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与吝啬的群像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89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轨迹,汇集名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尔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中,前三位已经被各种版本的中学教科书以各种不同的节选形式收录,让广大师生尽情领略了欧洲文学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广大师生更深刻、细致、全面地了解这些作品,让四大吝啬鬼的形象更丰满、生动地再现于广大读者面前,本文特别用比较的方式突出这些文学形象的特点,以期读者产生更大的阅读、探究兴趣。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留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19世纪40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则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16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尔巴贡算作老三,他是17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19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尔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贪婪和吝啬总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的,在使用财富时也都是极其吝啬的。他们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阿尔巴贡的贪婪主要表现在他放高利贷的条款上:他的儿子克莱昂特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通过中间人向他借了一万五千法郎,他不仅利息高昂,而且还附带一个小条款:“所需一万五千法郎,贷方仅有一万二千现金,下余一千埃居,以旧衣、杂物与首饰折付……”接下来还有一张关于那些废旧杂物的清单。难怪克莱昂特看完清单后会大骂:“见他的鬼!简直是奸商,杀人不见血的凶手!谁从来听说过这种高利贷的?利息已经高到不能再高了,他还不知足,要我把他拾来的破铜烂铁,照三千法郎收下来?我拿到手,连六百法郎也变卖不出。……他简直是活要人命。”所以,当父子明白真相后会有那么精彩的对白——“怎么,死鬼?不务正业,走短命路的,原来是你啊?”“怎么,爸爸?伤天害理,干欺心事的,原来是您啊?”“死活不管,胡乱借钱的,原来是你啊?”“放印子钱,非法致富的,原来是您啊?”(参见《悭吝人》第二幕第二场)而克莱昂特的最后一句话:“……就连古来声名最狼藉的放高利贷的,他们丧心病狂,想出种种花样,和您重利盘剥的手段一比,也不如您苛细……”就更充分地暴露了阿尔巴贡在获取金钱时的贪婪、苛细与精明了。
  无独有偶,夏洛克也是一名高利贷商人,他的贪婪集中表现在他与安东尼奥的交易上,他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在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所以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地说:“把整个儿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参见《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他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而老葛朗台的贪婪则表现在他对金子疯狂的占有上。“看见金子,占有金子,便是他的执著狂。”我们欣赏这个人物形象时,只有抓住“狂”字这把钥匙,才能深刻领会其典型性。老葛朗台已经年高76岁,可当他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订情之物——金梳妆匣时,他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个“纵”和一个“扑”字将老葛朗台对金子的贪婪、发狂的形象跃然纸上。即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能够睁开眼时,竟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子,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贪婪送了他的命。老葛朗台是可悲的,他一生用尽各种方法贪婪地占有金子,而面对死亡他却又是那么无奈,他临终对女儿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该是一个贪婪者最大的人生悲剧吧!
  与前三位吝啬鬼相比较,泼留希金的贪婪则体现出俄国乡村地主的腐朽没落。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在他的仓库里有那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可是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像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劈下来……然而他依然每天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出门,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而他走过的道路是用不着再打扫的。
  在表现这四大吝啬鬼的“吝啬”时,四位作家各显其能,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显示出各自富有特色的“吝啬”。但其中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都是有儿有女的人,而对自己至亲的人,他们也表现出极度的吝啬,这就更增强了他们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阿尔巴贡与泼留希金都是既有儿子又有女儿的人。阿尔巴贡的儿子和女儿都正值青春妙龄,可他却对他们极为吝啬,不给他们钱花,不让他们穿衣打扮,以至于逼得儿子要铤而走险,去借高利贷,但无巧不成书,却借到了老子的头上。不仅如此,他还让儿子娶一个富裕的寡妇,让女儿嫁给一个“不要嫁妆”的年过半百的老头,而自己却要娶一个与儿女差不多年纪的美貌的姑娘。所以也就难怪儿子要和女儿商量离开这个吝啬鬼的父亲,和心爱的人远走高飞了。
  泼留希金对儿女的吝啬似乎更甚,他虽家存万贯,但女儿成婚时,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
  而巴尔扎克在塑造老葛朗台的形象时,则主要在家庭的环境中完成的。作为千万富翁的他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楼梯的踏板被虫蛀坏了。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天要点的蜡烛,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儿也不能多。所以他的妻子、女儿经常忍饥挨饿;他抢夺女儿的金首饰匣;当他猜到女儿把金币送给了侄子查理的时候,他竟然把女儿软禁起来,只给冷水和面包;妻子被他折磨得死去,而他在太太尸骨未寒时,便请来律师要女儿在财产文契上签字,放弃登记,全部财产归父亲管理,女儿只保留虚有权,欧也妮一点儿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签了字,父亲这才放了心;也是他给了女儿一个凄惨暗淡的童年,又断送了她的青春与爱情的幸福。
  莎士比亚在塑造夏洛克的形象时,不以家庭为重点,但通过女儿杰西卡不堪忍受父亲的吝啬,而携带着金银珠宝与心爱的人逃出家门后,夏洛克的表现更让我们尽情地体会了亲情在金钱面前的软弱无力。当夏洛克发现女儿带着金银珠宝逃走时,他像发疯了似的,在街上一路乱叫乱跳乱喊,“我的女儿!啊,我的银钱!啊,我的女儿!跟一个基督徒逃走啦!啊,我的基督徒的银钱!公道啊!法律啊!我的银钱,我的女儿!一袋封好的、两袋封好的银钱,给我的女儿偷去了!还有珠宝!两颗宝石,两颗珍贵的宝石,都给我的女儿偷去了!公道啊!把那女孩子找出来!她身边带着宝石,还有银钱。”更甚者他说:“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参见《威尼斯商人》第二幕第八场)
  与夏洛克丢失金钱时的表现相似的,莫里哀在《悭吝人》第四幕第七场中也着力刻画了阿尔巴贡丢失了一匣金子时的丑态:“捉贼!捉贼!捉凶手!捉杀人犯!……我完了,叫人暗害啦,叫人抹了脖子啦,叫人把我的钱偷了去啦……哎呀!我可怜的钱,我可怜的钱,我的好朋友!人家把你活生生从我这边抢走啦;既然你被抢走了,我也就没有了依靠,没有了安慰,没有了欢乐。我是什么都完啦,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思啦。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全完啦,我再也无能为力啦,我在咽气,我死啦,我叫人埋啦……我要告状,拷问全家大小:女佣人,男佣人,儿子,女儿,还有我自己……我要把个个人绞死。我找不到我的钱呀,跟着就把自己吊死。”
  读着这些精彩的情节,我们禁不住哈哈大笑,大师们正是用这些“闹剧”的手法来营造喜剧的气氛,从而增强讽刺效果的,莫里哀尤其如此。
  我们欣赏这些世界名著,要学会比较欣赏法,把他们放在一起阅读,既认识其贪吝、贪婪的共性,又辨辩其个性,从而完整深刻地领会名著的社会意义,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处理文道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泛指语文的表达形式,“道”泛指语文的思想内容。语文里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正好说明“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首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谓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但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实际的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重视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
期刊
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承载了多少“语”的深邃,多少“文”的飘逸!师生徜徉在语文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或欣喜或悲伤,或淡泊或癫狂,或收获多多或遗憾重重。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涛下,语文教师更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期望在语文课堂的大舞台上舞出一个又一个的绚烂和精彩。在不可改变的体制局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格中,语文教师更愿坚持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圆满而融通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一
期刊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都以《随笔集》而著称,他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蒙田和稍晚时候英国的培根。蒙田的《随笔集》思想内容丰富,下笔气平心和,不加雕饰,是一本貌似寻常而实质不同凡响的著作。培根集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他的《随笔集》无疑是受到蒙田的启发和影响,但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可谓是生活的教科书。长期以来,两位作家及其作品都有过很多争议,但时间证
期刊
摘 要: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以提高效率。如可把单一讲授分解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写作课等,从而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强化素质 教学板块    高中语文教学是九年制语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又面临着高考的检测,这无疑会对
期刊
一、学生平时作文情况简析    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能用陈词滥调应付一番。如写事,学生常常会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写人时,不是写抵住肝部忍痛为学生讲课的老师,就是写皱着眉头思索题目的同学;成年人的外貌一概是白发、皱纹;青少年则通常是苹果似的圆脸、忽闪闪的大眼睛。写议论文,论据总忘不掉居里夫人、雷锋叔叔。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和写法。  这种现象的形
期刊
对高考文言文板块的失利,我们往往容易归结为考前复习的不扎实。其实有时这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有些冤枉的,因为应试能力和方法的欠缺,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文言阅读的最后一题,它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学生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如何才能驱虎降魔、直捣黄龙?在这里,我们对它进行透视解析,希望得到破解的端倪。  最后一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言内容与观点能力的,其考查方式常常是在大体正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语文教师必须建立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我们知道,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倡导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
期刊
一、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几乎都是意蕴丰富、千古流传的精品,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文言语感,无法突破文字外壳进入思想内容深层。因此,培养文言语感对古诗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感的获得要靠学生长期的语文实践,在反复吟咏中领会文(诗)意。文言语感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词句大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停顿是培养语感的第一步;读出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不可估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注重美的教育,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
期刊