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节目类文化产品的新型叙事策略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活动所提供的产品,可分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商品指的是有形的产品,即能够传播文化理念、表达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品,他们是具有构知能力的形成娱乐与消费的实际载体,生产出来后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于交换的文化产品。而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取得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产品的发展研究一直是传媒产业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周播剧《新白发魔女传》和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两类不同的电视节目类文化产品研究,探析电视节目类文化产品的新型叙事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品 叙事策略 制播分离
  文化产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的物化产品形态,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物质形态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媒介载体”,是“具有特定文化含量的精神消费品”。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活动所提供的产品,可分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商品指的是有形的产品,即能够传播文化理念、表达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品,他们是具有构知能力的形成娱乐与消费的实际载体,生产出来后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于交换的文化产品[1]。而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取得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本文主要以2012年较为火热的文化产品——电视剧《新白发魔女传》和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探讨电视节目类文化产品的新型叙事策略。
  一、电视剧新型叙事策略:制播模式的探索者
  湖南卫视试水“周播剧场”始于2011年11月,播出的第一部剧是于正制作的《藏心术》。当时,“限娱令”一发,芒果台的周末时段生出大片空白,需用电视剧顶上。周播剧在国外主打系列剧,但中国盛产连续剧,中国观众有按天追剧的习惯,未必对按周播出的剧买账。当然也不是全无机会,美剧和英剧的滋养,催生了大量以周为单位追剧的观众,如果能以这些人为火种,不断扩大收视人群,也有星火燎原的机会。
  可惜的是,《藏心术》本来就是一部常规连续剧,也不可能为了周播而大动干戈地修改,加之阵容和剧情方面的原因,最终落了个高调起航,萎靡收场。湖南卫视对周播剧场的尝试也就此打住。
  直到2012年暑期档,唐人电影制作的《轩辕剑》几经周折才确定播出,而平台就是重新启动的周播剧场。这一次,《轩辕剑》表现给力,在两个月里一直收视飘红,大结局更以1.82的收视率,再度摘取同时段全国收视冠军。《轩辕剑》站稳脚跟,鼓舞了各方的信心,这才有了《新白发魔女传》的进一步尝试。
  《轩辕剑》的成功有其特殊性,唐人的古装偶像剧制作经验,精确地对位了暑期中的青少年观众,《新白发魔女传》要想保持收视热度,需要有内容上的绝活和传播上的高招。
  实际上,“边拍摄边制作边播出”的确是与周播相匹配的生产模式。不管是系列剧还是连续剧,既然按周播出,那就等于是留出了与观众互动的时间,拉开了根据观众反馈调整作品的架势。这在美国、韩国都司空见惯,观众喜欢哪个角色,编剧就在后面加大他的戏分;观众讨厌哪对组合,导演就会加速让他们消失。这样,观众用遥控器制造收视率,电视台再把观众群销售给广告主,三方各得其所,形成了电视剧产业的完整链条。
  对于中国电视剧来说,边拍边播会带来两个挑战:从制作上说,为实现成本控制,电视剧原先是根据演员档期和场景转换来制定拍摄计划的,并非按完成剧的时空顺序来拍,如果真的边拍边播则不但要拉长拍摄周期,还要按剧情顺时针拍摄,必然带来成本上升和档期协调的问题。从审查上说,原先电视剧是弄完了一次性送审,边制作边播则需要多次提交审查,就算片方不嫌麻烦,官方能否随拍随审也是个问题。
  《新白发魔女传》严格说是“边制作边播出”,其前期拍摄工作早已结束,只是制作期和播出期有所重叠。拍摄中就白天拍,晚上剪,杀青之时粗剪片已成型。本来武侠剧的后期工作量庞大,需要较长的周期,但现在搭上了“周播剧场”的快车,就只能是三个棚同时作业,三队人马一起开工,以求赶上播出进度。至于说审片程序,之前史诗巨制《三国》也曾经“边审边播”,前30集过了先播着,然后再审后60多集。除了制作、发行、宣传各环节辛苦一些,并不存在突破现有法则的问题。
  中国电视剧终归要融入世界大潮,“边拍摄边制作边播出”一定会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对于制作方和管理部门来说,不妨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在审查和制作上更加灵活,给电视剧生产注入新的动力,催生更多的优秀作品[2]。
  笔者认为,按照中国目前电视剧的制播分离方式,以及基本不成规模的电视剧企业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加上瞬息万变,边拍边制边播最终不过只能是一种噱头而已。
  二、选秀节目的新型叙事策略: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
  (1)《中国好声音》
  2012年,充斥荧屏最为火爆的当属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著名歌手将作为明星导师言传身教,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树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评委盲选是创意核心——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一是提高了评选的公平度,二是给观众带来悬念。将积极响应广电总局的号召,以振兴中国乐坛、培养未来巨星为己任,拒绝“毒舌”,杜绝“绯闻”,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的宗旨,力争让四位明星导师找到值得培养的乐坛新人,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提供真音乐、真声音!
  《中国好声音》这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节目是在上海录制的,它的幕后制作团队是在上海的“灿星制作”,隶属星空卫视。不同于传统的“自产自销”,制作与播出分属两个机构的《中国好声音》,也被业内形容为“一档真正意义的制播分离节目”。
  (2)“历史性”的制播分离
  谈及制播分离,不免要回顾下之前存在的“制播分离”模式。
  最原始、最基础的所谓‘制播分离’阶段,本质就是‘劳务输出’,电视台人手紧张,把一部分工作交给电视台以外的人来做,但是总的控制权在电视台,有时还会下派导演负责。它只是把一些纯粹劳务,包括剪辑师、编导等基层工作请外人完成,但核心技术和节目内容都是电视台掌控的。
  目前常见的是,由某制作公司负责创意、理念、制作,独立完成一档节目。制作公司先拿出一个样片,交由电视台的审片委员会审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电视台才首次参与其中。这种主流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电视台负责审查、付费和播出,制作公司全职生产。
  历史性的制播分离,指的是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而对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相关业内人士则是分析到,“它的优势在于上不封顶,如果节目很成功,广告价格翻倍。节目收视率越高,获取的利润越大,双方可以分成的利益就越大。另外它不会限制你的投入,为了更高的收视率,必须提高节目的品质,必须请到非常专业的明星、制作人员。这个投入是不能省的,因为省了之后,节目品质会下降,收视率就会往下掉,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这种制播分离的模式,就不是有意识节流,而是去开源。制作成本上不会吝啬,而要想办法把节目质量做高。”[3]
  三 、 总结
  文化产品的叙事策略,真正而言,还是在于内容生产,即内容为王。在此前提下,文本创意则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新白发魔女传》和《中国好声音》两个案例分析上,我们可以知道,不断创新的叙事策略是打造新文化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真正决定该类文化产品能否走好走远的关键因素。
  注释:
  [1]白寅,何泽仪.论文化产品的基本特征.[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4)
  [2] http://news.eastday.com/gd2008/f/2012/0821/3303799932.html
  [3] http://money.163.com/12/0726/10/87B6N0N500253G87.html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白洁
其他文献
“雕盘大漠寒无影,冰裂长河夜有声”。2014年,“时代楷模”苏和老人以其扎根大漠、植树治沙的动人事迹,传颂千里草原,感动全国人民。这位“当代愚公”熠熠闪耀的光辉形象,如何从幕后走到台前,一张地方党报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传播力量,并向人们宣示:即使是在众声喧哗的传媒新环境下,党报的重大典型宣传也完全可以“一鸣惊人”。  典型宣传 党报如何脱颖而出?  2014年3月18日,内蒙古日报社受领了一项
期刊
摘要:萨空了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中国民主同盟卓越的领导人。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少有的几个战地记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位参与国际报道的记者,是著名编辑、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家庭的不幸,使他们从小自立,依靠自己的奋斗,边干边学从事新闻工作。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闻出版界的领军人物,以自己的出色工作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键词:蒙古族 记者 萨空
期刊
文因事而发,业因实而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优良文风,历史上曾提出反对“党八股”、反“客里空”。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界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近两年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的就是倡导“真”“实”的文风。 文风是党性党风的体现。作为党报,肩负着教育、引导、宣传、鼓舞的重要职责,必须摒弃不良文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在群众中形成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才能彰显党报的公信力。
期刊
包头市北梁地区被称作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棚户区,也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棚户区。这里危旧房屋多,弱势群体多,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改造难度大。2011年和2013年,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到北梁视察,对北梁棚改给予了高度重视。2013年,北梁新一轮棚改拉开大幕。对于这样一项十分重要但又困难重重的工程,如何推进?怎样取得实效?内蒙古广播电台多次派出记者蹲点采访,对北梁棚改进行了全方位关注,集合全年素材,于2013年
期刊
2015年1月25日至30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简称两会)隆重召开。内蒙古日报社作为自治区主流媒体,首次以党报、都市报、网站、官方微博、微信、视频、手机报、客户端18家媒体矩阵,通过蒙(包括新蒙文)汉文3种文字,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3种形态,文字、图片、视频3种产品,内外宣结合,全媒体、多平台无缝联动,对两会进行了集群式立体报道和全方位解读。  多媒体融合
期刊
摘 要:基于多元民族文化视角下建构国家认同一直是政治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媒介传播是影响受众政治行为,特别是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对云南地区媒体的传播现状,在理论上将国家认同的考量划分为国家政治认同、经济发展认同以及民族文化认同三个维度,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座谈等调查形式,力图从经验研究层面阐释云南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其国家认同建构的影响,从而进
期刊
摘要:本文尝试探讨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关于内蒙古形象的关注度结构和舆论走势,从而在海量 “大数据”中解读内蒙古形象,为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的“拟态环境”中健全和完善更加立体、全面、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内蒙古形象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自治区主流媒体在传播内蒙古形象中借力SNS社交网络实现全媒体战略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 微博客 内蒙古形象 SNS社交网络
期刊
人们拿到一张报纸、聆听一段广播、收看一档节目,首先关注的必然是标题。许多人是透过标题去了解新闻内容主旨要义的,并由此确定自己要不要关注这一则新闻。所以,我们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标题是新闻的广告。  那么,如何制作出一个高度概括主旨、吸引读者关注而又恰到好处的标题呢?笔者通过7年多的新闻从业经历总结出3个步骤——准、特、精,即先求准确,继求特别,再求精到。  准确,让人知道是
期刊
党报新闻宣传工作在党的全局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中,发挥着引领和指导作用。乌兰察布日报社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充分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抓好亮点,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为推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提升地区整体实力和形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一、做好党报新闻
期刊
常言道:文好题一半。此话虽说有些夸张,却从另一个角度点中了标题的重要性。  由于笔者主编通辽日报的《周刊》多年,所以积累了一定的标题制作的经验。在此,愿将一些个人心得和体会与业界同仁分享。  《周刊》,顾名思义,每周一期。从其性质来说,它偏重社会生活,更具可读性,笔者将其归纳为:补党报之不足,增阅读之快慰。以这个原则作指导为编辑、记者拟定了开栏、选稿、采访的标准,那就是“三贴近”,同时要求文体要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