定说学生——我们天天在说“以生为本”,学生一天不来学校就要关门,教育局长三个月不来也没事。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不把学生放前面?结果你也是哑口无言,当然你可以狡辩:这是习惯呀,由来已久,大家都这样啊……
  对,这就是文化的特点,也是文化的力量。有时候文化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好坏,存在的就有它的合理成分。但应该指出的是,对某些所谓的真理,许多人抱的是“功利主义文化观”,用得着的时候我们就将它大旗一样地扯起来迎风招展,用不着时就卷着掖着不让人瞧见。它冠冕堂皇,我们熟视无睹,大家都过去了,但如果有了文化自觉和对文化的敏感,这样的东西就成了很有趣的狐狸尾巴。
  回过来说,像《开国大典》第一段这样的文字,我们语文老师怎么教好呢?“参加的人数很多,来自各行各业,大会很壮观”,当然要教,这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背后的“官本位思想”提不提由你——无论怎么着,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脑子都会被这个思想侵蚀,这不是由老师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这只“大染缸”决定的。但我们可以借此让孩子关注文化,关注语文的秘妙,内容不变,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呈现不同的意味。如果再来“读写结合”一下则更好,我们来改写一下:“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总数达三十万人……”这也可以啊,且是“以民为本”的进步文化垫底。再进一步的,你可以置换背景,进行仿写,现在有这么个全国性的庆典大会,由你来报道,你第一段该如何写、怎么个排序法?“工人”第一吗?教材中的时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但现在工人在哪里?成草根了,不删也要排末位。那第一位排谁呢?我们不排主席,我们排“科学工作者”!我们的政府不是提倡“科学就是生产力”嘛,你看,作文的时代文化色彩就出来了……
  学校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众多,但影视文化应该是其中的一章。影视反映的生活面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复杂,更富有文化气息,也因为感性、生动、形象,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也更能够接受。但当下的影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黄很暴力的文化也混杂其间,如果没有正确引导,让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全盘接受,也是贻害无穷。而这引导者首先自己就得有正确的文化观念,相当的文化涵养和文化能力——包括感知、分析文化的能力,甄别、选择文化的能力。引导者自己对影视文化不接触、不了解,也没有一双“文化的慧眼”,还好为人师,那于别人就是问道于盲。我们以张艺谋的《英雄》为例,《英雄》这个片子情节、画面、音乐都很不错,其中一些细节还充满着中国文化的氤氲之气。有一章写张曼玉和章子怡扮演的两个美女对打:在一片唯美的林子中,天地间黄叶纷飞,两个衣着鲜红的曼妙女子,一招一式对仗论剑。场景的美轮美奂,反差强烈的黄红搭配,精心设计的动作造型,使得本来难看的女人厮打显得舞蹈一般的优美。两人为男主角争风吃醋,但张曼玉资历老、武功好,不屑于和章子怡动手,所以她开始就说“我不跟你动手”。面对章子怡一味地死缠烂打,她见招拆招,好整以暇地应付。但后来不小心,章子怡狂乱飞刀,张曼玉俯首避过,但她的一缕头发被轻轻地削下。这时候有个特写的慢动作,那一缕青丝缓缓地落下,左上方是张曼玉凝视的眼神。这之后的张曼玉和此前判若两人,一边说“既然你要找死,我就成全你”,一边就重拳出击、痛下杀手,结果章子怡也果然中剑倒地,香消玉殒。青丝缓缓地落下张曼玉凝重的表情,这些在电影中都一晃而过,但于人物的情感逻辑发展却非常重要。不然我们会问:你不是说“我不跟你动手”,怎么后来又出尔反尔了呢?换一个说法就是,张曼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气,动了杀人之念呢?那原因就出在缓缓落下的青丝上。割一丝头发于我们没有什么,现代人谁不隔三差五剪个头发?但电影中的女子是古人,而古人的头发观念是有别于今人的。“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你现在伤了我的头发,伤了我的身,让我背了不孝的名分,我自然要生气要动杀机了。类似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也有,曹操发兵宛城时有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结果大家都非常小心,仔细地避让而过。没料到曹操自己的马受惊践踏了庄稼,这下怎么办?先是要求抹脖子,但执法官对照《春秋》,说刑不上大夫,结果曹操就手起剑落,割下一束头发说:“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所以说,《英雄》里的这一丝头发不仅是物质性的,它更是一缕文化的头发,这头发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是作者他不看重,是读者他看不懂。可惜的是,张艺谋那样有文化底蕴的、有文化担当的人,与我们渐行渐远——他后来拍的许多电影也是越来越没文化了。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家,一身铜臭,为迎合低级趣味,对下三滥的东西趋之若鹜,所以在下若是古代女子,一定哀怨地责备:“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如何让孩子喝好“文化的开口奶”,也即如何在基础教育中把好文化关,是个很大的题目,文化的主体性,文化和道德,文化的融入、传承、发展、超越,理性的文化选择,如何看待当今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困惑和不良文化对下一代的冲击等等都是,其中有许多为我们教师力所不逮,但有些是我们可以也是应该有所担当的。其前提是通过学习和思考,让我们自己拥有一定的文化视野,比较敏锐的文化视觉,有内在的文化自觉,不然捕捉文化精神变革,梳理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帮助孩子进行理性的文化选择,展开文化对话,培养文化融通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用优秀文化来熏陶孩子,也就无从谈起。
  (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310012)
  
其他文献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围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的这两句话,我三易教学设计,越上越觉得可研究的东西越多。尤其是对于如何运用文本外的资源,有了一些浅薄的体会。    第一版:浮于文字之上    师:孩子们,读到“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
摘 要:自成为“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以来,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学校遵循“一二三四”推进机制,即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做好两个制度保障、深入推进三个项目、四个妙招确保实施,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果,形成了体育育人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一校一品;学生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
摘 要:学生的体能发展是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达到一定程度运动量与运动负荷的练习得以实现的,体育课程学习是学生在学校体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体能练习设计的逻辑结构、个体差异、组织形式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剖析,结合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视角下单元教学构建的思考,从因趣、因时、因地三个方面提出学生体能发展的策略,注重学生技能提升,关注学生体能发展。  关键词:体能练习;课堂教学;练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到六年级结束共有98篇略读课文,入选的略读课文选材相当广泛,叙事、记人、游记、散文、说明文、诗歌等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而且所选文章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大部分选择现代、当代的国内外优秀作家的美文,和精读课文在主题思想上一般也连贯一致。面对数目如此巨大的一批“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正确把握略读课的性质,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正确定位教
【片段一】  师: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  生:画的是一张弓。  师:这叫什么呢?(于老师用手指着弦)  生:这叫弦。  师:(又画了一支箭)这又是什么呢?  生:这是箭。  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到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学了就明白了。(教师板书
摘要: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主要指向,统领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而课程目标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又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础与关键。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为主要任务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应全面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设计要树立“目标先于内容”意识,课堂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模块(单元)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水平)来制定,以评价为导向,做到在学
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低段语文写话教学及学生写话水平存在这样的问题:  1.教师对写话教学不够重视。虽然新课标中对写话教学作了明确要求,但不少教师仍只重视识字、阅读教学,对写话教学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  2.学生写话水平不高。在写话时经常出现语言贫乏、语句不通等现象。用词语写句子,学生习惯用最简短的话来回答问题,如“气球——我有一个气球。”一个词多次出现在造句练习中,学生喜欢重复之前的造句,没有创
汉字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不同的汉字、不同的字序,组合到一起,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组词是一种常见的练习,或课堂上口头组词,或见于习题册之中。形式也在悄然变化,“扩词”“找伙伴”“最佳搭档”,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学棋》的配套《补充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致 志  同( ) 兴( ) ( )气 立( )  ( )愿 细( ) 专心( )( ) 
我曾先后五次执教“圆的周长”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在此过程中我曾困惑,经不断尝试,终有所悟。    一、用线把“珍珠”串起来    [思考]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非常重视画圆方法的指导,注重对学生画圆技能的训练。然而当学生进入后续学习时,除了考试,它被抛弃了。难道画圆是走一次过场?画圆就不能与后续学习的内容发生关联?  如果把对圆周长探索的每个环节看做一颗颗珍珠
海涅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再向前推进一步。”2009年10月,《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以下简称《教学建议》)正式出台。应该说,与《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教学建议》更加细化也更具可操作性,从而为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行为、提升学科教学品质提供了切实保证。不难发现,在《教学建议》质朴的文字背后,处处洋溢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显现出对“生本”的课堂操作的积极倡导和殷切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